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缺氧

合集下载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缺氧是指环境中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水平的状态。

这种状态会对人体的机能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为了深入了解缺氧对机能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缺氧实验。

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组志愿者,共十人,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志愿者进行了详细的身体检查,以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适合参与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封闭的实验舱,控制氧气浓度为16%。

这个浓度略低于正常的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但仍然在人体可以耐受的范围内。

志愿者被要求在实验舱内进行各种日常活动,例如读书、写字、听音乐等。

实验持续时间为2小时。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设备对志愿者的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的监测,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实验结果。

首先,我们观察到志愿者在实验开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些生理反应。

他们的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心率加快,身体出现明显的疲劳感。

这表明缺氧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进一步的实验数据分析显示,缺氧不仅仅对生理机能产生影响,也对认知功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志愿者在实验舱内进行的任务的完成时间明显延长,出现了困惑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这表明缺氧对大脑的正常功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缺氧对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志愿者在实验进行中普遍出现了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这可能与缺氧引起的生理变化和大脑功能下降有关。

研究表明,缺氧会导致人体产生更多的应激激素,这进一步加剧了焦虑和情绪波动的情况。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缺氧对人体的机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不仅仅是生理机能,包括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也影响了认知功能、情绪和情感等方面。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深入了解缺氧的影响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实验中我们所使用的缺氧浓度并未达到高海拔等极端环境的水平。

因此,我们的实验结果仅限于对轻度缺氧情况下机能的初步了解。

不同类型的缺氧实验报告

不同类型的缺氧实验报告
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时,一氧化碳与氧气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为氧气的210倍,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就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复制出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3)亚硝酸钠中毒性中毒
NaNO2为一强氧化剂,当注入小鼠腹腔后经吸收进入体内,可使Hb分子中的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形成高铁Hb(MHb),从而失去携氧能力。
3.材料与方法
3.1材料或/和动物
动物:成年小白鼠,雌雄不拘
材料:
(1)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2)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粗剪刀、组织镊等
3.2方法(即实验步骤)
(1)乏氧性缺氧
1)观察记录小白鼠正常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黏膜颜色等指标;
由于血红蛋白质或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缺氧,属于血液性缺氧。经注射亚甲蓝抢救后,小鼠呼吸先变快后变慢,临近死亡时呼吸频率变慢,动作迟缓,皮肤黏膜呈棕褐色。注射生理盐水抢救后,小鼠呼吸先变慢后变快,濒临死亡时呼吸频率突然变快,皮肤黏膜呈棕褐色。
2.实验原理
(1)乏氧性缺氧
将小白鼠置于密闭的盛有钠石灰(NaOH·CaO)的容器中,容器中的O2而呼出的CO2则和水蒸气一起被钠石灰吸收。
因此,在缺氧瓶中的小鼠,瓶内氧气逐渐被小鼠所利用,而小鼠呼出来的二氧化碳被缺氧瓶中钠石灰所吸收,从而复制出乏氧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利用甲酸(HCOOH)在浓硫酸中加热可释放出CO的反应,将CO通入放置小白鼠的容器中,CO与Hb结合形成碳氧Hb,使Hb失去与O2的结合能力。
4)由于小鼠体内形成了大量的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颜色鲜红,故其眼睛黏膜等部位均呈现樱桃红色。

机能实验学 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

机能实验学 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1.实验目的1.1了解和复制小鼠不同类型缺氧模型;1.2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动物:成年昆明种小鼠4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2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塑料盆等。

试剂: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2.3实验方法与步骤2.3.1乏氧性缺氧记录小鼠正常呼吸次数、深度和黏膜颜色等指标,将小鼠放入加钠石灰的广口瓶中,塞紧瓶塞,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他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2.3.2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准备一氧化碳发生器,将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再用量杯取甲酸3ml放于试管内,并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瓶塞,观察各项指标。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选取体重相近的1号和2号小鼠,观察正常指标。

