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详解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章 税制的设计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5章 垄 断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6章 垄断竞争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7章 寡 头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9章 收入与歧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1 复习笔记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 )(西北大学2004研)答:预算约束线又称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指对消费者可以承受(在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希望购买的物品价格既定时)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
假定以I 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1P 和2P 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以1X 和2X 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那么,相应的预算等式为:1122P X P X I +=。
上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等于他购买商品1和商品2的总支出。
而且,可以用1I P 和2I P 来分别表示全部收入仅购买商品1或商品2的数量,它们分别表示预算约束线的横截距和纵截距。
此外,上式还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12122P I X X P P =-+。
式中的预算约束线方程表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12P P -,纵截距为2I P 。
2.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西北大学2004研;北京科技大学2008研) 答:无差异曲线指带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一条曲线。
它表示消费者在一定偏好、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
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12U f X X =,。
其中,1X 、2X 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U 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https://img.taocdn.com/s3/m/a6aa465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8.png)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bornto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跨考网独家整理荟萃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询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存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赢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就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够帮忙你少走弯路,挡住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专业化与贸易经济学是研究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如何进行生产和分配的科学。
在全球经济下,人们可以选择自给自足,也可以选择专业化生产,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并导致经济相互依存。
国家和个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解决由于稀缺性引起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好处。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
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弯叶,是因为它可以并使每个人享受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
二、比较优势原理存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
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须要的资金投入较太少,则可以说道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存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生产者以高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则可以说道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存有比较优势。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
1.绝对优势(1)绝对优势的含义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生产一种物品需要资源少(比如说劳动时间少)的生产者称为在生产那种物品时具有绝对优势。
这就是说,效率最高的生产者(有最高生产率的生产者)有绝对优势。
(2)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smith)提出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2章微观经济学前沿22.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不对称信息(1)不对称信息指在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拥有比另一些人更多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的差别会影响他们做出的决策以及他们如何相互交易。
(2)不对称信息的影响①道德风险a.道德风险指在代理人代表委托人完成一些工作时出现的问题。
如果委托人不能完全监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就倾向于不会像委托人期望的那样努力。
雇佣关系是道德风险的经典的例子。
b.减少道德风险的机制:更好的监督、高工资、延期支付。
②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指在卖者对要出售的物品的特征了解得比买者多的市场上产生的问题。
结果,买者要承担物品质量低的风险,这就是说,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所出售物品的“选择”可能是“逆向的”。
逆向选择在二手车市场、劳动市场和保险市场上经常发生。
(3)不对称信息的私人解决①发信号a.发信号是指有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时所采取的行动。
b.有效信号的条件:第一,信号必须是有成本的。
如果信号是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它也就不能传递有效信息。
第二,信号对发送者来说其成本有差别,信号必须是低成本的或者是对有高质量产品的人更有利。
②筛选筛选指当无信息的一方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私人信息时所采取的行动。
(4)不对称信息与公共政策不对称信息可以在一些情况下要求政府有所作为,但三个事实使这个问题复杂化了。
①私人市场有时可以用发信号和筛选的结合,从而依靠自己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
②政府也并不比私人各方有更多信息。
即使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最优的,也是次优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13章 生产成本)

第13章生产成本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成本1.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总收益(total revenue):企业从销售其产品中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total cost):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profit):企业的总收益减去其总成本。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且这个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
