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预测题:(八) 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预测卷(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预测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张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

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

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

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

但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或方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

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

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郭齐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出自于《礼记·中庸》意思是说,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学家曾将“和”与“同”加以比较,进而肯定“和”而否定“同”。

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这是说,不同性质的材质相和合,可以构成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

“以他平他”,指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

“和”是什么呢?春秋时晏婴说,“和”就像羹汤,是五味的调和,“和”就像乐音,是八音的和谐。

总之,“和”就是有差别且包容着差别的多样性统一。

有差别、有对立、有矛盾才能产生新的事物,这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则,也是我国古代和谐辩证法的发端。

孔子则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继承了史伯尚“和”去“同”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的“和”与“同”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为人风格。

君子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和”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据,对此,中国哲学家有很多说法。

如史伯的“和实生物”,《礼记·乐记》的“和,故百物皆化”,《荀子·乐论》的“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淮南子·汜论》的“阴阳和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等。

到了张载,又把这种原初的“和”称为“太和”。

这种“太和”即是现实的“和”与“合”的基础与依据。

当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一段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选练习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选练习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人教语文 2019 高考一轮选练习题( 8)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成语)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美联储官员群舌纷繁扬扬,加息与否与经济数占有关,所以接下来半个多月的经济数据将....对市场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许比平常的影响更大。

②傅斯年提出的“历史研究应坚拥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的见解精粹之至,实是不易之论....,已成为今世史家治史的共鸣。

③谣言之下的“跟风跑” 现象不容我们忽略。

我们一旦缺少理性的判断,就不免被传言裹挟,所谓三人成虎,大体就是这样吧。

....④争抢名人故乡,对历史名人捕风捉影,乱认祖宗,或许以文化为旗,圈地造景,等等,都....是名为发展文化,实为败坏文化之举。

⑤村里要评“五好家庭”,村民一致推选王志和家,他们一家,祖孙三代,十多年来友善相处,互敬互爱,素来未曾有过口舌,真堪称举案齐眉。

....⑥中国政府和军队及其有关人员不从事或参加经过网络盗取商业奥密的活动,美方对中方人员的谴责纯属横生枝节。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⑤⑥D.②⑤⑥答案C分析①纷繁扬扬: ( 雪、花、叶等) 飘洒得多而凌乱。

不合语境。

②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行改正的言论。

使用正确。

③三人成虎:市集里没有老虎,但只需有三个人谎称有,听者就会认为真有虎了。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令人信认为真。

使用正确。

④疑神疑鬼: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貌同实异的迹象做依据。

使用正确。

⑤举案齐眉:形容夫妇互敬互爱。

此处用错对象。

⑥横生枝节:比喻在问题以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不合语境,应改为“惹是生非” 。

2.(病句)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个播音员要想在直播中做到正确流利的表述,靠的不单是扎实的基本功,并且是丰厚的学养和多方面的人生累积才能做获得。

B. 5G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定是重中之重。

毕竟,通讯技术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为智能、便利地生活。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八 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八 含答案解析

高考押题试卷八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统训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统训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统训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 )①奔涌的黄河水________兰州人民的热情,小小的漂流瓶代表锦州世园会向世界发出的邀请。

②今年1月至8月,我省居民生活________品价格涨幅总体回落。

③在微博中,大S变身警花,寄语司机朋友高速路上________车道时务必打方向灯。

A.包含必须变幻B.包含必需变换C.饱含必需变换D.饱含必须变幻2. 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 )① 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 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 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 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场所必须必然B.坦陈场合必需必定C.坦承场合必需必然D.坦承场所必须必定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 )①我国首个儿童家具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已于 8月1日起正式________。

②为加快推进麻城市创新________先导区建设,该市着力破解阻碍创新发展的瓶颈。

③市财政局通过集中培训等措施,让操作人员理解和________财政业务,提高了操作技能。

A.施行试验熟习B.实行实验熟悉C.施行实验熟习D.实行试验熟悉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 )① 通过几代技师的努力,我厂终于生产出了有口皆碑的佳酿,它口感_________,气味芳香,成为我厂的"招牌酒"。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

