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9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一)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

高三语文: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

【高三下】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

如需改劫,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趣,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环境史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迄今在国际学术界得到长足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意义,这是一个有不少解释和答案但依然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窃以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需要从根本上深入展开,亦即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明了环境史的特色和史学意义。

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需要从环境史兴起的根源上讲起。

一定意义上,环境史是一些美国历史学者在环境问题严峻以至被称为“生态危机”这一现实压力下,开始接受生态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人类事务”而兴起、发展的。

自然,是环境史及其研究的根本所在。

乍看起来,由于环境史学者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对“自然是什么”似乎莫衷一是,各执己见。

无论如何、环境史学者逐步学会如何突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成见,懂得向科学家尤其是生态学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求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完整地思考、辨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撰述相关历史。

环境史学者从生态学家那里获得真知灼见,认识到自然是人类无法创造的一切。

他们还发现,“河流、城市、农场、空气和海洋的状况总是在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或更糟;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会拖着我们前行。

”他们还从历史中领悟到自然与人类如何相互作用,尤其是通过“脆弱性”认识到它们如何“交相害”。

一方面,自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脆弱,“我们很容易受到大灾难和几乎看不见的小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也具有脆弱性,容易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环境问题或“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即是明证。

2022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2022.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材料二: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太祖善御豪杰,得人之死力。

居常多幸讲武池,临流观习水战,因谓左右曰:“人皆言忘身为国,然死者人之所难,言之易耳。

"时禁卫将帅军厢主皆侍侧,有天武厢主李进卿前对曰:“如臣者,令死即死耳。

”遂跃入池中,上急令水工数十人救之,得免,几于委顿。

左右内侍数十人,皆善武艺,伉健,人敌数夫,骑上下山如飞。

上慰抚养育,无所不至,然未尝假其威权。

泗洲槛生虎来献,上令以全羊臂与之,虎得全肉,决裂而食,气甚猛悍,欲观之也。

俄口呿不合,视之,有骨横鲠喉中,上目左右,内侍李承训即引手探取,无所伤。

尝因御五凤楼,有风禽罥东南角楼鸱尾上,上顾左右曰:“有能取之否?"一内侍,失其姓名,摄衣攀屋桷以登缘,历危险,取之以献,观者胆落,盖试其趫①捷也。

太祖始自总戎,为士众畏服,及践祚,善训戎旅,隶兵籍者多以配雄武军。

自此或习试武艺,或角力斗殴,以较胜负,渐增俸缗,迁隶上军。

十月后,骑兵皆侵晨出城习马,至暮归饲马,不令饱,虽苦寒,马常汗洽,耐辛苦,不甚肥盛。

初议取蜀,有天武军主武超曰:“西川除在天上不可到,若舟车足迹可至,必取之耳。

”士皆贾勇思奋,平蜀止六十日,用精兵才七千人。

居常卫士直庐中,咸给以棊②枰,令对弈为乐,曰此徒端居终日无他思虑以此使之适情耳。

"太祖平蜀,择其亲兵骁勇者百余人,补内殿直,别立班院,号川殿直。

南郊赏给,比本班减五千,遂相率击登闻鼓诉其事,上大怒曰:“朝廷给赐,自我而出,安有例哉?”尽捕连状者四十余人,斩于市,余悉配隶下军,遂废其班。

一日,内酒坊火,悉以监官而下数十人弃市,诘得遗火卒,缚于火中,自是内司诸署,莫不整肃。

(选自《杨文公谈苑》)【注】①趫(qiáo),指行动轻捷。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02)_格律_形式_诗歌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

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

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

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

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

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

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

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

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

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

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

”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

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

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

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

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

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

2022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带详解

2022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带详解

语文高三练习考前须知: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要想科学地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现置于其所处的时空框架、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去分析研究,即情境分析法。

