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篇一:《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有关兵车行教案3篇兵车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清代小说家练史记所著,以南宋年间商河上游王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王家和商家之间的恩怨爱恨,以及王重阳的崛起和商家地位的衰落,揭示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商业贸易的草根世界,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商业道德的真实。
读这部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家的地位,对比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认识封建道德和商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了解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小组讨论: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讲解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的差异,并介绍主人公王家的兴盛和商家的衰落。
3.体验(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模拟商家和王家之间的商业交易,了解商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4.讨论(3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观点碰撞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文化。
5.作业(10分钟)回答关于商业文化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兵车行》,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业文化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同时,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讲授内容偏少和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我们也探究了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在小组讨论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生对商业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深度。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1.2.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3.2 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宁。
1.3.3 提高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1.3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现实意义。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2.2 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2.2.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现代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
3.1.2 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情感教育3.4.1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4.2 联系现实生活,讨论杜甫情怀的现代价值。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4.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5.1.1 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5.1.2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程度。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课文《兵车行》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全唐诗》卷216_11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
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
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
赏析——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
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
②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赏析:“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
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
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别,就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
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秦兵历来以勇于攻战着称,驱使他们上战场就如同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管理,又怎能长出庄稼?
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扩边状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的。
这就从军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
③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赏析: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
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④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赏析:这里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压迫。
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爆发的,役者忿忿地告诉长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愤恨的语言,句句与前面相呼应。
去年守边者未归,今年又来征兵,这与桥头的场面呼应;人走田荒,县官逼租,与上面“禾生陇亩无东西”相照顾;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一反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一则说明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一则是对开边未已的反抗。
不信吗?上面说道“边庭流血成海水”,这里展现出边塞阴冷、可怕的图景:“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好男儿白白地死在边塞,秋风长鸣,只有衰草与之作伴。
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然而也正是“开边未已”“点行频”的结果。
役者的控诉低沉悲愤,与前面喧嚣的哭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全篇来看,诗人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歌批评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
3.【亮点探究】
①《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
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
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闽,井然有序。
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
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
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②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提示: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
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
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
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
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