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11、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

11、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淋巴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淋巴水肿的住院患者一、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初期患肢或患处呈凹陷性水肿,抬高局部可减轻肿胀。

经过一段时间,水肿逐渐变成非凹陷性,且皮肤变厚、毛孔增大、角化粗糙。

病久者肢体明显增粗或阴囊肿大,可妨碍运动功能。

有的淋巴水肿可并发感染,表现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有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和(或)体温升高。

(2)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主要临床表现:①水肿,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扩展的慢性进展行无痛性浮肿,可累及生殖器及内脏。

②皮肤改变,色泽微红,皮温略高;皮肤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后期呈“象皮腿”。

③继发感染,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④。

溃疡,轻微皮肤损伤后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

⑤恶变。

少数病例可恶变成淋巴管肉瘤。

2. 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2.疾病分期(1)Ⅰ期:呈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可大部分或完全缓急,无明显皮肤改变。

(2)Ⅱ期:肺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不能缓解,皮肤明显纤维化。

(3)Ⅲ期:肢体不可逆性浮肿,反复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和硬化,呈典型“象皮腿”外观。

3.症候诊断湿热下注证:急性淋巴水肿,发于下肢,局部水肿,皮色微红,皮温略高。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互结证:慢性淋巴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改变,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

舌质紫暗,苔腻,脉弦。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住院患者。

一、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病(TCD-10编码:BNS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CD-10编码:N05.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1]、《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及《肾脏病学》[3]。

①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可伴少量镜下血尿;②部分病人伴高血压;③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④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⑤排除继发因素。

2.证候诊断参照《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1)本虚证:①气阴两虚证②肺脾气虚证③脾肾阳虚证④肝肾阴虚证(2)标实证①瘀血内阻证②风湿内扰证③水湿内停证④湿热内蕴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水肿病(TCD-10编码:BNS010)和(特发性)膜性肾病(ICD-10编码:N05.201)的患者。

2.eGFR≥60ml/min,肾功能正常。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薄腻、口唇色泽、脉像、双下肢水肿情况以及伴随症状:注意观察舌下脉络,需要辨别是否合并瘀血内阻之病机。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临床经验,制定的一种临床操作方法和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旨在统一诊疗标准,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误诊、漏诊和过度治疗的可能性,同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中医临床路径已经应用于多个专业,并覆盖了104个病种。

这些病种涉及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介绍其中24个专业涉及的一些病种及其中医临床路径。

1. 内科专业:1.1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1.2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1.3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胆囊炎、慢性肝炎等;1.4 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外科专业:2.1 外科创伤病:骨折、脱位、切割伤等;2.2 外科感染病:蜂窝组织炎、脓肿等;2.3 外科性肿瘤病: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3. 妇产科专业:3.1 妇科炎症病: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3.2 妇科肿瘤病:卵巢癌、子宫肌瘤等;3.3 孕产期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

4. 儿科专业:4.1 儿科感染病: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水痘等;4.2 儿科消化系统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等;4.3 儿科呼吸系统病:肺炎、哮喘等。

5. 骨伤科专业:5.1 骨科创伤病:骨折、半月板损伤等;5.2 骨科综合病:骨质疏松、颈椎病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病种,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业和病种也有相应的中医临床路径。

例如眼科专业的青光眼、白内障等;耳鼻喉科专业的中耳炎、鼻窦炎等;皮肤科专业的湿疹、银屑病等。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和整理相关病种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表现、相关检查指标等;其次,通过专家组讨论,制定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然后,将制定好的中医临床路径应用于具体患者身上,观察疗效并不断完善;最后,通过实践总结,不断修订和优化中医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淋巴水肿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淋巴水肿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淋巴水肿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淋巴水肿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有丝虫感染或丹毒反复发作史,或有腋窝、腹股沟部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和放射治疗史。

2.早期患肢肿胀,抬高后可减轻。

晚期患肢肿大明显,表面角化粗糙,呈橡皮样肿。

3.少数可有皮肤裂开、溃疡或出现疣状赘生物。

4.丝虫感染者周围血液检查可发现微丝蚴。

淋巴管造影可确定淋巴管发育或受阻情况。

5.必要时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急性期淋巴水肿,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1.体位引流2.加压包扎3.限制钠盐摄入和使用利尿剂4.预防感染二、慢性淋巴水肿包括非手术治疗的烘绷治疗和各种手术治疗。

1.烘绷疗法2.手术治疗①病变组织广泛切除术。

②淋巴回流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淋巴水肿。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六)手术指征。

