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四章反应时间一、反应时的概念(一)反应时间(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二)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
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二、反应时种类(一)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是给予被试者以单一的刺激,要求他作同样的反应。
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复杂反应时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是指被试对所呈现的多个刺激的某一个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进行反应。
(三)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
(四)简单反应时间实验在一弱光照明的室内,被试端坐在桌前,面对一个屏幕,注视屏幕上的一个孔(通过这个孔可以呈现灯光)。
事先呈现灯光给被试看看,让他熟悉这个刺激。
桌上放一电键,指示被试当他听到预备信号时即将手指放在电键上,当灯光一呈现就立即按下电键。
屏幕后是主试操纵仪器的地方,使用计时器来测量刺激到反应的时间。
(五)选择反应时间实验安排红和绿两种不同的色光刺激,有两个反应键放在被试面前,规定其用左右手指各放在一个键上,并用右手反应红光,用左手反应绿光,这是选择反应测量的典型示例。
显然,在这一选择时间里包括了被试的辨别和选择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他必须在作出反应之前对不同刺激有所辨别,并作出不同反应的选择。
三、反应时技术(一)唐德斯ABC反应时间及反应时间相减法1.唐德斯受天文学家关于人差方程研究和赫尔姆霍兹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研究的影响,于1868年在其“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把心理时间的测定引入心理学,并提出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2.它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第13章眼动实验法1.⼈眼的视觉范围包括哪三个区域?各⾃的视觉特点是什么?答: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1)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类视敏度最⾼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类视敏度⽐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些信息。
(3)外周区域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类视敏度⾮常差的区域。
2.记录眼动的⽅法有哪⼏种?答:⼈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记录眼动的⽅法有:(1)电流记录法(EOG)眼球运动可以产⽣⽣物电现象。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放⼤器,并通过⽰波器或记录器显⽰出来。
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①⾓膜反光法在眼球运动过中,⾓膜对来⾃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巩膜⽐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向的眼动和⽔平⽅向眼动。
③普⾦野图像法普⾦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光学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什么是兴趣区?兴趣的类型有⼏种?答:兴趣区(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按照⼤⼩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种类型:(1)以词的某⼀部分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如汉语词或字的⼀部分(如偏旁或部⾸)。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词(或字)。
(3)以句⼦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句⼦。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2课后习题详解1.写出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
答:(1)实验目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的影响。
(2)实验假设内隐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低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数理逻辑任务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言语理解任务的练习次数。
内隐自尊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隐自尊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低内隐自尊水平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的差异显著,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在言语理解类任务中出现越多的自我妨碍(3)实验程序实验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A作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作为被试内变量。
自变量A是内隐自尊,有两种水平: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
自变量B是任务类型,有两种水平: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
因变量是被试的自我妨碍水平,即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练习的次数。
研究首先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40名大学生,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测试成绩,将被试分为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两组,各20人,然后每组都接受第二个自变量的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两种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处理,实验顺序安排如表1所示。
表1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影响的实验设计(4)数据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然后进行2×2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写出一项现场研究的准实验设计。
答:略。
3.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1)交互作用的概念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①实验程序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1.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病人的实验来说明。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DB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
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
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在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
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
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
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
如果DB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Weiskrantz的实验中给DB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3.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答:(1)关联后效的含义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
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
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脑⽪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格特征等。
2.如何运⽤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理过程,⽽在其它⽅⾯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法假定,完成⼀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某⼀特定的加⼯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阶段的时间,从⽽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答: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1)研究对象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结果。
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刺激时还特异地激活了感觉相关的脑区。
②对疼痛的移情涉及其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③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激活差异有很好的相关,移情量表得分高的被试在感受他人疼痛时相应的脑区也有很强烈的激活。
2.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答: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
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fMRI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
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
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它编码条件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 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一)感觉阈限概述1.绝对阈限的定义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①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②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③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④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①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②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③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
④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①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因此,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典型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
[统考2014研]A.2×3设计B.1×3设计C.2×2设计D.3×3设计【答案】A【解析】该实验使用性别2(男,女)×年龄3(青年,中年,老年)设计。
2.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
该研究设计属于()。
[统考2014研]A.匹配设计B.ABBA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答案】C【解析】拉丁方以表格的形式被概念化,其中行和列代表两个外部变量中的区组,然后将自变量的级别分配到表中各单元中。
简单的说就是某一变量在其所处的任意行或任意列中,只出现一次。
3.在某研究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了一次前测和后测。
该设计是()。
[统考2014研]A.交叉滞后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C.相等时间样本设计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答案】D【解析】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的实验模式是具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前测和后测验,以便于对照比较。
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XX 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据此可知实验存在()。
[统考2014研]A.期望效应B.练习效应C.习惯效应D.交互效应【答案】D【解析】交互作用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交互作用。
A项,期望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地提升。
B项,习惯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
C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5.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统考2014研]A.匹配组设计B.被试间设计C.被试内设计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1.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
答: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
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
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
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
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
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I/I = K,其中,I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I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出:S=Klgi+C,其中S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怎样理解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概念?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Weber定律?
