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讲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义》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苏轼通过对与文与可交往的点滴回忆,尤其是围绕画竹这件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文章开篇先简单介绍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文与可画竹的诀窍,也是苏轼极为赞赏的观点。
苏轼认为,文与可画竹之所以出色,就在于他在动笔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竹子形象。
这其实不仅仅是在说画竹,也是在讲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清晰的思路。
接着,苏轼回忆了自己与文与可在洋州时的一段趣事。
文与可写信给苏轼,让他用绢来求画,并开玩笑说,如果苏轼不照做,他就把信寄给那些“当道”之人,让苏轼获罪。
苏轼则回信调侃说,自己那里有二百五十匹绢,正等着画万尺长的竹呢。
这里充满了朋友之间轻松幽默的打趣,让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关系的亲密无间。
然后,苏轼重点讲述了文与可对自己画竹的指导。
文与可说“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意思是让苏轼自己去彭城求画,还说画竹剩下的下脚料都归苏轼了。
苏轼则回应说“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充满了风趣和智慧。
在回忆了这些过往之后,苏轼笔锋一转,写到了文与可的去世。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这种巨大的情感落差,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苏轼失去挚友的悲痛。
他看到文与可的画,忍不住痛哭,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厚到了何种程度。
苏轼在文中不仅仅是在怀念文与可,也是在借画竹这件事,传达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比如他强调的“胸有成竹”,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计划、有准备,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通过对与文与可交往细节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那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调侃、相互支持的深厚情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
昔年前程开,楚王谷中古,沙堆翻汉墟,凿壁置峡壑。
仙导朱笔清,文采可画筼,时时在此笔,纪贤圣将盛。
驰声暨斐然,宜节兴应朝。
若将佩玉物,当配筼筜高。
若庆共霄汉,且能望青觞。
筼筜谷偃竹记翻译:
从前,在楚国王谷中,大地被挖掘成一片到处是沙堆的废墟。
墙壁被凿出深峡,天然景观十分优美。
此时,有位文人仙导,拿着一支精致的红笔,以及一本可以画景的筼筜书,一直在这里书写,留下贤良之士的伟大事迹。
声名鹊起,而且有兴致勃勃的庆祝。
若是拿上那件精美的玉物,就应当与筼筜书一起放高,以表达对驰名中外的赞美与祝贺之情。
倘若要庆祝共同欢聚的盛大盛会,就可以仰望星空,心情愉悦。
中考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

中考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感谢您的阅读!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
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课件3: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3.文章通过画竹体现了什么艺术规律? 明确:文与可主张画竹之前,必须先对竹子有深 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再经过反复的酝酿、构思, 心目当中隐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 研墨伸纸作画,手不停挥,一气呵成,一幅竹画 便创作出来了。这种从生活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 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是符合艺术创作的 规律的。
写法借鉴
1.文章开头别开生面,打破了一般画记程式:记 画的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情况。也突破 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 刻意创新,独辟蹊径,以议论为先导,辅以叙述和 抒情,给人一种独特新奇的美感。 2.始终紧扣题目。开头赞扬文与可的画技,中间 载畴昔戏言,最后补叙写记缘由,始终围绕着《筼 筜谷偃竹》图来抒发怀念亡友的沉痛心情,使文意 一脉贯通,疏而不漏。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相关背景
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 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 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 开后世“湖州竹派”。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 西洋县)西北,盛产一种叫“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 子)的竹子。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今山东诸 城)知州,后改知徐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元丰二年
3.反意作笔,以喜表悲。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载 与可畴昔欢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 也”。亲厚无间是说彼此感情很融洽,达到毫无戒 心、忘我的程度。因此,愈写戏笑无忌,愈显友情 的深厚、怀念的深切、哀悼的深沉,比正面的写法, 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4.细节生动逼真。如竹之萌生、兔起鹘落、二问 三答、失笑喷饭等处的细节,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有逼真传神的功效。犹如晶莹的星星点缀在朦胧的 夜空中,闪烁着耀眼的艺术光辉。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翻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21-22版: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步步高)

请概括层意:_由__竹__说__起__,__提__出__画__竹__应__当__有__成__竹__在__胸__。__
二、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 答案 ①追忆昔日趣事 ②胸有成竹 ③兄弟笑绢竹
助读材料一
1.背景展示 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其表兄。 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了一幅《水墨 偃竹画》赠予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 助和影响,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文与可病逝半年后,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 见到这幅遗作,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含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 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的“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 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的祭桥公文。 ②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 信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
主题群文通读·咏竹诗
文本一:
咏竹
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赏析】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 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百折 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偃竹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围绕此画,记述作者和文
与可的深挚友谊,表达睹物思人的悲痛。
1.千古奇才。苏轼(1037—1101),宋代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修养深厚的家庭, 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后汉书》。他刻苦读书, 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为欧阳修等所称颂。他一生成就辉煌,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 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就书法成就而言,位列“宋四 家”之首。
2.把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 丧之,岂独竹乎?
