兵车行1
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兵车行:是自创的乐府新题。
辚(l 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
萧萧:马蹄声。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
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并称。
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
耶,同爷,父亲。
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
干(gān):冲。
过者:路过的人。
这里指自己。
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
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
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营田:即屯田。
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里正与裹头: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
与裹头,给他裹头巾。
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因年纪小,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
戍边:守卫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边庭,即边疆。
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止。
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
中借武皇代指玄宗。
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汉家东二百州: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或函谷关以东)统称山东。
唐代函谷关以东共217州,这里说二百州是举其整数。
千村万落生荆杞: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
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
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禾生陇亩无东西: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
陇亩,田地。
陇,同垄。
无东西,不成行列。
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关中兵能经受艰苦的战斗。
况复,更何况。
秦兵,关中兵,即这次出征的士兵。
长者:对老年人的尊称。
这里是说话者对杜甫的称呼。
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应政府兵役的人,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
敢,副词,用于反问,这里是岂敢的意思。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兵车行翻译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兵车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754de1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c.png)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兵车行翻译兵车行翻译篇1:杜甫《兵车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文解释:兵车辚辚前行,马儿萧萧鸣叫,出征的战士都把箭挂在腰间。
爹娘妻子儿女奔走相送,尘土飞扬咸阳桥都看不见了。
牵着衣服跺着脚拦在路边哭,哭声一直冲上高空。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的人,征人只说征兵太频繁了。
有的十五岁就到北方防河,到了四十岁还要去西边屯田。
走的时候里常给他包头巾,回头时头发都白了还要戍守边疆。
边疆上作战,血水流得像海水一样,皇帝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
你没听说汉家山东地区二百多个州,千千万万的村落长满了野草。
即使有强健的农妇拿着锄犁田,田亩中的苗长得分辨不清。
又何况秦地的兵耐苦善战,与被驱使着的鸡犬没什么不同。
您老人家虽然关心地询问,服役的人又怎么敢诉说心中的怨恨。
而且今年冬天,没有让关西卒休息。
县官急迫地索取租税,可是租税从哪里来呢。
确实知道了生男孩是件坏事,反而是生个女孩好。
生个女孩还可以嫁到邻家,生男孩长大打战只能命丧沙场。
你没看见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留下的白骨没有人收埋。
新鬼烦恨旧鬼也一起哭,天阴下雨到处鬼声。
词语解释:干:犯,冲。
但云:只说。
山东:华山以东的关东地区。
敢:哪敢,怎敢。
恶:不吉利。
青海:青海湖。
啾啾:指鸣叫声。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高中语文必修二《兵车行》一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过者”“行人”是谁? “我”与战士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 叙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3、鉴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行人”反问“长者”目的是为了陈述什 么内容? 战争对生产造成的危害,缺乏劳动力,使 得生产凋敝。 战争给百姓造成了哪些危害? (1)大量伤亡。(2)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写什么内容? 叙述“关西卒”之苦,“行人”为自 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
4、鉴赏本诗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力 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 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 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怨愤)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出征场面 愤
生离死别 人·民怨
“行人”答问 频繁征兵 超期服 役
战争危害 民生凋敝
兵民愿望 战场惨象
——前后照应 层层递进
课文总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 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 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 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 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 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 烈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 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兵车行1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 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 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 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 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 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 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 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文体简介
•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 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 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 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 是乐曲 的意思。杜甫的《兵车行》没有 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 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大型电视系列片《唐之韵》解说词选录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 霄……尘土飞扬,哭声震天,“爷娘妻子走相送”, 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 的惨景!诗人还用镜头切换的手法,把“边庭流血 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与“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无东西,从来都重男轻 女,诗人却得出了完全相么的结论: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儿子是养老送钟的依靠,现在都战死了,自然还不 如生女孩好,嫁在近处总算还有个可指望的。对农 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
《兵车行》

《兵车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导学新概念]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资料显示屏]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
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元稹)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 [教学设计ABC]设计A导语设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乐府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乐府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
《兵车行》1解析教学文案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作者简介:
•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 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因担任 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 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历 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安 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 代的一面镜子,被称为“诗 史”,杜甫始终把个人的命运 和国家的命运、 人民的命运 联在一起, 表现出忧国忧民 的博大胸怀,被尊称为“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 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 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 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 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 他们的引荐。困顿了十年,才得到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负责看管兵甲仓库)的小官。这期间他 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 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十年困守的 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 现实,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
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
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感情基调
•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篇为人民呼喊 的作品。充满对统治者的愤怒、
怨恨之情。怨愤是全诗的感情
基调。
把握诗歌内容:
齐读第一段,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 什么画面?
