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物理与防护全套课件汇总.
合集下载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件

放射工作人员培训与教 育
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内容与方法
放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放射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如放射性衰变、辐射类型等。
事故应急处理:了解如何应对放射事故和紧急情况,包 括应急响应程序、事故报告制度等。
辐射防护原理: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如时 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等。
法律法规与标准:熟悉与放射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电离辐射防护 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
放射工作人员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
培训目标: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确保安全操作 培训内容:涵盖放射物理、防护、设备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 职业发展:鼓励放射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和进修,提高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放射防护设备与设施管 理
放射防护设备选型与配置原则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放射防护设备运行维护与保养规范
设备定期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设备保养规范: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设备故障处理: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处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设备操作规范:规范操作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放射防护设备故障排除与维修策略
放射实践操作流程
操作步骤:摆位、定位、调整参数、 开始放射治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安全防护:佩戴防护用品、设置安 全距离、控制辐射剂量
注意事项:避免重复照射、注意保 护正常组织、及时记录
放射实践操作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减少辐射暴露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遵循安全操作流程,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放射物理与防护

初期反应期
假愈期
临床症状明显期
红斑 红斑、烧灼感 红斑、麻木、瘙痒、 水肿、刺痛
2~6周 1~3周 数小时~10天
毛囊丘疹、暂时脱毛 脱毛、红斑 二次红斑、水疱
二次红斑、水疱、坏 死、溃疡
参考剂量(Gy)
≥3 ≥5 ≥10 ≥20
放射物理与防护
23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整理影课响件
三、皮肤效应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小剂量
放射物理与防护
24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整理影课响件
三、皮肤效应
(三)放射性皮肤癌 在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放射性损害的基础
上发生的皮肤癌。诊断依据: 1.在原放射性损伤的部位上发生的皮肤癌; 2.癌变前表现为射线所致的角化过度或长期 不愈的放射性溃疡; 3.凡不是在皮肤受放射性损害部位的皮肤癌, 不能诊断为放射性皮肤癌; 4.发生在手部的放射性皮肤癌其细胞类型多 为鳞状上皮细胞。
放射物理与防护
22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整理影课响件
三、皮肤效应
2. 依据皮肤受照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预 后,参照射线种类、剂量、剂量率、射线能 量、受照部位和面积、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 分度诊断。
3. 以临床症状明显期皮肤表现为主,并 参考照射剂量值做出最后诊断。
分度
Ⅰ° Ⅱ° Ⅲ° Ⅳ°
表 9-5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度诊断标准
同类射线的能量不同,产生的生物效 应也不同:低能X线主要被皮肤吸收,容易 损伤皮肤,而高能X线能够进入到深层组织, 这是进行放射治疗的基础。
放射物理与防护
28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整理影课响件
一、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因素
(二)吸收剂量 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剂量愈大,生物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课件:1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 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能量大小与其所在的 轨道数有关,内层轨道的能级低,外层轨道 能级高。正常情况下,电子先填满内层轨 道,然后依次向外填充,这时原子处于最低 能量状态(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结构—波尔的假设
• 当内层轨道电子从外界得到能量时会转移 到能量较高的外层轨道上去,此时的原子处于 不稳定状态(受激态),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内层 轨道空位立刻有外层电子填充并释放能量.
— ++
—
• 因此整个原子对外呈现中性。
物质的结构—原子结构回顾
• 原子核比原子要小很多,核半径仅为原子 半径的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 几何截面积仅为原子的百亿分之一。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 • 1904年 汤姆逊模型
电子
中子质子
枣糕模型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 •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它带有
两个单位的正
电荷。(也就
是氦原子核)
R
M
F
S
观测α粒子散射的仪器装置示意图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结果 •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直线前
进; •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小的偏转; • 3、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
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原子结构—波尔提出假设的原因
2. 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理论,电子放出辐 射的频率应等于绕原子核运动的频率,由 于电子的能量在连续运动中只能逐渐减 少,从而辐射的频率也应该逐渐变化,这 又与实验观察到的线状原子光谱相抵触。
原子结构—波尔的假设
• 为了对上述矛盾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原子 的核式模型和原子光谱实验的基础上,波 尔提出了两点基本假设:
原子结构—波尔的假设
• 当内层轨道电子从外界得到能量时会转移 到能量较高的外层轨道上去,此时的原子处于 不稳定状态(受激态),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内层 轨道空位立刻有外层电子填充并释放能量.
