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

交通便利, 豫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布局规划》中漯河市被确定为全 国196个国家公路枢纽之一,承担了提高综合运输整体效率、 带动周边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重要功能。
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耕地面积总体趋减,人地矛盾尖锐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区域形势分析
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
市域规模小,市区规模大
市域面积和人口均处全省倒数,但是市辖区人口却仅次于郑州、洛阳、南 阳和商丘,为河南省第二层级的城市。因此,具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
GDP 总量也体现同样的特征。
区域形势分析
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
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
沙颍河通航在即,城市建设围绕河流生态景观展开
开采利用率低,利用潜力大 地下水相对富足且稳定
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条件分析
矿产资源
盐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舞阳县境内。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矿床,具 有广阔的开采利用前景,对发展舞阳盐业、盐化工业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
邻城市平顶山、许昌;
经济联系整体呈现西强东弱的局面,与东部地区联系 较弱。
京广轴向发展趋势明显,意义非凡,漯河当把握大局
地方发展诉求决定地方发展大局,同时,影响周边城市发展格局; 京广轴线带状发展是大势所趋,意义重大,关乎全局; 郑州都市区、许昌和驻马店沿京广复合轴南北向组团发展趋势明显, 但漯河区间出现断裂; 平顶山和周口东西向带状发展,需由漯河为联系纽带。
区域层面
中原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 河南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区与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向“千亿产业园区”迈进

工程 , 了中山路南延、 启动 立交桥等一批重点工程 ,
园区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
公路 总投资 1 亿元B ̄I救生舱项目, 0 ] I 原本到年 漯 阜铁路与南洛 苟圭
创新蛾
力量薄弱、 职责不清、临 L 舌 建现象, 在现有执
至 犊式。针对城市管理执法 与活力,探索出一条具有 自 己特色的开发建设新路
开展创先争优 实现跨 越发展
开发区以成功摘取 “ 国字金牌” 为契机 , 立足实际, 大力开展 “ 创先争优” 活动。
准厂房园区发展。在盘活存量 E 做文章, 向观 接受记者采访时售 怀, 满 “ 未来五年, 将 我们 念要土地。引导企业对现有的柿 隹 厂房升级 以建设‘ 干亿产业园、 实现跨越发展 ’ 为目标 , 思想上全, 意、 全 作风 E 微观具体、 方法 改造, 向空中发展 i 对有闲置土地的企业, 支持 强化‘
可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加速 向 “ 亿 产 业 园 区 " 进 千 迈
文 / 刊记者 王 中山 通讯 员 王祥 张培 本 “ ‘ 十二五 ’ , 期间 我们将做 大做强食品、 高新技术和王 艮 务业 , 按照“ 一区多园” 的发 展模式 , 着重打造 6个园区, 即一个超千亿食 品产业园、 一个超百f现代服务产业园、 Z 两个 超百l王 代物流产业园、一个超百亿高新技 f Z 术产业园、 一个超百亿造纸新材料产业园, 推 动食品产业高端化币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 0 规模化发展 ,致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功能现 代、 产业高端、 总部集聚的开放先导区和国家 级示范区。”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改焕的话 语, 激扬澎’。 湃
2 1 年, 0 0 开发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实 饮品为 代表的食品产业集群已有 2 0 6 多家 ,
漯河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 关 键词 】 产 业 集聚 区 ; 建设 ; 对 策
产 业 集 聚 区 是 促 进 工业 化 、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产业集聚区引进 了香港天河针织 、广东恒盛纺织、香港福祥 纺 织等 8家纺织企业,形成了年纺纱 3 O万锭 、织布 7 0 0 0万米 、 制衣 6 0 0万件的生产 能力,已成为集纺纱、织布、制衣为 一体 的链式纺织工业基地 ; 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在原有食品产业优 势 பைடு நூலகம்基础上, 引进 投资 1 0亿元的可 口可乐等项 目, 进一步提升
济 技 术产 业集 聚 区 、 东 城 产 业 集 聚 区 新 增 就 业 人 员均 超 过 1 万
区全部投资额的 7 7 . 3 %。临颍县产业集 聚区围绕休 闲食 品名城
建设,建设闽商工业园,目前 己入 驻食 品及配套项 目4 3 个,实 现工业产值 3 5亿元 , 占全 区比重达到 7 3 %,成为 中西部地 区
处理等设施基本完善 ,集聚区发展的软环境 不断优化 。另一方
面 做 大做 强投 融 资 平 台 ,强 化 项 目支撑 。
济技术产业集 聚区的主 营业 务收入达 到 5 5 0亿元,也是全省为
数不多的超 5 0 0 亿 元 产 业 集 聚 区之 一 ,其 它 产 业 集 聚 区 主 营 业
4 . 高 新 技 术 快 速 发 展 ,企 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不 断增 强 。2 0 l 0 年, 双汇 5 0 0 0万 只 肉鸡 养 殖 加 工 项 目、光华 电子 科 技 项 目、 海
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产业集聚区是指一定区域内,以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要素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区域。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集聚区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目标定位。
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进程,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实施路径。
1. 制定产业集聚区规划。
制定产业集聚区规划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规划应充分考虑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要素的聚集,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和支持产业,提出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
2. 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产业集聚效应的关键。
应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的方向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4.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聚区应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保障措施。
1. 健全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产业集聚区的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资金支持。
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金融支持等渠道,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 加强组织领导。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汇总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汇总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产业的集聚、优化和升级,为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的重要产业集聚区之一。
它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优势,重点发展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
在航空物流方面,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形成了完善的物流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也蓬勃发展,一批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在此落户,为河南省的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物医药产业则注重研发创新,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为主导产业。
