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真实新闻
伊朗人质事件 35 周年,CIA 教你看《逃离德黑兰》

伊朗人质事件 35 周年,CIA 教你看《逃离德黑兰》时值伊朗人质危机 35 周年纪念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 twitter 上重述历史,并拉来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做反面教材,告诉人们真实和虚构的区别。
逃离德黑兰人物原型与卡特总统在白宫合照1979 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很快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就被占领,66 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但其中有六个美国人逃了出来躲在其他地方。
CIA 特工利用一部虚构的伊朗背景科幻片的拍摄为借口,为这 6 人伪造了护照。
1980 年 1 月,他们在加拿大和瑞典使馆人员的协助下顺利脱逃。
2012 年电影《逃离德黑兰》便改编自这一传奇事件,而电影英文名“Argo”更是来自那部虚构的科幻片。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 CIA 都指出哪些情节是虚构的,括号里是真实情况:1. 美国大使馆占领时,这 6 名外交官直接去了加拿大大使的住处并在那里生活了三个月。
(在此之前,其中 5 个人辗转过很多地方)2. 美国中情局只派出 1 个官员来营救这 6 名外交官。
(2 个)3. 中情局官员和 6 名外交官前往市中心取景。
(一直呆在使馆内)4. 该任务在计划离开前夜被取消。
(之前营救计划就已被批准)5. 机票没有准备好,并且需要等待重新审查知道所有机票被授权和确认。
(机场一切顺利)6. 这些美国人被守卫扣留在机场,直到通过给“Studio Six”打过电话确认身份。
(订的早班飞机,守卫人员还没起床)7. 撕碎的纸片被拼好,其中一个外交官的头像被辨认出,飞机在跑道上被追赶。
(碎纸拼好了,但没有人被辨认出来)8. 飞机离开伊朗的机场后,美国人在欢呼和庆祝。
(这可是真的,甚至还有许多用来庆祝的血腥玛丽)依照推文中所叙述,影片中的高潮部分,在德黑兰市场进行的假取景和最后的拦截飞机都是电影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编造的。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戏剧冲突,《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也就没有那么精彩了。
尽管有虚构的成分,但是中情局还是为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每个人的勇敢与智慧而鼓掌。
逃离德黑兰真实事件是什么

逃离德黑兰真实事件是什么
逃离德黑兰真实事件是什么
《逃离德黑兰》的真实事件是,在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事件。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次危机。
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
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选失败。
在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领导人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向美国和以色列示威,激起大批伊朗人围在美国大使馆进行抗议活动。
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
在90名使馆人员中,有52名被扣,其中有3人是在伊朗外交部被俘的。
在使馆被占领时,有六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一幢公寓中躲藏了起来,直到他们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帮助下,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获得庇护。
这六名美国人是马克·里杰克、科拉·阿姆本·里杰克、约瑟夫·斯塔夫德、凯瑟琳·斯塔夫德、罗伯特·安德斯和亨利·李·沙茨。
他们获得了假的加拿大护照,因此得以在1980年1月20日加使馆关闭时,安全地离开。
而没有暴露其美国公民的身份,中情局为他们提供了护照并实施了整个营救行动。
1。
《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真实故事

《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真实故事作者:佚名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3年第04期横扫金球奖等多项大奖后,《逃离德黑兰》在北京时间2月25日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6名美国外交人员被困伊朗,为了救出他们,中情局特工想出一个异想天开的营救计划——用假装拍电影的方式前往营救。
实际上,这部颇具好莱坞式英雄情结的电影,是以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的。
整个营救过程听起来荒谬,但它确实发生过。
6名美外交人员趁乱逃脱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革命激进分子冲入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使馆内66名外交人员与平民被挟持,整场危机延续了444天,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人质才全部获释。
电影《逃离德黑兰》说的就是这444天的混乱中的一段插曲。
事件发生时,有6名美国外交人员趁乱逃脱。
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这6人在伊朗东躲西藏,后来藏匿到加拿大外交官的家中。
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非常清楚,这6人被发现是迟早的事,一旦被发现,到时不只这6人,加拿大政府也可能被卷入这场外交风暴中。
美国中情局最终决定由伪装大师门德斯策划此次营救任务。
门德斯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6名外交官顺利通过伊朗安检。
由于他们在大使馆任职,因此身份很容易被识破。
门德斯为此想出了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疯狂计划——把他们伪装成为拍电影来伊朗选址的好莱坞工作人员。
假制片人实施真计划门德斯创建了一个伪造的电影制作公司“第六工作室”,并打印商业名片、雇佣员工,以防有伊朗人打电话来核实。
他还在娱乐报纸上做了有关这部电影的广告。
当时门德斯的好莱坞朋友手上刚好有一个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剧本,但其拍摄计划已落空,这恰好给门德斯提供了资源。
最终门德斯将这部伪造的科幻电影命名为《阿尔戈号》。
“阿尔戈”号是希腊神话中的一条船,由伊阿宋等希腊英雄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建成,众英雄乘此船取得金羊毛。
细心的门德斯还给这6名美国外交官安排了相关的好莱坞从业履历、加拿大化名和伪造护照。
逃离德黑兰

