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

班级姓名2012级语文文本课题:兵车行编制人:弭岚编制日期:2013.10.10《兵车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风格。

2、反复诵读,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3、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后来,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

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导学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诵读,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点】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前置性补偿】一、《兵车行》的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车辚.辚()干.()云霄戍.()边声啾.啾()(2)解释下列加点字行人....走相送..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意未已...武皇开边山东..二百州役夫敢申.恨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新知探究】1、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2、诗歌的前三行,描绘了怎样的场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3、这里“行人”只说是“点行频”,“点行频”表现在哪里?“点行频”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4、造成“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杜甫的诗,因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而成千古大家,辉炳万代。

《兵车行》学案.doc

《兵车行》学案.doc

《兵车行》学案设计【创意说明】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蹴武,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使人民深受其害。

此时的杜甫正旅居长安。

他亲眼目睹了“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惨别的图景,耳断了征人悲愤的诉说,愤然写下了这首为人民呼喊的歌行体杰作——《兵车行》。

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好战喜功、穷兵蹴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进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学点聚焦]”1.培案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3.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读】1.杜甫简历。

杜甫(7 1 2 - 7 7 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

七岁能诗,十四、五岁“出游翰墨场”。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20岁以后十余年中“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24岁赴洛阳考试, 未能及第。

33岁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

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生活。

45岁安史之乱爆发,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

后潜逃至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救房瑁,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48岁弃官,漂泊于蜀中、湖北、湖南一带。

59岁病死于湘江一条小船上。

2.解读诗圣个性。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一鲁迅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一一杜甫《奉赠韦左丞丈》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

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导学案(新部编)1

《兵车行》导学案(新部编)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兵车行》导学案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有一张,病人却有两个。

老太太下了决心,把侄儿安顿在吉利的地方,叫儿子填了侄儿的空子。

想不到决心下了,结果就来了。

杜甫长大了,听见老家人讲姑母如何让表兄给他替了死,一辈子觉得对不起姑母。

杜甫七岁就会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三、文题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征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场景。

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

黄壁庄学校___八__年级__语文_学科导学案课题:《兵车行》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积累诗中的名句;背诵并默写本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感受全诗的场面描写;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

情感态度: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珍惜现有的和平生活;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鉴赏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知识链接】:1、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形式自由,音节、格律基本不受限制,句法参差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

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2、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河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坎坷,使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

在他的诗中深深体现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位爱国诗人。

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早年,他游历祖国各地,感悟祖国河山的壮美,如《望岳》。

后来,他经历了父亲的去世,仕途的失意,家庭的贫困,开始走进下层,了解下情,并写出了贴近百姓的诗歌。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其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三吏”、“三别”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登高》等。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4-《兵车行》导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4-《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思路层次;体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一、体裁简介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二、杜甫诗歌的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三、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作者生平: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四、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人物——行人、爷娘妻子、长者
事件——诗人(长者)在咸阳桥畔,看到士兵在出征时,亲人们拦路哭送的送别场面,诗人询问征人为何如此,听到征人讲述他们悲惨命运……(咸阳桥边,诗人的见闻)。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造成征人苦难的根源是什么?(诗眼,用原文回答)
“点行频”,即频繁征兵。

二、文本研读,重点突破
1、诗歌开篇呈现的送别场面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凄惨悲凉。

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带来的苦难?
戍边——无休止(超期服役)家园——尽荒芜(民生凋敝)
索租——何太急(士兵命苦,百姓怨愤,心灵摧残)青海——群鬼哭(尸骨遍野) 3、结尾描绘的青海战场景象有什么作用?
结尾: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意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拓展训练】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