当经济学家提到某个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时候,它们包括该企业生产其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s):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s):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营的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经济学家关注于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决策。
由于这些决策既考虑了显性成本又考虑了隐性成本,因此,经济学家在衡量企业的成本时就包括了这两种成本。
与此相反,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的货币。
因此,他们衡量显性成本,但往往忽略隐性成本。
3.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一项重要的隐性成本,那就是已经投资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成本。
4.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由于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用不同的方法衡量成本,他们也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利润。
经济学家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即企业的总收益减去生产所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总机会成本(显性的与隐性的)。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12章 税制的设计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15章 垄 断第16章 垄断竞争第17章 寡 头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第19章 收入与歧视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第8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的收入与支出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2.国内生产总值(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它衡量的是一国的总收入,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指标。
(2)对经济的衡量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某个买者的1美元支出正是某个卖者的1美元收入。
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用图23-1所示的循环流量图也可以说明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假设所有物品与劳务由家庭购买,而且家庭支出了他们的全部收入,这些支出通过物品与劳务市场流动;企业用销售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地主的租金和企业所有者的利润,这些收入通过生产要素市场流动。
货币不断地从家庭流向企业,然后又流回家庭。
GDP等于家庭在市场上为物品和劳务支付的总额,也等于企业在市场上为生产要素支付的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额。
图23-1 循环流量图现实经济比图23-1所说明的经济要复杂得多。
家庭并没有支出其全部收入,也并没有购买经济中生产的全部物品与劳务。
但基本经验是相同的:无论是家庭、政府还是企业购买物品或劳务,交易总有买者与卖者。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竞争市场上 的企业
第13章生产成本
第15章垄断
第16章垄断 竞争
第17章寡头
第19章收入与歧视
第18章生产要素市 场
第20章收入不平等 与贫困
第21章消费 者选择理论
第22章微观 经济学前沿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心得。
目录分析
第2章像经济学家 一样思考
第1章经济学十大 原理
第3章相互依存性 与贸易的好处
第5章弹性及其应 用
第4章供给与需求 的市场力量
第6章供给、需求 与政府政策
第8章应用:赋税 的代价
第7章消费者、生 产者与市场效率
第9章应用:国际 贸易
第11章公共物品和 公共资源
第10章外部性
第12章税制的设计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 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习题
教材
消费者
微观经济 学
企业
习题
供给
微观经 济学
经济学
原理
第章
需求
曼昆经济 学பைடு நூலகம்
市场
经济学家
第篇
收入
应用
税制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师生参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世界上最流 行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也被众多院校列为经济类专业考研重要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本教材,我 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 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5小时高清视频】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4.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5.曼昆《经济学原 理(微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6.曼昆《经济 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7.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7小时高清视频】8.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9.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 详解10.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 模拟试题】本书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国外教材的英文答案 和相关资料对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另外,部分高 校,如武汉大学、深圳大学等,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真题就来自于该书课后习题,因此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不平等的衡量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又取决于天赋、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歧视等。
决定工资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经济中总收入如何在各社会成员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1.解决衡量不平等的四个问题(1)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
(2)贫困人数。
(3)衡量不平等程度时引出的问题。
(4)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
2.贫困率(1)贫困率与贫困线的含义贫困率(poverty rate)是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贫困率常用量作为收入分配的判断标准。
贫困线是由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在美国,贫困线是联邦政府按提供充足食物成本的大约三倍的标准确定的。
贫困线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每年进行调整。
(2)贫困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贫困是一种影响所有人口群体的经济病症,但对各群体影响的大小并不同:①贫困与种族相关。
据统计,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生活在贫困中的可能性是白人的三倍左右。
②贫困与年龄相关。
孩子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贫困家庭的成员,而老年人比一般人更不容易贫穷。
③贫困与家庭结构相关。
没有丈夫的以女性为家长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中的可能性是已婚夫妇家庭的五倍多。
这些影响也会同时起作用:在女性为家长的家庭中,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孩子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贫困之中。
3.衡量不平等时的问题至少由于三个原因使得收入分配与贫困率数据所给出的生活水平不平等状况是不完全的。
(1)实物转移支付实物转移支付(in-kind transfers)是指以物品和劳务形式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收入分配和贫困率的衡量基于家庭的货币收入。
但通过各种政府计划,穷人得到了许多非货币物品,包括食品券、住房补贴和医疗服务。
不平等程度的标准衡量方法并没有考虑这些实物转移支付,大大影响了贫困率的实际意义。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研究,如果把实物转移支付按其市场价值纳入收入,生活在贫困中的家庭数量会比标准数据所显示的低10%左右。
