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教案

合集下载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有关兵车行教案3篇兵车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思想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关注社会,关心民生,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兵车行》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2)深入理解《兵车行》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其他杜甫的诗作,深入剖析《兵车行》的特点。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提问:《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对比其他杜甫的诗作,分析《兵车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情感。

(2)讨论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如忧国忧民的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3. 重点词语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准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兵车行》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准确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反映战争残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战争的关注和思考,然后引入杜甫的《兵车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情感表达。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出征的士兵、送别的亲人等。

5、主题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叙事手法,如开篇的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等,让学生体会叙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2)探讨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质朴、沉郁等。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8、布置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课文《兵车行》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全唐诗》卷216_11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心国家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和平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诗意理解的深度。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杜甫的其他诗作,加深对《兵车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引入《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分析《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文学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用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背诵等方式,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2)运用感悟、讨论、研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意;(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用法;(2)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默写《兵车行》;(2)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体会其艺术特色。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 分析比较《兵车行》与其他杜甫诗篇的异同,体会其艺术特色;3.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阶段性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
[语文常识]
一叙事性的新题乐府诗。

新乐府产生于唐代,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倡导。

二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因曾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诗被誉为“诗史”
三有〈杜少陵集〉
[结构分析]
一咸阳桥边送别征夫的悲惨场面。

二征夫的血泪控诉
1.以征夫的经历,说明悲剧来自朝廷的黩武政策。

2.揭露征兵带来的破坏生产的严重后果。

3.由兵役之苦转而控诉抽丁、催租造成民不堪命导致社会心理的改变。

三诗人设想着边地惨状,无限沉痛之情包蕴其中。

[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时间和地域上采用了大跨度的跳跃,从眼前的咸阳桥发生的事写到“今年冬”,写到行人十五岁防河,四十岁营田,说明了拓边战争的旷日持久;从咸阳桥写到边庭,写到山东二百州,写到青海头,说明了拓边战争造成的危害之广,时间空间大跨度的跳跃,使这首诗反映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更有纵深感和历史感。

[思考题]
一本诗通过诗人亲见的送别场景和亲闻的征夫控诉的记述,全面而深刻地
谴责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表现了这一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本诗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理解和同情。

二以兵车不断、战马嘶鸣、爷娘妻子的号哭以及人流掀起的滚滚尘埃渲染了咸阳桥头生离死别的图景,造成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

为下面征夫伸恨作了有力的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