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观下浅析语义

合集下载

由语境分析看词汇语义的变化

由语境分析看词汇语义的变化

由语境分析看词汇语义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汇语义的变化,比如,“老师”这个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指庙堂祭司,而现代社会中则指教育工作者。

这种词义的变化是由社会和语境所决定的。

因此,了解词汇语义的变化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和能够熟练使用语言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语境分析来看词汇语义的变化。

语境是指词语或语句所处的环境和背景,是词义和语法结构的重要依据。

在语境中,同一个词语的含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语境的变化导致的。

比如,“戏”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是不同的,如“看电影”、“戏弄别人”和“戏剧”等含义都是不同的。

语境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的是与词语所处的场景或情境有关的一些因素。

比如说,“火车”这个词在一个旅游景点中的含义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在火车站中的含义是一个站点。

内部语境指的是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比如说,“列车员”和“火车员”这两个词语,都指同一个职业,但是在句子中的含义却是不同的。

前者意为指列车上的服务员,后者则指火车的司机和工作人员。

在语境分析中,需要注意词语的上下位关系。

所谓的上下位关系即一个词语和其所属的词类之间的关系。

比如,“鲨鱼”是一个名称,但是它所属的词类是“鱼类”,因此,它的上位词就是“鱼类”。

同样的,词汇顺序的改变也会改变词语的含义。

比如,把“红色火车头”和“火车头红色”比较,前者指的是火车头本身是红色,后者则是指火车头所连接的列车是红色的。

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来查询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

此外,还可以通过交流和经验积累来提高对词汇语义变化的认识。

对于有认真研究语言的人来说,他们也能够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看到词汇语义的变化。

总的来说,语境分析能够深刻理解语言的表达和沟通,增强语言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词汇语义的变化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词汇之间的关系,并且提高对词汇含义的敏感度。

这对于人们使用语言、阅读和写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浅谈语境和语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和语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和语义的关系汉师0701 张纪红 1502070126语境在语境在语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英国,语言分析和语言理论主要是根据言语环境来研究意义的。

”语义研究离不开语境。

在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这就导致语义的转变也时刻处于动态之中。

没有语境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就没有了依托,语言就变得缥渺不定,令人费解;语境变化了,而语义不变,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分析语境和语义转换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把握语言交际的技巧,提高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语言交流。

语言在孤立状态下,语义是静止的、抽象的,是形式上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当语言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时,语义丰富的表现能力便被激活,语义变得具体而灵活。

一般来说,语言的含义有两层意义:基本语义,即概念意义;转变语义,关联意义基本语义就是语言的直接含义,是词典含义的反映;而转变语义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基本语义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

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节语境。

上下文语境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语义的转变与语境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语境是影响语义转变的前提。

在一定的语境下,语义的转变取决于语义的多重性以及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语言知识。

由于语义具有多重性,语境就可以要求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下实现语义转变,使多种意义单一化或者具体化或者增加临时性意义。

或者改变语义的色彩。

所以语境要求语义的转变,只是在语词本来具有的多重意义上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改变或完全杜撰新的语义。

一,语境使多种意义单一化。

多义词的存在为什么不会造成意义表达的混乱呢?这是因为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多义词的义素义素只有一个起作用。

所以,语境可以把多义词变成单义词。

④例如“打”是一个有很多义项的词,但是在“~铁”这样的语境中只适用”锻造这一义项。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在日常交际中,语境总是在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这导致了语境中的词义也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语境的变化造成了词义的变化,语境对词义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下,词义和词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标签:语境;词义;影响;关系一、概念阐述(一)语境概念语境,即语言环境,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

根据交际的原则,语言交际必须符合语言环境。

语言是一套不完备的体系,词义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决定,而要由语境来决定。

语境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可以概括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两大类。

狭义的语境指一定的语言上下文,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话语产生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以及交际双方的相互知识,包括狭义语境,及与人的言语表达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气氛等等。