— ++
—
• 因此整个原子对外呈现中性。
物质的结构—原子结构回顾
• 原子核比原子要小很多,核半径仅为原子 半径的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 几何截面积仅为原子的百亿分之一。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 • 1904年 汤姆逊模型
电子
中子质子
枣糕模型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 •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它带有
两个单位的正
电荷。(也就
是氦原子核)
R
M
F
S
观测α粒子散射的仪器装置示意图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结果 •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直线前
进; •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小的偏转; • 3、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
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原子结构—波尔提出假设的原因
2. 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理论,电子放出辐 射的频率应等于绕原子核运动的频率,由 于电子的能量在连续运动中只能逐渐减 少,从而辐射的频率也应该逐渐变化,这 又与实验观察到的线状原子光谱相抵触。
原子结构—波尔的假设
• 为了对上述矛盾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原子 的核式模型和原子光谱实验的基础上,波 尔提出了两点基本假设:
放射物理与防护___第11章放射线的屏蔽防护课件.

第十一章 放射线的屏蔽防护
(四)铅当量(mmPb):一定厚度(1mm)的屏蔽材料 与多少厚度(mm)的铅具有相同的屏蔽防护效果
第十一章 放射线的屏蔽防护
知识拓展:射线屏蔽厚度的确定 从放射线的衰减理论讲,经屏蔽后的放射线剂量永远 不会变成零。放射线的屏蔽设计,并不在于确定一个 完全吸收放射线的物质层厚度,而是设法找到穿过屏 蔽层的放射线剂量降低若干倍,并满足剂量限值的屏 蔽层厚度。做到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或者说是按照辐射产生的随机性效应及确定性效应分 类,保障辐射防护所提供的职业人员与被检者个人防 护在保障不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前提下,将随机性效应 发生率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第十一章 放射线的屏蔽防护
知识拓展:确定射线屏蔽厚度的依据和方法 确定屏蔽厚度的依据 当量剂量限值和最优化 屏蔽材料的防护性能 屏蔽用途和距离 工作负荷
居留因子
确定屏蔽厚度的计算方法 透射量计算法、查表法
利用因子
第十一章 放射线的屏蔽防护
小结 外照射防护有三种基本方法: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 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就是要求在给受检者实施射线检 查时,应在各个环节尽量缩短照射时间;由于射线对 于距离按平方反比法则进行衰减,因此一切人员尽量 远离射线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方法;物质可以吸收射线, 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进行防护为屏蔽防护。 对于屏蔽射线的材料的选择应从材料的防护性能、结 构性能、稳定性能和经济成本等方面时行综合考虑。 在确定屏蔽厚度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可通过公式进 行计算,也可通过查表确定。
第十一章 放射线的屏蔽防护
(三) X、 γ射线(非带电粒子辐射)常用屏蔽防护材料 低原子序数的建筑材料 砖:价廉、通用、来源容易、24cm实心砖墙有2mm 铅当量 混凝土:由水泥、粗骨料、砂子和水混合而成,密度 2300kg· m-3,成本低廉、结构性能好,多用作固定防 护屏障 水:有效原子序数7.4,密度1000kg· m-3,结构性能差、 防护性能差、成本低、透明、可流动、常以水池形式 贮存放射源
放射物理与防护全套PPT课件

例如氢元素H, H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因质量数不同.它有三种核素,分别为氕、氘、氚。 其中,氕是一个不含中子的氢原子,氘含有一个中子, 是重氢,氚则含有两个中子,是超重氢,但它们的原 子序数相同,可互称同位素。重氢和超重氢是制造氢 弹的原材料。
已知107种元素有2000余种同位素。
19
同位素又有稳定性同位素和不稳定性同位素之分,已 知稳定性同位素有270余种,而不稳定性同位素有1700余 种。不稳定性同位素又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 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简称人造放射 性同位素)。人造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由反应堆和加速器制 备。原子序数很高的那些重元素,如铀(u)、钍(Tu)、镭 (Ra)等,它们的核很不稳定,自发地放出射线,变为另一 种元素的原子核。
21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的数目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之。
放射性活度 :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目称为放射性活度 (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
22
第二章 X线的产生
一、X线的发现 X线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 X线的发现在科学史上是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它给人类历 史和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和 影像医学的崭新时代。
3
4