答:(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K=△I/I来表示,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伯比率。
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韦伯比率不同。
(2)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K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3)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
在不同的感觉中,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
因此,韦伯分数成为不同感觉通道的辨别能力的指标。
韦伯分数越小,辨别就越灵敏。
4.测量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3种方法的实验程序是怎样的?实验结果如何处理?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什么叫做75%的差别阈限?它有什么优点?
答:(1)75%的差别阈限
75%的差别阈限是指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
在这种情况下,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
下限。
差别阈限为1/2(上限—下限),求得的差别阈限称为75%的差别阈限。
(2)75%的差别阈限的优点
在采用恒定刺激法对差别阈限测量时,如果要求被试对于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的关系做两类判断(大或者小),50%对应的刺激的强度并不符合差别阈限的定义。
这个刺激强度表示的意义是被试50%的次数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且50%的次数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短。
那么,被试无法区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
实际上,差别阈限是有差别和无差别的分界。
因此,按照差别阈限的定义,在恒定刺激法两类回答测量差别阈限时,75%和25%的次数对应的刺激值分别为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和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短的差别阈限。
6.什么叫做阈下知觉?
答:阈下知觉是指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
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感受。
那种刚刚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虽人们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
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
刚刚能引起生理效应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生理的刺激阈限。
有意识的感觉阈限和生理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是同等的。
一般生理的刺激阈限要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
阈下知觉一般应用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
7.色子游戏的一般规则是怎样的?怎样定标准可以使猜对的百分比超过50%?
答:(1)色子游戏的一般规则
一次掷3颗色子,2颗是正常的,即每个面有一个数字,依次是1到6。
第三颗是特殊的,3面写0,另3面写3。
你的任务是猜测,特殊色子的哪一面朝天?是写有0的一面,还是写有3的一面?在猜以前,伙伴告诉你3颗色子朝天的数目的总和。
(2)定标准
根据3颗色子数目构成8的情况,分别列出来。
①当色子总和为2、3、4时,猜特殊色子为0。
②当色子总和为13、14、15时,猜特殊色子是3。
③5~12之间时,当总数为8以下时,猜0对的概率可以超过50%。
当总数大于9时,猜3对的百分比可以超过50%。
8.信号检测论中,击中率与虚报率怎样随标准升高或降低而变化?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9.有无法与评价法的实验程序是怎样的?怎样计算'd与β?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0.什么叫做等感受性曲线?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1.影响β的因素是什么?影响'd的因素是什么?
答:(1)影响β的因素
①信号出现的概率。
当信号出现的概率低时,被试不轻易回答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
断标准高。
当信号出现的概率高时,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低。
即当信号不经常出现时,被试获得很强的感觉才说有信号;而当信号频频发生时,被试获得轻微的感觉就说有信号了。
②奖惩办法。
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判断标准。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2)影响'd 的因素
①信号本身的强度。
当信号本身的强度比较大时,人们容易觉察到,'d 就高,反之,当强度比较弱时,则不易觉察到,'d 就低。
②被试的感受性。
每个人对相同刺激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感受性高,而有些人感受性低,因此感受性的高低也影响了被试的辨别力。
12.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为什么都应该是累积概率?
答: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都应该是累积概率,其原因如下: 如图3-10所示,当2x 感觉出现时,由于它在5C 标准以上,故被试以第6级作反应;当1x 感觉出现时,由于它在5C 标准以下,故不能以第6等级反应,但它在4C 标准以上,所以以第5等级反应。
现在要计算4C 标准的击中率,那就不仅要包括第5等级的反应,还应当包括第6等级的反应,因为5C 标准比4C 标准高,在5C 标准以上可以肯定2x 感觉是由信号引起,那么在比5C 低的任何标准下,当然也可以肯定2x 感觉是由信号引起的。
所以4C 标准的击中率,就是信号呈现时第6等级和第5等级的反应之和。
因此,对于5C 以下的各标准,击中率都应该是累计概率。
各标准下的虚报率也应以类似的方法来计算。
图3-10
13.信号检测论与古典心理物理法的差别是怎样的?
答:信号检测论是对古典心理物理法的继承和发展。
信号检测论区分了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古典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仅仅能判断感受性的有无,不能区分感受性与判断标准,但是它能很好地说明感觉的概念。
二者的具体差别可从基本阈限理论和测量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1)基本阈限理论存在差别
古典心理物理法的阐限理论认为作用于感受器的一个刺激,引起一系列的冲动,在大脑中枢发生了一种效应。
阈限是一个固定点,被试的判断连续对应于反应的连续,当刺激超过最小量——阈限时,被试就判断“有”,当刺激低于阈限时,被试就判断“无”。
信号检测论认为被试觉察信号有一个中枢神经效应,这种效应随着每次刺激呈现,时刻都在变化。
信号总是在噪音的背景上产生,信号的影响和噪音的影响都被假定为正态分布。
人类觉察是建立在统计决策论的基础上,被试选择一个标准,当给定的刺激超过这个标准时,被试就反应“有”,否则则说“无”,这个反应标准就是阈限。
(2)测量方法上存在差别
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信号检测论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有无法、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