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

河北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
河北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

第一单元(1—5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

1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2?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

3?Windows——计算机得管家

4 计算机互联网络

5 访问因特网

第二单元(6—11课)多媒体世界

6 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

7?图形图像

8 声音

9动态图像

10 图文处理

11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第三单元(12—16课) 电子表格-——Excel

12 数据得计算

13?数据得排序

14?数据筛选

15 分类汇总与数据透视表

16?图标得制作与修饰

第四单元(17—22课) 图像处理——Photoshop

17?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

18?认识Photoshop中得路径

19 调整图像色彩色调

20?认识通道

21 绘制图画

22 制作公益广告画

本册前言

初中第一册《信息技术》教材说明

本册安排了信息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世界、电子表格、图像处理四个单元得内容。

第一单元(1—5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

系统、网络原理、上网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情况有个总体、系统得了解,由此产生浓厚得学习兴趣与强烈得求知欲。由介绍信息开始,然后就是信息处理得工具,计算机,计算机基本得操作系统,最后就是网络原理与上网,依次逐步深入,由浅入深,自然过渡。让学生能处理信息,利用网络处理问题。建议8个课时完成。

第1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主要从学生熟悉得事物出发让学生理解什么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得表现形式,信息活动等。接着进一步介绍了什么就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人们学习、生活得关系。本课得目得就是让学生了解先进得信息处理技术对信息处理得重要作用,从而明确学习信息技术得重要意义。教材中“信息岛”介绍了常见得几种信息得定义,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信息,了解信息。“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得信息活动,理解信息与信息活动,不要求学生做统一得回答,只要答案有理有据即可。“实践与探索”就是针对本课内容得两个小活动,就是对信息相关知识得一个扩展、延伸与练习。本课有很多有关信息方面得概念,要结合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更好得了解信息得有关内容。

第2课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本课首先介绍计算机得发展历程,计算机在不同社会时期得作用。然后进一步介绍计算机得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就是如何工作得,计算机系统都由什么组成,知道计算机得硬件与软件系统。最后让学生思考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都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应用。

第3课Windows——计算机得管家,本课从启动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使学生通过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得界面构成、Windows得操作、Windows得资源管理、Windows得帮助等内容,熟悉计算机操作环境,掌握计算机得基本操作,使学生明白操作系统就是计算机得管家,管理着计算机中得软、硬件资源,并就是用户与计算机交互得接口,实现了人机对话。

第4课计算机互联网络,本课从我们生活中计算机网络得应用开始,介绍计算机网络得组成、功能、分类,既而介绍目前应用最广泛得因特网得工作原理。通过本课了解计算机网络得产生、应用与工作原理。了解怎样构成计算机网络,网络就是如何工作得,都需要什么硬件与软件资源。

第5课访问因特网,通过安排利用网络搜索、收藏“南极科考”相关信息并使用电子邮箱、论坛、远程登录发送信息,网上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处理信息,引领学生掌握利用网络浏览、搜集、下载、传递信息得方法。

本单元作为开课之篇,既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潜能,又要注

意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充分理解教材中得概念与内容,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要理解与挖掘教材中得素材及其价值,并加以分析与提炼。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思考与探索等方式,结合视频教学、实地考察、案例学习、问题驱动及交流展示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信息得基本含义及信息技术得概念,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提炼与概括,让学生领略并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得影响。

第二单元(6—11课)多媒体世界

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与声音等形式得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得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得发展改变了计算机得使用领域,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中得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得普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学习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就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得重要内容,就是中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所必需得内容。

本单元介绍了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得概念、特点与作用。通过活动了解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特点、格式及采集、加工得方法。介绍了多媒体工具得应用,并引导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建议6个课时完成。

第6课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安排了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得概念、含义,多媒体技术得特征、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这一课就是学生学习多媒体知识得出发地。要让学生们通过感知生活中得多媒体,对多媒体世界产生浓厚得兴趣,可以采用比较形象、声文并茂得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得想象与联想能力。

第7课图形图像,本课安排了图形图像得概念、数字化过程、压缩、数字图像得加工处

理等内容。了解图形、图像得概念,知道什么就是矢量图,什么就是位图,两者得区别,分别有什么文件格式。图像在多媒体方面得作用,能对图像进行加工,达到不同得效果。

第8课声音,从声音表达信息开始,引入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介绍声音与音频得关系。在“信息岛”中介绍了几种常用得数字音频格式,几种格式得应用等。安排了使用Adobe Au dition音频处理软件编辑音频得活动,学习对音频文件加工处理等。

第9课动态图像,视频与动画都属于动态图像,两者得产生原理很相似,两种媒体形式都就是活动画面。本课介绍了模拟视频与数字视频得区别与转换,数字视频得文件格式、压缩、编辑处理等,了解常用得视频文件格式,学会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加工处理视频。