原子核比原子还要小,核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万分 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几何截面积仅为原子的 几千亿分之一。假设原子有一座10层楼那么大,原子 核只有樱挑那么小。由此可见,原子内有一个相对来 说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像几粒尘埃一样在这个庞 大的空间里绕核旋转。由于原子的这种“空虚”性, 一个高速电子或X线光子可以很容易地穿过许多原子后, 才会与某个原子发生碰撞。
10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 离核最近的K层电子所受引力最大。 显然,要从原子中移走K电子所需能 量也最多,外层电子受核的引力较小, 移走外层电子所需能量也较少。通常 把移走原子中某壳层轨道电子所需要 的最小能量,称为该壳层电子在原子 中的结合能。
已知107种元素有2000余种同位素。
19
同位素又有稳定性同位素和不稳定性同位素之分,已 知稳定性同位素有270余种,而不稳定性同位素有1700余 种。不稳定性同位素又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 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简称人造放射 性同位素)。人造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由反应堆和加速器制 备。原子序数很高的那些重元素,如铀(u)、钍(Tu)、镭 (Ra)等,它们的核很不稳定,自发地放出射线,变为另一 种元素的原子核。
21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的数目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之。
放射性活度 :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目称为放射性活度 (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
22
第二章 X线的产生
一、X线的发现 X线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 X线的发现在科学史上是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它给人类历 史和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和 影像医学的崭新时代。
3
4
原子核比原子还要小,核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万分 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几何截面积仅为原子的 几千亿分之一。假设原子有一座10层楼那么大,原子 核只有樱挑那么小。由此可见,原子内有一个相对来 说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像几粒尘埃一样在这个庞 大的空间里绕核旋转。由于原子的这种“空虚”性, 一个高速电子或X线光子可以很容易地穿过许多原子后, 才会与某个原子发生碰撞。
10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 离核最近的K层电子所受引力最大。 显然,要从原子中移走K电子所需能 量也最多,外层电子受核的引力较小, 移走外层电子所需能量也较少。通常 把移走原子中某壳层轨道电子所需要 的最小能量,称为该壳层电子在原子 中的结合能。
放射物理与防护全套课件汇总.

原子核的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 放出α、β、γ射线而变成另一种元素 的现象。 α 射线:由α 粒子组成, α 粒子是有2个质子和2个中 子组成的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 β 射线:由β粒子组成, β粒子就是从原子核内释放 出的带一个负电荷的电子。 γ 射线:由γ 光子组成,它是在原子核衰变时从核内释 放出的不带电的高能量光子。
2、激发 高速电子通过物质时,作用于轨道电子,轨道电子获得 能量从低能态轨道跃迁到高能态轨道,这种现象称为激发。 此时原子处于受激态,不稳定。当该电子退激时(跃迁), 获得的能量将以光能或热能的形式释出。外层轨道电子受激 退激时产生热能,内层轨道电子受激退激时产生射线。
3、散射 电子受到物质原子核库仑电来自的作用而发生方向偏折,称 散射。散射对测量及防护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特征X线的因素 : KV MAS
4.连续X线和特征X线的比例大小.
五、X线的量与质 习惯上常用 X 线强度来表示 X 线的量与质。所谓 X 线 强度是指在垂直于 X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 间内通过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可见X线强度(I) 是由光子数目(N)和光子能量(hv)两个因素决定的。 即: I = N hv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 离核最近的K层电子所受引力最大。 显然,要从原子中移走K电子所需能 量也最多,外层电子受核的引力较小, 移走外层电子所需能量也较少。通常 把移走原子中某壳层轨道电子所需要 的最小能量,称为该壳层电子在原子 中的结合能。
基态 :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电子运行时如既 不向外界辐射也不向外界吸收能量,处于基态的原子最稳 定。 受激态:电子吸收了一定大小的能量后(某两个能 级差的能量),电子跳跃到一更高的能级轨道上,此时原 子不稳定,称受激态。 跃迁:外层轨道电子或自由电子填充空位,同时放出一个 能量为hv的光子。(该光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两轨道之间 的能级差) 电离:电子吸收了足够大的能量而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 为自由电子。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课件:4第四章2: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碘化钠—Z=49.8 光电 康普顿
94 6 95 5 88 12
第四节 各种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
随hv增大,光电效应几率下降。
对低Z物质的水呈迅速下降趋势; 对高Z物质的碘化钠呈缓慢下降趋势; 对中等Z物质的下降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第四节 各种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
• 我们掌握不同能量的X线对不同Z物质的作 用类型和几率,对研究提高X线影像质量, 降低受照射剂量和优选屏蔽防护材料都有 着重要的意义。
