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金版精品学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练习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1 晋灵公不君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稽.首/稽.查衮.职/翻滚.新鲜./鲜.克有终B.钅且麑./霓.虹盛.服/盛.水箭镞./嗾.夫獒焉C.灵辄./鲰.生箪.食/不惮.翳.桑/龙翔凤翥.D.弑.君/拭.目假寐./寤.寐危殆./自诒.伊戚项,qǐ/jī,gǔn,xiān/xiǎn;B项,ní,shèng/chéng,zú/sǒu;C项,zhé/zōu,dān/dàn,yì/zhù;D项,shì,mèi/wù,dài/y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B.C.D.项,“入”意思是“被采纳”。
B项,“骤”意思是“多次”;“假”意思是“非正式的”。
D项,“遗”意思是“送给”。
3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C.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项,“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B项,“舍”,名词活用为动词,住宿;C项,“朝”,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朝;D项,“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读“yìn”,“给……喝”。
4下列各句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B.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D.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项是宾语前置,其他三项是介词结构后置。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厚敛以.雕墙②使妇人载以.过朝③遂扶以.下④今近焉,请以.遗之⑤寘诸橐以.与之⑥倒戟以.御公徒⑦以.示于朝A.①⑥/④⑦/②③/⑤B.①②⑥/③⑤/④⑦C.①⑥/②③⑤/④⑦D.①⑥/②④/③⑦/⑤,表目的,用来;④⑦介词,把;②③连词,表修饰;⑤连词,表顺承。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解析

经典原文3 晋灵公不君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
B.伏甲,将攻之甲:士兵。
C.宣子田于首山田:打猎。
D.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此。
项,诒,遗留。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古之良大夫也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伏甲,将攻之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助词,的;C项,助词,的;D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三进及溜B.而观其辟丸也C.既而与为公介D.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项,“溜”通“罶”,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B项,“辟”同“避”,躲避;D项,“阙”通“缺”,过失。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书法不隐B.弃君之命,不信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项,古义:记事的原则。
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B项,古义:不守信用。
今义:不相信。
D项,古义:不合礼法。
今义:①不礼貌,②调戏(妇女)。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2.不君:不行君道。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3.《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
共196000字,在十三经中被称作“大经”。
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
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
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四)文本研读:梳理文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问题: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
表现了他的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这表现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2.问题:作者写这三件事的作用是什么?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经典原文3 晋灵公不君◎走近先贤文宗史圣——左丘明1.生平简介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他曾一度绝望,但强烈的使命感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
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他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
2.地位影响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著有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晚年口述而汇集成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
◎背景呈现《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优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晋灵公不君》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2.齐读全文。
2019秋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三单元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读《春秋》必读“三传”,读“三传”必读《左传》。
左丘明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找到单纯的感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
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
“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角度]“秉笔直书”方能著万世“春秋”。
示例: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
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古代如此,近代亦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
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了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厚敛以雕.墙雕:刻画,绘制B.伏甲.,将攻之甲:士兵C.宣子田.于首山田:打猎D.遂自亡.也亡:死亡解析:亡:逃走。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2cc15235a300a6c30c229fd7.png)
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
2.品味《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
3.辩证认识“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历史撰述原则。
过程和方法目标:1. 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对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钻研讨论。
2. 学生自主研读,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客观评价“春秋笔法”这一历史记述原则,积极联系实际,掌握研读史书的方法,同时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历史智慧。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依据课文注释阅读史书的能力,尤其基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左传》高超叙事艺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本单元重点“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史家撰述原则和表现方式未必理解。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难点: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大致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一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
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创造了晋国霸业。
那么,几十年之后,到了晋文公之孙——晋灵公,他还会延续或创造如此的霸业么。
不急,学了本课,自有分晓(二)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
2.赏析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4.探究“春秋笔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
文夫子著春秋,是指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武夫子读春秋,是指关羽夜读《春秋》,这是《三国演义》为关羽打造的经典形象。