(二)词义概念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它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其中的词义也就理所当然地有了很多变化,一般来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等。

语境和词义的关系就是指词义在不同语境中发生的以上的变化。

二、语境和词义的关系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因此,语境对词义有制约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词的理解和选用上。

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理解。

单词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因为没有语境我们就无法确定讲话者想用这个词所表达的哪个确切意义,很多词的词义往往是特定的语境中扩展出来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独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

浅析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浅析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浅析语境在避免汉语语义歧义中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字逐渐产生,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其目的无非都是要在可理解的前提下搭建一个人们相互交流的平台。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平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而不可能像许多自然物那般精致完美、巧夺天工。

其中很主要的一个缺陷就是,语词有时会产生歧义,这就造成了人们在相互理解时的困难,甚至往往造成误解和混乱。

很多语言学家们企图通过建立一种规范的逻辑语言来消除自然语言的这种弊端,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几乎很难具有现实的意义。

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甚至也可以说每一个语词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都有各自的“发展史”。

因此,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我们很难完全顾及到它所承载的庞杂的信息,这就容易造成语义的误解。

对于汉语而言,语词的歧义问题尤为突出。

因为它历史悠久,演变过程十分复杂,汉字的信息承载量往往又比拼音文字大。

那么,怎样尽可能地减轻这种误解从而尽量正确理解一个语词所要表达的含义呢?注重对语境的把握就是一个非常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一、汉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汉语中歧义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造成:一是读音,首先汉语中的同音字非常多,但它们的语义往往却完全不同;其次由于汉字并非是完全的表音文字,这就容易使我们误读一些汉字的读音,而造成听话者理解的偏差;再次,汉语方言众多,语音自然也是千差万别,许多人在说普通话时都有一些不规范的读音,这又给理解带来了一重困难。

二是多义,包括一词多义和同形多义,一词多义即同一个词有好几种不同的意义,如果说话者不加说明,听话者就可能将本来要表达的甲意义理解为乙意义;同形多义即汉语中有许多形同但音、义都不相同的字,有时容易造成误解。

三是语法,汉语的语法结构十分灵活,往往表面上看似相同的句子或短语,如果从语义上来分析却拥有不同的语法结构。

浅议语言学习中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的论文

浅议语言学习中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的论文

浅议语言学习中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 语言学习语境语义[论文摘要] 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只能是众多义项之一,甚至变成了词典上所没有的临时含义,究其原因,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学习语言的人,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含义外,还要了解语境对词语含义的影响,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

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

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一、什么是语境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

“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

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

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在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最早明确提出语境问题并作出理论探讨。

后来王德春教授又把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

他说:“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性格、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

浅析语境对词义的作用

浅析语境对词义的作用
来 ,才能正 确 地理 解词 义 。语境 不 同 ,词义 也会 随之 发 生 变化 ,
换 ,语境 可 以为 词义 的使 用恰 当与否 提供 前提 和 条件 。在 言语 交
我 们 可 以根 据语 境 所 涉及到 的 各种 因素 对词 义进 行理 解 ,从 而得 际 中 ,说话 人和 听话 人 正是 根据 言语 交 际 中的具 体上 下 文和行 为 出正确 的选择 。 环境 来判 断 言语 中使 用词 语 的意 义 的。如 “ 子 没有 锁 ” ,在 不 箱 关键 词 :词 义 ;语境 ;影 响
定 具体 词汇 意义 的先 决条件 。 2 语 境常 使言 语产 生 言外 之意 ,起 到 “ 内意 外 ”的表 达 效 . 言

在 人们 的 言语 交 际活 动 中,原 来字 面 上没 有 的意义 ,有时 也 会 因为语 境 的存在 而 能够 为听 者所 理解 和 接受 。如 杜牧 《 秋夕 》

