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
结合莎士比亚的作品谈人文思想

结合莎士比亚作品谈谈其作品的人文思想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振兴时期最著名的资本阶级人文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整个英国社会的现实,其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慢慢的改变。
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最初的理想化的踊跃的思想,到面对现实黑暗后从头思考人文主义的高尚理想可否得以实现,到最后认清现实的黑暗,以神话传奇的形式来描画人世间的悲欢聚散,追求至高纯洁的理想世界。
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保护、追求和关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都反映在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塑造中,莎士比亚反映在作品里的人文思想是在不断转换,这和那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的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有所减缓,社会比较安宁,经济走向繁荣,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他写得历史剧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君主形象,并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向往。
喜剧和诗歌也充满了明朗踊跃的基调。
歌颂了年轻男女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力量,为争取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而尽力,这样激进,乐观的思想。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忙朋友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币而引发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次要情结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其中还穿插了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的桥段。
莎士比亚肯定了安东尼奥、鲍西亚等人之间友情、爱情的高尚,伟大的情谊打败了夏洛克所代表的贪婪、残暴。
年轻的男女为追求自由恋爱,以智慧和勇敢改变命运。
象征正义的法律最终仍是站着仁慈的安东尼奥这一边,象征封建礼法的“三个匣子”最后也被爱情的力量所打破。
虽然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但结局圆满。
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还展此刻他博爱、仁慈、宽容的精神上,他以为人性高于一切,人性可以战胜世间一切邪恶,乃至他还同情那些因为贪婪、邪恶最终受到惩罚的人。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思想和语言特色

威廉•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作家, 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 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二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他的诗歌主要赞颂美好的事物,歌颂友谊, 抒写爱情, 总的说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莎士比亚的生活与创作时代正处于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大变动时期, 作为这一阶段的思想家和代言人的人文主义者, 运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抨击封建和宗教的世界观, 不仅直接为资产阶级制造舆论, 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在历史上起过很大进步作用。
莎士比亚是掌握了戏剧艺术的大师, 无论什么样题材, 经过他的加工、剪裁总能成为一出包含丰富社会内容和富于生活气息的戏剧, 并为后人提供了多种多样可资效仿和借鉴的艺术技巧。
他的剧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他的大部分戏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古代史料和当时的旧剧本, 从中吸取了丰实的营养, 在改写过程中, 他深入而广泛地观察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 推陈出新, 在旧题材中注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自己的进步思想。
他的历史剧批判了封建君主之间的血腥战争, 反映了国家必须统一的历史趋势, 例如《亨利六世》、《查理三世》、《约翰王》等他的喜剧则集中概括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和生活理想, 歌颂了真挚的友谊, 纯洁的爱情, 肯定了人权平等, 并以此为武器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例如创作于第一时期的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娜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无事生非》、《第十二夜》都弥漫着欢乐和乐观气氛他的悲剧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 提出了社会、国家、道德、财产、家庭、哲学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其中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白》向来是莎剧中最受人注意, 最引起争论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特点, 是幻想与真实的巧妙结合, 思想与激情的完美统一, 理智与情感的高度平衡。
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撰稿人:祝志平指导老师:周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一生辛勤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不仅创作了一系列巨大的悲剧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贝斯等;在喜剧创作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乐观主义便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基调,他的喜剧中充分体现了其追求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的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
一、追求个性解放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个性解放主要从反对封建婚姻和世俗等级观念,争取妇女权利等方面反映出来的。
封建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么能属于爱情呢?”⑴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中力求打破这些封建专制制度。
他主张爱情、婚姻自由,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建立在自由、自愿的基础之上,应打破那些家长包办婚姻制度、世俗等级观念和对妇女权利的剥夺与歧视观念。
(一)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在封建制度下,爱情自由与婚姻自由是寸步难行的,爱情必须建立在家长的意愿下,婚姻必须由家长来决定,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着绝对的权力。
正如《仲夏夜之梦》中雅典大公对赫蜜雅所说的:“多想想吧,美丽的姑娘,对于你,你的父亲应当是一尊神明;是他给了你这花容玉貌;可不是,对于他,你只好算是一个蜡象,从他的模子里印下;所以把这个形象保留,还是毁灭,全听他的支配。
