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癫痫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在过去十余年的研究中,对人类癫痫致病基因以及癫痫临床表现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致病基因与临床表现的作用机制显著相关。

在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患者的抗癫痫治疗中,致病基因的早期识别对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该文系统总结了常见的癫痫致病基因,包括离子通道、细胞代谢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等,以及近年来与致病基因相对应的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定基因缺陷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自1995年发现癫痫相关基因CHRNA4突变起,对癫痫相关基因的研究逐渐深入。

最初,突变的识别主要应用于儿童癫痫的诊断、预后和咨询,然而后续研究结果表明,特定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以指导癫痫患儿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选择。

儿童癫痫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因此有了治疗意义,这是选择或研发针对特定分子缺陷治疗的关键步骤。

本文综述了常见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类型,以及特定基因突变对应最适合药物的研究进展。

1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参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拮抗钠离子通道是目前许多AEDs的主要作用机制。

常见突变的钠离子通道基因包括SCN1A、SCN1B、SCN2A、SCN3A、SCN8A和SCN9A等,这些基因的突变是一部分婴儿和儿童期患耐药遗传性癫痫的共同原因,其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为SCN1A、SCN2A及SCN8A。

1.1 SCN1A突变相关癫痫SCN1A是与癫痫密切相关的基因之一,而SCN1A相关癫痫的发作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异质性。

典型疾病包括Dravet综合征和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其症状表现为从发热性惊厥发作到严重的癫痫性脑病的显著异质性。

即使在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之间,临床表型也可能存在差异。

Dravet综合征主要致病基因突变为SCN1A杂合突变,这将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缺失。

小儿癫痫科普宣传

小儿癫痫科普宣传

小儿癫痫科普宣传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它在儿童群体中尤为常见。

小儿癫痫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是一个心理和生理负担,因此宣传癫痫知识,提高大众对小儿癫痫的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全面介绍小儿癫痫的相关知识,以增强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小儿癫痫的定义与症状癫痫是由脑部神经元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综合症,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意识障碍、肢体抽搐或不随意运动。

小儿癫痫即指年龄在14岁以下的患者。

常见的癫痫类型包括光照性癫痫、良性癫痫发作、肌阵挛癫痫等等。

不同类型的癫痫表现和症状相差较大,但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昏迷、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等。

二、小儿癫痫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小儿癫痫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外伤、代谢性疾病等。

在癫痫发作过程中,脑部神经细胞出现异常放电,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紊乱,从而引发癫痫发作。

三、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癫痫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症状。

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神经系统检查,并辅以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确认。

治疗方面,小儿癫痫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手术治疗则主要用于那些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四、小儿癫痫的预防与护理预防小儿癫痫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是避免患者受到脑部外伤。

在患者发作时,亲人和监护人应保持冷静,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方,避免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应定期复查癫痫相关指标,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五、小儿癫痫对患者及家庭的影响小儿癫痫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困扰,还对他们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患儿常因癫痫发作而无法正常上学和参加日常活动,给家庭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家长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理解他们的困境,并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六、小儿癫痫的科普宣传为了提高公众对小儿癫痫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各界应该加强相关科普宣传工作。

