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全解

1、光反射定律的内容有那些?
2、同样是反射,为什么有的看起 来非常亮,而有的却非常暗淡?
平行光线射到玻璃上 后,反射光会平行射 出,这种反射叫镜面 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木头上 后,反射光线会射向各 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 反射。
玻璃
木头
六、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反射面光滑平整;入射光 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这只是一种情况,那就是当我们 迎着月亮走时,因为,这时反射光 线正好进入我们的眼睛。
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那就是 “暗水明道”了!
方法找到了
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就 选择暗的地方落脚。 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就 选择亮的地方落脚。
1、如图: 补全光路。
3、一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 若平面镜旋转10°,则反射角是多 少度?
镜面反射
光污染
漫反射
漫反射玻璃充分利用自然光;遍布厂 内的通风口组成大型通风系统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黑板上 的字
古人的方法
古时,行军打 仗,士兵们都 知道,夜晚走 路时,路面上 亮的地方是水, 暗பைடு நூலகம்的地方是路。
原来 “明水暗道”是指,夜晚赶
路时,月亮的光线经过水面后,发生 镜面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 我们判断路面上亮的地方是水。
2、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入射光线平行, 反射光线朝着各个不同方向。
3、漫反射让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清 楚物体。镜面反射只能让我们从某一个 方向看清楚物体。
4、两种反射都遵从反射定律。
总结
反射分类
相同点 不 ①反射面不同 同 ②反射光方向不 点 同 ③人的感觉不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整光滑 粗糙不平
phong光照中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计算公式

phong光照中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计算公式
phong光照模型中,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计算公式如下:
1. 漫反射计算公式:Id = Kd * Id * max(0, N · L)
其中,Id表示最终的漫反射光照强度,Kd表示材质的漫反射系数,Id表示光源的强度,N表示表面法向量,L表示从光源指向表面的光线方向。
2. 镜面反射计算公式:Is = Ks * Is * max(0, N · H) ^ α
其中,Is表示最终的镜面反射光照强度,Ks表示材质的镜面反射系数,Is表示光源的强度,N表示表面法向量,H表示从光源指向观察者的半程向量,α表示材质的高光系数。
以上两个公式可以结合起来计算出最终的光照强度。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教案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教案
一、课题: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二、学习目标
1. 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
2. 掌握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特点;
3. 理解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原理;
4. 学会运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什么是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现象,光线以垂直于表面的方向反射出去,被称为镜面反射。
2. 什么是漫反射
漫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物体表面散射出来的现象,光线以各种方向散射出去,被称为漫反射。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特点
(1)镜面反射的特点:光线以垂直于表面的方向反射出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漫反射的特点:光线以各种方向散射出去,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4.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原理
(1)镜面反射的原理:光线在表面上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镜面反射的原理。
(2)漫反射的原理:光线在表面上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散射,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这就是漫反射的原理。
四、教学活动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特点和原理,并举例说明。
2. 实验演示:教师准备一些实验器材,演示镜。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例子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例子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现代光学的两个关键概念。
这两个术语定义了物
体对光的反应和表现方式,对于技术设计以及视觉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例子以加强认识。
首先,要理解镜面反射,我们可以以河流照耀在银质池塘上的反射举例。
当阳光从某个角度射向水面时,它会被完全反射出一条独特的光带,呈现出波浪状荡漾的景象。
这就是镜面反射——光线完全照射到
表面,并通过反射来发出信号。
漫反射的例子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一束光从窗外射
进屋里,就是漫反射技术的精彩呈现。
由于光的波长和光照的强度,
在空气中漫射到室内的光源呈现一种柔和的白色,而不是明亮的光线。
漫反射还可以出现在染发和涂装,某些物体在涂层表面所发出的闪烁
就是漫反射技术结合工艺高超的体现。
此外,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也常常出现在电脑游戏中,比如3D游戏的光
线和阴影的效果都需要这两种光学特性的发挥。
镜面反射定义了光线
在几何体表面上发出的明暗,而漫反射定义了在低光下发射出的视觉
效果。
它们几乎是视觉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游戏的
渲染效果。
总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最重要的光学特性之一,它们经常能够出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池塘中的反射、室内柔和的光线以及3D游
戏的渲染效果。
同时,在技术设计和视觉效果的提升中,也有着重要
的意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2节光的反射课时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第7页
课堂十分钟
6. (10分)勇勇同学在家里一间黑暗房子里做了相关 光反射探究试验,他首先在黄色桌子上放了一张试卷 大小白纸,然后再在纸上面放了一块小平面镜,最终 他打开手电筒正对平面镜,请你和勇勇同学一起在旁 边观察所发生现象.结果发觉了以下现象: 是是是((((镜__1234__))))子____镜 白 桌 按发桌____子 纸 面 亮生面__白__是 是 是 到_发___纸___暗__生_______发依___了___镜_____生_次漫暗亮______亮面了______排反______反漫(((__列_射_射_反填填填是___射“““____亮亮亮白___.”””纸__或或或、__““ “桌_暗 暗暗_子_” ””_、_) ))_镜_, ,,_子理 理理_.由 由由
第8页
第3页
例题精讲
【例】使用环境保护型墙面漆粉刷教室墙壁,不但能 够降低教室内空气污染,因为墙面上留有很多小颗粒
形成凹凸不平,还有利于保护视力. 这主要是利用了光
()
A. 漫反射
B. 镜面反射
C. 折射
D. 直线传输
解析:当光照在墙上时,在凹凸不平地方发生漫
反射,光向四处传输开来,减弱了光强度,对人们眼
睛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A
第4页
举一反三 1. 皮鞋擦过鞋油后,还要用鞋刷或软布重复擦几下,
越擦越亮,这是因为( ) B A. B. 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凹坑,增加表面光
C. 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
D. 鞋油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第5页
2. 如图4-2-11所表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 白色墙上小镜子,这时看到被照射部分( ) D
(3)物体表面情况不一样,对光反射不一样,但 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于每一条反射光线 与入射光线之间关系,一样遵照反射定律.