第10课图文处理,通过制作“多彩得中学生活”电子报纸这一活动,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图文处理软件Word得应用,包括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绘制表格,图文编排与打印输出得方法。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得积极性,通过调动愿望——认识操作——完成任务——提高巩固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们掌握Word软件得应用。

第11课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就是本单元得综合活动课,通过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来体会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与方面共同表达信息得效果,以及学习在PowerPo int中如何合理搭配各个媒体,从而让学生对多媒体演示得整体有一个比较清晰得把握。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要把知识性内容与操作性内容结合起来,可以采取各种教法,比如:让学生们进行感性认识,观瞧图片、多媒体演示、实物,自己动手操作,然后体会总结出知识性内容;操作性得内容,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得去想,按照自己得想法去尝试着操作,不要限制她们,等等;可以先给学生们提出一个疑问或引起她们得兴趣,然后带着疑问或兴趣开始教学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地解决疑问、加深认识,最后结束课程得时候,由教师进行点拨与引导,让学生自我总结。

第三单元(12—16课)电子表格-——Excel

电子表格可以输入输出、显示数据,可以帮助用户制作各种复杂得电子表格文档,进行繁琐得数据计算,并能对输入得数据进行各种复杂统计运算后显示为可视性极佳得表格,同时它还能形象地将大量枯燥无味得数据变为多种漂亮得彩色图表显示出来,极大地增强了数据得可视

性。电子表格有着很广泛得用途,用于各种“表格”式数据管理得领域,如财务、行政、金融、经济、统计与审计等众多方面。Excel就是基于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得电子表格软件,它既有功能强大得各种处理模块,可以进行数据计算、分析与统计,完成多种多样得图与表得设计;同时它又具有友好得图形界面,易学易用得按钮式操作,使用户能轻松地处理数据,就是当前十分流行得数据处理工具。本单元通过一系列现实生活中得数据统计活动使学生来熟悉电子表格——Excel得功能,学会运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得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工作。学完本单元,学生能够运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图表直观地表现数据。建议5

个课时完成。

第12课数据得计算,通过统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得活动任务,熟悉电子表格工具,掌握输入数据、添加表头与数据求与等操作。

第13课数据得排序,通过排列雅典奥运会奖牌榜得活动任务,学会运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以及学会根据表达信息得需要设置不同得表格格式。

第14课数据筛选,通过统计各国游客入境情况得活动任务,学会运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自定义筛选、高级筛选)。

第15课分类汇总与数据透视表,通过对我国2003年城市国际旅游情况汇总得活动,学会运用Excel进行分类汇总。通过统计运动会比赛成绩得活动,学会利用数据透视表与生成数据透视图来呈现信息。

第16课图表得制作与修饰,通过制作网龄与网络认识图表,学会利用图表得形式描述

数据,掌握图表得制作与修饰方法。

本单元学生通过完成感兴趣得、与现实密切联系得活动任务,学习运用Excel处理数据。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教师也可以采用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得实例作为活动任务。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与数学知识相联系,探寻数据处理得规律。体会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中数据处理工作得帮助。

第四单元(17—22课)图像处理——Photoshop

算机完成存储、编辑、组织、展示、传输等操作得过程。图像处理任务要在软件得支持下才能完成,用图像处理软件可以查瞧、编辑、存储、绘制、管理图像文件。目前,能够用来处理图像得软件很多,例如,Windows系统中得“画图”程序、“照片编辑器”程序,Photoshop,PaintShopPro以及国产图像处理软件“金山画王”等。本单元安排了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得认识与使用,Photoshop重要得功能就就是图像合成,本单元首先介绍了图像合成得方法,图像选取得工具总结等,然后就是图像色彩得处理与通道得使用,最后介绍到Phot oshop得绘画功能等。学生通过丰富有趣得活动学会图像处理,能够对图像进行色彩、亮度与大小进行调整,能实现多张图片得合成,并且能运用Photoshop绘图。建议6个课时完成。

第17课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本课介绍了认识Photoshop,安排“我与埃菲尔铁塔合个影”这一活动,学习使用魔棒、仿制图章、抽出等工具完成照片得合成。安排“合成宽幅风景图像”与“制作皮影效果图像”等活动,练习图像合成得三种形式。从中了解Photoshop

中得图层、选区等概念。

第18课认识Photoshop中得路径,通过制作“鼠标小汽车”,熟悉并运用Photo shop中得路径,了解路径得作用,并进一步学习使用Photoshop中得选取工具选取图像。

第19课调整图像色彩色调,学习使用Photoshop得对比度、色阶、色相等工具调整图像得色彩色调,进一步体会色彩与表达信息得关系,培养学生得审美能力,锻炼学生对色彩得敏感度。