1.肢体功能损害:由于肢体粗重易疲劳和关节活动限制。

2.过度肿胀伴疼痛。

3.反复发作的蜂窝织炎和淋巴管炎经内科治疗无效。

4.淋巴管肉瘤:长期淋巴水肿恶性的致死性原因。

5.美容:大多数原发性淋巴水肿患者为年轻妇女,对于肿胀明显并有美容要求者可考虑手术,但应以改善功能为主,美容国辅,否则疗效可能不尽人意。

(七)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八)术前准备2~3天一、必须检查项目: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系列、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 诊断性穿刺组织液分析4. 淋巴管造影5. 同位素淋巴管造影二、术前准备1.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肢体水肿减少至最低限度。

有下肢垫高、下肢悬吊和骨牵引等方法,下肢抬高以60o为宜。

105个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105个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浙江省中医院
19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
慢性咳嗽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 肤 科
21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2
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
重庆市中医院
23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广东省中医院
24
脚湿气病(足癣)
广东省中医院
25
黧黑斑病(黄褐斑)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48
性早熟
上海市中医院
49
胎黄病(黄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50
小儿痫病(癫痫)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 科
51
月经过少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52
胎萎不长病(胎儿生长受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53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广东省中医院
54
症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
give27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28高风雀目病视网膜色素变性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29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031脾心痛急性胰腺炎重症型天津市南开医院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32蟹足肿病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3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上海中医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4精浊病慢性前列腺炎上海中医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5面痛病三叉神经痛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6中风后焦虑状态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37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风病脑梗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头痛病偏头痛北京市中医医院38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39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广东省第二中医院40脊髓损伤不完全性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41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云南省中医院42儿童抽动障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3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4解颅病小儿脑积水西安中医脑病医院45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江苏省中医院46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江苏省中医院47小儿慢性咳嗽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48性早熟上海市中医院49胎黄病黄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50小儿痫病癫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月经过少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52胎萎不长病胎儿生长受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reductionpropertyvalue

腿肿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腿肿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引言腿肿,在中医学中称为“肿胀”、“水肿”等,是指下肢出现肿胀、疼痛、沉重等症状。

腿肿的原因多样,包括久坐久站、湿邪侵袭、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

中医治疗腿肿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探讨腿肿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1. 湿邪侵袭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沉重、酸胀、疼痛,皮肤发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利湿,通络消肿。

方药:(1)五苓散加减: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猪苓、车前子、木通、甘草。

(2)三仁汤加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白豆蔻、竹叶、通草、滑石、甘草。

中成药:五苓丸、三仁丸。

2. 脾胃虚弱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乏力、气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1)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山药、扁豆、甘草。

(2)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大枣。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

3. 肝肾不足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利水消肿。

方药:(1)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2)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4. 气滞血瘀型症状:腿肿,按之不凹陷,伴有疼痛、刺痛,局部皮肤青紫,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方药:(1)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茯苓、泽泻。

(2)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中成药:桃红四物丸、血府逐瘀丸。

三、其他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针对腿肿的穴位进行针灸,如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等,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中医关于“水肿”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水肿”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水肿”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病因包括风邪外犯、疮毒内陷、水湿浸渍、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外溢肌肤,则发为水肿。

一、病因1.风邪外犯风为六淫之首,风寒、风热或风湿之邪外犯,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此即《景岳全书·肿胀》所言:“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陷身发疮痍,烂喉丹痧,或乳蛾红肿,火热内攻,肺、脾、肾功能受累,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曰:“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渍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于健运,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曰:“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4.饮食劳倦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劳倦内伤,饥饱失宜,脾气失养,或脾肾俱伤,以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

《景岳全书·水肿》曰:“大人小儿,素无虚泄泻等证,而忽尔通身浮肿,或小水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体虚久病素体脾虚、肾虚,久病脾肾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或久病血瘀,血不利则为水,可发为水肿。

二、病机1.水肿的基本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以致水液积聚,泛溢肌肤。

2.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关键在肾。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脾主运化,有布散水津的功能。

水湿浸渍,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作用。

体虚久病,肾脏受损,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溢肌肤,则为水肿。

3.《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中医治疗下肢淋巴水肿

?中医治疗下肢淋巴水肿

中医治疗下肢淋巴水肿轻言说说心情短语,伤感说说,心情说说与全世界分享你的精彩说说!白衣圣使医案:中医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姓名:卢健南性别:男年龄:83岁初诊:2005年4月4日职业:干部住址:南康市唐江镇卢屋村主诉:进行性加重阴囊、阴茎、下肢水肿三月,加剧三天。

现病史:患者因下肢水肿于2005年2月3日就诊于南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其无诊断结果,经用中药及西药氢氯噻嗪、安体舒通、氧氟沙星等,因无效于2005年3月18日又就诊于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该院多项检查及会诊而浮肿原因不明,因此该院建义收入住院待查,因患者拒绝住院,随后在该院门诊治疗带药回家,其用药情况不明,其病情不减而逐渐加重。

