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案+练习)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案+练习)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一板块兵车行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一板块兵车行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兵车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

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是他读书壮游时期;35岁到44岁困守长安十年,是他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杜甫走向了现实主义,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个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第四个时期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

但最有特征性,最为杜甫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外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一飘逸,一沉郁,是很明显的。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

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

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

黄壁庄学校___八__年级__语文_学科导学案课题:《兵车行》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积累诗中的名句;背诵并默写本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感受全诗的场面描写;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

情感态度: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珍惜现有的和平生活;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鉴赏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知识链接】:1、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形式自由,音节、格律基本不受限制,句法参差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

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2、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河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坎坷,使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

在他的诗中深深体现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位爱国诗人。

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早年,他游历祖国各地,感悟祖国河山的壮美,如《望岳》。

后来,他经历了父亲的去世,仕途的失意,家庭的贫困,开始走进下层,了解下情,并写出了贴近百姓的诗歌。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其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三吏”、“三别”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登高》等。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4-《兵车行》导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4-《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兵车行阅读答案兵车行杜甫阅读答案

兵车行阅读答案兵车行杜甫阅读答案

兵车行阅读答案兵车行杜甫阅读答案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他、他们B.哭声直上干云霄冲C.县官急索租县令D.行人但云点行频点兵出征2.下列诗句中没有细节描写的一句[ ]A.行人弓箭各在腰B.牵衣顿足拦道哭C.去时里正与裹头D.被驱不异犬与鸡3.下列对《兵车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是讽世伤时之作,旨在讽刺唐玄宗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

诗的前几句通过震人心弦的送别时的悲惨场景,反映了这个主旨。

B.诗寓情于叙事之中。

“耶娘妻子走相送”。

一个“走”字,寄寓着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怎么不扶老携幼、追奔呼号?C.“道旁过者”、“行人”都是过路人,包括杜甫自己。

送别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送别人的悲切言辞,是诗人亲耳听闻。

这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D.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4.翻译诗中画线的句子。

(1)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兵车行》导教学案

《兵车行》导教学案
2、释题: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诵读全文
1、诵读本文。参看注释字音,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并将易错的字音标注到原文中。大声朗读一遍。
2、自己大声读两遍,读准句读,尝试有感情诵读。
2.对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做好标记,最好是在旁边的学习困惑中写清楚你的疑问,并把你的疑问汇总给小组组长,由组长交给课代表或直接交给老师。
第一课时
【预习任】
1、了解杜甫,能够说出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2、通读全文,对照注释梳通全文,注意尝试有感情诵读。
一、知识简介
(一)走进杜甫
1、杜甫简介: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41岁时写的。
三、重点字词梳理
(一)、注音
车辚辚()耶()娘妻子尘埃()干()云霄
荆杞()生男恶()声啾啾()
(二)、解释词义
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汉家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
四、文本探究
5、读完文本,你最喜欢的语句是什么?试加以揣摩品味。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风格。

2、个性化解读诗歌,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一、导入二、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1、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因此又被成为“诗圣”。

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会,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有《杜工部诗集》。

生平简介:——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

《望岳》——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756-759)45-48岁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春望》“三吏”、“三别”——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疾病折磨着他,晚年过得凄惨悲凉。

770年冬,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后来,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学习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背景介绍《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解题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文本导读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课前预习1、想一想:写出学过哪些杜甫的诗歌。

小组交流讨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辚辚( ) 干( ) 点行( ) 啾啾( )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并疏通文意(A级)行:辚辚:萧萧:耶:走:干:点行频:或:边:无东西:役夫敢申恨:信:犹:比邻:4、有感情地诵读本诗,通过朗读把握诗中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

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

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

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

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

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

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

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四、【检测反馈*我的效果最好】
1、解释文言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冲)
(2)纵有健妇把.锄犁(用手握住)
(3)、况复秦兵耐.苦战(能够)
(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确实,坏,不好)
2、通假字
(1)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
(2)禾生陇亩无东西(“陇”通“垄”)
3、古今异义
爷娘妻子走相送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4、词类活用
或从十五北防河(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5、赏析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白头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四十白头发渐多,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6、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答: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届于“正常”,那么重男轻女则是“反常”。

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

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

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是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激愤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

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
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7、写作借鉴
,《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

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地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

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

第一段的描写为第二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二段的长篇序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

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斥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么激愤心情。

这样叙议结合,即使主题突出,又是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