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诵读,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点】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前置性补偿】一、《兵车行》的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车辚.辚()干.()云霄戍.()边声啾.啾()(2)解释下列加点字行人....走相送..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意未已...武皇开边山东..二百州役夫敢申.恨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新知探究】1、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2、诗歌的前三行,描绘了怎样的场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3、这里“行人”只说是“点行频”,“点行频”表现在哪里?“点行频”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4、造成“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杜甫的诗,因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而成千古大家,辉炳万代。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有关兵车行教案3篇兵车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
2. 《兵车行》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兵车行》原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兵车行》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杜甫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6.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课后找一找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与《兵车行》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
2.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与《兵车行》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杜甫》、《大漠孤烟直》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心国家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和平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诗意理解的深度。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杜甫的其他诗作,加深对《兵车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引入《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分析《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文学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兵车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过程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
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某某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3、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清人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
2、“行人”分别诉说了哪些事情?“道旁过者”和“行人”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3、杜甫在这首诗里对这场战争有怎样的态度和情感?4、说说这首诗的构思特色。
诗人在这一叙事诗中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两个人物形象。
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武皇开边意未已”,“开边”就知道这场战争不是卫国战争,“意未已”和“点行频”就表明统治者的贱视人命,穷兵黩武,一意孤行。
“汉家某某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直陈战争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揭示统治者拿人民当赌注,视生命为草芥的残暴。
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内容、意象分析、表达技巧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山”、“荒漠”、“孤烟”等。
(3)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4. 小组讨论(15分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鉴赏文章。
7.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雪山、荒漠、孤烟等表达技巧:夸张、比喻、象征等主题:关注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同情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以及作业中的文章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探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3)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3.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意象、情感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4.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5. 表演法: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诗的、作者和基本情节;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象和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5. 朗读与表演: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6. 总结与拓展:总结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诗的《兵车行》,探讨的意义和作用;2. 第二步:讲解诗的作者杜甫,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 第三步:分析诗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4. 第四步:讲解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5. 第五步: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解读其深层含义;6. 第六步: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战争和人民的关怀;7. 第七步: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8. 第八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9. 第九步:总结诗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布置课后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课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课时2课题兵车行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日期教学班级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
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
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
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
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
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总结:(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
(二)资料链接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这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
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
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这就是《兵车行》的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兵车行》
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三、课文诵读:
1.听录音。
(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从朗诵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出杜甫诗歌的沉郁
顿挫风格。
)
2.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带着问题
自由朗诵课文。
3.齐读课文。
四、文意理解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
活的本质,那么这首诗为我们描写了什么内容?又由此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1、场面描写。
(齐读)
送别场面:(问:首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呢?——凄惨)
(“爷娘妻子走相送”跑着去为“行人”送别,“尘埃不见咸阳桥”人马混乱,“牵衣”“顿足”“拦道”“哭”,表现出真切地表达了人们的眷念、悲怆、愤恨、绝望之情。
这一送别场面是极为凄惨的。
)总结:在咸阳桥畔,军队即将出发,爷娘妻子儿女,不顾一切地奔跑着去为自己的亲人送行,人马混乱,人们拉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苦,悲痛欲绝。
齐读场面描写。
2、如此凄惨的场面,给我们读者带来了疑惑,也给“道旁过者”带来了疑惑(“道旁过者问行人”),怎么解开这个疑惑呢?(“行人但云点行频”——诗人巧妙地以“行人”答问的方式,以展示内容的真实性,也体现杜甫诗歌“诗史”的特征。
)
这里“行人”只说是“点行频”,“点行频”表现在哪里?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长期服役的痛苦。
(长期服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15岁刚成年的孩子就被征入伍,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
“点行频”又造成了哪些后果?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农业生产的被破坏(田地荒芜)。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苛捐杂税的威逼
(这也是因为田地荒芜,没有收成,“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社会反常的心理(心理反常)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心态是很严重的,而如今因为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了这种变化。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白骨纵横)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叫人不寒而栗。
)总结:诗歌通过“行人”的答问,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真实可靠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3、概念: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具有概括性,在结构上能起到贯穿全篇,上串下联的作用的词语。
问题:请大家找出这首诗中的诗眼。
明确:点行频。
(分析:最初凄惨的场面描写,出现如此凄惨的送别场面,是因为出征,“点行频”,后面“行人”的答问,都是围绕“点行频”展开的,“点行频”的具体表现,“点行频”造成的后果。
)
(误例:“恨”——长期服役,田地荒芜,心理反常,白骨纵横是因“恨”而起吗?“武皇开边意未已”——前面的送别场面是由此直接引起的吗?“武皇”有了“开边”的心意,又是如何付诸实施的
呢?——“点行频”。
)
4、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本诗的“诗眼”——“点行频”,出现“点行频”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作为依据。
)
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为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
有以下几层意思:
(1)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把战争的责任加到最高统治者身上(诗人的勇气)。
总结: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令人绝望的苦难,而战争又是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悲剧的根源也在于此。
作者大胆地把矛头指向统治者,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这也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5、由此可见,本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对统治者的怨愤之情。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问题探讨
杜甫的诗,因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而成千古大家,辉炳万代。
《兵车行》一诗是如何体现“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的?
提示:所谓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杜甫的诗风,是无数篇诗歌共同形成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会在以后的杜甫诗歌的学习中,加深对这一诗风的理解。
)诗中体现:
1、感情基调是怨愤、悲慨的。
指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敢于追本溯源,大胆地把矛头指向统治者,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2、诗中也充满了诗人对于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人民在战争中经受的煎熬,人民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都是杜甫关注的对象,他因而成为封建时代里少有的人民诗人!
3、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4、 (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平四仄,互相调换。
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
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
(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
(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
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
5、巧妙构思。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
怨的倾诉。
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
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
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
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
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
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
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
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