”“不听你父亲的话,按照雅典法律,那就得死;要不然,就只能披上修道女的黑袍,从此幽禁在凄清的修道院中,对着荒凉的寒月,唱着沉闷的圣歌,终身做一个不育的童女,断绝了七情六欲,把童贞献给上天,一辈子再不许跟男人见一面。
只能如自开自谢、自生自灭的蔷薇。
”然而,莎士比亚却赋予赫蜜雅坚定的反叛精神。
她面对父亲的权威和雅典的法律,没有半点妥协的意思。
她的想法非常坚定:“但愿父亲能用我的眼光来看人。
”“我情愿这样开,这样谢,这样自生自灭,殿下;也不能把我宝贵的贞操奉献给他的主人——假使他的主权我的灵魂怎么也不承认。
外国文学史必考简答答题、论述题

第一单元1、古代希腊文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是什么?列举主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答: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①氏族公社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代表作有《希腊神话》和荷马《荷马史诗》,赫西奥德的教诲诗《工作与时日》和叙事长诗《神谱》。
②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和繁荣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代表作有萨福的独唱琴歌,和伊索的《伊索寓言》。
③希腊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公园前6世纪末~公元前4世纪初),史称“古典时期”,雅典成为全希腊的中心,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促进了雅典文化艺术的繁荣,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代表作有柏拉图《理想国》、《裴德罗斯篇》、《伊安篇》、《会饮篇》;亚里士多德《诗学》。
④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这一时期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代表作米南德《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
2、希腊神话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英雄传说主要特点:①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希腊氏族社会的本质和面貌。
②神人同形,神高度人格化③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和奋斗精神④生动活泼、清新质朴、充满乐观精神。
3、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分析其主要思想和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答:基本内容: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利昂纪》写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事情。
全诗在为赫克托耳举行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奥德修纪》写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海上十年历险和归家夫妻团聚的故事。
主要思想:以人为主,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
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主要人物形象:①阿基琉斯:勇敢,义气,固执,任性,氏族英雄身上的个人意识。
②奥德修斯:有心计,善于克制自己,狡猾,心狠手辣。
4、荷马史诗有什么艺术特色?答:1)创造了“英雄史诗“的形式:以英雄人物为中心,规模宏大,风格崇高。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取材有所依据,但并不拘泥于历史实际,主要是借历史题材来表现他的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也就是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的思想。
《理查三世》里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写得最突出的暴君形象。
《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好的两部作品。
莎士比亚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和友谊,描写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各种封建偏见、封建意识,与自私欺骗的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如《威尼斯商人》。
(1)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真实性)。
(2)莎士比亚戏剧能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丰富性)。
(3)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同时,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4)莎士比亚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
(5)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①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②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③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
出主人公的性格。
④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也可以用来交代一些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6)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总词汇量达到两万以上。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也是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哈姆雷特》强调人类主观意识。
莎士比亚穿插其中的人物角色,总结出各种复杂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不朽的情感动机。
另外,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象征性的处理,也体现了他对人类自我意义深刻的信念。
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做出如此多处理,可以从中看出他对人类主观意识一如既往的承认,他认为人们拥有独特的思想和个性,需要尊重。
此外,《哈姆雷特》还具有重要的不平等思想。
莎士比亚在同一个世界中反复出现社会内部差距,将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因素进行对比,并从人类艰难、痛苦的视角调整这种差距。
同时,他也向读者发出了关于尊重个性、拥抱多样性的呼吁。
最后,《哈姆雷特》表达的人性坚韧意志的形象,也启示了人们不要放弃梦想,坚持自我、保持毅力意志。
莎士比亚把自己的情感和人文主义思想植入了戏剧中,使读者越来越感受到人类脆弱,却又带有极强的斗争力。
总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戏剧,也被誉为巴洛克文艺复兴期文学作品代表作之一。
它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尊重多样性、拥抱变化,用文学创作论证了人类不可屈服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哈姆雷特》更是代表着莎士比亚不仅是文学大师,也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见证。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八世》中,成功塑造了主人公形象。
作者基于新教立场进行题材取舍,写亨利八世的前两次婚姻与他在政治上是如何用人,以及最后他识别贤愚的智慧和方法。
该剧也表明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背后的基督教历史观和他基督教精神产生的原因、体现内容与形式,表明作者拥戴女王,对君王的衷心和对当时制度改革支持的政治立场。
该剧虽非莎翁典型的历史剧。