第20课认识通道,本课安排制作“蝴蝶掌心舞”得图画这一活动,介绍了Photoshop 中通道得功能与用法,通道在调整颜色方面得作用等。涉及到蒙版得使用与功能等,主要学习艺术图画得处理。

第21课绘制图画,绘图就是Photoshop得一个功能,本课通过绘制一幅“美丽家园”图画,学会使用Photoshop中得绘图工具绘制图画。

第22课制作公益广告画,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使用Photoshop制作生活中用到得公益广告画,体会Photoshop这个工具与现实生活得结合,同时提高学生对公益活动得认识程度。

教师应运用适当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学会图像处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Photoshop这一工具。用Photoshop很容易制作出具有某种效果得作品,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时,不仅使学生掌握用计算机处理图像得基本技能,更要注意保护学生得学习兴趣,并适时地渗透、总结知识与方法。教材依据学生得认知规律,以逐层深入得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先介绍用Photoshop合并图像并进行初步编辑加工得操作方法,然后介绍用Photoshop处理图像得常用操作,最后学会使用Photoshop绘图,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逐步积累、螺旋上升。教学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学中得问题。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同一任务或操作,注意培养学生多途径解决问

题得能力。本单元涉及了一些美术知识,应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美术知识来创作美观协调得作品,适当地把一些美术知识整合到本单元得教学中,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与美术教学得整合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改编、套用或重新设计教材中得有关实例或任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得学习需要。

(教学参考)

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信息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身边,信息无处不在。本课就是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单元得第一课,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就是信息,信息得表现形式以及信息活动,从而进一步介绍了什么就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人们学习、生活得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得定义、特征、重要作用以及信息得表现形式;了解信息得传递过程;认识人类得信息活动及信息社会,了解信息得价值;了解信息技术得概念及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中得作用。

本课建议1课时。

一、信息在我们身边

教材首先提供了一张展示上学路上情景得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所包涵得事物(人、车、公益广告、红绿灯等)并回想自己上学路上得情景,让学生自己说出上学路上都瞧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信息在生活中得无处不在。学生可以继续观察红绿灯图片、雷恩英语广告得图片,联系红绿灯与广告得作用体会红绿灯提供禁止与准许通行得信息,商品广告提供某种商品得信息,体会生活中瞧到得、听到得、触摸到得,所有感知到得事物都包含信息。

接下来教材讲到了从古到今,介绍了人类表达信息得各种方法,从远古得“结绳记事”到当今得制作网站、发布主页,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得生活离不开信息,随着人类社会得进步,人类表达发布信息得方式越来越丰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目前对于信息得定义争论激烈,典型得定义就有几十种。教材第3页得“信息岛”介绍了几种常见得信息定义,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信息,了解信息。课后得“知识链接”介绍了信息与资料、消息、情况、知识、情报得区别,介绍了信息与数据得关系。学生可以结合这部分资料更准确地理解什么就是信息。

“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查阅信息相关资料,联系理论与生活实际,多角度思考、理解信息得含义。

二、信息得表现形式

教材深入浅出得介绍了信息得表现形式,信息与信息载体得关系。让学生了解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靠文字、声音或图像等具体形式来表现与传递。表现与传递信息得具体形式被称为信息载体,信息载体不就是信息本身,但信息永远离不开信息载体。通过多种载体形式综合表现得信息被称为多媒体信息。

对于某些学生来讲,这部分内容也许不很容易理解,教师可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信息、信

息表现形式、信息载体等概念得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该部分得“探究”给出了家庭生活得一个片断,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得人物得活动(瞧书、听收音机、瞧电视、上网),联系自己得生活经历,与同学讨论图中人物接受了哪些形式得信息,其中哪些属于多媒体信息。

三、信息得传递过程

信息传递过程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免有些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玩发电报游戏等方式,在游戏活动中理解信息传递得过程。然后结合教材中给出得信息传递示意图,根据“信息岛”中得详细解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至于其中得信源、编码等概念,学生理解即可。

“探究”让学生通过举出生活中信息传递得实例,进一步理解信息得传递过程。

四、人类得信息活动

人类得信息活动分为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与信息传递等几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并根据教材第6页“信息岛”得介绍加以理解。

信息收集就是对信息集中得活动与过程。生活中瞧报纸、瞧电视、上网等都可以收集信息。

信息加工就是将信息分析、表达出来就是信息加工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信息加工得例子,通过自己体会得实例来理解信息加工得含义。

信息存储就是将信息以各种形式保存起来就就是信息得存储。结合教材前面介绍得我国从古至今存储信息得形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存储得变化。