2019 高考语文精确押题卷八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包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发掘和再转变,开释储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文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中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点因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久着眼,依照文化发展的自己规律,重视文化的地区特点、民族差别、风俗崇奉、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建立,成立优秀的文化生态运转体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计发展成长尤其重要。

增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建立和睦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侧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老气味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家传家训到邻居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风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包含着朴实的生活真理与伦理看法。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平时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侧重经典滋润。

文化遗产在不一样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其实不停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增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指引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踊跃而安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乡村文化站、农家信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经过展览赏识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复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润心灵。

建立特点引领的体制。

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地区文化特点,以地区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领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增强地区文化生态建设,既切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区、多民族文化遗产内活力制的有效举措。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docx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docx

2019 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含答案)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含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把诗歌、绘画、书法、篆刻完美________起来,一幅传统的文人画才算完备。

诗、书、画、印________又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从唐宋开始,这种创作特色为画家和欣赏者所普遍接受,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当代水墨写意画正是与传统文人画________的。

A.结合相辅相成一以贯之B.融合各得其所一以贯之C.结合各得其所一脉相承D.融合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答案 C解析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文段中说的是一幅画中含有诗歌、绘画、书法、篆刻,用“结合”恰当。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文段中说的是“诗、书、画、印”互相映衬,用“各得其所”恰当。

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文段中说的是当代画与传统画之间的关系,用“一脉相承”恰当。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人间草木》这部作品中,汪曾祺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①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②其做菜如梅,剪风裁月③其写文如兰,空谷幽兰④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淡疏朗⑤他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⑥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A.⑤③①②④⑥B.⑥①③②⑤④C.⑤④②③①⑥D.⑥③①②④⑤解析解答本题,不仅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还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根据前文提示“汪曾祺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⑥作为总结,而依据照应,③句表述的是“写文”,①句表述的是“绘画”,②句表述的是“做菜”,④句递进一层,顺理成章,故选择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预测题八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的理性概念强调每个人都优先考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假设表面上是理性的,但其中的利益概念却是非理性的,结果严重误导了理性。

【甲】他们所理解的“利益”一般指个人可以独占的利益,往往没有把对个人甚至更有利的共享利益计算在内,或者至少默认独占利益优于共享利益。

这是一种自绝于他人的非理性。

【乙】较大利益优于较小利益,这个判断是理性的;可是独占利益优于共享利益,这个判断就不是理性的了。

事实上每个人可指望获得的大多数最大利益,都属于只能存在于相互关系之中的共享利益。

【丙】一旦试图独占,那些利益就涣然冰释了,例如亲情、爱情、友情,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等等: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

可见,利益不能理解为“独占利益”而应该理解为“可及利益”;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应该重新定义为追求自己可及的最大利益,这才是符合理性精神的选择。

1.文段中的加粗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导
B.至少
C.自绝于
D.涣然冰释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小河上的薄冰融化了,小草从暖湿的泥土中苏醒,____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乙:阳光融化了河冰,细雨润泽了山色,____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①春风吹绿了柳枝②春风把柳枝吹绿了③柳枝被春风吹绿
A.甲②乙③
B.甲③乙①
C.甲①乙②
D.甲③乙②
3、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大学,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而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4、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①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⑤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⑤_ _____________
5、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在标点、字形、数字规范使用、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六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

”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1.D; 2.C
解析:1.涣然冰释:表示“ 消失”,其对象一般是“嫌隙、疑虑、误会”等,而烟消云散:表示“消失”,其对象一般是“事物” 。

2.A. “利益”为本句中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故用引号标示;
B.“可是”前用分号,表示转折关系(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C.“亲情”“爱情”“友情”“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中间用顿号即可;“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前应为逗号,因为它不是整个句子的总括性语句。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文学常识题。

A选项诗句主要是在外为官的人之间用的,
B选项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不能表现出读书乐趣。

C选项诗句多用于比喻某样事物出现的非常迅速。

只有D选项才是恰当的应用。

故答案为D。

4答案:①惊蛰②霜降③立夏④立冬⑤白露
5答案:(1)“18年”改为“2018年”(2)“‘中国奇迹’。

”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3)“敝报”改为“本
报”(4)“反应”改为“反映”(5)“驾桥”改为“架桥”(6)“务必”改为“敬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