(2)经济生命周期生命周期(1ife cycle)是指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人的一生中收入总在变动。
一个年轻工人,收入是较低的,可能需要借款来上学或买房子;随着工人年龄增长和经验增加,收入在增加,进入中年,储蓄率最高,在50岁左右达到最高,然后在工人65岁退休时收入又大幅度减少,但收入的减少并不一定会引起生活水平的相应降低,因为还有以前的储蓄。
这种正常的生命周期形式也会引起年度收入分配不平等,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生活水平的真正不平等。
(3)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人一生的收入不仅仅因为预期的生命周期而变动,还因为随机的和暂时的力量而变动。
比如由于自然灾害使得农民收入骤降,来年又有可能风调雨顺而收入增加。
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是指一个人正常的或平均的收入。
人们同样可以用借款和存款来平缓收入的暂时变动。
在某种程度上,家庭在收入状况好的年份储蓄,而在收入状况差的年份借款(或动用储蓄)。
在这个意义上,收入的暂时变动就并不一定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
家庭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持久收入。
为了衡量生活水平的不平等,持久收入的分配比年度收入的分配更有关联性。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根据他们的持久收入来消费,因此,消费不平等是持久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判断标准。
由于持久收入和消费受收入的暂时变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持久收入的分配比当期收入的分配更平等。
4.经济流动性(1)经济流动性是指人们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变动。
经济流动性在美国经济中是相当常见的:沿着收入阶梯向上移动可能是由于好运气或勤奋工作,向下移动可能是由于坏运气或懒惰。
这种流动性有一些反映在收入的暂时变动上,而另一些则反映在收入较持久的变动上。
(2)流动性是如此之大,因此许多低于贫困线的人处于贫穷状态只是暂时的。
对于相对少数的家庭来说,贫困是一个长期问题。
因此,旨在反贫困的政策需要对这两个群体进行区分。
判断经济流动性的另一个方法是代际经济成功的持续性。
持续性并不完全,它表明各收入阶层之间有相当大的流动性。
二、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1.功利主义(1)功利主义的含义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2)功利主义的内容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根据功利主义者的看法,效用是福利的衡量指标,政府的正确目标就是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的效用总和最大化。
功利主义者支持收入再分配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似乎收入完全平等才能达到社会总效用最大化,但功利主义者否定收入的完全平等化,因为他们接受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功利主义的政府必须使更大平等的好处与扭曲激励的损失保持平衡。
因此,为了使总效用最大化,政府要停止使社会完全平等。
2.自由主义(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
这种公正要由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自由主义由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在他的著作《正义论》中提出。
罗尔斯从一个社会的制度、法律和政策应该是公正的这个前提开始,但似乎每个人对公正的观点都不可避免地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
为了使社会成员对公正的判断保持客观的态度,提出了一种思想实验:设想在每个人出生之前,所有人都要到一起开会设计统治社会的规则。
这时每个人对自己最终将处的位置都一无所知,也就是处于“无知面纱”背后的“原始状态”,“没有一个人能设计出有利于自己特殊状况的原则”用这种方法可以为社会选择一套公正的规则。
(2)最大最小准则最大最小准则(maximin criterion):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罗尔斯提出的思想实验使收入再分配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
因为从原始状态的角度看,当一个社会选择向富人征税以补助穷人的政策时,就为社会每个成员成为穷人家庭成员的可能性上了保险。
因此,处于原始状态下的人会特别关注处于收入分配最底层的可能性,遵循最大最小准则。
不像功利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使每个人效用的总和最大化,罗尔斯是要使最小效用最大化,因此它要求的收入再分配比功利主义者更多。
最大最小准则证明了旨在使收入分配平等化的公共政策是正确的。
但最大最小准则仍然允许收入不对称,因为这种不对称可以增强激励,从而提高社会帮助穷人的能力。
但受无知面纱遮蔽的理性人实际上厌恶风险的程度是否足以使他们遵循最大最小准则还不是十分清楚。
由于原始状态的人最终可能处于收入分配的任何一个位置上,所以在设计公共政策时,他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可能的结局。
在无知面纱之下最好的政策应该是使社会成员的平均效用最大化,由此产生的公正概念就更接近于功利主义者而不是罗尔斯主义者。
3.自由至上主义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实行收入再分配。
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把社会总收入作为社会计划者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而能够自由地再分配的共享资源。
与此相反,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社会本身并没有赚到收入,政府不应该为了实现任何一种收入分配而拿走一些人的收入并给予另一些人。
没有任何集中的分配,没有任何个人或群体有权控制所有的资源,来共同决定怎样发放这些资源。
每个人得到的东西都是其他人通过交换或作为礼物送给他的。
在一个自由社会里,不同的人们控制着不同的资源,新的持有来自自愿的交换和人们的行动。
自由至上主义认为:只要决定收入分配的过程是正义的,那么分配结果无论如何不平等都是公正的,当收入分配是以不公正手段达到的时候,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解决这个问题。
诺齐克通过进行社会收入分配与课程成绩分布之间的类比来批评罗尔斯的自由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者的结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政府应该强调个人的权利,以确保每个人有同样的发挥自己才能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旦建立了这些游戏规则,政府就没有理由改变由此引起的收入分配。
三、减少贫困的政策1.最低工资法关于最低工资的法律总是争论的来源。
支持者把最低工资作为帮助那些有工作的穷人而政府又不用花钱的一种方法,批评者把最低工资看成是对它想帮助的人的一种伤害。
对那些技能水平低和经验不足的工人来说,较高的最低工资导致其工资高于供求平衡的水平。
因此它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并减少了这些企业需求的劳动量。
结果导致受最低工资影响的这些工人群体的高失业。
虽然那些仍然就业的工人从较高工资中受益,但另一些人的失业使得些原本在较低工资时能就业的工人状况变坏了。
这些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需求弹性。
支持高水平最低工资的人认为,不熟练劳动的需求是较为缺乏弹性的,因此,高水平最低工资所减少的就业是微不足道的。
批评最低工资的人则认为,劳动需求富有弹性,特别是在企业可以更充分地调整就业与生产的长期中更是如此。
许多最低工资工人是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因此,高水平最低工资作为帮助穷人的一种政策并不能完美地达到其目标。
2.福利福利(welfare)是补贴需要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比如两项福利计划:贫困家庭临时援助(TANF)、补充保障收入(SSI),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是收入低的穷人并不一定有资格获得帮助。
要想获得帮助,他或她还应该满足一些额外“需要”。
反对福利计划的一种普遍观点是,它实际上激励了人们变成“需要帮助者”。
3.负所得税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是指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向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许多经济学家建议用负所得税来补贴穷人的收入:高收入家庭根据他们的收入纳税,而低收入家庭将得到补助,实质上这些低收入家庭将“支付”一种“负税”。
在负所得税之下,贫困家庭不用表示需要就会得到经济帮助。
得到帮助所需要的唯一资格就是收入低。
这个政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一方面,负所得税不鼓励非婚生育和家庭破裂;另一方面,负所得税也会补贴那些仅仅是由于懒惰而陷于贫穷的人。
一种和负所得税有相同作用的现实税收条款是劳动所得税抵免(E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