小儿难治性癫痫病理机制及相关研究

小儿难治性癫痫病理机制及相关研究

由于小儿 脑发 育 呈 动态 发 展 过 程 , 组织 病 理 脑 结构 的改 变与 成人 不 同 , 以及 引起 t J 难 治性 癫 痫 lL , 的特殊原 因 , 围生期 脑 损 伤 , 天 性 脑损 害 , 生 如 先 出
①灶性细胞浸 润及血管套
作者 简介 :马 倩 (96 ) 女 , 18 . , 陕西咸 阳人 , 士研 究生 , 硕 从
事小儿难治 性癫痫病理 学和发病机 制的 研究 关系
作者单位 :30 2 福建福州 , 建医科 大学南京 军区福州 505 福 总医院临床 医学 院(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儿科 通讯作者 :任榕娜 , — a : nn iatm E m i r r@s .o le n
胞核偏位 。坏死 的神经元胞浆浓缩 , 深染 , 核碎裂 ,
甚 至消 失 , 分血 管轻度 扩 张 , 部 灶性 出血 。
现象。不少神经元 内见尼氏体丢失和脂褐素沉积 。 J 毛细血管充血 , 少数毛细血管周围见胶原纤维。
2 病理 与发病 机制 的研 究
113 胶质细胞增生 ..
层 内神 经元 产生退 行性 损伤 和胶质 细胞 反应性 增 生
等病理 学特 征 。
11 1 皮 质 发育不 良 ..
( ) 质 结构 异 常 : 1皮 ①皮 质
12 电镜病理 ① 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的变性 、 . 老 化和凋亡现象 , 表现为部分核膜模糊 , 核周间隙扩大
染色 质浓集 边 聚 , 部分 与核膜 融合 。胞 浆浓பைடு நூலகம்缩 , 浆 胞 内细 胞器减 少或 消失 。不少 神经 元细 胞 内见脂 褐素
先天性脑损害是t J 难治性癫痫的发病原因 。 bL
[ 键词 】 难治性癫痫 ; 关 病理学 ; 发病机 制 [ 中图分类号 ] R 4 . 72 1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17 -7 X(0 2 0 -3 20 6 22 1 2 1 )404 -3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儿童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脑部异常放电,导致患儿出现意识丧失,抽搐以及其他脑功能异常表现。

目前,关于儿童癫痫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儿童癫痫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发病机制的研究儿童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晰。

不过,研究人员已经对其发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研究发现,癫痫的发生与大脑神经元的失去稳定状态和过度兴奋有关。

此外,许多遗传因素也与儿童癫痫的发病有关。

如国外学者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些孩子会出现突变基因,从而影响神经元的传递,进而引发癫痫。

二、诊断的研究儿童癫痫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现在,通过神经成像技术(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以及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对儿童癫痫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孩子的不同症状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儿童癫痫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的研究儿童癫痫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包括一些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

研究发现,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一些情况下,儿童癫痫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大脑切除术、神经调节器、植入癫痫电极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和脑深部电刺激等。

这些方法都有望成为有效的儿童癫痫治疗手段。

总之,儿童癫痫的研究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儿童癫痫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加深对儿童癫痫的认识,并进一步完善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案,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还需要我们关注和加强儿童癫痫的防治工作,推动儿童癫痫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让更多的孩子远离这种疾病的困扰。

小儿癫痫的诊治现状

小儿癫痫的诊治现状

AEDs
AEDs
不有
需明
要确
立促
刻发
开因
始素


治 疗 .
作 , 并
迟甚发
药至作
物更间
治长歇
疗)期
,太
可 以
长 (
暂 时 推
年 以 上
1
作一
后些
考特
虑殊
开情
始况


治 疗
在 首 次

后在
应出
该现
开第
始二


治 疗
诱 因 发




后 开 始 使 用
应 该 在 癫 痫




AEDs
AEDs
新型:80年代以后 托吡酯 拉莫三嗪 左乙拉西坦 唑尼沙胺 氨己烯酸……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单药治疗无效,考虑联合用药,不宜超过3种;尽量选 择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如左乙拉西坦+丙戊酸,拉莫三嗪+
丙戊酸,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托吡酯+丙戊酸等
LMT-2010-SS-03-0070
抗癫痫治疗目标
(如果有失神或肌阵挛发作,或 怀疑JME)、卡马西平、加巴喷 丁、奥卡西平、苯妥英、普瑞巴 林、噻加宾 氨己烯酸
强 直 或 失 张 力 性 丙戊酸钠 发作
失神发作
乙琥胺 拉莫三嗪a 丙戊酸钠
拉莫三嗪a
乙琥胺 拉莫三嗪a 丙戊酸钠
卢非酰胺a 托吡酯a
卡马西平、加巴喷丁、奥卡西平、 普瑞巴林、噻加宾、氨己烯酸
不良反应的监测
医生应将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儿及家长充分的沟通,并 依据相应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进行相应的检查 和药物的调整,使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到最小程度。

2024癫痫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

2024癫痫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

2024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摘要癫病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严重影响癫病患者的安全、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一个可靠的癫病发作预测系统能够在发作前至少几分钟提供警告,以便患者能及时采取适当行动。

近年来,脑电图、心电图、周期节律分析、影像学、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为基千多指标精准预测癫病发作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了更好地将癫病预测从研究挑战发展为临床现实,文中就最新的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癫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全球约6900万患者[ 1 ]。