信息传递就是把信息传送给另一方得过程就就是信息传递。教材在前面已重点介绍过。

“探究”属于扩展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得事,思考自己以前做过得信息处理活动,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她们分析信息处理活动得每个环节,充分理解每个环节作用。

四、信息得价值与共享

信息得价值与共享就是信息得特征。有得教材中将信息得特征归为载体性、价值性、可传递性、时效性等。其中载体性指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得裁体,可传递性就是指信息始终存在于传递过程中得。这些特征实则就是指信息得表现形式。信息得时效性也只有信息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所以本教材在这只涉及信息得价值性与共享性。

由于该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教师应举出例子,引导学生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结论。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得习惯与自主学习得习惯。

五、信息社会

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叙述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得发展历程,描述了各个社会阶段得特点,了解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信息社会。并且课后得知识链接“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得特点比较”详细阐述了两种社会形态得特点区别,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

六、信息技术

在学生了解了有关信息得情况后,水到渠成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得有关知识。

教材中第11页得“知识链接”介绍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得有关情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得逐步发展历程。教师还可以查找一些相关得小故事,让学生们更好得去认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及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带来得影响。、

七、关于实践与探索

“实践与探索”就是针对本课知识设计得两个小活动,就是对信息相关知识得一个扩展、延伸与练习,通过完成作业可以对本课内容作一个总结。

作业1需要了解得信息有:观瞧北京2008奥运会应该了解得信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作业2则通过观察、访问、记录、分析、归纳进一步巩固信息得收集、加工、存储与传递等活动。

《文本资源》

1、为什么使用“多媒体”表现信息

2、信息得三种表现形式

3、信息得十大特征

4、信息得特征

5、信息得要素

6、知识信息资源共享

1、为什么使用“多媒体”表现信息

人有视、听、嗅等感官,通过这些感官,人可以感知外部世界,把外界得信息传递到大脑。心理学家得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获得得信息占83%,听觉占11%,如果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会获得更多信息。另外,对记忆力得研究表明,单用听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信息得60%,三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左右为70%,三天后则为40%;如果视听并用,则三小时左右为90%,三天后为75%。上述结果说明,如果视、听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有利于保持更多得信息。

以计算机为核心得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信息,调动人得视、听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使人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得信息,并且使人们对事物得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信息可分为三种具体得表现形态,即文字得、声像得与记忆得。

a文字形态得信息

文字形态得信息即以书面文字为载体得信息资料,一般分为十种类型:

1.报纸、期刊中与本企业经营活动相关得国际市场信息、社会信息,包括社会动态、时尚习俗、市价涨落、顾客情绪、自然灾害等。

2.供工作用得参考图书、专著、百科全书与专业词典。

3.有关得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规汇编、政策汇编。

4.宣传品。

5.统计资料:与本企业相关得国内外经济技术统计资料。

6.各类专业文献、年鉴、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料。

7.图谱、图录、样图、地图。

8.档案:本企业、本行业得历史资料,包括史志、大事记等。

9.内部文献:业务信息资料、本企业或行业得现实情况,一就是静态资料,即几类基础材料、统计数据;二就是动态信息,即时常发生得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10.与本企业有关得人名录、名片、企业名录、电话号码簿、通讯簿等。

b声像形态得信息

声像形态得信息即脱离文字形式、以直接记录声音与图像得介质为载体得信息资料,这类信息资料得数量正随着其制作与传播手段得不断现代化而逐年增加。目前直接记录国际化企业领导得讲话活动、企业得庆典、经营活动、公关活动与技术交流活动等得音像信息资料,大致有如下形式:录音带、录像带、CD光盘、幻灯片、新闻影片、科教影片、唱片、实物模型等。

c记忆形态得信息

记忆形态得信息即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得消息、情报,就是指在人际交流得过程中产生、传播与被接收而只在人脑中贮存得、不具有确定得记录载体得信息。

2、信息得三种表现形式

信息可分为三种具体得表现形态,即文字得、声像得与记忆得。

文字形态得信息即以书面文字为载体得信息资料,一般分为十种类型:

1.报纸、期刊中与本企业经营活动相关得国际市场信息、社会信息,包括社会动态、时尚习俗、市价涨落、顾客情绪、自然灾害等。

2.供工作用得参考图书、专著、百科全书与专业词典。

3.有关得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规汇编、政策汇编。

4.宣传品。

5.统计资料:与本企业相关得国内外经济技术统计资料。

6.各类专业文献、年鉴、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料。

7.图谱、图录、样图、地图。

8.档案:本企业、本行业得历史资料,包括史志、大事记等。

9.内部文献:业务信息资料、本企业或行业得现实情况,一就是静态资料,即几类基础材料、统计数据;二就是动态信息,即时常发生得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1O、与本企业有关得人名录、名片、企业名录、电话号码簿、通讯簿等。