《逃离德黑兰》的灵感源自07年《连线》杂志一篇揭秘文章,和大多号称“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好莱坞电影相同,它也是杜撰多于史实。
影片开头,编导精心为观众炮制了一番简练却不准确的“伊朗近代史入门”:20世纪50年代,伊朗民选的总理默罕默德·摩萨德克开始对伊朗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这一举动触犯了驻伊美英石油公司的利益,于是两国联手煽动政变,解散了摩萨德克政府,扶植以伊朗国王礼萨·巴勒维为首的新政权。
但是,巴勒维的残暴统治以及一系列背离伊斯兰传统的举措很快激起民愤。
最终,伊朗人民在阿亚图拉·霍梅尼领导下于1979年发动革命,推翻了巴勒维王朝,并迫使巴勒维逃往美国。
又于同年11月4日占领美国驻伊领事馆,将当时使馆中大部分人劫为人质。
混乱中,6名美国外交人员侥幸逃脱,随后躲入加拿大驻伊使馆避难。
如何将这六人安全撤出形势日渐失控的德黑兰,成了美国政府的燃眉之急。
音乐音乐并不是本片的主旋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音乐只是偶尔穿插,简单说来,像是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间奏乐,但又是不可或缺的。
它作为一种提示,过渡,为了避免观众长期收听声音语言出现疲劳感,它在影片情节变化中作为间隔或过渡。
比如化妆师John Chambers出现的时候,导演LES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特工托尼进入黑德兰时音乐的转化等等。
镜头电影开场比较惊艳,一些零碎抖动的手提式摄影配合快速凌厉的剪辑非常真实的重现了当年伊朗人民攻占美国大使馆的场景。
镜头始终聚焦在事件的本身,没有任何放大解读,不带任何多余的评价,甚至是与事件有关的暴力和流血,也只是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匆匆带过,这样的匆匆带过留给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另外一些特写镜头,比如去洛杉矶,去黑德兰,飞机上的俯拍,镜头的拉升,长时间的停留意在告诉影片地点的转换,观众思维也应该转化。
还比如对特工托尼的镜头特写,导演的主观意识,是拍摄者刻意强调和加重,以期让主角特工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给观众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
《逃离德黑兰》:国家形象的塑造

《逃离德黑兰》:国家形象的塑造在一次上课时听老师推荐了《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于是就专门抽出时间看了一下。
《逃离德黑兰》根据一篇为名“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的杂志文章改编而成,片名“Argo”来源于年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
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
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
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叫“Argo”。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逃离德黑兰》都是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旋律电影,而且是一部很好看的美式主旋律电影。
它通过一个中情局特工解救人质的事件,在潜移默化中颂扬了特工的奉献和爱国精神,同时又表达了美国的自我价值观,那就是对生命(且不说是人权吧)的尊重,成功塑造了国家形象。
每个观众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任务一定会完成,但仍然期盼着看它是怎样完成的,当受困人员因得救在飞机上喜极而泣的时候,其惊心动魄之后的感染力跨越了国别和民族的差异,感动了所有的观众。
所以,《逃离德黑兰》在叙事上让人不厌倦,在主题上让人不反感,这便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电影的拍法。
尽管片子只是还原了一段拯救人质的事件,不过“重现”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因为它如实地反映那个混乱的时代和一段匪夷所思的中东往事,暴戾疯狂的伊斯兰革命,歇斯底里的伊朗平民,一筹莫展的白宫,以及妙想天开的中情局,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价值观折射片,好莱坞一干电影人的仗义出手,成就了这部“电影中的电影”,男主角的勇气和责任让其成为救世主般的英雄,其上司的勇于担当在关键时刻让这个“最好的滥主意”变为成功的现实,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激励人心的正能量,白宫在关键时刻的决策果断迅速,中情局不像印象中的那样冷冰冰,好莱坞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功利,电影的时代背景虽然阴暗压抑,却让人心中充满温暖,六个公民的生命原来如此重要,成功塑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
逃离德黑兰 影评