癫病发作存在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容易导致患者溺水、烫伤、骨折、猝死等致残致死性情况。

癫病患者发生意外事故猝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猝死的27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 2 I 3 ]。

为了降低癫病突发带来的严重疾病负担,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入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WD)和可植入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对癫病发作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基千各类指标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成为了热点和重点。

我们以"seizure prediction""seizure forecasting""seizure anticipation”作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尽可能选择5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主要针对癫病患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 h alogram入心电图(electrocard i ogram入周期节律、影像、血液等多维度特征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临床角度提出建议。

一、基千电生理信号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1脑电图:脑电图是癫病发作预测研究中的最常用、最高效的工具之一。

有研究者发现其可以预测未来几天内的癫病发作,是近年来该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4 / 5 ]。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癫痫发作的病因和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部分患者发展为遗传性癫痫的重要因素之一。

SCN9A基因是编码钠通道蛋白的基因之一,该蛋白在神经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SCN9A基因的突变与癫痫发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特定的SCN9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钠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最终导致癫痫发作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进一步揭示SCN9A基因突变对癫痫发作的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SCN9A基因的相关性,有望为癫痫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认识,并为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分析。

通过对这些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基因突变对治疗的影响,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在探讨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我们旨在为理解SCN9A基因突变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提供更深入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并促进癫痫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希望为未来的癫痫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减少疾病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家儿童医院的癫痫科病例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其中患有SCN9A基因突变的癫痫患儿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这些患儿进行基因型鉴定,确定其具体的SCN9A基因突变类型。

收集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作频率、发作类型、发作持续时间等,以进行表型分析。

将患儿分为不同基因型组别,比较它们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探讨基因突变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收集这些患儿的治疗情况,包括药物治疗反应、手术治疗情况等,分析基因突变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癫痫发病机制

癫痫发病机制

A当前最流行的看法认为其发病体制是大脑神经元过分放电而惹起.最近几年来癫痫发病体制研究遇到宽泛重视,并获得必定进展.现综述以下.1 电解质与癫痫1.1 钙离子;实验研究发现癫病发生前或发生中细胞外离子浓度变化最显然的是钙离子降低.钾离子高升.学者们认为这类细胞外钙离子的减少是因为突出后钙离子被摄入,钙离子内流所致,所以钙离子内流在癫痫发生中起侧重要的作用。

1.2 钠离子:研究表示.伴热性惊厥的浑身性癫痫与电压依靠性钠通道基因 SCNIA和 SCNIB 的突变有关。

不论是钠通道活性增添仍是降低,均可导魏伴热性惊厥的浑身性瘴痛的发生。

1.3 氯离子:检查研究表示 CLcN2 基因的突变所惹起的氧离子通道功能改变与少儿失神癫痛、青少年失神癜瘸’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痈和觉悟期浑身强直阵挛发生性癫痫有关.2 神经递质与癫痫2.1 谷氩酸受体: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动物模型中使用谷氨酸能激动剂。

可惹起癫痫的发作.在癫痫病人皮质内,跟着搬痫活动的发生,有谷氨酸的显然增添。

谷氨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大类。

2.1.1 离子型谷氪酸受体 (iGluRs):iGluRs 主要包含 N 一甲基一 D 门冬氨酸 (NMDA)、n 一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 (AMPA)和海人酸 (KA)受体,此中 NMDA 受体可分为 7 种亚型 (NR],NR2A~D.NR3),近期研究发此刻电刺激和匹罗卡平致癫模型中,分别阻断 NR2A 和 NR2B亚单位均能显然减少癫痫连续状态惹起的神经元细胞死亡.2.1.2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GluRs):当前 mGluRs 对癫瘸的作用和扩散有重要作用体制尚无定论。

2.2GABA受体:实验研究发现, GABA受体参加了癫痫的发生和发展.中枢神经系统 GABA含鼍降低是神经细胞过分喜悦、引诱同步放电,致使癫痫发生的重要原由之一。