2.思考孔子为何要编订春秋,关羽的形象塑造中为何要加入夜读《春秋》的场景?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话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来作出回答。
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此书一出,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一切乱臣贼子都会胆战心惊。
所以“夜读《春秋》”是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形象,以大义凛然的姿态和白脸的曹操划清界限。
3.《春秋》真有使乱臣贼子惧的效果?例如宣公二年乙丑,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被杀,对于这一史实《春秋》是如下记载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估计读了这一句,我们连史实没有弄清楚?更无从知晓乱臣贼子惧与不惧。
我们必须求助另一本书《左传》中的篇章《晋灵公不君》。
二、基础积累前面老师已布置大家做了预习,下面做一下检测。
1.字音辨识辟.丸(bì)胹.熊蹯.(ér)(fán) 寘.诸畚.(zhì)(běn)稽.首(qǐ)饮.赵盾酒(yìn) 嗾.夫獒(sǒu) (áo)翳.桑(yì) 与.为公介(yù) 大.史(tài)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过.而能改(犯错)宣子骤.谏(多次)寝门辟.矣(打开)趋.登(快步走)提弥明死.之(为……而死)舍.于翳桑(住宿)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幸免)书法..不隐(记事的原则)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您)去进谏,如果(君王)不接受,就没有人可以继续进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经典原文3 晋灵公不君读《春秋》必读“三传”,读“三传”必读《左传》。
左丘明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找到单纯的感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见,中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
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之风,各种因琐事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就连一些著名学者在与他人意见相左时,也不时恶语相向,把学术争论变成人身攻击。
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提君子风度并给予它新的阐释,十分有必要。
那么,何谓君子风度?【课内挖掘】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
“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角度] “秉笔直书”方能著万世“春秋”。
【课外运用】示例: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
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古代如此,近代亦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
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了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而观其辟丸也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解析: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答案:A2.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未知母之.存否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
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舍.于翳桑C.提弥明死.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
A项,使动用法,使……幸免;C项,为动用法,为……而死;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完全不相同的一句是( )A.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B.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D.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解析:C项,这里指“记事的原则”;今义是文字书写艺术。
答案:C5.《晋灵公不君》节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________所著,他又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________,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答案:左丘明 《国语》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诗》曰:“________________,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答案:善莫大焉 靡不有初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
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7.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句是( )A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 B .舍.于翳桑 舍:舍弃C .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D .使钅且麑贼.之贼:刺杀 解析:B 项,舍:住宿。
答案:B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吾尝终日而.思矣B.⎩⎪⎨⎪⎧厚敛以.雕墙倒戟以.御公徒 C.⎩⎪⎨⎪⎧既而与为.公介为.三闾大夫 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舍于.翳桑 解析:A 项,第一个“而”是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假如”;第二个“而”表修饰,可不译。
B 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来;C 项,“为”均为动词,做,当;D 项,“于”均为介词,在。
答案:A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 .①②③B .②④⑤C .③⑤⑥D .①③④解析:①③④表现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
②为士季的行为举动,与赵盾无关。
⑤与职守、为人无关。
⑥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举动。
答案:D10.下列对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B .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C .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D .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解析:A 、B 项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A 项中又说晋灵公能够接受劝谏,也不正确。
D 项“能够接受”不正确,也并未真改,说“边改边犯”也不对。
答案:C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经》上说:“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
”(2)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三杯,不合乎礼仪。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①,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②,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选自《左传》)注:①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不义,不昵(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1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制也,君将不堪.堪:承受 B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所:处所 C .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D .大叔完聚,缮.甲兵 缮:包裹 解析:D 项,缮:修整。
答案:D1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②不如早为.之所B.⎩⎪⎨⎪⎧①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②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②姜氏何厌之.有 D.⎩⎪⎨⎪⎧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②段入于.鄢 解析:A 项,“为”,介词,替、给。
B 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
C 项,“之”,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D 项,“于”,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处所。
答案:A14.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的一组是(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②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④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⑤公曰:“无庸,将自及。
”⑥不义,不昵,厚将崩A .①④⑥B .②③⑤C .②③④D .①⑤⑥解析:②是祭仲对国事的担忧,不是庄公的言行。
④是共叔段的做法,也不是庄公的行为。
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