hv光子跃迁特征辐射光电子当一个能量为hv的光子通过物质时它与原子的某壳层中某个轨道上一个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把全部能量传递给这个电子而光子本身则整个被原子吸收而消失获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的束缚以速度v而自由运动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原子的电子轨道出现一个空位而处于激发态它将通过发射标识x射线或俄歇电子的形式很快回到基态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 在20~100keV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只有光 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重要的;相干散射 所占比例很小,并不重要;电子对效应不 可能发生。
第四节 各种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
X线能量 keV
20 60 100
水—Z=7.4 光电 康普顿
70 30 7 93 1 99
骨Z—=13.8 光电 康普顿
89 11 31 69 9 91
• 康普顿效应是一种散射效应,在高千伏摄 影及胸腹部X线摄影时必须使用滤线栅以消 除散射线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X射线在物质内的传播过程中,同物质发生 相互作用的种类有哪几种?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有: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其他次要的作用过程有相干散射、光 核反应等。
• 当一个能量为hv的光子通过物质时,它与 原子的某壳层中某个轨道上一个电子发生 相互作用,把全部能量传递给这个电子, 而光子本身则整个被原子吸收而消失,获 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的束缚以速度v而自 由运动,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原子的电 子轨道出现一个空位而处于激发态,它将 通过发射标识X射线或俄歇电子的形式很快 回到基态,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放射物理与防护刘杉PPT学习教案

(不同组织阈剂量)
一次照射
长期照
射
(Sv)
(Sv/年)
男性暂时不育 0.15
0.4
男性绝育
3.5 ~ 6.0
2 .0
女性绝育 >0.2
2.5 ~ 6.0
第9页/共27页
眼晶体混浊 0.5 ~ 2.0
随机性效应(1)
发生机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 关的效应
不存在剂量阈值
表现为遗传效应和致癌效应
第18页/共27页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照射部位与面积
由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 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 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 和四肢。
当照射的其它条件相同时,受照面积越大, 损伤效应越显著。
第19页/共27页
第7页/共27页
确定性效应(2)
(阈剂量)
剂量阈值:只有当机体受到阈值以上的照 射 剂量时,效应才有可能发生;否则,效 应就不会出现。 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在于有相当数量的细胞 被杀死,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 殖来补偿,由此引起临床上可检查出的相 应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损伤。
第8页/共27页
确定性效应(3)
第19页共27页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人体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人体组织的放射敏感性高度敏感组织高度敏感组织淋巴组织胸腺组织骨淋巴组织胸腺组织骨髓组织胃肠上皮性腺胚胎组织髓组织胃肠上皮性腺胚胎组织中度敏感组织中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角膜眼晶感觉器官角膜眼晶体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体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轻度敏感组织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除性腺除性腺不敏感组织不敏感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第20页共27页内照射内照射工作服包括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及特殊防护用品工作服包括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及特殊防护用品工作服一般采用白色棉织品制成工作服一般采用白色棉织品制成拖鞋解放鞋或胶鞋均可作为工作专用鞋拖鞋解放鞋或胶鞋均可作为工作专用鞋医用乳胶手套和塑料手套都能满足操作放射性物质要求医用乳胶手套和塑料手套都能满足操作放射性物质要求上述用品尺寸型号要选择合适使用清洗后作污染监测如上述用品尺寸型号要选择合适使用清洗后作污染监测如超过控制水平不可再用超过控制水平不可再用第21页共27页正确使用防护口罩是减少工作人员放射正确使用防护口罩是减少工作人员放射性物质摄入量的重要手段性物质摄入量的重要手段普通口罩对放射性气溶胶过滤作用不明显普通口罩对放射性气溶胶过滤作用不明显需使用以超细合成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口罩需使用以超细合成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口罩保持脸面与口罩的严密接触注意防止保持脸面与口罩的严密接触注意防止内照射内照射所有使用过的防护用品应放在指定地点严禁将个人防护用品穿所有使用过的防护用品应放在指定地点严禁将个人防护用品穿戴出放射工作场所或移至非放射性区使用戴出放射工作场所或移至非放射性区使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仔细洗手并作污染监测离开工作场所时应仔细洗手并作污染监测在高放工作场所操作人员工作完毕应进行沐浴在高放工作场所操作人员工作完毕应进行沐浴放射工作场所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和存放食物放射工作场所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和存放食物第23页共27页第24页共27页外照射外照射05mm05mm铅当量的橡胶制成的防护衣防护帽防护颈套防护巾铅当量的橡胶制成的防护衣防护帽防护颈套防护巾防护围裙等防护围裙等025mm025mm铅当量的橡胶制成的铅橡胶手套等铅当量的橡胶制成的铅橡胶手套等第25页共27页医用诊断医用诊断xx线机房防护设施的要求线机房防护设施的