逃离德黑兰影评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令人心悸的影片,它讲述了一对夫妇在伊朗德黑兰被迫分开的故事。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伊朗政治动荡时期的恐惧和压迫。
首先,影片的氛围营造非常出色。
导演利用了大量的紧张音乐和快速剪辑,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紧张和紧迫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感到心跳加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危险之中。
其次,影片对于政治压迫的描绘非常深刻。
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在政府的监视和威胁下所经历的恐惧和绝望。
这种真实的情感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心痛和愤怒。
最后,影片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主人公在面对种种困难和危险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他们的爱情也在逆境中得到了升华,成为了支撑他们生存的力量。
总的来说,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
它让观众体会到了政治压迫的恐怖,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逃离德黑兰 影评

逃离德黑兰影评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令人心跳加速的惊悚片,它不仅令人震撼,同时也引人深思。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妇在伊朗革命期间被困在德黑兰的故事。
导演本·阿弗莱克巧妙地将紧张的情节和人性的复杂性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
首先,影片的紧张氛围让人目不转睛。
从一开始,观众就被带入了主人公的困境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恐惧和绝望。
导演运用了紧凑的剪辑和逼真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德黑兰,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种种险境。
每一次逃亡的过程都让人屏住呼吸,紧张感持续不断,让人难以忘怀。
其次,影片对人性的描绘也令人深思。
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主人公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同时也暴露出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在面对种种危险和诱惑时,他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这让观众不禁思考:在极端环境下,我们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影片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总的来说,《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惊悚片,它不
仅带给观众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导演巧妙地将紧张的情节和人性的复杂性融合在一起,让影片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它将给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
逃离德黑兰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