GABA 受体包含 GABAa、GABAb、 GABAc三型, GABAe受体与癫痫的关系当前还没有知.2.2.1GABAa 受体:多项研究均证明喜悦 GABAa 受体能克制癜痫发生,而克制 GABAa 受体则会引发癫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癫痫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马倩△(综述),任榕娜※(审校)(福建医科大学南京军区福州总院临床医学院儿科,福州350025)中图分类号:R7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2)04-0542-03摘要:癫痫是多种病因参与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脑部神经元高度放电,导致癫痫的发作。

其临床表现多样,随着对癫痫研究的不断深入,癫痫发病机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临床进一步治疗和诊断的准确性。

现就癫痫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抗癫痫药物的更新和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Research Progress in 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the Children Epilepsy MA Qian,REN Rong-na.(Department of Pediatrics,General Hospital of Fuzhou,Military Command,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 350025,China)Abstract:Epilepsy is a chronic disorder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ue to various causes,which happens during high degree of brain neurons discharge,with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Along 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epilepsy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its pathogenesis,which has improved the accuracy in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linic.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epilepsy in terms of epidemiology,etiology,and path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upgrading of anti-epileptic drug and non-drug therapy.Key words:Epidemiology;Etiology;Pathogenesis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之一,我国有癫痫患者约600万,其中难治性癫痫患者占25%,全国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至少有150万人,因为药物治疗的不规范,所以外科手术在癫痫的治疗中是主要手段[1]。

癫痫手术除了能够减轻癫痫发作,因而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1癫痫的流行病学癫痫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长期性和反复性的慢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据统计,癫痫的总体发病率为50/10万,在发达国家为0.5%,发展中国家癫痫的发病率是发达国家的2 3倍,30% 40%的癫痫患者不能完全治愈,高达70%的患者存在部分性非特发性癫痫,约10%的癫痫患者符合耐药性癫痫的诊断标准[2]。

我国大规模人群调查资料显示,癫痫在农村和城市的年发病率分别为25/10万和35/10万,处于国际的平均水平[3]。

我国癫痫患者有60%起源于小儿时期,儿童的发病率为151/10万,患病率为3.45ɢ[4-5]。

小儿癫痫的发病率较高,其生理特点,神经、体液方面的变化与成人有所不同。

一般男性多于女性,以幼儿最多,年龄与发作类型关系密切,如婴儿痉挛征几乎在1岁以内,运动性发作在6岁内,失神发作多在1 8岁,其他各型癫痫的首发年龄也多在10岁以内。

新生儿癫痫多呈局灶性发作,在刚出生的几个月中最高,1岁以后发病率急剧下降,到10岁时相对稳定,并在青春期再次下降,成人很少发病[6]。

癫痫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对其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的研究,对更进一步做好癫痫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癫痫的发病原因2.1内部因素2.1.1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性异常神经系统在机体和环境的调节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受到任何损害,其结果都可能是不可逆的。

结构决定功能,完整的解剖和组织学基础是任何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性异常必然导致功能的缺陷,从而造成后天缺陷[7],如神经管闭合障碍引起的无脑畸形、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巨脑回和多微小脑回畸形,这些后天的缺陷畸形可能是早期癫痫发作的原因。

2.1.2染色体病多种因素导致中枢系统结构的紊乱,功能失调,成为癫痫发病的基础。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变得深刻。

近年来对癫痫的研究也更深入。

基因决定着生物的遗传性状,然而染色体上的基因却是性状表达的基础,染色体病是一类遗传性病,在癫痫的研究中发现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占有一定的比例,如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脑三叉神经血管瘤,此外还存在着许多基因方面的原因(如单基因、多基因的研究及线粒体病等)。

对于癫痫致病基因的确切研究还在进一步发展中,目前只是了解到大多数为单基因遗传[8]。

2.1.3其他原因由各种先天因素引起脑细胞退行性改变使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脑叶萎缩、变薄、功能下降引发癫痫发作。

2.2外部因素2.2.1脑部获得性疾病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颅内的各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寄生虫。

2.2.2中毒性疾病酒精中毒和药物中毒(如戊四氯、尼克刹米等)可诱发癫痫,金属中毒也可诱发癫痫。

此外,其他中毒,如有机磷农药、河豚、蜘蛛、蜜蜂中毒也可诱发癫痫。

3发病机制虽没有完全弄清癫痫的发病机制,但癫痫是由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理论则得到广泛认同。