惨别图
在这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字需要重读呢? 哪些字表现力最强呢?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注释赏析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泥泞的道路,比喻卑微 的地位)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宣扬;宣 传 )六经,先鸣(鸣叫响亮)数子,至沉郁顿挫 (深沉蕴积、抑扬有致 ),随时敏给(顺应时势、思维敏捷 ), 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 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 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呈上名帖 ),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 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杂(共同)问。
名句赏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一个刚 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 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 可怜啊!读罢使人心酸不已。所以,连里正也动 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 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 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注释
1、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 小雅· 车攻》:“萧 萧马鸣”。 2、走:奔跑。 3、顿足:跺脚。形容焦急、懊丧或极悲痛。 4、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 5、.但云:只说 。 6、点行( xí 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7、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8、有的人十五岁被征到西北去戍守,四十岁了还 在那里戍边。(有的人四十岁了还被征去戍边)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 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 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 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 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 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 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 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 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3、鉴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明确: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建构新知】
艺术特点分析
提问:文章还有哪些特点?
明确:①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北京路中学教学案
课题
兵车行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金丽
教学
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重点
难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
过程
主要内容
(教师填教法或点拨的方法,
李诗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他的情感往往象火山爆发一样,直接从笔底倾泻出来。如《蜀道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
所以杜诗之精思独造,为李白所不及。尤其是在剖析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唐王朝的衰败原因上,杜诗更是精深独到。如其《丽人行》,揭示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堕落;而“三吏”、“三别”则揭露唐王朝的黑暗统治。杜诗对政局国势有着全景式的观照和把握,他总是力图探究揭露社会、国家兴坏成败的深层根源。而李白对于劳动人民的苦难,往往只是流于同情,很少探究其社会根源。
吴瞻泰《杜诗提要》:“浓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指深沉的忧思,深沉的感情,意境的低沉、狭窄,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已病,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靦(tiǎn)颜,岂可久在王侯间”。一浓郁一飘逸,很明显。
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3、“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写什么?
明确:人民无法维持生计,官府与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士兵家庭的困难(无奈)。官府的狠毒。
(五)品析14-15行
1、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表达什么感情?
明确: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诗人用这样一些细节真切地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也表达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愤怒批判。
(二)品析4-7行
1、“过者”“行人”是谁?
明确:“我”与战士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明确:“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叙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学生填知识要点或反思)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预习导引】
复习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3)艺术手法——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类句子在太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杜诗在思想上以精深取胜,而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技巧上则以功力见长。杜甫是很注重学力的,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非常注重推敲锤炼。所以,杜诗中往往有许多警策之句,和出人意外的字语。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垂”、“涌”二字,笔力千钧,寓意无穷。
4、鉴赏本诗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明确:“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力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怨愤)
(三)品析8-9行
1、“行人”反问“长者”目的是为了陈述什么内容?
他胸怀天下,悲悯黎民,又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甚至幻想着为解救底层社会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关于“浓郁顿挫”
“沉郁顿挫”来源于杜甫的《进雕赋表》,严羽《沧浪诗话》说杜甫诗歌“沉郁”,李白诗歌“飘逸”。清朝翁方纲把“沉郁顿挫”作为杜诗的基本风格。
明确:战争对生产造成的危害,缺乏劳动力,使得生产凋敝。
2、战争给百姓造成了哪些危害?
(1)大量伤亡。(2)生产凋敝
(四)品析10-13行
1、写什么内容?
明确:叙述“关西卒”之苦,“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
2、“敢申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学生活动】
一、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渎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
二、指明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一)品析1-3行
1、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的凄惨场面。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
(六)品析16-17行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2、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
3、“弓箭各在腰”的视觉形象表明有何作用?
明确:他们出发在即,催动亲人们撕心裂肺的悲痛。
4、送别的场面中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什么细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突出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走相送”“拦道哭”这些细节。出征者众多,马上出发,亲人闻讯赶来,扶老携幼,追奔呼号,心情既急切又悲痛。因为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2、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点:①严肃的写实精神;②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③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④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四、整体把握全诗
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