情境分析法就是将研究对象放到它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去分析、理解,正如伊恩•霍德所说:“在情境之中,器物通过和共存的其他器物的关系和比照获取象征意义。

脱离情境的客体是不可读的。

”从情境分析法角度认识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赞同霍巍教授提出的“观察三星堆有三个重要维度”的观点,即自身开展脉络的维度、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维度和世界古代文明视野的维度。

从开展脉络看,三星堆文化有一个清晰的形成与开展谱系。

从成都平原早期的宝墩文化和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可以找到与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

紧接三星堆文化的金沙文化虽然新出现圈足罐、敛口罐等器物,但也继承了小平底罐等三星堆文化器物,显示出彼此之间的传承关系。

此后的东周时期蜀文化又继承了金沙文化的诸多文化传统。

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看,据文献记载,商末周初时,蜀人曾参与周人伐纣灭商的战争。

进入西周时期,四川盆地的蜀文化不仅出现有周文化风格陶器、铜器,还将自身文化扩展到关中地区。

进入东周时期,四川盆地的文化先是受到东方楚文化的影响,随着秦国灭蜀,又接受秦文化的影响,逐步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之中。

到秦汉时期,最终完成“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

从世界古代文明视野的维度来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原那么上是对的,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还存在太多的缺环。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

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

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

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

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

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

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

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

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

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 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 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 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 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 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 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 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 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 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 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 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 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 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 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 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 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 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 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 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 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 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 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 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

2019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2019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2019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高三毕业班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德州一模(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蒋乂,字德源,常州义兴人,徙家河南。

乂性锐敏,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

外祖吴兢位史官,乂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强记。

逮冠.,该综群籍,有史才,司徒杨绾尤称之。

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殽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

宰相张镒亦奇之,署集贤小职。

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

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

贞元九年,擢右拾遗..、史馆修撰。

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

十八年,迁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皆兼史任。

帝尝登凌烟阁,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命录以问宰相,无能知者。

遽召乂至,答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

”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

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

”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

乃访乂,乂条据甚详。

宰相高郢、郑珣瑜叹曰:“集贤有人哉!”明日,诏兼判集贤院事。

未几,改秘书少监,复兼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

以劳迁右谏议大夫。

裴垍罢宰相,而李吉甫恶垍,以尝监修,故授乂太常少卿。

久之,迁秘书监,累封义兴县公。

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

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未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

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

家藏书至万五千卷。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B.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C.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D.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10.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一)【山东省淄博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陆俟,代人也。

