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内痔)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 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版)

痛、瘙痒和里急后重等症状,并减少症状复发,MPFF可作为首选的静脉活 性药物用于治疗Ⅰ~Ⅳ度痔患者(1A); 7.可将MPFF作为器械疗法和手术疗法的辅助药物(1A); 8.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MPFF及含硫酸铝成分外用药物用于辅助痔患 者改善术后症状(1A)。
饮食疗法
✓调整饮食结构,包括摄入足量的液体和膳食纤维,以及形成良好的排粪习惯, 对预防痔和痔的非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
痔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痔的诊断
痔的保守治疗 器械治疗 手术治疗
特殊痔患者的治疗
流行病学
✓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痔的患 病率介于4%~55%,每年就诊人数接近400万,45~65岁人群患痔的风险最 高。
✓我国中医肛肠学会于1975—1997年组织的疾病普查结果显示,国内肛肠疾病 总的发病率为59.1% (33 837/57 297), 其中痔的发病率最高(51.56%), 占所有肛肠疾病的87.25%,当中内痔发病率最高(52.23%),其次为混合痔 (21.05%) 和外痔(14.04%)。
✓传统中医熏洗坐浴基本方:苦参五倍子汤加减(苦参、黄柏、马齿苋、五倍 子、芒硝、花椒、石榴皮) 有消炎、消肿、镇痛功效,适用于治疗痔急性 炎性水肿疼痛患者。
磁疗
✓近年来,磁疗也被临床医师推荐用于缓解痔急性发作期症状或痔术后水肿、 疼痛等症状的治疗,其原理是磁疗棒在肛管内产生的横向、竖向磁场能改善 血液微循环障碍,纠正组织缺血、缺氧,促进渗出物吸收,消除炎症。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I84.901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I84.901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临床路径】外、内痔

外、内痔诊疗常规
【概述】
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二、三度内痔及混合痔、血栓性外痔,陈旧性肛裂需行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
1、症状。
2、肛门直肠指检。
3、肛门镜检查。
【纳入标准】
1、年龄15~65岁。
2、诊断明确的二、三度内痔及混合痔、血栓性外痔,陈旧性肛裂。
3、无其他疾病。
【排除标准】
环痔和脱肛不符合纳入标准。
【治疗常规】
1、手术
(1)手术指征:符合纳入标准者。
(2)麻醉方式:局麻或硬外麻醉。
2、药物
(1)术前2天给予肠道抑菌制剂。
(2)术中:应用抗生素及麻醉药物。
(3)术后:口服或肌注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
3、检查
(1)术前: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乙肝五项、凝血四项、丙肝抗体、心电图、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血糖。
(2)术后:血常规。
【出院标准】
切口Ⅱ/甲级或乙级愈合。
【质量标准】
1、平均住院日:9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99%,病死率<1%。
3、切口感染率<2%。
外、内痔临床路径编码:014 疾病名称:痔疮
适用对象:二、三度内痔及混合痔、血栓性外痔陈旧性肛裂拟行:切除术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预期住院天数:9天/实际住院天数:天
预期术前住院天数:2天/实际术前住院天数:天。
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

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前言痔病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影响着大量的中国患者。
为了提高痔病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编写了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痔病诊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痔病的定义和分类定义痔病是指肛门和直肠末端的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改变,形成痔核、肛裂、肛周脓肿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
分类1. 内痔:发生在肛门齿线以上的痔核,分为四度:- Ⅰ度:排便时出血,痔核不脱出肛门- Ⅱ度:排便时出血,痔核脱出肛门,能自行还纳- Ⅲ度:排便、咳嗽等原因导致痔核脱出,需手动还纳- Ⅳ度:痔核长期脱出,不能还纳2. 外痔:发生在肛门齿线以下的痔核,包括结缔组织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等。
3. 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同时存在。
诊断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性质、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1. 一般检查: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
2. 专科检查:- 直肠指诊:了解直肠内有无肿物、触痛、波动感等。
- 肛门镜检查:观察肛门、直肠的病变部位、程度等。
辅助检查1. 肛门镜检查:观察肛门、直肠的病变部位、程度等。
2. 肛门指诊:了解直肠内有无肿物、触痛、波动感等。
3.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痔病的大小、形态等。
4.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
治疗保守治疗1.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2. 温水坐浴:缓解肛门疼痛、肿胀等症状。
3. 药物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如痔疮膏、痔疮栓)和全身用药(如止血药、消炎药)。
手术治疗1. 适应症:保守治疗无效或痔病严重者。
2. 手术方式:- 橡皮圈套扎法:适用于Ⅰ度、Ⅱ度内痔。
- 硬化剂注射法:适用于Ⅰ度、Ⅱ度内痔。
- 外痔剥离术:适用于结缔组织外痔、炎性外痔等。
- 混合痔外切内注术:适用于混合痔。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适用于Ⅱ度、Ⅲ度内痔。
混合痔临床路径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 I84.801 );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编号49.45003)。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

