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病的经济负担.doc

合集下载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难以痊愈的各种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统计,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患有慢性病。

本文将对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人民健康。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情况。

根据卫生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已超过30%,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成为了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

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慢性病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据统计,中国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导致的医疗支出以及因为慢性病引发的伤残、死亡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了全国医疗总支出的50%以上。

尤其是在城市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习惯的养成,慢性病的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而且慢性病对劳动力的损失也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浪费。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的患病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方面是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习惯等,这些不良习惯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已成为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尤其是PM2.5等污染物质的过度排放,直接威胁着人民健康。

遗传因素也是导致慢性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治慢性病。

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

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

引导居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

也应完善健康保险制度,为患病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的一大健康隐患。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民的健康,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慢性病防治中的健康经济学分析

慢性病防治中的健康经济学分析

慢性病防治中的健康经济学分析慢性病是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长期持续的疾病,其特点是进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并且可导致残疾或早逝。

近年来,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担。

在这个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健康经济学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来分析慢性病的成因、防治策略以及其经济影响。

一、慢性病的成因及防治策略1. 成因慢性病的成因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和吸烟等,容易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遗传倾向。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也会增加某些慢性病的患病风险。

2. 防治策略为了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策略。

其中包括健康教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早期筛查、规范医疗制度等措施。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增加健康意识,从而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包括鼓励人们多运动、戒烟、健康饮食等。

早期筛查可以发现潜在的慢性病风险,并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同时,规范医疗制度也是防治慢性病的关键,包括制定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等。

二、慢性病防治的经济影响1. 直接经济成本慢性病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直接经济成本包括医疗费用、住院费用、药物费用等。

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医疗服务和治疗,使得医疗费用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

此外,慢性病还会导致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减少,因为患者可能无法工作或需要减少工作时间。

2. 间接经济成本慢性病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间接的负面影响。

患者需要经常就诊、住院,从而减少了劳动力的生产能力。

同时,慢性病也会增加社会保障的负担,如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

此外,慢性病还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增加了照料患者的负担。

三、健康经济学的应用健康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合理的慢性病防治政策。

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对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选择最具效益的策略。

疾病经济负担分析

疾病经济负担分析

疾病经济负担分析引言疾病经济负担是指个人、家庭或社会承担的治疗疾病所产生的经济成本。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的增加以及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疾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本文将对疾病经济负担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疾病经济负担的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影响疾病经济负担的因素1. 疾病种类和治疗费用不同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各不相同。

一些罕见病或严重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高昂的医疗费用,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治疗费用的高低取决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资源的分配以及药品价格的变动等因素。

2. 医疗保险覆盖程度医疗保险的覆盖程度是影响疾病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

如果个人或家庭能够获得全面的医疗保险覆盖,对于高昂的医疗费用将有较大的缓解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差异,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也不同,这会导致疾病经济负担的不平等。

3. 收入水平和就业状况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其承担疾病经济负担的能力。

低收入人群由于缺乏经济储备和医疗资源的限制,更容易陷入贫困陷阱。

此外,就业状况也会影响疾病经济负担。

失业或丧失工作能力的人群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困境。

疾病经济负担的解决办法1. 改进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特别是弱势群体。

此外,应加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创新和改进,通过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定价和医保支付标准,降低患者负担。

2. 提高医疗资源分配效率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

优化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互动,开展“多点开花”,减少大医院的医疗负担。

3. 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宣传健康知识、普及疫苗接种等方式,降低患病风险,减轻疾病给个人和社会经济带来的负担。

4. 提高公众医疗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对公众医疗意识和健康素养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疾病,提高就医效率和就医态度。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慢性病管理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慢性病管理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围绕慢性病管理的政策环境、服务体系、技术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展现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全景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二、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负担。

当前,我国慢性病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我国还加大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服务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筛查、患者随访等工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全程、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推广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模式,提高了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在技术应用方面,我国积极推动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尽管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率不够高,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有待提升等。

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慢性病管理策略研究

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慢性病管理策略研究

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慢性病管理策略研究标题: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慢性病管理策略研究引言:慢性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五分之四的死亡人口是由慢性病所致。