父突,道武初,帅部人从征伐,数有战功,位上党太守、关内侯。

俟少聪慧。

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

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①。

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邺公,拜冀州刺史。

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

转武牢镇大将。

平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安定镇大将,追讨玉等,皆获之。

迁怀荒镇大将。

未期,诸高车莫弗②惧俟严急,请前镇将郎孤。

太武许之。

征俟,至京朝见,言不过周年,郎孤身必败,高车必叛。

帝疑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

明年,诸莫弗果杀郎孤以叛。

帝闻之大惊,召俟问其故。

俟曰:“夫高车之俗,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

臣莅以威严,节.之宪网,欲渐加训导。

而恶直丑正,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

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临之,仁恕待之。

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复上下。

既无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忿。

怨忿既多,败乱彰矣。

”帝叹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

帝征蠕蠕,破凉州,常随驾别督辎重。

又与高凉王那复渡河南略.地。

仍迁长安镇大将。

与高凉王那击盖吴于杏城,获吴二叔。

诸将欲送京师,俟独不许,曰:“若不斩吴,恐长安之变未已。

一身藏窜,非其亲信,谁能获之?若停十万众追一人,非上策也。

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吴。

”诸将咸曰:“今获其二叔,唯吴一人,何所复至?”俟曰:“诸君不见毒蛇乎?不断其头,犹能为害。

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可乎?”遂舍吴二叔,与之期。

及期,吴叔不至,诸将皆咎俟。

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

”后数日,果斩吴以至,皆如其言。

俟之明略独决,皆此类也。

迁内都大官。

安定卢水刘超等叛,太武以俟威恩被关中,诏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诸军,镇长安。

帝曰:“超等恃险,不顺王命,朕若以重兵与卿,则超等必合为一;若以轻兵与卿,则不制矣。

今使卿以方略定之之。

”于是俟单马之镇。

既至,申扬威信,示以成败,超犹无降意。

俟乃率其帐下见超。

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当以弓马相待;三百人以内,当以酒食相供。

”乃将二百骑诣超。

超备甚严,遂纵酒,尽醉而还。

后伪猎,诣超。

与士卒约曰:“今会发机,当以醉为限。

”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超首。

士卒应声纵击,遂平之。

帝大悦,征拜外都大官。

(节选自《北史·陆俟传》)【注】文中加粗的文字为人名。

①蠕蠕:柔然,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

②高车莫弗: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莫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武征.赫连昌征:征伐B.节.之宪网节:约束C.又与高凉王那复渡河南略.地略:夺取D.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许:赞许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后收之.以威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无礼之人,难为其.上吾其.还也C.专欲以.宽惠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遂纵酒,尽醉而.还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陆俟有谋略的一组是①卿身乃短,虑何长也②若停十万众追一人,非上策也③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④若以轻兵与卿,则不制矣⑤既至,申扬威信,示以成败⑥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起首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③⑥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俟在太武帝征讨赫连昌时,他和西平公安颉一起攻克武牢关,被太武帝封为武年镇大将军。

B.陆俟很有预见性,他曾向皇帝说,自己离职后不到一年,诸高车必反,事实正如他预料的一样。

C.陆俟与高凉王那在杏城攻打盖吴,抓住了他的两个叔叔,后来又利用他们杀死了盖吴。

D.陆俟在平定安定卢水刘超的叛乱中,有胆有识,识破了刘超的计谋,并成功地平定了叛乱。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

(3分)(2)郎抓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

(3分)(3)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可乎?(4分)【答案】9.D(许:答应)10.C(C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拿”。

A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们”;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B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为“他们”;第二个“其”语气词,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D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表示目的关系。