既往史:患者是机关干部,六十年代曾下放农村劳动,生活条件差居住牛棚隔壁,常赤足劳作施农家肥,因此而常患皮肤病,余无特异病变。

刻下所见患者神弱言低,呼吸费力,下腹胀满,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壁静脉怒张,便结尿涩,阴囊、阴茎水肿透明发亮,双下肢水肿,皮肤粗糙、皱纹呈象皮状。

察其舌,质胖大,苔腻滑。

其脉濡。

病理分析:据赣南医学院附院的检查既无心、肝、肾性水肿的证据,也没有其典型的心、肝、肾性水肿的临床特征。

从双下肢水肿皮肤粗糙象皮状等症状具有典型的“象皮肿”临床特征。

从既往史分析,患者一向在机关工作突然改变生活、工作环境,其适应能力,免疫力都很低下,此很可能感染丝虫有关。

再从中医理论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因此,湿邪外受困拢于脾及皮肉经脉,寒湿入侵日久伤阳,脾运失职精血乏源日久伤肾,肾气虚弱气化失职以至二便不通发为水肿。

再从患者的舌质胖大,舌苔厚腻白滑,脉濡等也为寒湿入侵,脾肾阳衰之的候。

诊断:阴囊、下肢淋巴水肿。

辩证:寒湿入侵经脉痹阻困拢脾肾。

治法:行气降浊,温化寒湿,活血通络。

R:鸡鸣散(《证治准绳》)加减。

防己15g 槟榔12g 陈皮10g 木瓜15g 吴茱萸6g 通草10g苏叶12g 川牛膝12g 黄柏10g 猪苓15g 共二剂,水煎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肿(淋巴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淋巴水肿的住院患者
一、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初期患肢或患处呈凹陷性水肿,抬高局部可减轻肿胀。

经过一段时间,水肿逐渐变成非凹陷性,且皮肤变厚、毛孔增大、角化粗糙。

病久者肢体明显增粗或阴囊肿大,可妨碍运动功能。

有的淋巴水肿可并发感染,表现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有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和(或)体温升高。

(2)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主要临床表现:①水肿,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扩展的慢性进展行无痛性浮肿,可累及生殖器及内脏。

②皮肤改变,色泽微红,皮温略高;皮肤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后期呈“象皮腿”。

③继发感染,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或
淋巴管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④。

溃疡,轻微皮肤损伤后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

⑤恶变。

少数病例可恶变成淋巴管肉瘤。

2. 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2.疾病分期
(1)Ⅰ期:呈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可大部分或完全缓急,无明显皮肤改变。

(2)Ⅱ期:肺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不能缓解,皮肤明显纤维化。

(3)Ⅲ期:肢体不可逆性浮肿,反复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和硬化,呈典型“象皮腿”外观。

3.症候诊断
湿热下注证:急性淋巴水肿,发于下肢,局部水肿,皮色微红,皮温略高。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互结证:慢性淋巴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改变,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

舌质紫暗,苔腻,脉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
(3)心电图、下肢动静脉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推荐方剂:四妙勇安汤加减。

玄参、当归、金银花、甘草等。

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瘀、化痰软坚
推荐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地黄、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等。

2、外治法
贴敷疗法
(1)外敷膏药:野葛膏中用野葛以散风清热解毒,当归活血养血,附子、细辛、乌头、蜀椒等祛风除湿,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2)中药湿敷:消栓通脉散,方中芒硝、海藻、昆布、夏枯草软坚散结;麻黄发汗利水;炒白术健脾利水;花椒、艾叶、姜黄、桑枝温通经络;红花、苏木活血化瘀;槟榔、透骨草利水消肿,软坚散结。

诸药合用,通过外敷患肢达到利水消肿、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的作用。

针灸:针刺的感受器是神经、血管及淋巴的符合结构,针刺艾灸时淋巴液流速和免疫功能有所改变。

电针可改善创伤所致的炎症反应,使肥大细胞数增加,促进肉芽主治成纤维细胞凋亡,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避免瘢痕增生。

中药熏蒸:中药穿山甲、独活、乳香、细辛、川芎天南星等煎汤,外用熏洗。

3、手术治疗:①切除纤维化皮下组织后植皮术。

②重建淋巴循环,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做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淋巴结-静脉吻合术③带蒂组织移植术。

4、其他疗法
机械无力疗法。

包括气囊压迫、梯度压力套及复合物理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处理。

6、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患者应卧床休息,制动,抬高患肢30°。

注意足部清洁,避免搔抓,积极治疗皮肤破损及足癣。

2.饮食调理:清淡饮食,禁忌辛辣、油腻油炸、荤腥等。

3.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

(九)出院标准
1.发热,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改善。

2.下肢皮色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疾病加重,需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出现内陷、红丝疔、局部化脓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L03.1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0天
实际住院日:天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