分别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3ml。

1号小鼠立即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2号小鼠立即注入1%亚甲蓝溶液0.3ml。

观察各项指标,比较两只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3.结果通过录像的方法记录小鼠的一般状况、呼吸幅度等,也便于后续数据统计时计算小鼠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等。

各组小鼠在缺氧死亡前基本都出现了狂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深加快,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快,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则无明显变化。

各组小鼠皮肤黏膜肝脏颜色均不正常且各不相同。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最短,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则最长。

4 讨论4.1乏氧性缺氧小鼠呼吸先明显加深加快是由于血氧分压降低刺激了化学感受器,代偿性地调整呼吸频率与呼吸幅度;而后逐渐衰竭,则是由于广口瓶中的氧气含量大幅降低,小鼠失代偿缺氧而死亡。

由于外周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小鼠皮肤黏膜呈现脱氧血红蛋白的暗红色甚至紫绀色。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缺氧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缺氧

题目不同类型缺氧成绩实验者第一作者姓名:xxxxxxx 参与作者姓名:xxxxxxx年级专业xxxxxxxxxx一、目的;1,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了解缺氧的分类原则。

2,观察缺氧时呼吸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规律。

3.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二、动物与器材:1.实验动物:小白鼠2.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刻度吸管,酒精灯、注射器与针头、粗剪刀、组织镊、塑料盆、干毛巾、量杯。

3.药品与试剂: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生理盐水三、方法与步骤:(一)抓取四只小白鼠,观察其的一般状况,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粘膜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于记录表中。

(二)乏氧性缺氧1.平放装有钠石灰的广口瓶,让小鼠进入,速直立广口瓶,塞紧瓶塞;2.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记录动物存活时间。

(三)CO中毒性缺氧1,准备CO发生装置;1.平放广口瓶,让小鼠进入,速直立广口瓶;2.用刻度吸管取3ml甲酸,沿事关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浓硫酸,密封广口瓶;3.观察瓶中小鼠的上述指标的变化,直至小鼠死亡,并记录,若反应太慢,加用酒精灯。

(四)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1.给两只小鼠腹腔注射亚0.3ml硝酸钠;2.迅速给一只小鼠注射0.3ml亚甲蓝,同时给另一只注射0.3ml生理盐水;3.观察各项指标,比较2只小白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四、结果缺氧类型观察指标状况呼吸频率呼吸幅度皮肤粘膜肝脏颜色存活时间乏氧性缺氧正常良好108次适中粉红21分钟缺氧先平静,然后狂躁,后抽搐,最后死亡加快加深青紫CO中毒性缺氧正常良好120次适中粉红43秒缺氧迅速痉挛抽搐,剧烈挣扎,后死亡,大小便失禁难以观察到,但应为减慢变浅樱桃红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正常良好120次适中粉红亚甲蓝一直比较安静,最后死亡变化不明显变化不明显蓝色17分钟生理盐水先安静后抽搐,死亡,大小便失禁加快先加深后变浅青紫色12分钟五、讨论1.实验中亚硝酸钠部分注射了亚甲蓝的小鼠还是死亡,原因可能是我们小组在对小鼠注射亚硝酸钠后未立即注射亚甲蓝,导致小鼠的缺氧不可逆转,最终还是死亡。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缺氧对机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

二、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所用装置为缺氧实验箱,实验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对象置于缺氧实验箱中,通过控制缺氧实验箱的氧气浓度,模拟缺氧环境。

实验分为两组,每组10名实验对象。

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缺氧环境中进行一定时间的活动,对照组则在正常氧气浓度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活动。

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与测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率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中,实验组的心率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缺氧环境下,机体为了补充氧气,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而对照组的心率变化较小,符合正常生理范围。

2. 体力表现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下,实验组的体力表现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缺氧环境导致机体供氧不足,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从而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

而对照组的体力表现与正常情况下相差不大。

3. 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下,实验组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明显下降。

缺氧环境会导致脑部缺氧,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

而对照组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与正常情况下相差不大。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缺氧环境会导致心率增加,机体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补充氧气。