汽车产业形成了从整车生产到零部件配套的完整产业链,知名汽车品牌在此设有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业拥有一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产品涵盖了多个领域。
现代物流产业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实现了高效的货物运输和配送。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表现出色。
新材料产业注重研发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高性能的新型材料。
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不断壮大。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洛阳的工业基础,生产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装备产品。
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以电力装备、电梯制造、发制品等产业为特色。
电力装备产业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畅销国内外。
电梯制造产业注重品质和品牌建设,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发制品产业则充分发挥了许昌的传统优势,不断拓展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是全国知名的食品产业基地。
众多食品企业在此集聚,涵盖了肉制品、面制品、饮料等多个品类。
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了众多知名品牌,使漯河的食品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在钢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一定规模。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2篇)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一、引言经济集聚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聚集经济活动、产业链衔接、资源共享和人才集聚等方式,形成经济的集聚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本规划方案旨在提供2024年我国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以实现经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目标1、经济集聚区的数量有所增加。
到2024年,我国将新增10个经济集聚区,总数达到50个。
2、经济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通过调整和优化已有经济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并引导新的经济集聚区发展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
3、经济集聚区的产业链更加完善。
通过加强产业链的衔接,推动经济集聚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4、经济集聚区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加强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推动经济集聚区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经济集聚区的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通过简化办照手续、降低创业成本、提供创业培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项目落地。
三、发展策略1、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经济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发展。
2、加强创新创业支持。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科研机构,提供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企业。
3、扩大开放合作。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集聚区在全球高端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打造跨区域经济集聚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的经济集聚区发展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房产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经济集聚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重点任务1、推动经济集聚区的战略布局。
根据各经济集聚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不同的产业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集聚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漯河市开发区整合方案

漯河市开发区整合方案背景漯河市作为全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开发区之一,近年来在经济、人口、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用地不足、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人才引进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整合方案来加以解决。
目标本整合方案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漯河市开发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内容产业升级漯河市开发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未来需要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本整合方案将通过以下举措来推动产业升级:1.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研发;2.增加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3.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环境提升漯河市开发区现有的环境容量已经达到了饱和,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区域生态。
本整合方案将通过以下举措来提高环境质量:1.加强环境监管,加大环保督察力度;2.强化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3.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
科技创新漯河市开发区未来需要具备更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个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培养各类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整合方案将通过以下举措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1.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2.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3.增加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人才强区。
结论漯河市开发区作为全国重点发展区之一,需要有一个整合方案来解决面临的诸多挑战,本整合方案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豫环文[2013]51号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豫环文[2013]51号](https://img.taocdn.com/s3/m/e0ada37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6.png)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正文:----------------------------------------------------------------------------------------------------------------------------------------------------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豫环文〔2013〕51号)各省辖市、各省直管试点县(市)环保局:2009年以来,我厅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环评工作,至2011年底,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基本完成了规划环评工作。
在日常项目环评管理工作中,规划环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及布局。