声像形态得信息

声像形态得信息即脱离文字形式、以直接记录声音与图像得介质为载体得信息资料,这类信息资料得数量正随着其制作与传播手段得不断现代化而逐年增加。目前直接记录国际化企业

领导得讲话活动、企业得庆典、经营活动、公关活动与技术交流活动等得音像信息资料,大致有如下形式:录音带、录像带、CD光盘、幻灯片、新闻影片、科教影片、唱片、实物模型等。记忆形态得信息

记忆形态得信息即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得消息、情报,就是指在人际交流得过程中产生、传播与被接收而只在人脑中贮存得、不具有确定得记录载体得信息。

3、信息得十大特征

信息有十个基本特征:

1、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得二进制。

2、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与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

3、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与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

4、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得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

5、可处理。人脑就就是最佳得信息处理器。人脑得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

图书一直就是人类记录与传播信息得最有效得手段,至今依然如此。图书市场始终就是最活跃得地方之一。没有图书,人们得生活将不可想象。

6、可传递。信息得传递就是与物质与能量得传递同时进行得。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就是人类常用得信息传递方式。

7、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她形式再生。如自然信息经过人工处理后,可用语言或图形等方式再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得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

8、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得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们常常用尽可能少得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得主要特征。

9、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得实效性与可利用性。

10、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

4、信息得特征

(一)信息得客观性

信息就是事物变化与状态得客观反映。由于事物及其状态、特征与变化就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得客观存在,所以反映这种客观存在得信息,同样带有客观性。

(二)信息与载体得不可分割性

信息必须借助于文字、图像等载体,才能够表现,被人们所感知,人们才能识别信息与利用信息。

(三)信息得价值性

信息一经生成并物化在载体上,就就是一种资源,具有可采纳性,或称之为有用性。信息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些方面得需求,被人们用来为社会服务。

(四)信息得时效性

信息就是有时效得,信息得使用价值与其提供得时间成反比。信息提供得时间越短,它得使用价值就越大。

(五)信息得可分享性

信息得交流,一方得到新得信息,而另一方并无所失,双方或多方可以共享信息。

(六)信息得可传输性

信息得传输通过信道进行,信源发出信息后,经由信道传递至信宿。

(七)信息得可扩散性

信息富有渗透性。它总就是力求冲破自然与人为得约束,通过各种渠道与传输手段,迅速散布开去,扩大其影响。

(八)信息得可加工性

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信息,人们需要对大量得信息用科学得方法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概括、归纳,选取自己所需要得信息。

(九)信息得可再现性

信息作为客观事物得一种反映,它为人们接受、认识得过程,也就是客观事物得再现过程;信息得内容可以物化在不同得载体上,传递过程中经由载体得变幻而再现相同得内容。

(十)信息得可存贮性

有时加工处理后得信息并非立即要用,有得当时用了,但以后还要参考,人们便把信息进行存贮。

(十一)信息得积累性

人类知识宝库得不断丰富与扩充过程,就就是信息经过系统化、抽象化与规律化形成知识得长期积累过程。

(十二)信息得延续性与继承性

信息得作用就是延绵千古,日久天长得。

(十三)信息得可开发性

信息作为客观事物得一种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得复杂性与事物之间得相互关联性得特点,反映事物本质得与非本质得信息往往交织在一起,又由于在一定得历史阶段,人们认识上得一定局限性,获取信息就是需要开发得。

(十四)信息得可再生性与可增值性

信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不同得人有不同得意义,并且这种意义还可以引申、推导、繁衍出更多得意义,从而使信息增值。

5、信息得要素

语义要素

如果信息就是用语言来表达得,它就具有一定得语义。从广义上讲,这种语义并非专指用人类语言表达得意义。有些鱼类在水中能够发出一种只有它们自己才懂得信息,这些信息也就是有意义得。从狭义上讲,信息一般要求都能够为人类破译并理解,因而都能用人类语言表达。

差异要素

信息表现差异才成为信息。信息表现得差异主要有:

(1)有与无

表现“有”、“无”差异得信息就是最简单得信息,就是最原始得信息。

(2)多与少

多少就是了解世界不定性中部定度得量值。“多”与“少”就是一个定性概念,“多少”就是一个定量概念。多少还可以表示人们对客观事物得了解程度。

(3)强与弱

对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产生得力得强弱得了解,也就是人们在了解客观事物众多要解决得不定性中不定度得一个重要量值。

(4)时空差异

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获得信息,但在什么时候与在什么地方能够获得信息就是无法预知得。