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的内容和重要指
导方针。
2. 痔病概述
痔病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静脉曲张和
炎症反应。
痔病分为内痔和外痔两种类型,临床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便秘等。
3.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结合肛肠镜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
可以对痔病进行诊断。
内痔和外痔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具体可参
考指南中对诊断标准的详细描述。
4. 诊疗原则
本指南强调以下诊疗原则: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保守治疗为主:对于轻度痔病,应首选保守治疗,如饮食调整、便秘预防等。
- 外科治疗适应症:对于严重痔病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治疗。
- 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外科治疗前应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并且术后需进行规范的术后管理。
5. 治疗方法
本指南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等。
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调整、便秘预防、局部药物治疗等;外科治疗包括激光治疗、痔术、痔核切除术等。
6. 随访和复发预防
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随访,并给予复发预防的指导和建议。
随访内容包括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肛肠镜检查等。
7. 结束语
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痔病诊疗指导,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痔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为概述,具体细节请参考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痔(内痔)
入院标准:
1.以便血,鲜红,肛内肿物外脱,肛门坠胀或灼热,或肛缘水肿,肛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经药物治疗无效,需住院手术治疗。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内痔,行内痔套扎术的住院患者。
一、内痔(内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内痔(TCD 2019版:A08.03.01.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内痔(ICD-10 编码:I84.200x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世纪第四版)中的内痔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
①症见便血,鲜红,肛内肿物外脱,肛门坠胀或灼热,或肛缘水肿,肛门疼痛。
②指诊肛内痔核色红,隆起,甚者脱出,或出血,或血栓。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世纪第四版)中的内痔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
①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便血,鲜红,呈间歇性,常有饮酒、过劳、便秘、腹泻等诱因,可继发贫血。
可伴有肛内肿物脱出,不及时回纳可
形成嵌顿,肛门坠胀疼痛。
②指诊肛内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粘膜隆起,肛门镜下见齿线上粘膜呈半球状隆起,色暗紫或深红,表面可有糜烂或出血点。
③辅助检查:长期便血可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④分期:根据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四期。
Ⅰ期内痔: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
Ⅱ期内痔:痔核较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Ⅲ期内痔:痔核较大,便时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时也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辅助回纳,便血不多或无。
Ⅳ期内痔:痔核脱出,不能及时回纳,嵌顿,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肿痛、糜烂或坏死。
2.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世纪第四版)内痔(内痔)临床常见证候:
(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世纪第四版)中的内痔治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内痔(内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内痔(内痔)。
2.有内痔套扎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内痔。
(2)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
(2)凝血筛查、急诊全套2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结肠镜、心脏彩超、腹部彩超等。
(七)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局麻或者全麻下行内痔套扎术。
术后抗生素静滴预防感染24h,止痛、止血等治疗,每日换药1-2次。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伤肠络证: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可选凉血地黄汤加减。
(2)湿热下注证:以清热利湿止血为主,可选脏连丸加减。
(3)气滞血瘀证:以清热利湿,祛风活血为主,可选止痛如神汤加减。
(4)脾虚气陷证:以补中益气为主,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太宁栓、普济痔疮栓、双氯芬酸钠栓等。
(2)膏剂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3.物理治疗(如微波、红光照射)、穴位贴敷、中药涂擦等。
4.中药熏药疗法及坐浴: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药或坐浴。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出血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患者肛门无或轻微疼痛,无或少量便血,二便正常。
2.肛检:肛周无红肿,无活动性出血。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术后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疼痛剧烈时,
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十)标准住院日为≤7天。
(十一)标准住院费用≤8500元。
二、内痔(内痔)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内痔(内痔)(TCD 2019版:A08.03.01.01;ICD-10 编码:I84.200x002)行内痔套扎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入院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