但具有独特的地位、价值和特色,基本实现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标签:亨利八世;改革;拥戴;基督教;历史观1基于基督教立场的题材取舍1.1历史上的亨利八世当时的英国已经逐渐从一个欧洲偏远蛮荒的小国发展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亨利七世在位时,执行睦邻友好政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
为自己的长子亚瑟迎娶了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费迪南德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之女)为妻。
1508年亚瑟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亨利七世为了维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图挽留长媳凯瑟琳,想将她嫁给次子——亚瑟的弟弟亨利,但是没想到日后却引来亨利八世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从中并发了宗教改革问题。
1.2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亨利八世莎士比亚如此写作应该是赞扬和支持这种做法的,他塑造的亨利八世形象虽然不是最典型的,没有前期创作的历史剧中的乐观明朗欢快,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带有对生活上一定的美丽幻想和期待和解、和平的思想。
莎士比亚写到亨利八世成功的解脱了教会的桎梏,但是并不是脱缰的野马,反而是更好的控制了当时的帝国,为日后的国家人民带来福音。
而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描写君王时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希望与美好的理想来诠释自己的作品。
历史上的亨利八世其实是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但性情乖戾、狡诈多疑的。
但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并未完全把所有性格都表现出来,比如不能不说到其实是由之前的第一次婚姻为其导火索,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最后引发成宗教法案问题。
而莎士比亚没有写亨利八世太多负面的东西,他从历史史实中拿捏有当,进行了取舍,塑造了笔下机灵聪明,大胆采用意见,擅于用人的亨利八世人物形象,而且让读者从另一角度很容易接受亨利这样的抉择。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整理]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663655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3.png)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4世纪的意大利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开始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尤其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大批学者流落西欧,带来许多古典文化的精品,同时,罗马的废墟上也发掘出许多古代的文物。
长期被埋没的古代文化重新被人发现。
地理大发现又大大扩充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头脑中的世纪神学观念迅速瓦解。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始,莎士比亚以以极大的热情怀揣着对自己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充满着信心。
然而由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教会的强大势力,使得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在现实中实现。
然而就像是恋人一样明知道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莎士比亚还是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图能够使得社会能够实现人文主义理想。
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社会环境变得更恶劣了。
莎士比亚似乎是洒脱了,放开了,却又好像在嘲笑自己年轻时的那种坚持。
只能让人文主义存在于理想中,不让现实玷污了。
1590至1600年,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她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比较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获得迅速发展。
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岛国。
王室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实现了暂时的妥协,矛盾有所缓和,社会比较安定。
莎士比亚面对这种繁荣景象,幻想人文主义思想在现实中能够实现。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乐观、激越、明朗的感觉。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喜剧中,在《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捕风捉影》,《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暴风雨》。
莎士比亚的喜剧成就与其悲剧一样斐然。
他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作为喜剧创作的基调,在作品中清晰地表达出要求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以笑声为武器,对各种各样阻挠社会发展的封建保守势力,给以无情的讽刺。
《威尼斯商人》是这些喜剧中最富有讽刺意义的一部。
剧本表现了男女青年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的主题,揭露了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商人的丑恶行为,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友谊、爱情、仁慈对仇恨、贪婪、狠毒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
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
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题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
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史。
“欢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是统一的。
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的意义。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于探索,善于分析,但思虑多于行动,剖析偏于哲理。
脱离群众的孤军作战是哈姆莱特悲剧的重要根由。
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
“血腥的国王”克劳狄斯的形象、奥菲丽亚的形象以及雷欧提斯的形象。
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唯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
股市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
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
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
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莱特一一识破了。
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
这是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
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把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