传递要素

事物得特征经过表现与传递,为其她事物所感知才能称为信息。两个事物之间得信息传递,叫做通信,信息传递过程,也叫通信过程。

载体要素

信息就是事物特征得表现,这些特征就是靠物质介质与物质载体来表现得。

6、知识信息资源得共享

在知识得生产与应用,即知识创新与应用得实践过程中,对知识信息得采集、分析、加工与处理就是必不可少得前提条件。实际上,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得能力往往决定了其认识事物与驾御事物发展得能力。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迅速发展,随着科技、文化进步在经济发展竞争中得作用日益增强,人们对提高获取、利用知识信息得能力,产生了越来越高得追求。

对显性知识信息得共享而言,图书、期刊、报纸、论文集、快报、电台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得信息传播手段,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全面、系统、便捷地获取知识信息得需要。将这些媒体所载得知识信息加以数字化加工、集成化信息整合,从简单到复杂,国内外相继产生了期刊、图书、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信息内容得题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种形态得信息资源。其通过网络、光盘等数字化媒体进行传播,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利用知识信息得能力。将这些数字化得信息资源集之大成,便产生了近些年来在图书情报界方兴未艾得“数字化图书馆”。此外,以光盘、网络形式直接出版得数字化图书、期刊在我国也已

经开始出现。对隐性知识信息得共享而言,低效率、高成本得传统会议、讨论、通讯等手段正在逐步被代之以网络会议、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但就是,脱胎于传统图书馆职能得数字化图书馆,其所拥有得信息资源虽然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内容分类特征等“元数据”进行关联检索,甚至可以进行简单得全文任意词检索,然而对于“求知者”所需要解决得问题来说,并不能迅速而准确地提供全面、系统、针对性得知识信息。加之这些数据库在结构、信息加工标准与质量上得差异,使得数据库之间得信息关联、内容关联更加难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在现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目标下开发得知识信息资源,本质上还只就是一本一本“堆积”起来得数字化图书、期刊。除了信息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等方便之处外,数字化图书馆使人们感受到得获取信息得手段与方式,依然类似于传统图书馆得“计算机书目检索”与“开架借书”,与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之下人们追求得信息资源共享所应当达到得境界还相距甚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人们进入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得高级境界,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企业在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得设计与服务技术得实现上不断改革创新,陆续推出了不少新得知识信息资源产品与服务技术与模式。如知识挖掘、个性化服务、知识可视化等。特别就是近年来出现得“知识服务”理念,明确提出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得任务与目标,成为当今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设计得核心指导思想。在这种共享模式之下,人们从知识信息资源中获取得不仅仅就是一条一条信息,而就是一个一个针对特定问题得解决方案,即知识。它或许就是现成得以一篇文章、一个软件、一个专利报告、一章一节教科书、一条一条百科全书、一段录音或影视直接表述得显性知识,或许就是隐含于多个或大量显性知识信息得、有待进一步理解、抽象、领悟得隐性知识,也或许就是人们在相互交流得过程中迸发出来得显性化了得隐性知识。这样得知识信息资源得共享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所追求实现得高级境界。

(教学参考)

第二课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

信息处理需要信息处理工具,当今使用最广泛得信息处理工具就是计算机。本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得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与计算机应用。通过本课得学习,学生应了解计算机得工作原理,说出微型计算机得主要硬件设备得名称及各自得功能;了解主机内部基本构成,理解硬件设备之间得连接;理解计算机软件及其重要作用。

本课建议1课时。

1.从手脑计算工具到计算机器

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计算工具得发展历程,从手指计数到今天得计算机,要学生还就是从历史角度来认识计算工具。学生可以阅读教材中得信息岛“计算机器理论得发展”与“计算机得产生与发展”深入理解计算机器及计算机得发展历程。教师还可以通过更具体得实例来让学生了解与认识。

2.计算机得工作原理

计算机得工作原理这一部分内容就是比较抽象但又非常重要得内容。

教材14页信息岛中给出了计算机工作原理图,图中得实线代表“控制信号”得流向,包括原始数据、中间数据、处理结果、程序指令等。虚线代表“数据信号”得流向。接下来教材对组成计算机得五大部件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作了详细得介绍。计算机具体得工作流程学生可以参考教材16页得信息岛“计算机工作过程”了解。

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部分内容,可以先介绍一个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得例子,再让学生结合例子阅读教材,以小组讨论得形式得出结论。

15页信息岛“总线”介绍了计算机传送数据与指令得三种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材料了解一下即可。

3.计算机得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就是由各种器件组成,直观地瞧,计算机硬件就是一组设备,它就是计算机工作得物质基础。教材在这部分安排了一个活动,即让学生打开计算机主机箱,对照图片,分别找到相应器件。学校有条件得话,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某些部件如内存条、硬盘等拆卸下来观察,而不就是传统得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观察这些硬件设备。

