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原理和方法(4)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原理和方法

第18页/共71页
适宜衍生化的功能基及衍生化物:
醇羟基或酚羟基可衍生成酯或活泼醚;羧基可衍生成酯或酰胺;氨基(包括胺、酰胺和亚胺)可衍生成烷氧羰酰胺
第19页/共71页
2.4.1 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前药
若原药分子中含有羟基、羧基或磷酸基,会因极性强或带有电荷而难以吸收。应用前药原理引入酯键可提高脂溶性,改善了脂/水分配系数,有利肠道吸收,或克服了首过效应。
第23页/共71页
2.4.2 增加水溶性的前药
有些酸性、碱性或盐类药物因为水溶性很小,不便制成注射剂使用;有些则会影响吸收。一般可将其制成适当的水溶性盐类。
第24页/共71页
2.4.2.1 磺胺嘧啶钠:将水溶性差的磺胺嘧啶制成钠盐,可增大水溶性,供注射用。
第25页/共71页
2.4.2.2 强力霉素盐酸盐:强力霉素微溶于水,制成水溶性好的盐酸盐,供注射用。
第47页/共71页
软药:是指一类本身有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当在体内呈现药效并达到治疗目的后,按预料的代谢途径和可控的代谢速率的代谢, 转变成无毒、无活性的代谢物。
第48页/共71页
软药通常是在局部呈现药理作用,若分布或扩散到其他部位时,会迅速代谢失活,从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毒性。
软药所发生的失活过程是单一的低能量和高容量的酶促反应
3.3.1 脂肪族三价等排体最常见的三价电子等排体是-CH=与-N=的变换,广泛应用于新药设计中。
第1页/共71页
3.3.1.1 胆固醇胆固醇的C20和C25被N替换,得化合物(2)是体内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强效抑制剂。
第2页/共71页
3.3.1.2 抗抑郁药地昔帕明(3)、去甲替林(4)和普罗替林(5)是三环类抗精神病药,相互之间是三价原子等排变换。
药物化学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代谢产物可成为新的先导物化合物 甚至直接得到比原来药物更好的药物 选择其活化形式,避免代谢失活或毒化的结构 研究药物代谢过程和发现活性代谢物是寻找先导化合物的 途径之一。
能够与DNA 或信使RNA 发生特异性结合,分别阻 断核酸的转录或翻译功能, 阻止与病理过程相关的核 酸或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三十三页,共75页。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反义寡核苷酸的分子大小是设计的重要环节。
12-25个碱基范围,15-20较佳,超过25难以通过细胞膜
His
吡咯环与S2′结合
O
N NH
O
Zn2+
H
HS
N
NH
O Glu
O Ser
S1' S2'
Ty r
CH3
HO
N
O H O 羧基阳离子对结合酶起重要作用
O
NH2
OH
H2N
NH
Arg
酰胺的羰基则可和受体形成氢键
第十八页,共75页。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
1929年青霉素的发现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剂,结构改造,发现β -受 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第一个心血管药物。
虚 拟 库
类
药 原 则
药 代 性
潜 在 毒
质性
专 利 指 导
受 体 结
设 计
构库
第二十七页,共75页。
类药性
Lipinski归纳的“类药5规则”(Rule of Five),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靶点定位
02
药物的靶点可以是细胞内的特定分子、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细胞
器等。
药效学特征
03
药物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与其药效学特征密切相关,决定了药
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03
CATALOGUE
药物设计的计算方法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总结词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是指根据已知活性配体分子的结构特征和药效团,预测和 设计新药分子。
02
CATALOGUE
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药物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号,调节细 胞功能。
药物作用模式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以激动或拮抗受体,产生兴奋 或抑制效应。
亲和力与选择性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了药物作用的强度,而 选择性决定了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药物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大量数据,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预测分子的三维 结构和相互作用模式,提高药物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人工智能还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过程,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 新药临床试验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免疫疗法的药物设计
免疫疗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细胞或其他有害物质。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总结词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是指根据已知靶蛋 白的三维结构,设计和筛选能够与靶蛋 白结合并影响其功能的小分子药物。
VS
详细描述
该方法依赖于对靶蛋白三维结构的了解, 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设计和筛 选能够与靶蛋白结合并影响其功能的小分 子药物。这种方法需要高分辨率的靶蛋白 结构信息,并考虑蛋白质的动态性质。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药物分子设计是一种基于分子结构和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旨在寻找高效的药物化合物。
通过药物分子设计,可以研究分子的作用,分别确定其结构和功能,然后根据药物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大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作用。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子结构和活性关系原理化学元素的性质、分子结构和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子结构也对药物的生物活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子结构和活性关系原理是药物分子设计的基础,通过研究分子结构和药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分子。
分子结构和药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QSAR(定量构效关系)模型获得,QSAR模型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和活性分子进行参数的选取和统计分析,深入了解分子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
以此,可以实现对药物分子的高效优化,提高其抗疾病能力。
二、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是实现药物分子优化的关键,其目的在于利用最优化方法来确定药物分子的位点,改善药物分子的性能,提高药物分子的活性和生物可行性。
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通常包括分子对接、基于构效关系的药物设计和自由基化学。
1.分子对接分子对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器研究药物分子-受体相互作用的策略,其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器获得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有效和选择性的药物分子。
在药物分子据对接阶段,分子对接软件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和受体的结构,从而确定药物分子和受体之间的最佳柔性协同模式。
2.基于药物构效关系的设计策略药物分子设计的另一种策略是基于药物构效关系的设计策略。
该策略通过对同一药物分子系列进行结构优化,减少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裂口,实现药物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作用。
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不仅可以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分析获得,还可以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HTS)和结构活性关系分析(SAR)等方法获得。
3.自由基化学策略自由基化学策略是一种基于化学自由基反应的分子设计策略。
药物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基于已知的生物活性分子结构特征、生物靶标结构特征以及 药效团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基于片 段的药物设计(FBDD)等手段,预测和设计新的可能具有药 理活性的分子结构。
药物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药物设计,可以预测和设计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新分子结构,以满足临 床治疗的需求,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改善药物的代谢性质等。
04
CATALOGUE
药物设计的应用
新药研发
靶点发现与验证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 术手段,发现并验证潜在的药物 作用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目标
。
药物筛选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大量化合 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活性的候选药 物,进一步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和时 间。
结构生物学方法
利用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 ,解析药物作用靶点的三维结构, 为新药设计提供结构基础。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将已知活性片段作为药物设计的起点,设计和筛选能够与靶标结合 的小分子化合物。
02
CATALOGUE
药物设计原理
药物作用靶点
靶点选择
选择与疾病相关的靶点,如蛋白 质、酶、受体或离子通道等,是 药物设计的关键步骤。
靶点验证
验证靶点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 特性,以确保所选靶点是有效的 治疗目标。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 用,为药物改造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3
合成生物学方法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和构建具有特定功能 的基因线路或细胞工厂,生产具有特定活性的药 物分子。
05
CATALOGUE
药物设计的挑战与展望
药物设计的挑战
第三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概述药物设计是指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分子水平的生命科学创新为基础,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合成药物、验证药物效果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研制出具有筛选性和靶向性的新型药物。
本文讨论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药物设计的原则选择恰当的靶点药物和其所要治疗的疾病之间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靶点,即在细胞或器官层级上与特定分子相互作用的新型化合物。
药物的靶点可能是酶、激素受体、离子通道、转录因子或其他蛋白质等。
确定可行的物化特性新型药物也需要具有一些物化特性,如良好的溶解性、合理的分布系数、合适的药代动力学和毒性水平等。
这些特性需要在药物设计的早期考虑,以保持最高程度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
靶向性药物设计需要有靶向性,即新型药物必须与目标分子更具选择性,从而降低其他细胞和蛋白质的影响和干扰。
可逆性新型药物必须保证可逆性,即能够与目标分子迅速结合和解离结合,这样可以防止药物不必要的堆积和不良反应的产生。
耐药性新型药物还必须克服耐药性的问题,这可以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合理的剂量和临床监测来达成。
药物设计的方法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根据药物与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筛选出优化的药物分子。
这种方法可以在速度快、成本低、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分子模拟分子模拟是基于分子动力学原理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结合的过程,从而预测和分析药物的性能。
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全面性和准确性高的特点。
分子对接技术分子对接技术是模拟药物分子在目标分子表面的结合情况,通过计算从而找到最优的药物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在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药物特异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是指通过分子构象学、药理、计算化学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药物分子构效关系的方法。
通过建立与三维分子结构有关的统计和数学模型,从而预测药物分子与靶标分子的结合方式和药效,以此优化药物的结构和性能。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PPT