逃离德黑兰逃离德黑兰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一步伟大的电影作品,加拿大与美国的国际合作救出六个中情局人员更是一个伟大的案例。
改编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真实政治故事,开篇一下子就进入了主题,进入了一个悲剧,伊朗人质危机爆发。
影片讲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
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Tony Mendez 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伪装成好莱坞制作人和导演等,并成功将其带离伊朗,逃离德黑兰。
要看懂这部影片,首先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1979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数百名伊朗男女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66名使馆人员当作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在美国治病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
美国政府断然拒绝伊朗方面的要求。
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维,则不释放人质。
这次人质事件是在美伊关系急剧恶化的形势下发生的。
1978年,伊朗发生大规模反巴列维王朝运动。
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被迫离开伊朗,流亡国外。
2月1日,霍梅尼结束15年流亡生活回到伊朗,宣布成立革命临时政府。
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
由于美国一贯支持伊朗前国王巴列维,霍梅尼对美国抱有极大戒心。
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1978年10月2日,美国政府不顾伊朗当局抗议,让巴列维赴美治病,引起伊朗的不满和疑虑。
10月29日,霍梅尼在库姆市发表演说时宣称,“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谴责美国政府支持巴列维,表示伊朗人民将给予回击。
伊朗国内掀起反美浪潮,由是发生青年学生占领美国使馆和扣押使馆人员事件。
这个真实的逃离德黑兰的行动直到1997年才被解密,得以向世人公开。
所以,本阿弗莱克才根据这个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导演了这一步“政治惊悚片”。
看完这部片最大的感觉是,影片中紧张的气氛中不乏一些小幽默,比如,在国务院和CIA讨论对被困人员的营救方案时,举了其他几个不可能的例子,让观众忍俊不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逃离德黑兰” (Argo)的作家,完全不知道他讲的事情;前加拿大大使说: “有趣的是好莱坞的编剧(Chris Terrio)对于他谈论的事情一无所知,” 泰勒周四在多伦多 Ryerson 大学跟学生会见时说到。
CBC 报道。
(原新闻见第 2
页)
前加拿大驻伊朗大使 Ken Taylor 严厉批评了反伊朗的美国电影 Argo, 他 说,编剧完全不晓得他讲的事情。
在本月底 Argo 出席奥斯卡奖典礼, 得到最佳照片、 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
由美国电影制片人本· 阿弗莱克导演的惊悚片,大致基于中央情报局官员托 尼· 门德斯对 1979 年伊斯兰革命后,接管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时,救援 6 位 美国外交官的所谓的历史记录。
在 1979 年所谓的行动开展时,由加拿大演员 Victor Garber 扮演的泰勒 是驻伊朗的加拿大大使。
他批评 Argo 运用了无限的创作自由, 包括对伊朗人 “黑与白”的描绘以及 其他伪造的场景。
他补充道:Argo 描述伊朗人的方式并不完全是正确的。
前加拿大大使表明,“Argo 并没描述伊朗社会‘更传统的一面’、‘更热情好客的 一面’以及‘他们试图寻找某种程度的正义。
’” 接管了美国大使馆的伊朗革命大学生认为,使馆早已经变成了一个间谍 巢穴,企图推翻新成立的伊斯兰共和国。
政治分析人士说, Argo 揭露了美国精美的计划, 即利用所有媒体的宣传, 以便在全球范围内煽动伊朗恐怖说。
观察家们进一步猛烈掊击 Argo 的导演以铅板和讽刺的风景描述伊朗社会, 他们指出阿弗莱克故意在电影里嘲笑伊朗人的习俗和传统。
1
一月中旬,伊朗宣布了一个大的电影项目计划,是关于 1979 年的美国使 馆的事件的,以便用真实的图景来描述已经被 Argo 篡改的历史性的事件。
伊朗导演及演员“Ataollah Salmanian” 被指定去呈现这个故事, 以便对阿 弗莱克缺乏历史真实性却轰动一时的电影做出适当的反应。
伊朗版本的电影称为“普通职员的记事”,讲述了伊朗革命者将 20 名美国 人质交还给美国的故事。
英文原新闻如下:
‘Argo’ writer has no idea what he's talking about: Ex-Canada envoy
Sun Feb 17, 2013 11:53AM GMT The amusing side is the script writer (Chris Terrio) in Hollywood had no idea what he's talking about.” Former Canadian Ambassador to Iran Ken Taylor
2
Former Canadian Ambassador to Iran Ken Taylor has heavily criticized the anti-Iran American film Argo , saying that the screenwriter has “no idea what he's talking about."
“The amusing side is the script writer (Chris Terrio) in Hollywood had no idea what he's talking about,” Taylor said during an audience with Ryers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oronto on Thursday, CBC reports.
Argo heads into the Oscars later this month as a nominee for best picture, with
Terrio up for a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Oscar. The thriller directed by US filmmaker Ben Affleck is loosely based on the allegedly historical account by former CIA agent Tony Mendez about the rescue of six American diplomats during the takeover of the US Embassy in Tehran after Iran’s 1979 Islamic Revolution. Taylor, whose role is played by Canadian actor Victor Garber in the movie, was Canada’s ambassador to Iran in 1979 when the alleged operation took place. He criticized Argo for incorporating a myriad of creative liberties that included the "black and white" portrayal of Iranian people and fabricated scenes, adding that Argo “characterizes people in a way that isn't quite right.” The former Canadian envoy argued that Argo didn't portray “a more conventional side,” and “a more hospitable side” of the Iranian society as well an “intent that they were looking for some degree of justice.” The revolutionary Iranian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took over the US Embassy believed that the embassy had turned into a den of espionage which aimed to overthrow the nascent Islamic Republic establishment. Political analysts say Argo unmasks the elaborate US scheme to employ every medium in its propaganda apparatus to incite Iranophobia across the globe. Observers have further lashed out at the director of Argo for portraying a stereotyped and caricatured view of the Iranian society and noted that Affleck has consciously sought to ridicule the very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Iran. In mid-January, Iran announced plans to mount a big cinematic project on the 1979 US embassy incident to give a true image of the historical event distorted in Argo. Iranian filmmaker and actor Ataollah Salmanian is slated to represent the story as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Affleck’s blockbuster and ahistoric film.
3
The Iranian version titled The General Staff chronicles the story of the 20 American hostages who were delivered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Iran’s revolutionaries.
翻译:MOHAMMAD KADKHODAEI (穆凯) 北京语言大学- 博士生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编辑:JESICA (宋小芳)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