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韩愈的论证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培养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原毁》的核心观点。
(2)分析韩愈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韩愈论证逻辑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毁誉现象,激发学生对《原毁》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理解文章论证逻辑。
4. 案例分析分析韩愈的论证技巧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毁》的观点及教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原毁》的主要观点。
2. 分析并评价韩愈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毁誉观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原毁》的内容和论证技巧进行检测。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深入学习《原毁》的内容,理解韩愈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原毁》,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课堂中的重点内容和学习心得。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1)《原毁》原文。
(2)韩愈的其他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2. 网络资源:(1)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讨论,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毁》。
高中《原毁》教学设计

高中《原毁》教学设计高中《原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学习对比和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朴实、严谨、准确。
2、过程与方法:诵读、点拨。
3、情感与价值: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法,借助课本知识来观照现实,梳理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深化对议论文结构的认识,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二、文题解读毁:诋毁、诽谤,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本文是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毁:诋毁、诽谤。
原:推求根源,推究。
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而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即怠于自我修养而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
三、写作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原毁》是一篇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文章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
2. 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注。
2. 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如引言、和结论等。
3. 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介绍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如理性批评、建设性批评等。
4.3 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4 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回顾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巩固学习成果。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原毁》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1.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1.1.3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其逻辑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毁谤的深刻思考,认识到毁谤的危害。
1.3.2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倡导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原毁》2.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2.3 教学难点:文本的深层含义、作者观点的把握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3.1.2 简介《原毁》的背景及意义。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典故。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3.2 学生分享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3.4.1 讲解文中重要词语、典故的含义。
3.4.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运用文中词语、典故造句。
3.5.2 学生分享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和感悟。
3.6 小结与拓展3.6.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原毁》5.2 参考资料:关于韩愈的生平介绍、相关文学评论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2)培养坚定的信念,不为他人的言论所左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原毁》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及文章的论证方法。
5. 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将《原毁》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原毁》。
2. 写一篇关于《原毁》心得体会的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原毁》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将文章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原毁》全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韩愈的生平事迹、文学地位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原毁》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针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原毁》的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2)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引出《原毁》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教师讲解《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3)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对《原毁》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案例:教师提供一个关于诚信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分析。
4. 问题讨论:(1)学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诚信的问题,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讨论。
(2)教师提出一些关于诚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介绍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信为本。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诚信的议论文,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分析。
2. 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诚信的新闻或故事,进行分享和讨论。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原毁》;2.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 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注重实修的精神风貌;3.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谦逊有礼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原毁》全文2.2 教学重点:1. 理解《原毁》的核心观点;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3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词汇和句子的理解;2. 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3. 将文中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等儒家经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问:你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怎样才算真正修身养性?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理解文章大意;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讲解与分析:1. 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5 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原毁》中的观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全班交流。
3.6 小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巩固所学。
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提出的毁谤的起源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原毁》是古代哲学家韩愈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危害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毁谤观。
2. 文章主要观点:毁谤是人的本性,但应该有节制,正确的毁谤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3.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结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主要观点和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毁谤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毁谤的影响。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韩愈的背景和《原毁》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毁谤的看法,并分享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思考毁谤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毁谤。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思考方向。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原毁》全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籍:关于韩愈和《原毁》的研究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2 教学材料1. 文章复印:准备学生的阅读材料。
2. 讨论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毁谤的问题和案例,供学生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
诵读、讲析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导入
二、解题
1.解题
原:推求根源,推究。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毁:诋毁、诽谤。《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
2.写作背景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待己廉——自取也少——易于满足,自欺欺人而以圣人望于人
(三)具体研读第三段
1.为什么说怠与忌是毁谤的根源?
2.作者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之后,又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
心理及表现。说一说是如何来举例分析的?
3.毁谤的危害是什么?(联系苏东坡被贬黄州)
4.为什么详写“忌”这一方面?
(四)第四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的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三、课堂回顾并小结
主题:
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写作特点:
(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
图:考虑。闻:名誉、声望。
谓:称做,叫做。身:自身,自己。
4.全班朗读课文后思考:全文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借助各段中心句了解各段内容)
明确: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论“毁”与“治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阅读字词读音障碍。
2.结合注解及资料,组织学生初步读懂全文,并完成配套的练习,大致解决字词问题。
3.重点字词强调
详:详尽、全面。廉:少。
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欺于人:欺骗别人。少:稍
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词。不足称:不值得称赞。
用:功用,本领。计:考虑。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四、拓展探究:
完成课后探究题,组织讨论。
五、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练习。
备课札记
教学反思
【明确(投影)】
舜(仁义)
责己重周(不怠)求、责、思、去、就
周公(多才多艺)
古之君子待人缺点: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待人轻约(人乐为善)
待人优点: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二)具体研读第二段
【明确(投影)】
待人缺点:“举其一不计其十,
责人究其旧不图其新”以众人待其身,
今之君子待人优点:“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实质
四、课堂小结:重申文言重点字词。
五作业布置:完成相应练习。
备课札记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提问复习重点句子理解翻译;
2.作业讲评。
二、文本分析
(一)具体研读第一段
1.第一段分几层来论述的?各层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写舜和周公?
3.为什么详写古之君子责己也重以周?
专题
论辩
主备人
周亚云
课题
《原毁》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教学目的
1.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把握词类活用;借助注解,能通译全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的妙处;
3.学习韩愈议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写法;
4.体会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把握词类活用;
遥对遥排中有近对近排,互对互排中有自对自排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