慢性病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医学、社会、经济等多个因素。

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慢性病管理策略,着重于通过经济学原理和工具的运用,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的健康收益。

本文旨在探讨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慢性病管理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一、慢性病的经济负担慢性病的经济负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首先,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和护理费用巨大。

其次,慢性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

第三,慢性病也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包括医疗资源消耗和劳动力的浪费。

二、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慢性病管理策略2.1 提高慢性病的早期预防和筛查卫生经济学的观点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认知,强调早期预防和筛查的重要性,可以有效减轻慢性病的经济负担。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众进行定期体检,提供免费或优惠的筛查和预防服务。

2.2 加强慢性病管理的定制化治疗慢性病管理策略应根据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

卫生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对于不同类型和阶段的慢性病患者,应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定制化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慢性病管理团队,包括医生、护士、临床药师等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和监测。

2.3 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全人群覆盖、终身风险评估、综合防控和资源优化利用。

全人群覆盖意味着管理策略不仅应针对已经患有慢性病的人群,还应针对潜在的风险人群进行预防;终身风险评估可以根据个体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等因素,评估其患慢性病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综合防控意味着除了医学手段,还应包括社会、行为和政策等多种手段,以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资源优化利用可以通过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和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实现慢性病管理的经济性和效益性。

我国2.6亿人确诊患慢性病 医疗费将超5千亿美元

我国2.6亿人确诊患慢性病 医疗费将超5千亿美元

我国2.6亿人确诊患慢性病医疗费将超5千亿美元2012年08月17日01:10 经济参考报大中小全文浏览图为萝北县团结镇红卫村卫生所医生李明晶(右)在为一位村民进行血压测量并询问近期身体情况。

记者王凯摄今后10年,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经济损失记者李静实习生林潇潇北京报道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2009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医改三年以来,切实减轻了老百姓的“药担子”,加上乡镇乡村一体化管理,医生定期回访、为村民体检,暖了乡镇老百姓的“心窝子”。

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但仍然存在国民认识不足、防治网络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专家表示,我国慢性病已经呈现“井喷”状态,并且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担。

慢性病在我国呈现“井喷”现象慢性病并非特指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慢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健松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疾病。

在国内,主要指常见的四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

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

慢性病防控策略的社会经济影响与评估

慢性病防控策略的社会经济影响与评估

慢性病防控策略的社会经济影响与评估慢性病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发展并持续存在的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慢性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上升趋势,对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防控策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估。

一、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慢性病的不断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首先,慢性病患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医疗治疗和药物购买,这对个人和家庭经济状况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慢性病引发的长期健康问题使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导致劳动力的减少和生产力的下降,给社会经济增长带来阻碍。

此外,慢性病相关的疾病管理和预防措施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国家的财政造成了重压。

二、慢性病防控策略的重要性鉴于慢性病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担,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慢性病防控策略包括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筛查和早期干预、提供定期的医疗保障等。

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延缓慢性病的发展、减轻病情并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三、慢性病防控策略的社会经济影响慢性病防控策略的实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首先,通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医疗支出和医疗资源的使用,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其次,加强疾病筛查和早期干预可以促使慢性病在早期被诊断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治疗花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再次,提供定期的医疗保障可以让慢性病患者获得稳定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减少因慢性病而导致的工作效能下降,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慢性病防控策略的评估对于慢性病防控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

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慢性病发病率的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等方面。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评估慢性病防控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慢性病防控策略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政策分析

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政策分析

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政策分析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治疗周期较长,并且易于复发的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成为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慢性病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同时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本文将从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和政策分析两方面入手,探讨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支出增加: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患者需购买药品、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因此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医疗支出。

同时,慢性病的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药物费用成为负担之一。

2. 生产力减损:慢性病会导致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减少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

3. 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慢性病的患者需长期接受医疗服务,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较大。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较大的负担。

政策分析为了减轻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负担,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来加强慢性病的防控、管理和治疗。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教育宣传: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慢性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

2. 加强健康管理服务:建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档案,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慢性病的复发和加重。

3. 发展健康产业:加大对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的投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提高对慢性病的治疗水平和效果。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减轻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结语慢性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对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负担。