)11.D(①④是太武帝的话,不是直接体现。

⑤不是直接体现其谋略。

)12.A(当时封的是冀州刺史。

)13.(1)(帝)下诏命令陆俟督率众军镇来防备蠕蠕。

(关键词:诏,督,以)(2)郎孤得以回镇为官,得意(欣喜)于自己的好名誉,一定会更多施思给百姓(对百姓施加思惠)。

(关键词;获,欣,加恩)(3)况且要除掉心腹之患,却说一定得留下它的同类,可以吗?(关键词:况,而,遗,类)(附)文言文翻译陆俟,是代国人。

父亲陆突,道武初年,统率部民跟随皇上征战讨伐,多次建有战功,位居上党太守、关内侯。

陆俟年幼时聪明有智慧。

明元即位,继承爵位关内侯。

太武征讨赫连昌,诏令陆俟督率众军镇守以防备蠕蠕。

和西平公安颉一道攻克武牢,赠赐爵位建业公,拜授冀州刺史。

当时考核州郡只有陆俟和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

迁职武牢镇大将。

平凉羌族人狄子玉等反叛,又迁职为安定镇大将,追击征讨狄子玉等,将他们全部擒获。

迁职怀荒镇大将。

不到一年,众高车族首领莫弗诉讼陆俟严厉压迫,要求请回前镇将郎孤。

太武答应了他们。

征召陆俟,回到京城朝见皇上,说不过一年,郎孤一定被害,高车一定反叛。

皇帝怀疑不切实,严辞谴责他,陆俟带着公爵的身份回到自己的住所。

第二年,众首领莫弗果然杀死郎孤反叛。

皇帝听说后大吃一惊,召来陆俟询问其缘故。

陆俟说:“高车的风俗,上下之间没有礼节,没有礼节的人,难做他们的上司。

我用威严驾驭他们,用法纪节制他们,想渐渐加以训导,使他们知道名分和界限。

然而厌恶嫉害正直的人很多,所以控诉我没有恩惠,称赞郎孤有美德。

郎孤得以返回镇守后,欣喜他的名声和美誉,一定会过百姓施加恩惠,讥刺我的所作是过失,一心要用宽惠去统治他们,用仁恕去厚待他们。

没有礼节的人,容易滋生僭越傲慢之心,不过一年,不再有上下之分。

已经没了上下之分,然后用严威来控制他们,便会使人人心怀怨恨。

怨恨多了以后,身败祸乱就显露出来了。

”皇帝赞叹道:“你的身材这么短小,思虑的怎么这样长远啊!”当天就再任他为散骑常侍。

皇帝征讨蠕蠕,攻占凉州,常常跟随皇帝另外督运辎重。

又与高凉王元那再渡黄河向南攻取土地。

仍然迁职长安镇大将。

与高凉王元那一道在杏城攻击盖吴,擒获盖吴的两个叔叔。

众将领想送往京城,惟独陆俟不同意,说:“如果不杀掉盖吴,恐怕长安的事变不止。

只身藏匿逃窜,不是他的亲信,谁能够擒获他?如果停驻十万军队追捕一人,不是上策。

不如私下许诺盖吴的两个叔叔,释放他们的妻子儿女,让他自己去追杀盖吴。

”众将领都说:“现在擒获了他的两个叔叔,只有盖吴一人了,哪里还能再来?”陆俟说:“诸位不是见过毒蛇吗?不断掉它的头,仍然可以为害。

况且要除掉心腹之患,却说一定得留下它的同类,可以吗?”于是放走盖吴的两个叔叔,与他们约定再会日期。

到了约定时间,盖吴的叔叔没有来,众将领都怪罪陆俟。

陆俟说:“这是他没有得到方便而已,一定不会背约的。

”几天以后,二人果真斩杀了盖吴来见,全部情况如陆俟所说。

陆俟的英明谋略和独自决断,都诸如此类。

升任内都大官。

安定卢水人刘超等反叛,太武认为陆俟声威与恩德遍及关中,诏令任本官加都督秦州、雍州诸军,镇守长安。

皇帝说:“刘超等凭藉天险,不服从王命。

我如果把重兵交付你,那么刘超等必然合而为一;如果只把轻兵交付你,那么就不能制服他们了。

今令你用谋略来平定他们。

”于是陆俟只身单骑到达长安镇。

到后,再三宣扬威望与信誉,把得失成败的道理告诉他们,刘超仍没有投降的意思。

陆俟于是率领他的部属去见刘超。

刘超派人迎接说:“多于三百人,当用弓马相对待;少于三百人,当用酒食来款待。

”便率二百名骑兵到刘超那里。

刘超戒备非常严密,便狂饮一气,个个酒醉而回。

后来假装打猎,到达刘超那里。

和士兵们约定道:“今天发动事变的时机,当以酒醉为界限。

”陆俟便假装酒醉,上马大喊,斩掉刘超的脑袋。

士兵们应着喊声跃起出击,终于平定了刘超。

皇帝大喜,征召拜授为外都大官。

(附)诗歌鉴赏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公元884年(会昌四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外放黄州刺史,此时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

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风景描写中,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活脱而不板滞。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风不可见,借蕉叶的摇动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

从构思方面说,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吟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

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唐音癸签》)【2012山东枣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9~12 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日:“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愿胜良。

”武王“尚未也。

”又复往,反报日:“其乱加矣!”武王日:“焉至?”对日:“贤者出走矣。

”武王曰:来也。

”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一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娃不敢诽.胜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

“谗愿胜良,命曰戮。

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其乱至矣,不可以加矣。

”故选率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