2. 缺氧环境会导致体力表现下降,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

3. 缺氧环境会导致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下降,脑部缺氧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缺氧对机能有明显的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等缺氧环境下,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此外,本次实验结果还提醒我们,缺氧环境下的运动和思考需要更加谨慎,以防止因缺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五、实验改进与展望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实验时间较短,无法观察到长期缺氧对机能的影响。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机能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

缺氧是指人体吸入或周围环境的氧气浓度较低,无法满足身体正常代谢所需的氧气供应。

在高海拔地区、山洞、高原等环境下,人体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

本实验通过将实验者置于缺氧环境中,观察和测定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来研究人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和机制。

实验方法:1.实验设备:具备缺氧功能的密闭室、氧气浓度检测仪、脉率计、血压计等。

2.实验过程:a. 实验者进入密闭室,戴上脉率计、血压计等监测设备。

b. 密闭室中氧气浓度逐渐减少,调节到所需的缺氧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

c. 过程中,记录实验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d. 缺氧实验结束后,恢复正常氧气浓度,并观察记录实验者复原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呼吸频率增加:在缺氧环境中,人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供应,会加快呼吸频率。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到,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2.心率加快:缺氧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促使心率加快,以提高氧气输送。

实验数据表明,在缺氧环境下,实验者的心率也明显上升。

3.血压升高:缺氧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血压明显上升。

4.头晕、恶心等症状:缺氧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也出现了这些症状。

缺氧适应能力是人体长期暴露在缺氧环境下逐渐形成的适应状态。

随着适应的进行,人体对于缺氧的生理变化趋于减弱。

一般而言,合理的实验时间不应过长,避免对实验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总结:缺氧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体对缺氧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的医学机能实验。

通过测定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对缺氧的适应机制和能力。

然而,在进行缺氧实验时,应控制实验条件和时间,避免对实验者的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最新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最新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最新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通过模拟低氧环境,观察细胞代谢、生长速率和存活率的变化,以期深入理解缺氧对生物体机能的影响。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选取适宜的哺乳动物细胞系进行培养,确保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2. 缺氧设置:将部分细胞置于低氧培养箱中,设定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模拟缺氧环境。

3. 对照组设置:另一部分细胞在正常氧气浓度下培养,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在设定的时间点收集细胞样本,进行以下测试:- 细胞存活率检测:使用MTT法评估细胞的存活情况。

- 代谢产物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细胞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了解细胞代谢变化。

- 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与缺氧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实验结果:1. 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下降,表明缺氧对细胞生存有不利影响。

2. 代谢产物:缺氧条件下,细胞产生的乳酸含量增加,而ATP的生成减少,说明细胞转向厌氧代谢以维持能量供应。

3. 基因表达:缺氧诱导因子(HIF)的表达水平在缺氧组中显著上升,同时与细胞抗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表达也有所增加。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缺氧环境会导致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通过增强厌氧代谢途径来适应低氧条件。

此外,HIF等应答基因的表达上调,提示细胞启动了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以抵御缺氧造成的氧化应激。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生物体在缺氧环境下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结论:本实验成功模拟了缺氧条件,并观察到细胞在这种环境下的生理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结果强调了缺氧对细胞机能的影响,并揭示了细胞适应缺氧环境的潜在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细胞对缺氧的响应差异,以及这些变化对生物体整体健康的影响。

急性缺氧机能实验报告

急性缺氧机能实验报告

急性缺氧机能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急性缺氧环境,观察人体在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机能变化,进一步了解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 实验设备:急性缺氧舱、呼吸监测仪、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等。

2. 实验材料:实验对象为健康人士。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注意事项:- 实验前通知实验对象遵守实验规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对象需空腹状态进行实验;- 检查实验对象是否有心、肺等疾病史,确保身体健康。

2. 实验设置:- 将实验对象安置在急性缺氧舱中,并保证实验对象能够安全呼吸;- 监控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

3. 实验过程:- 15分钟为一个实验周期,首先记录实验对象进入急性缺氧舱后的基本生理数据;- 开始实验后,逐渐减少急性缺氧舱中的氧气含量,每3分钟减少5%;- 在每个实验周期结束后,恢复氧气供给至正常水平,让实验对象恢复正常呼吸;- 持续记录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

