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译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及赏析(3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唯恐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赏析(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爱。
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特别惦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愁闷,心情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特别现实而详细的人之常情。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奇颜色的探究和思索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冲突与波折,人生体验与熟悉。
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脱化而来的。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率真的性情,也隐蔽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憧憬之情更推动前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肯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怪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冲突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原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标签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月亮、初中古诗、高中古诗、怀人、豪放、中秋节、祝福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水调歌头苏轼的古诗

水调歌头苏轼的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的古诗《水调歌头》一词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苏轼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原文及翻译
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
位考生筛选整理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原文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介绍,希望对大
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介绍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
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
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
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
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

【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简介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地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地性格。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地典范之作。
翻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旳?(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在天上旳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旳,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旳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旳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旳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旳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旳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旳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旳时候圆呢?人旳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旳月色。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44d7a8c281e53a5802ffce.png)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一、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4篇并附译文)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4篇并附译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苏轼译文及注释

《水调歌头》苏轼译文及注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译文:对着明亮的月亮,我问它从何时开始升起?不知道那遥远的天宫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那里,却又害怕那华丽的玉宇宫殿,高处太过寒冷。
我独自起舞,与清冷的月影相伴,这情景比起在人间,似乎更胜一筹。
月亮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亮了那些无法入睡的人。
月亮啊,你不该有这么多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显得那么圆满?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完全改变的事情。
我只希望人们都能长久相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源于唐代大曲《水调》。
明月几时有:询问月亮何时升起。
宫阙:古代宫殿,此处指天宫。
琼楼玉宇:美玉建造的宫殿,形容仙境。
高处不胜寒:高处经不住寒冷,暗指天上。
清影:清冷的月影,也指舞动的影子。
朱阁: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无眠:失眠的人,此处指因月光而不能入睡的人。
应:应该。
恨:遗憾,此处指对离别的感伤。
别时:分离的时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几时:什么时候。
把酒:端起酒杯。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乘:驾。
归去:
这里是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胜,能承担,经得起。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玩弄,欣赏。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朱:朱红,正红色。
阁: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
“转”“低”表示夜深。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不应: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
何事:为什么。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
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