一次照射
长期照
射
(Sv)
(Sv/年)
男性暂时不育 0.15
0.4
男性绝育
3.5 ~ 6.0
2 .0
女性绝育 >0.2
2.5 ~ 6.0
第9页/共27页
眼晶体混浊 0.5 ~ 2.0
随机性效应(1)
发生机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 关的效应
不存在剂量阈值
表现为遗传效应和致癌效应
第18页/共27页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照射部位与面积
由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 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 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 和四肢。
当照射的其它条件相同时,受照面积越大, 损伤效应越显著。
第19页/共27页
第7页/共27页
确定性效应(2)
(阈剂量)
剂量阈值:只有当机体受到阈值以上的照 射 剂量时,效应才有可能发生;否则,效 应就不会出现。 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在于有相当数量的细胞 被杀死,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 殖来补偿,由此引起临床上可检查出的相 应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损伤。
第8页/共27页
确定性效应(3)
第19页共27页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人体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人体组织的放射敏感性高度敏感组织高度敏感组织淋巴组织胸腺组织骨淋巴组织胸腺组织骨髓组织胃肠上皮性腺胚胎组织髓组织胃肠上皮性腺胚胎组织中度敏感组织中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角膜眼晶感觉器官角膜眼晶体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体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轻度敏感组织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除性腺除性腺不敏感组织不敏感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第20页共27页内照射内照射工作服包括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及特殊防护用品工作服包括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及特殊防护用品工作服一般采用白色棉织品制成工作服一般采用白色棉织品制成拖鞋解放鞋或胶鞋均可作为工作专用鞋拖鞋解放鞋或胶鞋均可作为工作专用鞋医用乳胶手套和塑料手套都能满足操作放射性物质要求医用乳胶手套和塑料手套都能满足操作放射性物质要求上述用品尺寸型号要选择合适使用清洗后作污染监测如上述用品尺寸型号要选择合适使用清洗后作污染监测如超过控制水平不可再用超过控制水平不可再用第21页共27页正确使用防护口罩是减少工作人员放射正确使用防护口罩是减少工作人员放射性物质摄入量的重要手段性物质摄入量的重要手段普通口罩对放射性气溶胶过滤作用不明显普通口罩对放射性气溶胶过滤作用不明显需使用以超细合成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口罩需使用以超细合成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口罩保持脸面与口罩的严密接触注意防止保持脸面与口罩的严密接触注意防止内照射内照射所有使用过的防护用品应放在指定地点严禁将个人防护用品穿所有使用过的防护用品应放在指定地点严禁将个人防护用品穿戴出放射工作场所或移至非放射性区使用戴出放射工作场所或移至非放射性区使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仔细洗手并作污染监测离开工作场所时应仔细洗手并作污染监测在高放工作场所操作人员工作完毕应进行沐浴在高放工作场所操作人员工作完毕应进行沐浴放射工作场所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和存放食物放射工作场所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和存放食物第23页共27页第24页共27页外照射外照射05mm05mm铅当量的橡胶制成的防护衣防护帽防护颈套防护巾铅当量的橡胶制成的防护衣防护帽防护颈套防护巾防护围裙等防护围裙等025mm025mm铅当量的橡胶制成的铅橡胶手套等铅当量的橡胶制成的铅橡胶手套等第25页共27页医用诊断医用诊断xx线机房防护设施的要求线机房防护设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态
→
↑ 激发
受激态
hv ↗ → 基态
↑ 跃迁
当原子从基态 到受激态再回到基态E1 υ = --------h
四、同位素 凡其有相同的质子数(原子序数)和不同的中子 数的同一类元素称为同位素(isotope)。几乎所有元素 都有同位素。 例如氢元素H, H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因质量数不同.它有三种核素,分别为氕、氘、氚。 其中,氕是一个不含中子的氢原子,氘含有一个中子, 是重氢,氚则含有两个中子,是超重氢,但它们的原 子序数相同,可互称同位素。重氢和超重氢是制造氢 弹的原材料。 已知107种元素有2000余种同位素。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极其微 小,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 1.6735×10-27 kg , 较 重 的 铀 原 子也只有3.951× 10-25 kg。原子 的直径为 10-10 m 数量级,如果 把1亿个原子挨个排成一行,它 的长度仅有lcm。