光的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现象的实验研究

光的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现象的实验研究光,作为一种电磁波,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光的传播方式主要可以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本文将围绕这两种反射现象展开实验研究,探究其原理和特点。
1. 实验准备在开始实验之前,首先准备抽象理论知识的部分。
通过学习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的反射原理,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特点和差异有了初步了解。
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室进行具体实验。
2. 实验现象观察首先,我们取一面光滑的镜子,将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然后,我们选择一个光源,如手电筒或LED灯,照射到镜子上。
通过观察镜子上的反射光线,我们可以看到明亮而清晰的图像,这种现象就是镜面反射。
接下来,我们将光源对准一块粗糙的墙壁或纸张上,再次投射光线。
这一次,我们会发现光线被墙壁或纸张表面弥散开来,形成多个不规则的光斑,这就是漫反射。
通过观察这两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镜面反射呈现出明显的反射图像,而漫反射则更像是光线在随机的方向上散射。
3. 实验结果分析为了进一步理解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特点,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镜面反射是指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种反射主要发生在光线与光滑表面相互作用时。
由于光线的高度集中,所以反射出来的光线能够形成清晰的图像。
漫反射则是指入射光线在交互作用后呈现出均匀散射的现象。
对于粗糙的表面,光线在碰撞后会在各个方向上进行散射。
这种散射不会形成清晰的图像,反而会使光线变得模糊和微弱。
4. 实验进一步探究在以上实验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强度和角度来观察其对反射效果的影响。
通过增加光源的强度,我们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更加强烈,并且图像更清晰。
而改变光源的角度,则会导致反射光线的入射角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反射图像的位置和大小。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表面材质来观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差异。
例如,金属和玻璃等光滑表面更容易产生镜面反射,而纸张和墙壁等粗糙表面则更倾向于漫反射。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对于漫反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建议首先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感性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然后通过作图分析,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成因。
教学时,教师可就地取材进行实验,如把平面镜放在从窗口(或门口)射进来的太阳光下,反射光照在天花板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然后随手将一张白纸放在阳光下,让学生观察天花板上是否还有反射光斑。
观察后问学生:此时还有反射光吗?反射光哪儿去了?(既然每位同学都看到了这张纸,说明反射光进入了大家的眼中,反射光射向了四面八方。
)也可以做做下面的趣味实验:准备几张编织稀疏程度不同的纱布,一面大镜子,一个投影仪。
演示时先将镜子放在教室前面,镜面稍微向着教室的天花板倾斜,然后在镜面上铺几层纱布,用投影仪把一幅漂亮的向日葵画投影到纱布上,因为纱布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所以教室里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看见,而且画面很清晰。
接着把纱布一层一层地取下来,原来清晰的向日葵不再清晰,变得越来越模糊,当把最后一层纱布取下来后,整个向日葵都不见了(如图3.2-3所示)。
图3.2-3咦!这是怎么回事呢?“向日葵”跑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纳闷儿时,教师指向天花板,学生发现刚才纱布上的向日葵跑到天花板上去了。
接着教师将取下的纱布又一张一张地放回镜面上,结果向日葵又出现在纱布上,而且越来越清晰。
学生非常兴奋和好奇,急切地想知道原因。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光路图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可以参考教材图3-15和图3-16所示的光路图,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画面先出现两种不同的反射面,再依次播放出每一条光线的反射过程。
播放完毕,让学生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点;并回扣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最后,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实例,或播放一些相关的录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认识。
光反射的应用本部分教材意在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丰富学生对光的反射的认识。
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教材,要开放课堂空间,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或查阅图书报刊等获取信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能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教学效果更好,如让学生在自己社区、市区和学校附近开展调查,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光反射的应用和光污染的危害及防止。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为题,我们将探讨这两种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平滑的表面上反射出来,形成清晰的像。
这种反射现象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镜子就是镜面反射的一个典型应用。
我们常见的家用镜子、化妆镜等,都利用了镜面反射的原理。
当光线射到镜子表面时,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像。
这使得我们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方便进行个人形象的整理和观察。
光学仪器中的反射镜也是利用了镜面反射的特性。
例如望远镜、显微镜等设备中的镜面反射镜,能够将光线反射到适当的位置,从而放大或者聚焦光线,以实现观察或者测量的目的。
这些仪器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镜面反射,漫反射也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漫反射是指光线从粗糙的表面上反射出来,形成分散的光线。
这种反射现象在很多设备和材料中都有应用。
我们常见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就是利用了漫反射的原理。
当灯泡内部发光时,光线照射到灯泡表面的粗糙材料上,发生漫反射后,光线被均匀地散射出去,使得整个房间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照明。
这种漫反射的特性使得灯光更加柔和,避免了强烈的光线刺眼的问题。
漫反射也在摄影和照明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摄影中,漫反射可以使得光线更加均匀地照射到被摄物体上,避免了强光和阴影的差异。
在照明设备中,漫反射材料可以使得光线更加均匀地散射出去,提高照明效果。