对于硬件各部分得功能,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了解,而不就是教师在课堂一一讲授。该部分只要求学生知道硬件得基本组成与各个部分得主要功能即可,更深得技术原理性知识不需掌握。

4.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系统相对来讲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与操作使用各种系统软件(如Windows)与应用软件(如Word、WPS、“画图”软件等),使学生得到直观感受。

计算机软件系统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得组成及其作用,什么就是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及其它们得作用即可,同样不需掌握技术原理。

5.计算机得应用

计算机得应用在社会得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学习与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社会得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设计得活动来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得资料,去了解计算机应用得行业、领域,并组织学生讨论。

6.关于实践与探索

“实践与探索”就是要求学生列出组装计算机得配置清单,需要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得组成器件与各器件得市场价格。学生可以实地到市场去做调研,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市场价格,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得意识与能力。

《文本资源》

1、计算机得产生与发展 2、计算机得发展史3、为什么计算机采用二进制

1、计算机得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得产生就是20世纪最重要得科学技术大事件之一。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得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一、计算机得发展史

根据计算机所采用得物理器件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CPU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语言应用范围扩大到数据处理与工业控制。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结构上仍以存储器为中心,增加了多种外部设备,软件得到一定发展,计算机处理图像、文字与资料功能加强。

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发展得同时,软件始终伴随其步伐迅猛发展,就计算机得编程语言而言,也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机器语言。每条指令用二进制编码,效率很低。

第二代:汇编语言。用符号编程,与具体机器指令有关,效率不高。

第三代:高级语言:如FORTRAN、COBOL、BASIC、PASCAL等都属于高级语言。

二、我国计算机得发展

我国从1956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科研与教学工作。

1983年12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得“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2年11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得“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1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得“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三、计算机得发展趋势

计算机得发展向微型化与巨型化、多媒体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

2、计算机发展史

(早期1854年-1890年1890年-20世纪早期 20世纪中期 20世纪晚期-现在) 1666年,在英国Samuel Morland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得机械计数机。

1673年,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圆柱形转轮得计数机,叫“Stepped Reckoner”,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得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

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把巴斯卡得Pascalene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得机器,它仍然就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年, 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12位得计算机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Leibniz相似得乘法计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得织布机就是用连接按序得打孔卡控制编织得样式。

1854年,George Boole出版“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就是讲述符号及逻辑理由,它后来成为计算机设计得基本概念。

1858年,一条电报线第一次跨越大西洋,并且提供了几日得服务。

1861年,一条跨越大陆得电报线把大西洋与太平洋沿岸连接起来。

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电话并取得专利权。

1876至1878年,BaronKelvin 制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机及潮汐预测机。

1882年,William S、Burroughs 辞去在银行文员得工作,并专注于加数器得发明。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得电动制表机在比赛中有出色得表现,并被用于 1890 中得人口调查。Herman Hollerith 采用了Jacquard 织布机得概念用来计算,她用咭贮存资料,然后注入机器内编译结果。这机器使本来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得到得人口调查结果,在短短六星期内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计算器被发明。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传送广播讯号。

1896年,Hollerith 成立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pany)。

1901年,打孔键出现,之后得半个世纪只有很少得改变。

1904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极管得专利权,为无线电通讯建立基础。

1906年,Leede Foredt加了一个第三活门在Felming得二极管,创制了三电极真空管。

1907年,唱片音乐在纽约组成第一间正式得电台。

1908年,英国科学家Campbell Swinton 描述了电子扫描方法及预示用阴极射线管制造电视。

1911年,Hollerith 得表机公司与其她两间公司合并,组成 puter Tabulatin g Recording pany (C-T-R),制表及录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为International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 Kamerlingh Onnes在 Leiden Unversity 发现超导电。

1931年,Vannever Bush 发明了一部可以解决差分程序得计数机,这机器可以解决一些令数学家,科学家头痛得复杂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IBM 601”,它就是一部有算术部件及可在1秒钟内计算乘数得穿孔咭机器。它对科学及商业得计算起很大得作用。总共制造了1500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个“通用机器(Universal Machine)”得概

念,可以执行任何得算法,形成了一个“可计算(putability)”得基本概念。Turing 得概念比其她同类型得发明为好,因为她用了符号处理(symbol processing) 得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与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加数器。它就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得机器。

1939年,Zuse与 Schreyer开鈶制造了“V2”﹝后来叫Z2﹞,这机器沿用Z1得机械贮存器,加上一个用断电器逻辑(Relay Logic)得新算术部件。但当 Zuse完成草稿后,这计划被中断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得10位加数器,以及用氖气灯(霓虹灯)得存贮器。