[自我核对]所以凡是在心中有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 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 仅仅是画竹有吗?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自我核对] )如今画竹的人却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 积勾勒它,这样哪里还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文与可生前与苏轼关系亲密,感情深厚。元丰二年正月文与 可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任上,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 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画,睹物思人,写了 这篇杂记。
1.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含意。
[自我核对]庖丁解牛:见《庖丁解牛》课文。 轮扁斫轮:《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 于堂下。”这个精于斫轮的老木工说: “臣也,以臣之 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 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他不 赞成齐桓公读死书的办法,说书上所记录的都是“古人 之糟粕”。尽管齐桓公最初很不以为然,但终于被他说 服了。后用“轮扁斫轮”比喻技艺高超。 渭川千亩竹:语出《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文中用此来比喻洋州多竹 。
2.儒道佛思想融于一身。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和佛老 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少年 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 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要求以安然的态度 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 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 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 惕,因此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始终 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
( 省略句,“ ) 以”后省 略“之”
(4)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定语后置,“持 缣素而请”是“ 人”的定语;介 ) 宾短语后置句
9.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1)兔起鹘落: 兔的跃起,鹘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 常用以比喻写字、作画或写文章,下笔迅疾, 中无停顿
心和手相配合。即心里想的,手里就可办到, (2)心手相应: 配合很好。也说得心应手
1.本文借画竹阐发了怎样的艺术创作思想?用自己的话说 明。
【与你交流】阐发了两个方面的艺术创作思想:“胸有成竹
”和“心手相应”。 胸有成竹:“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意: 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 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
心手相应:“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
含意: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分别说明了文与可是 怎样的一个人?
聚集 能说会道 晒 从前 没有隔阂
) ) ) )
(6)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7)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没”通“殁”, (1)与可没于陈州 ( 死亡。 (2)少纵则逝矣 ( “少”通“稍”, 稍微。
) )
5.解释下列多义词。 ((1)过 ①不学之过也 (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 ( (2)熟 ①执笔熟视 (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语 ①近语士大夫 (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 (
(2)初不自贵重 ( (3)余因而实之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贵重,看重。
) )
)
形容词作动词,证实。
(4)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
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判断句)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1.掌握有关苏轼和“记”这种文体的文学知识。 2.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 言文的能力。
3.理解作者通过日常趣事,引用诗文、典故来表现他和
文与可亲密无间的关系的写法,感受其表现的真挚情感
和深切怀念。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 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 (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 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文与可生前曾以筼筜
缣帛 谦逊 鹣鲽
捐献
狷介 涓埃 挂罥
蒹葭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振笔直遂 (
一往直前(中途不间断)。文中 ) 形容画时运笔的迅疾 丝织品,统而言之都叫绢;分开 说,洁白的叫素,带黄色的叫缣
(2)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
)
(3)袜材当萃于子矣 (4)苏子辩矣 (5)予在湖州曝书画
( (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筼筜( Dāng )
寒梢( Shāo ) 以书遗余(Wèi )
斫轮( zhuó )
兔起鹘落( hú 亲厚无间( jiàn )
箨龙( tuò
)
)忽焉丧之( sàng )
2.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筼筜 田畴 筹划 俦类
陨落
殒命 蜩腹 碉堡 凋敝 绸缪
蛇蚹 吩咐 依附
符号
拊掌
雕琢
过错 经过 仔细 熟练 告诉
) ) ) ) ) )
说法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停下,放下 ( 今义:废弃 )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蚹:名词作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 蜩腹蛇 ) 语,像蝉破壳腹部有
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剑拔:名词作状语, 像剑拔出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