漫反射还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标志和道路标线。
交通标志和道路标线通常使用反光材料制作,这些材料能够将车辆的灯光反射回去,使得标志和标线在夜间或者低能见度条件下仍然清晰可见。
这种漫反射的特性大大提高了交通安全性。
总结起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镜面反射被应用于镜子、光学仪器等领域,漫反射则在灯光、摄影、照明、交通标志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这些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安全,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光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对于漫反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建议首先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感性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然后通过作图分析,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成因。
教学时,教师可就地取材进行实验,如把平面镜放在从窗口(或门口)射进来的太阳光下,反射光照在天花板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然后随手将一张白纸放在阳光下,让学生观察天花板上是否还有反射光斑。
观察后问学生:此时还有反射光吗?反射光哪儿去了?(既然每位同学都看到了这张纸,说明反射光进入了大家的眼中,反射光射向了四面八方。
)也可以做做下面的趣味实验:准备几张编织稀疏程度不同的纱布,一面大镜子,一个投影仪。
演示时先将镜子放在教室前面,镜面稍微向着教室的天花板倾斜,然后在镜面上铺几层纱布,用投影仪把一幅漂亮的向日葵画投影到纱布上,因为纱布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所以教室里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看见,而且画面很清晰。
接着把纱布一层一层地取下来,原来清晰的向日葵不再清晰,变得越来越模糊,当把最后一层纱布取下来后,整个向日葵都不见了(如图3.2-3所示)。
图3.2-3咦!这是怎么回事呢?“向日葵”跑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纳闷儿时,教师指向天花板,学生发现刚才纱布上的向日葵跑到天花板上去了。
接着教师将取下的纱布又一张一张地放回镜面上,结果向日葵又出现在纱布上,而且越来越清晰。
学生非常兴奋和好奇,急切地想知道原因。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光路图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可以参考教材图3-15和图3-16所示的光路图,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画面先出现两种不同的反射面,再依次播放出每一条光线的反射过程。
播放完毕,让学生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点;并回扣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最后,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实例,或播放一些相关的录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认识。
光反射的应用本部分教材意在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丰富学生对光的反射的认识。
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教材,要开放课堂空间,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或查阅图书报刊等获取信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能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教学效果更好,如让学生在自己社区、市区和学校附近开展调查,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光反射的应用和光污染的危害及防止。
建议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制成课件,或拍摄成录像、照片等,在课堂上或校园网上发布交流。
4.教学评价●课堂测评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你是如何发现“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2.一条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0°,则入射角是 ,反射角是 。
如果使入射光线逐渐靠拢法线,反射光线将 。
3.下列哪种材料适合做放电影的银幕( )A.光滑的白布B.粗糙的白布C.平面镜D.玻璃板4.如图3.2-4所示,一束光照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是30°。
请在图中画出法线和反射光线。
图3.2-4 图3.2-55.有人设想在高空放置一面巨大的反光镜,在夜间把太阳光反射到地面,为城市和野外活动提供照明。
1993年2月4日,俄罗斯曾利用“进步M15”号货运飞船做过试验,用直径为20m 的反射镜,将宽4km 、亮度相当于2~3倍满月的光带扫过欧洲好几个国家。
⑴如图3.2-5所示,要使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照亮地球背面的B 点,应如何放置平面镜?在图中A 处画出平面镜。
⑵请你对这种做法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1.略。
2.70° 70° 逐渐靠拢法线 3.B 4.如图3.2-6所示。
5.⑴如图3.2-7所示。
先连反射光线AB ;再作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最后画平面镜(过入射点、与法线垂直)。
⑵这样做的好处:可节省路灯照明等所消耗的电能,为夜晚出行或工作的人们提供方便;弊端:有可能形成光污染,扰乱人和其他动植物的生物钟,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1.A2.55° 如图3.2-8所示。
3.如图3.2-9所示。
图3.2-6图3.2-7 A图3.2-8图3.2-94.如图3.2-10所示。
5.月光照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照在路面上发生漫反射。
甲同学迎着月光走,水面反射的光线恰能射入眼中,而路面反射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所以甲同学看起来水面比路面亮。
乙同学背着月光走,水面反射的光线基本没有射入眼中,而路面反射的部分光线进入眼中,所以乙同学看起来路面比水面亮。
图3.2-10 图3.2-116.如图3.2-11所示。
尾灯反射出的光线总是与射来的入射光线平行。
在夜间,汽车灯光照到自行车的尾灯上,不论入射光的方向如何,反射光都能反回到汽车上,强烈的反射光线足以让司机观察到。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⑵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⑶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
⑷学习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尽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我们却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它的特点,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方法的神奇。
⑹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应用很普通,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认识凹面镜和凸面镜。
关于平面镜成像,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怀有强烈的探究愿望,这是学生学好本节的基础。
从知识体系上来看,平面镜和球面镜是上一节光的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像”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开头用几幅画面,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平面镜,感性认识平面镜成像。