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应此疯癫,坠河而死。
新王决心除掉哈姆莱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
但这一阴谋也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
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
比赛中,哈姆莱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
哈姆莱图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
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
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
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
另外,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总之,《哈姆莱特》是一出悲剧,一出让人无法忘记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
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或者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都是埃斯库罗斯戏剧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以难以磨灭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
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
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
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最早的国家是意大利,同时,它也是人文主义文学的诞生地。
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意大利得开风气之先。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十四世纪的意大利首先兴起,成为这个运动的中心。
这个时期在文学方面有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而英国当属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戏剧之王莎士比亚。
艺术的复兴和文学的复兴是相辅相成的,文艺复兴也必然少不了艺术。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当之无愧为这个时代的大师。
除此之外,各个国家在建筑、雕塑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哲学与科学在这个世界大变革的时代也不甘寂寞,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伊拉斯谟与马基雅维利的哲学思想不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而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以及伽利略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出现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认识,人们在享受着文学与思想的飞跃与升华的同时,感受到了地球并不是我们的惟一,太阳并不是我们的奴仆,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时代呀!一言以蔽之,文艺复兴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
《哈姆莱特》赏析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我们首先来看看他的现实性。
虽然《哈姆莱特》的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是从剧中我们可以联想起英国的现实。
剧中所发生的种种冲突,恰恰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
在悲剧一开场时,莎士比亚描写的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
丹麦王的突然死去,鬼魂的出现,种种现象都给人一种劫难临头的感觉。
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乱世,也难免要发生非常变故。
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
他狠毒的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
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
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
为了试探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耍手段派人刺探。
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莱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莱特。
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朝廷的暴君。
他有封建君主专制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
克劳狄斯身为国王,却荒淫无度,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
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于君王。
我们以一个典型的官僚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献计、偷听、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
这一切都是腐朽的官僚制度的产物。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
总之,这些统治者的形象是: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内心却阴险狡诈,他们贝利与冲昏头脑,为了谋私利,不惜做伤天害理之事。
旧的封建关系已经被瓦解了,统治集团受到了新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恶习的影响。
一股强大的社会恶势力正是有这样一批统治者形成的。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主人公,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
他虽然身为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但他就读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是人文主义运动的中心。
在这里,新思想新文化熏陶着哈姆莱特,他对世界和人生有新的看法,这新的看法是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
他鄙视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渴望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
他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艺。
他一想待人诚恳,光明磊落。
他是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好青年。
在哈姆莱特眼中,父亲就像神一样,是个英明治国的君主。
父母相亲相爱,拥有奥菲丽娅的纯真爱情,很多好朋友在自己的周围,这是哈姆莱特理想的生活。
经历了宫廷变故以后,现实的丑恶原形毕露,哈姆莱特也从幻想中醒来。
残酷的现实给他的精神以沉重的打击,他变得很忧郁,这是理想破灭后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由于和精神危机并没有击垮哈姆莱塔,反而使他更加清醒了,他从幻想中解脱出来,回到了现实中,他敢于同社会罪恶作斗争,用它深刻而有力的思考去分析现实,准备采取行动,完成父亲交给他的复仇任务。
克劳狄斯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独自在祷告的时候,哈姆莱特没有杀了他,有人认为这是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生性软弱的表现,是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