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带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兵车行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兵车行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兵车行知识点及练习题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文章中包括兵车行原文、译文、注释、作者简介及课后练习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吧。

原文:兵车行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高中语文兵车行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兵车行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兵车行阅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谢公亭注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谢公亭:位于宣城城北,南朝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

“愁”字储满情思:思古人而恨不见,想今日备觉孤独。

B.颔联把怀斯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融合在景物中,景物空寂清冷,诗人的心情也空寂清冷。

C.颈联由冷色过渡到暖色,对春花秋竹的描写,说明诗人已经得到解脱。

D.尾联表述了作者与谢公在精神上的契合,更表述了作者自身的高远志趣。

解析:C.颈联的暖色只是作为冷色的反衬,风景虽佳,人却寂寞。

答案:C2.这首诗的颔联“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营造了空寂清冷的氛围,下列诗句表现了类似氛围的一项是()A.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郑谷《席上贻歌者》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解析:A.繁华热闹;B.宁静幽美;D.雄浑阔大。

答案:C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①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蚕丛:传说中的蜀国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蜀道之难写起: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重峦叠嶂,不易通行。

本联语意平缓自然,似娓娓交谈。

B.颔联具体描绘蜀道之险峻,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仿佛傍着马头升起翻腾。

C.颈联近景与远景上下配合,上联写山岩峭壁上“芳树”枝叶浓茂,笼罩栈道的近景,下联则写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奔流的远景,从而构成了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兵车行 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兵车行 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七) 兵车行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哭声直上干.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A.至谷中森然干.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刑天舞干.戚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C.东郭先生将此适中山干.仕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D.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我闻琵琶已.叹息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确实)知生男恶B.烟涛微茫信.(的确)难求C.低眉信.(随意)手续续弹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讲信用)大义于天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B.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D.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

(4)君不见,青海头,________________(5)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5.(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兵车行阅读题

兵车行阅读题

兵车行阅读题
(最新版)
目录
1.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兵车行的主要内容
3.兵车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4.兵车行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正文
兵车行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的创作背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期。

兵车行通过描写战场上的兵车行进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百姓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兵车行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兵车行进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

诗中写到,“兵车行,车轮如水,马蹄如飞”,形象地描绘了兵车行进的景象。

同时,诗中还写到,“道路泥泞,车辆难行,人人痛苦,个个悲伤”,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和痛苦。

兵车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战争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兵车行的文学价值也体现在它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上,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呼吁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虽然兵车行描写的是古代战争,但它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今天的世界,战争依然存在,人们依然在承受着战争的痛苦。

兵车行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关注战争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要尽力避免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总的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诗歌,它揭
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呼吁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时跟踪检测(七) 兵+车+行+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时跟踪检测(七) 兵+车+行+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跟踪检测(七)兵车行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哭声直上干.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A.至谷中森然干.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刑天舞干.戚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C.东郭先生将此适中山干.仕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D.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我闻琵琶已.叹息解析:选A例句,干:冲;已:停止。

A项,干:冲;已:停止。

B项,干:兵器;已:已经。

C项,干:追求;已:医治。

D项,干:河岸;已:已经。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确实)知生男恶B.烟涛微茫信.(的确)难求C.低眉信.(随意)手续续弹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讲信用)大义于天下解析:选D D项,“信”同“伸”。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B.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D.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解析:选D A项,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妻子;B项,行人:古指从军出征的人,今指行路之人;C项,县官:古指官府,今指县里的官员。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

(4)君不见,青海头,________________(5)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哭声直上干云霄(2)边庭流血成海水(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古来白骨无人收(5)百年多病独登台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兵车行阅读题

兵车行阅读题

兵车行阅读题
【实用版】
目录
1.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兵车行的文学价值和特点
3.兵车行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4.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正文
兵车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兵车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征战西域的场面,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和英勇。

兵车行的文学价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真实的历史描绘和细腻的情
感表达上。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而著称。

兵车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描绘唐代征战西域的场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军队的强大和英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兵车行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是以唐代征战西域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军队在征战过程中的英勇和坚韧。

故事主要讲述了唐代军队在征战西域的过程中,兵车行的重要作用以及士兵们的英勇表现。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

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在于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同时,兵车行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和英勇,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

这些都是兵车行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它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因。

总的来说,兵车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真实的历史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杜甫《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

杜甫《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

杜甫《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兵车行》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兵车行》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兵车行》唐朝: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古诗简介《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

全诗分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艺术上也很突出,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翻译/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去的时候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兵车行》的脑筋急转弯

《兵车行》的脑筋急转弯

《兵车行》的脑筋急转弯
好的,让我们来尝试用《兵车行》的内容来创作一个脑筋急转弯。

问题:《兵车行》中,为什么兵车行驶得如此缓慢?
回答:因为兵车行驶时,车上载满了出征的士兵和他们的装备,车辕被压得弯弯的,车轮也深深地陷进泥土里。

兵车行驶的路线崎岖不平,车轮滚过,尘土飞扬,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兵车为什么行驶得如此缓慢?不是因为车夫驾驭无力,而是因为那沉重的负载和艰难的路况。

出征的士兵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他们明白,这一去,可能再也无法回来。

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朋友,都在为他们的安危担忧。

这份沉重的心情,这份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都使得兵车的行驶变得缓慢而沉重。

这个脑筋急转弯的答案并不直接,而是需要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更是对《兵车行》这首诗歌的深入解读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脑筋急转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兵车行》中的情感和意境,也可以激发我们对古代战争和人民生活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根据《兵车行》创作的脑筋急转弯,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或者需要更多的帮助,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
组诗“三吏”:、、。

“三别”:、、。

2、创作背景:见课本第27页。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写出几句我们学过的杜甫的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二、赏析诗歌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点行频”,频繁征兵的意思。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
(3)悲惨生活
6、找出诗歌的诗眼。

7、“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8、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先翻译,其次分析四个动词,再口述场景,最后加入作者情感。

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9、“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10、“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11、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

12、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5、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6、第三段“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广度。

随堂练习:
1.注音
车辚辚()干云霄()戍边()荆杞()()2、解释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役夫敢申恨:
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
禾生陇亩无东西:信知生男恶:
3、翻译下面句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