原子核比原子还要小,核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万分 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几何截面积仅为原子的 几千亿分之一。假设原子有一座 10 层楼那么大,原子 核只有樱挑那么小。由此可见,原子内有一个相对来 说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像几粒尘埃一样在这个庞 大的空间里绕核旋转。由于原子的这种“空虚”性, 一个高速电子或X线光子可以很容易地穿过许多原子后, 才会与某个原子发生碰撞。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的数目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之。
放射性活度 :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目称为放射性活度 (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
第二章 X线的产生
一、X线的发现 X线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 X线的发现在科学史上是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它给人类历 史和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和 影像医学的崭新时代。
只要知道上述3个数中任意2个,就可推算 出另1个的数值来。如钨原子核内有74个质子, 质量数为184,则中子数为: N = A – Z = 184 – 74 =110 碘的原子质量数为 131 ,核内具有 53 个质 子,则中子数为: N = A – Z = 131 – 53 = 78
核外轨道电子 核外电子按一定轨道高速绕核运行。 通常每个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由于 其运行受到多个参数的影响,故参数 相近的电子近乎在同样的空间运行, 这个容纳多个轨道的空间范围称为电 子层。距原子核由近及远依次可分为 K 、 L 、 M 、 N 、 O…… 层。各层轨道 电子均有特定的能量。
三、原子能级 (P5) 各层轨道电子均有特定的能量。这是因 为核外带负电的轨道电子处于带正电的核 电场中,具有负电势能;轨道电子绕核运 动具有动能,这两部份能量的代数和,就 是该壳层电子在原子中的总能量。 电子在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原子所具有 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的能量 状态称为原子的能级.
同位素又有稳定性同位素和不稳定性同位素之分,已 知稳定性同位素有270余种,而不稳定性同位素有1700余 种。不稳定性同位素又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 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简称人造放射 性同位素)。人造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由反应堆和加速器制 备。原子序数很高的那些重元素,如铀 (u) 、钍 (Tu) 、镭 (Ra)等,它们的核很不稳定,自发地放出射线,变为另一 种元素的原子核。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 离核最近的K层电子所受引力最大。 显然,要从原子中移走K电子所需能 量也最多,外层电子受核的引力较小, 移走外层电子所需能量也较少。通常 把移走原子中某壳层轨道电子所需要 的最小能量,称为该壳层电子在原子 中的结合能。
基态 :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电子运行时如既 不向外界辐射也不向外界吸收能量,处于基态的原子最稳 定。 受激态:电子吸收了一定大小的能量后(某两个能 级差的能量),电子跳跃到一更高的能级轨道上,此时原 子不稳定,称受激态。 跃迁:外层轨道电子或自由电子填充空位,同时放出一个 能量为hv的光子。(该光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两轨道之间 的能级差) 电离:电子吸收了足够大的能量而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 为自由电子。
放射物理与防护
Radiological Physics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第一章 物质结构 一、原子的基本状况
目前已知的地球元素有 107 种,其中 93 种 是地球上天然存在的,15种是人造元素。 任何原子都是由小而致密的原子核和核外 高速绕行的电子所组成的。一个原子就如 同太阳系一样,它的核如同太阳,核外电 子如同行星,沿一定轨道绕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在 正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量与核外 电子所带负电荷量相等。因此整个原子对 外呈现中性。
二、原子核及核外轨道电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通常又把质子和中子 统称为核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 电呈中性。因此,原子核所带电荷数由质子数决定。 核电荷数用Z表示。即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其中X表示原子,A为质量数;Z为质子数(即原子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能量大小与其所 在的轨道数有关,内层轨道的能级低, 外层轨道能级高。正常情况下,电子先 填满内层轨道,然后依次向外填充,这 时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能量最低原 理)。 当内层轨道电子从外界得到能量 时会转移到能量较高的外层轨道上去,此 时的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受激态),根据 能量最低原理,内层轨道空位立刻有外层 电子填充并释放能量.
原子核的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 放出α、β、γ射线而变成另一种元素 的现象。 α 射线:由α 粒子组成, α 粒子是有2个质子和2个中 子组成的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 β 射线:由β粒子组成, β粒子就是从原子核内释放 出的带一个负电荷的电子。 γ 射线:由γ 光子组成,它是在原子核衰变时从核内释 放出的不带电的高能量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