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产生是神经元内外离子分布的差异和跨膜运动,因而癫痫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是离子的异常跨膜运动所致,伴随着脑电生理中阵发性除极飘移的是K+大量外流和Ca2+内流,并Na+和Cl-的异常转运。

正常电生理活动的维持主要依赖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神经细胞膜表面受体和载体的正常表达。

由此看出癫痫的发生是多种重要神经生物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任何影响此过程的因素都可能促发癫痫的产生。

3.1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细胞是神经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胶质细胞占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胶质细胞不仅与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发育和神经病理过程明显相关,而且与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损伤以及修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大胶质细胞,不仅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和营养等作用,而且具有对各种神经损害产生强烈反应的特性,在病理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反复增生、活化,并能释放某些活性物质使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已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8]。

小胶质细胞的反应性激活及病理级联反应对难治性癫痫的发生可能有重要意义。

不断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分泌活性物质,诱发增生,释放兴奋性氨基酸,兴奋邻近神经元并泛化传导等[9]。

3.2皮质发育障碍皮质发育障碍是一种脑发育缺陷,是各类脑发育畸形的总称,包括神经元异位、无脑回、巨脑回、脑穿通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或缺失等,常引起癫痫、发育迟缓、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发育不全等,占癫痫病因的24%,占耐药癫痫的40%,是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因[10]。

从胚胎期至成年期以前大脑发育过程中受到内外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干扰或损害都可引起大脑皮质发育紊乱。

从微观的发育异常到全脑异常,皮质发育障碍导致癫痫发作是通过影响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正常生长和迁移以及代谢起作用的。

另外。

原钙黏蛋白21、钙结合蛋白D28-K、小清蛋白和钙视网膜结合蛋白也与癫痫有关[11]。

3.3谷氨酸及其受体和谷氨酸转运体癫痫的发生和脑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递质失衡有关,癫痫的过程中有谷氨酸及其相关酶的变化。

观察抽搐发作过程中脑内各部位的谷氨酸有不同的改变。

从颞叶癫痫手术取出癫痫区域和对照区域颞叶外皮质,各种氨基酸的分布中最明显的是谷氨酸。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与癫痫关系密切,多种致痫机制通过谷氨酸递质及其受体途径导致癫痫发作[12]。

在正常情况下,谷氨酸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结合谷氨酸受体产生动作电位,研究发现突触间隙内谷氨酸水平的升高会导致癫痫的发作[13]。

癫痫时谷氨酸受体的亚型是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前抑制和突触重塑三种机制而起作用[14]。

3.4神经细胞营养因子神经细胞营养因子是一类除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外,对神经细胞起特殊作用的因子。

其功能主要是支持神经元生存和诱导神经突触生长,是神经元存活、迁移生长或其他细胞建立功能性联系的依赖因子,又是发育成熟神经元功能的调控因子,甚至在神经元受损伤时能保护其存活和促进再生的必需因子。

它是由靶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与癫痫有关的因子主要有神经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神经细胞营养因子致癫痫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一些动物实验表明,致癫后动物,以海马结构为主,神经生长因子和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基因表达增加,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增强突触效率促进兴奋,神经生长因子和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使苔状纤维发芽,形成兴奋环,并引起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神经细胞营养因子与神经肽不仅在神经元内共存,一些实验检查也证实在癫痫的过程中也有相互作用,从实验动物和颞叶癫痫患者切除的组织中发现,海马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可使神经肽蛋白表达持续增加,可见这两类化学物质参与调节兴奋性网络的形成[15]。

3.5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泛指由机体免疫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多肽,并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这些效应包括调节机体的生理,参与多种细胞增殖、分化和行使功能。

癫痫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癫痫的发病过程中可伴有免疫紊乱和异常,诸多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病过程。

3.6免疫学改变为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者从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首先提出免疫机制可能与癫痫相关,国内外进行了癫痫的免疫学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癫痫发作的确存在免疫功能异常,有资料显示癫痫患者存在免疫力低下,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神经肽比正常升高,外周血中CD4+T细胞明显减少,神经肽与自然杀伤细胞呈正相关[16]。

在体液免疫方面,癫痫患者血清IgA和IgM水平较正常降低[17],这些影响了免疫功能的稳定,使免疫耐受力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