2012年,随着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我省一大批产业集聚区对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为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需加快开展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到发展规划与规划环评一致、统一。
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调整环评的总体情况2012年以来,按照省政府统一安排,为充分利用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后续工作的契机,扩大产业集聚区后续发展空间,一大批产业集聚区对已批复过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经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集中研究,并报省政府同意,确定了三批共136个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方案(名单见附件1)。
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规定及省委、省政府对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要求,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应重新或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除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商丘睢县产业集聚区等个别产业集聚区完成了规划调整环评工作外,大部分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环评工作尚未开展,规划环评滞后制约了入区项目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前言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目的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致,2009年至2020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2005] 146号令);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2007);
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
6、《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8、《漯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
9、《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规范》(GB 50220—95);
1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99);
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 J185-20);
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14、《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
15、《防洪标准》(GB 50201—94);
1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
17、《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89);
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T14623);
1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2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
21、《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2005);
22、《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
23、《漯河市统计年鉴》(2001-2008);
24、《关于依托开发区建设漯河市工业园的建议》(2007)
25、《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
26、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09);
27、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2009)
一、综合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1、区域概况
1.1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带概况
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密集,区域设市城市数量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60%,城镇分布密度为7.2个/千km 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
城市之间空间距离大多在70公里之内,交通和经济联系较为紧密。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2006~2020《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了河南省城市群的整体发展结构: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城市将形成一个中原城市群;采用三大圈层空间开发模式——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紧密联系圈(新乡、许昌、焦作、平顶山、漯河、济源)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以重
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支点城市为载体,中小城市为支撑,
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
图表 1 四大产业带示意图
业发展带——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发展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
1.1.1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
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规划建设布局按三级层面展开:一级层面为郑州、洛阳、开封市区;二级层面为巩义、偃师两个重要的节点城市;三级层面为义马、新安等其他9个节点县(市、区)。
规划中强化强化郑州、洛阳市区在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开封市区的产业支撑能力,加强巩义、偃师两市的战略支撑地位,优化中牟、新安等其他9个节点城市的产业布局。
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发展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工业走廊内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整合,力争2010年区域工业增加值占中原城市群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其中制造业占区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优势产业利润率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
1.1.2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
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是我国京广产业带的重要区段,以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北京至广州铁路客运专线为依托,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新乡、郑州、许昌、漯河4市和所属的卫辉、原阳、新郑、长葛、尉氏、临颍等6个县(市),承担着辐射鹤壁、安阳、濮阳等豫北地区和驻马店、信阳等豫南地区的功能。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轻纺、高新技术、食品产业为主,在新乡至漯河南北长约250公里,107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的城镇和交通通道两侧展开布局。
重点布局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化纤纺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食品、造纸、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食品、造纸、化纤纺织4大产业基地和15个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集群。
辐射鹤壁、安阳、濮阳等豫北地区和驻马店、信阳等豫南地区,努力形成纵贯中原城市群南北、呼应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及武汉都市圈、发挥联南贯北作用的产业密集区。
1.1.3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
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以新乡—焦作—济源高速公路、省道309、新月铁路、北焦枝铁路为依托,沿太行山南麓自东向西依次穿越新乡、焦作、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