“活动1”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接下来安排了“活动2”,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再介绍平面镜在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学习球面球及其应用。
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之前,增设了问题情境(活动1),激发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心理动因。
本教材删去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球面镜对光线作用的有关光路图,原因是这些内容抽象难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实用价值又不是太大;而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应用,密切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教学重点: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怀着浓厚的兴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法非常巧妙,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所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生难以想到,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易理解,实际操作起来又较为复杂,所以该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本节课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体会到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蕴含着重要的科学规律,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本节课的引入,既可以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教材图3-25);教师也可以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有趣、有用、美丽的图片,课上用多媒体投在大屏幕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给学生每人发一块平面镜,让学生把玩,观察平面镜和自己的像。
对于什么是“平面镜”,要让学生知道它实质是一个表面光滑的反射平面,由于光的反射而成像。
至于什么是“像”,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实例,把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迁移过来,予以明确即可,例如:镜子里的那个“你”,就是你的像。
不必探讨像的成因、像的定义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活动1 镜前观像“活动1”的目的是让学生由生活中无意识地照镜子,到有意识地研究照镜子,引导学生思考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教材图3-26,针对教材中的问题“哪一个是该同学的像”,让学生充分讨论、猜测,乃至争辩,并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从像与物的对应点离镜面的远近、左右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判断,教师不置可否,留有悬念,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活动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活动2”的目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是探究像的位置,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二是探究像的大小,即像跟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三是探究像的虚实,即平面镜所成的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对于活动2,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教学。
⑴明确实验目的结合“活动1”中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引导:同学们在讨论中都认为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的物体有关系,并且对像与物的关系做出了种种猜测。
其实要研究像与物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两点:①像的位置问题,即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②像的大小问题,即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教师可把以上两个问题板书下来,以明确活动目的。
对于“平面镜所成的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不是下一步设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这里可以暂且不提,以免冲淡重点,等到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即可。
⑵设计和进行实验这个实验若让学生独立设计,将是非常困难的。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实验,不过这样处理,学生往往认识不到用玻璃板做实验的好处,对于“等效替代”这一巧妙的方法体会不够深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建议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方法1: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设计实验。
关于“像在哪里”:先不给学生玻璃板,让学生用普通平面镜做实验,尝试确定像的位置,学生碰了“钉子”、有了体验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困难?学生摆出了困难,然后教师出示玻璃板和另一支蜡烛,让学生利用它们想办法、出主意,确定像的位置。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果有学生能够总结当然更好),明确具体的实验方法:拿一支与前面蜡烛等大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左右移动头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蜡烛的像位置重合,则后面这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或发言的学生)边说明边演示具体做法,让全体学生真正弄懂实验方法,并体会其中蕴涵的科学方法。
关于“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让学生接着上面的思路继续讨论: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呢?教师视情况学生回答的情况点拨,如:像与镜前的蜡烛相距较远,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对玻璃板后面放置的蜡烛大小有什么要求?方法2:让学生自选器材,合作探究。
提供的器材:平面镜、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
可以用下面的问题提示、引导:①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找到镜后像的确切位置吗?②换用玻璃板做上面的实验,再借助另一支蜡烛,你能找到镜后像的确切位置吗? ③你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④将一张纸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学生在上面问题的启发引导下,讨论实验,进行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