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会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子,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情感分析:讨论诗歌表现出的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问题。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7.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讨论参与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后练习或者课堂上的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探讨相关历史背景介绍拓展阅读推荐2. 教学资源:杜甫《兵车行》原文相关注释资料历史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指导书籍网络资源(如杜甫诗歌鉴赏视频、音频资料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杜甫及《兵车行》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清代小说家练史记所著,以南宋年间商河上游王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王家和商家之间的恩怨爱恨,以及王重阳的崛起和商家地位的衰落,揭示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商业贸易的草根世界,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商业道德的真实。
读这部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家的地位,对比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认识封建道德和商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了解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小组讨论: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讲解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的差异,并介绍主人公王家的兴盛和商家的衰落。
3.体验(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模拟商家和王家之间的商业交易,了解商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4.讨论(3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观点碰撞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文化。
5.作业(10分钟)回答关于商业文化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兵车行》,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业文化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同时,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讲授内容偏少和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我们也探究了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在小组讨论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生对商业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深度。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3)树立爱国情怀,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情感和哲理。
(2)学会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鉴赏中获得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手法。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必修二《近代史》第一单元《民主主义思潮与资产阶级革命》,其中包括了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2)掌握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举一反三,深化对于近代中国的认识。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家危亡与振兴;(2)体会民主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兵车行故事背景,了解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
(2)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猜测和探究,使他们开始产生思考一切的习惯。
2.知识讲授(1)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掌握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历史背景。
(2)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1)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由探讨兵车行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2)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讨论时适合运用反问式的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4.知识应用(1)以兵车行故事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思想,体会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自由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因素,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四、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通过开展讨论、小组口述、个人书面表达、课堂测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考核和深层次思考的提高认知。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综述《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抒发国家富强繁荣和士兵忠诚勇敢的古文。
本篇古文通过描写盛唐大军的威武壮观的场面以及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兵车行》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古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盛唐的繁荣和士兵的英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2.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了解《兵车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4)能借助语文知识,掌握如何简洁准确写作,培养自己的语感。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倾听、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2)锻炼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引入《兵车行》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盛唐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的繁荣,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老师可运用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多种方式来带入话题。
2.感性认识让学生就《兵车行》的情感色彩进行情感体验,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情感认识的环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音乐来让学生听或赏析。
3.审读文章出示文章,让学生细读《兵车行》,考虑以下问题:1)文章讲述了什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2)表达了什么主题?3)文章选用了哪些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4.重点解析1)背景介绍:介绍唐朝的辉煌历史和《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兵车行》的情感背景。
2)主题探究:通过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兵车行》主题的寓意、内涵和思想,同时感受到王之涣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全诗,在疏通诗意、理清人物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基调;
3.再读诗作,品味语言探究深意;
4.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作掌握诗意;
2.品味语言探究深意;
3.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课文分析:
《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
“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
教学时引导学生能“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联系已知(《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感受诗境,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质疑激趣,探究细节;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实践情况,拟以诵读为出发点,侧重质疑探究,以细节为突破口,玩味文本内涵。
因此,结合“课标”精神,确定本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详述如上。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造氛围
(幻灯出示几幅战争照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
生……
师: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夺走了人民的生命。
战争是黑色的,战争是残酷的。
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看看杜甫笔下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吧!课前要求你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并且初读全诗,理清人物、事件等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体味诗的低沉,压抑,怨愤的朗读基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重点品味语言,探究诗作深刻的内涵。
二、指导诵读解诗意
师:谁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价)
师:范读或听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
生:(作答并评价)(低沉,压抑,怨愤)
师:理清全诗人物、主要事件。
生:(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师:(诵读指导)同学们还记得《石壕吏》吗?我们从诗中官吏抓丁的背后想象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何等的惨痛?假如你就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你又在《兵车行》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请从诵读中体现出来。
生:(朗读,齐读,交流、点评)
师:同学们,给你10分钟时间再细心琢磨玩味诗的语言,看看你有没有更新更深的发现?
生:(质疑,分类,整合,准备探究)
二、品味语言探深意
(一)循文探意知“妻子”
师:《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同为杜甫的诗句,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先说“妻子”古今意思一样吗?
生:
师:在《兵车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样吗?
生: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联系背景知识及杜甫身世家况)。
生:
师:(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51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
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知他的孩子较小。
)学生若有不同意见,追问如何看待?
师:引导学生从“愁”字上做文章。
“却看妻子愁何在”中孩子愁不愁,只是在于不同于大人的“愁”罢了,站在大人的角度看,他还不会“愁”呢,就自己而言,他也有本身的不欢乐。
可见,循文探意,具备古今语言文字知识是必要的,但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咬文嚼字话“惨别”
师:《兵车行》一诗,开头勾勒了一幅悲戚又撕心裂肺的画面,一个“走”字是写“行人”还是写“送行人”,或是另有它意?
生:
师:“走”字把“惨别”描画得撼人心魄。
“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不见”是写“行人”远去了,还是写“行人”“送行者”之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同学们说说。
生:
师:(评价)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顿、拦、哭,同学们能否做一具体描述?
生:
师:一“牵”一“顿”,把孩子扯住父亲衣襟,跺脚啼哭不肯放手的动作刻画得逼真传神。
用一“拦”字,是妻子固执的阻拦,痛断肝肠的悲彻举止;是妻子与丈夫的生离死别,也是“征夫”爹娘久依材扉的无语凝噎。
多么撕心裂肺的悲惨场面啊。
这种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有没有渲染铺垫作用?
师:这种痛苦的根源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三)数词列举究根底
师:我觉得好几个数量词很能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详细探讨它们的作用吗?
生:
师:诗中的“十五”“四十”“北”“西”写战时久,征讨远,苦难重,是“点行频”的具体陈述和真实反映;“二百州”“千村万落”更是见证“点行频”波及范围之广。
诗人以“汉武开边”来影射唐王朝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这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根源所在。
诗人正是通过几组数据表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怀。
(四)反常之语见深意
师: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最大的“反常”。
在《兵车行》中,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正真变了呢?
生:
师:我认为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正真改变。
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懑与控诉。
我们知道“穷则思变,变则思通”,受
苦百姓处在困境,在万般无奈之时,萌生了“生女犹得嫁比邻”的异常意识,是情理之中的事。
是不是真的生女好呢?
生:
师:(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的深刻啊!
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下去,可能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希望你们用一双质疑的眼睛审视所有的已知新问。
三、选择角度摹形象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将《兵车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当堂可先练习写“出征”和“送行”场面)
提示:
1.切记所要做的是生动的“改写”,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成白话文。
2.选择好叙述角度(从某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觉来记叙),这是构思中重要一环。
3.根据原诗的描写和情节,在场景、细节、动作、表情等方面给与适当的补充,使文章更加合情合理,紧凑生动。
4.对原诗提供的几个人物(如行人、爷娘妻子、道旁过者)和自己另外虚构的人物的言行予以详略得当、生动具体的描摹。
板书设计:
指导诵读解诗意
诵读入情抓基调
低沉压抑怨愤
人物事件理清楚
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品味语言探深意
循文探意知“妻子”
“爷娘妻子走相送”“却看妻子愁何在”咬文嚼字话“惨别”
牵、顿、拦、哭
数词列举究根底
“十五”“四十”“二百州”“千村万落”反常之语见深意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选择角度摹形象
“出征”场面
“送行”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