为了减轻这一负担,各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和治疗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对慢性病的关注度,共同应对慢性病带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慢性病的经济负担
1近40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

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

1.1人群死因顺位及死因构成改变,使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明显增加1996年死因统计城市人群主要慢性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达60.31%,农村达44.51%。

由可见,80年代后我国城市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据了总死亡的一半以上(1984年占64.89%,1996年占60.31%),成为引起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1.2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慢性病死亡人数、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由此带来慢性病死亡率、发病率增加从、、、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国主要慢性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死亡率、死亡人数在城市及农村均逐渐增加。

1995年有374万人死于上述慢性病,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98万人,净增长35.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冠心病事件较冠心病范围广,包括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可疑心肌梗塞、慢性冠心病死亡、冠心病猝死。

从、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人群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

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造成病人不断累积,加之发病率增加,使得患病人数增加,患病率上升。

从、可以看出,与1986年相比,1993年我国心脏病患病率增长了24.1%,脑血管病患病率增长了87.5%,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185.8%。

恶性肿瘤由于病死率高,病程相对较短,患病率增长不大。

1986
年~1993年8年间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患病人数共计增加了1456万人,年均增长182万人,使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上升,成为医药费用增长的关键因素。

1.3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增加,与一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持续上升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既是导致人群死亡的原因,又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例如糖尿病患者患肾功能衰竭的机会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导致患者眼睛致盲的机会比非患者高25倍。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80年代以后高血压在我国上升速度也很惊人(见)。

据调查,从1959年~1979年的20年间,我国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140万,而1980年~1991年的12年间,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320万人。

2我国主要慢性病发病率上升、患病人数增加,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增长和卫生服务利用上升,成为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影响。

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导致了城乡居民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我国城市及县医院中因患慢性病住院病人占全部住院病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1996年城市医院中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住院病人的比例较1990年上升了31.6%,县级医院上升了31.1%。

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疾病构成的变化和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其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北京医科大学陈育德教授分析了全国2000多所卫生部门
综合医院病人医疗费用发现:1995年平均每一门诊病人医疗费用由1988年的7.5元上涨到39.9元,平均年增长27%;平均每一出院病人住院费用由327元上涨到1668元,平均年增长近26.2%。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10%~11%),年增长超过15%。

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1986年至1992年间公费、劳保医疗费用年增长率超过25%,人均增长18%,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长率为10%,居民实际收入年增长率为6%。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城市卫生资源配置适应疾病模式转变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慢性病医疗费用上升主要与慢性病例人均治疗费用增加和患病率上升有关,占92.27%,人口数量增加等其他因素仅占7.73%。

该研究测算,1994年全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为418.817亿元,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1448亿元,慢性病治疗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28.9%。

按照目前慢性病治疗费用年均递增17.72%的速度,预计到2000年慢性病治疗费用将高达1215.691亿元。

由于慢性病治疗费用的增加将推动卫生总费用快速攀升,研究推测,如不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到2000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由1994年的3.22%提高到4.05%,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4%,远远高于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可能对宏观经济形成重压。

3建议
3.1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已刻不容缓。

各级政府、全社会应提高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尽快落实防治措施,及早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3.2慢性病防治应立足于社区,强调政府主导和组织作用,动员社会、企业、团体、社区群众广泛参与,明确责任。

慢性病防治中政府的责任在于建立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政策,投入慢性病防治经费;促进社会、社区各部门的广泛参与;提高公众防治慢性病的认识,树立紧迫感,加强公众防治慢性病的能力;优化组合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为公众防治慢性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环境和条件。

3.3慢性病发病、死亡、患病的基本信息,是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决策的重要参谋和依据。

目前我国慢性病基本信息收集系统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使有关数据(例如:发病率、患病率)不能及时收集和反映,将会影响慢性病防治决策有效性和延误政府制定防治决策。

加强慢性病基本信息收集系统和制度建设,将提高政府慢性病防治政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因此,应该从政府主渠道加大对慢性病信息系统的投入,以便及时了解发病、患病动态,使慢性病信息收集制度化、规范化,为制定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