4. 实验结束:- 实验结束后,为实验对象提供足够的氧气,确保呼吸正常;- 告知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分析了实验对象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机能变化。

1. 呼吸频率:-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以增加氧气摄取;- 缺氧程度加剧后,呼吸频率进一步升高,呼吸变得急促。

2. 心率:- 实验对象的心率在开始缺氧时呈现出短暂的加速状态;- 随着缺氧程度的增加,心率开始不规律,并逐渐减慢。

3. 血压:-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实验对象的血压迅速上升,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缺氧加剧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4. 血氧饱和度:- 缺氧期间,实验对象的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 缺氧加剧后,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直至达到极度缺氧状态。

综上所述,急性缺氧状态下,人体呼吸频率加快、心率不规律、血压升高并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不同类型缺氧成绩
实验者第一作者姓名:xxxxxxx 参与作者姓名:xxxxxxx
年级专业xxxxxxxxxx
一、目的;
1,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了解缺氧的分类原则。

2,观察缺氧时呼吸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规律。

3.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
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小白鼠
2.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刻度吸管,酒精灯、注射器与针头、粗剪刀、组织镊、塑料盆、干毛巾、量杯。

3.药品与试剂: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生理盐水
三、方法与步骤:
(一)抓取四只小白鼠,观察其的一般状况,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粘膜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于记录表中。

(二)乏氧性缺氧
1.平放装有钠石灰的广口瓶,让小鼠进入,速直立广口瓶,塞紧瓶塞;
2.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记录动物存活时间。

(三)CO中毒性缺氧
1,准备CO发生装置;
1.平放广口瓶,让小鼠进入,速直立广口瓶;
2.用刻度吸管取3ml甲酸,沿事关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浓硫酸,密封广口瓶;
3.观察瓶中小鼠的上述指标的变化,直至小鼠死亡,并记录,若反应太慢,加用酒精灯。

(四)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给两只小鼠腹腔注射亚0.3ml硝酸钠;
2.迅速给一只小鼠注射0.3ml亚甲蓝,同时给另一只注射0.3ml生理盐水;
3.观察各项指标,比较2只小白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四、结果
缺氧类型观察指标状况呼吸频

呼吸幅度
皮肤粘膜
肝脏颜色
存活时间
乏氧性缺
氧正常良好108次适中粉红
21分钟缺氧
先平静,然后
狂躁,后抽搐,
最后死亡
加快加深青紫
CO中毒性缺氧正常良好120次适中粉红
43秒缺氧
迅速痉挛抽
搐,剧烈挣扎,
后死亡,大小
便失禁
难以观
察到,但
应为减

变浅樱桃红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

正常良好120次适中粉红
亚甲蓝
一直比较安
静,最后死亡
变化不
明显
变化不明

蓝色17分钟生理盐水
先安静后抽
搐,死亡,大
小便失禁
加快
先加深后
变浅
青紫色12分钟
五、讨论
1.实验中亚硝酸钠部分注射了亚甲蓝的小鼠还是死亡,原因可能是我们小组在对小鼠注射
亚硝酸钠后未立即注射亚甲蓝,导致小鼠的缺氧不可逆转,最终还是死亡。

2.各类型缺氧时,动物呼吸变化形式、动物口唇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乏氧性缺氧中,呼吸加快加深,因为弥散入血的氧气少,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加,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同时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

CO中毒性缺氧中,CO与血红蛋白亲和性强,大量血红蛋白与其结合,碳氧血红蛋白多(HbCO),还原血红蛋白量少,呼吸中枢感受变化抑制呼吸。

而HbCO呈樱桃红色,所以皮肤黏膜颜色呈樱桃红。

亚硝酸盐会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氧化(Fe-)成铁(Fe3+),形成大量高铁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血液中氧气含量不足,促进呼吸,形成急促呼吸。

而高铁血红蛋白呈青紫色,所以皮肤黏膜颜色呈现青紫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