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以现有的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
1.由药物副作用发现先导化合物 基于抗结核药异烟肼的副作用,发展了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抗抑郁
药,如异丙烟肼。
二、新药设计与开发
Dru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二、新药设计与开发
Drug design and developmentΒιβλιοθήκη 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先导化合物
以生物靶点为基础,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化合物进行靶向合理筛选和从 头设计已成为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新药设计与开发
Dru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二、新药设计与开发
Dru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用活性内源物质作为先导化合物
根据对生理病理的了解来研究新药,通常是针对与该生理活动有关的 酶或受体来设计药物,被称为合理药物设计。内源性神经递质、受体或酶 的底物就是初始的先导化合物。例如以炎症介质5-羟色胺为先导化合物研 发了抗炎药吲哚美辛。
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是以随机筛选和广泛筛选 为基础的。高通量筛选是利用近二、三十年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 子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将已阐明影响生命过程的一些环节的酶、 受体、离子通道等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标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由此建立 分子、细胞水平的高特异性的体外筛选模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需用药量少、快速筛选的特点。
二、新药设计与开发
Dru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第3章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4)

2018/10/11
11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简介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CADD)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是以药物分子和受体分子的 三维结构特征为基础,分析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定量关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辅助分子模拟技术(computer aided molecular modeling)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得以迅速发展。
直接药物设计常用的方法 模板定位法
分子对接法 (Docking)
活性位点分析法(Active
Site Analysis,ASA)
首先要建立拥有大量化合物的三维 结构数据库,用 DOCK程序,把 库中的分子逐一与靶标分子进行 “对接”(Docking),通过不断优化 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寻找小分子 与靶标大分子作用的最佳构象,计 算其相互作用能,并在三线数据库 搜寻与受体受点区域中心相匹配的 2018/10/11 最佳分子。
2018/10/11 3
Hansch方法认为,药物能呈现生物活性,是药物小分子与生物 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与药物的各种热力学 性质有关,而且这些热力学性质具有加和性,Hansch分析法又 称线性自由能相关模型。
Hansch方程的基本通式是:
Log 1/C = a2 + b + c + dEs + · · · +k Log l/C = a logP2 + blogP + c + dEs + · · · +k
直接药物设计又称全新药物设计 受体靶点的三维结构是已知 该法的 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