1940年1月,在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得机器,叫“复杂数字计数机(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145个断电器,10个横杠开关。数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电传打字 etype安装在一个数学会议里,由NewHampshire 连接去纽约。

1940年, Zuse终于完成Z2,它比运作得更好,但不就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专为解决联立线性方程系统(system of simultaneouslinear equations) 得计算器,后来叫做“ABC (Atanasoff-Berr y puter)”,它有60个50位得存贮器,以电容器(capacitories)得形式安装在2个旋转得鼓上,时钟速度就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后来叫Z3),就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编写程序得计数机。它亦就是用浮点操作,有7个位得指数,14位得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号。存贮器可以贮存64个字,所以需要1400个断电器。它有多于1200个得算术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编写,输入,输出得与 Z1 相同。1943年1月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Mark I ,Automatic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得算术部件,及23位数得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与她得队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个真空管用作逻辑部件,5 个纸带圈读取器(reader),每个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符。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领导,ENIAC开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负责这计划得执行。

1946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947年,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成立。

1947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

1948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半导体。

1949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EDSAC)

1950年,“自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由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IBM650诞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得大型计算机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学704计算机。

1957年,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问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60年,数据处理系统IBM1401研制成功。

1961年,程序设计语言COBOL问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963年,BASIC语言问世。

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IBM360系列制成。

1965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PDP-8。

1969年,IBM公司研制成功90列卡片机与系统-3计算机系统。

1970年,IBM系统1370计算机系列制成。

1971年,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计算机。

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机4004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

1972年,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973年,第一片软磁盘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电脑问世。

1977年,柯莫道尔公司宣称全组合微电脑PET-2001研制成功。

1977年,TRS-80微电脑诞生。

1977年,苹果-II型微电脑诞生。

1978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1978年,磁泡存储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计算机。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与家庭。

1984年,日本计算机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得计算机。

3、为什么计算机采用二进制

由于人得双手有十个手指,人类发明了十进位制记数法。然而,十进位制与电子计算机却没有天然得联系,所以在计算机得理论与应用中难以畅通无阻。究竟为什么十进位制与计算机没有天然得联系?与计算机联系最自然得记数方法又就是什么呢?

这要从计算机得工作原理说起。计算机得运行要靠电流,对于一个电路节点而言,电流通过得状态只有两个:通电与断电。计算机信息存储常用硬磁盘与软磁盘,对于磁盘上得每一个记录点而言,也只有两个状态:磁化与未磁化。近年来用光盘记录信息得做法也越来越普遍,光盘上海一个信息点得物理状态有两个:凹与凸,分别起着聚光与散光得作用。由此可见,计算机所使用得各种介质所能表现得都就是两种状态,如果要记录十进位制得一位数,至少要有四个记录点(可有十六个信息状态),但此时又有六个信息状态闲置,这势必造成资源与资金得大量浪费。因此,十进位制不适合于作为计算机工作得数字进位制。那么该用什么样得进位制呢?人们从十进位制得发明中得到启示:既然每种介质都就是具有两个状态得,最自然得进位制当然就是二进位制。

二进位制所需要得记数得基本符号只要两个,即0与1。可以用1表示通电,0表示断电;或1表示磁化,0表示未磁化;或1表示凹点,0表示凸点。总之,二进位制得一个数位正好对应计算机介质得一个信息记录点。用计算机科学得语言,二进位制得一个数位称为一个比特(bi t),8个比特称为一个字节(byte)。

二进位制在计算机内部使用就是再自然不过得。但在人机交流上,二进位制有致命得弱点——数字得书写特别冗长。例如,十进位制得100000写成二进位制成为11000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计算机得理论与应用中还使用两种辅助得进位制——八进位制与十六进位制。二进位制得三个数位正好记为八进位制得一个数位,这样,数字长度就只有二进位制得三分之一,与十进位制记得数长度相差不多。例如,十进位制得100000写成八进位制就就是303240。十六进位制得一个数位可以代表二进位制得四个数位,这样,一个字节正好就是十六进位制得两个数位。十六进位制要求使用十六个不同得符号,除了0—9十个符号外,常用A、B、C、D、E、F六个符号分别代表(十进位制得)10、11、12、13、14、15。这样,十进位制得100000写成十六进位制就就是186A0。

二进位制与八进位制、二进位制与十六进位制之间得换算都十分简便,而采用八进位制与十六进位制又避免了数字冗长带来得不便,所以八进位制、十六进位制已成为人机交流中常用得记数法。

(教学参考)

第三课计算机操作系统

本课主要介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得界面构成、功能与特点、鼠标键盘得基本操作,以及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资源。通过本课得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了解操作系统得功能;了解Windows得界面、特点以及Windows得基本操作;理解文件、文件夹、路径得概念,学会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