同语 境之 中表 示 的是 不 同意 思 ,可 能 是箱 子有 锁但 是 没有 把锁 锁 住 ,也有 可能 是箱子 本身 不带 某 一类 现 实现 象 ,也
的 目的 。任 何 一种 语 言交 际活 动都 是具 体 的 ,语义 内容 则是 通过 可 以变 成单 一 结构 。多 义词 只有 在特 定 的语 境 中才 能确 定它 的具 兵 兵 词 语 的组 合 来 实 现 的 ,是 在 一 定 的 时 间和 空 间里 进 行 的 ,对 谁 体 意义 ,如 “ ”有很 多个 义项 ,我 们 只有 知道 “ ”所 出现 的 说 ,在什 么 时间 、场合 以及 说 什么 事情 等都 会 影响 到人 的言 语 行 具 体语 境才 能够 分 析 出 “ ”的具 体意 义 。 比如 , “ 器 ”的 意 兵 兵 为 和 表 达 方 式 ,人 们 只 有 合 起 来才 能很 好 地 表 达 思 想 , 传递 信 思 是武 器 ,成 语 “ 短兵 相接 ”至 今仍 保 留着 这个 意 思 ; “ 士兵 ” 息 。人 们把使 用语 言 时的这 些环境 ,称 作语 境 。 则 一般 被用 作对 军 士和 兵 的泛称 ; “ 用兵 ”指 使 用武 力 ,进行 战 兵 战争 ” 、 “ 军事 ” 的意 思。 正是借 助 了语 语 境 的概 念 ,源于 人类 语 言学 家马 林诺 夫 斯基 。他 认为 语 言 争 , “ ”在这 里 有 “ 不是 一套 完备 的体 系 ,语 言 的意义 不可 能完 全 由它 自身 的语 境 来 境 的帮 助 ,我们 才 能够 分辨 出 “ ”在 不 同句 子中 的不 同意 义 。 兵 决定 。学 术界 对 “ 语境 ”的理 解和 使用 有较 大 的分 歧 ,对语 境 因 由此可 见 ,语境 对确 定 词语 的确 切 意义 有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是确

基于语境下的词义理解探讨

基于语境下的词义理解探讨

基于语境下的词义理解探讨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而词语则是语言的最小单位。

词语的意义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定义,更取决于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

因此,基于语境下的词义理解是学习任何语言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于语境下的词义理解,并探究其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语境是什么?语境是指词语被使用的环境和背景,包括周围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文章和对话中的其他词汇和短语等等。

在阅读或听取一段语言时,不能仅仅靠单个词语的定义来理解,我们还需考虑上下文中词语的出现。

比如,当我们看到“红头文件”这个词语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它指的是具有红色封面的文件,但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中国政府内部的一种重要文件,我们就会知道它有着更加特定的含义。

基本上,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解所有周围的文本而不是仅理解独立的词语。

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看,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比单纯背记定义和单词列表来得重要。

了解语境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例如,一个不熟悉英语语境的学生可能不知道“break a leg”的意思。

直接解释为“折断一条腿”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祝福,在表演领域是一种吉利的说法,意思是祝演员表现得好。

基本上,语言学习是在语境中学习的。

学习新的词汇时,我们需要探讨它的定义、用法和背景,从而建立完整的语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此外,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体现。

语言存在于文化中,并随着文化的演化而变化。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理解文化背景和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中文中,“吸血鬼”这个词在传统上是充满传说色彩的,它代表恶劣的东西。

但在现代文化中,吸血鬼的形象被重新塑造,成为浪漫和神秘的象征。

通过对词语的语境及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很好地掌握如何运用词汇。

在语言学习中,语境和文化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单词的含义和用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中的语境理解与语义推断

中的语境理解与语义推断

中的语境理解与语义推断语言是我们沟通的基础,它不仅仅具有表面含义,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语境和语义内涵。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需要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和语境,也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晰具体的信息。

语境理解和语义推断是有效进行沟通的必要条件,下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

一、语境理解语境是指语言表达的上下文环境,包括时间、空间、身份、文化等多个方面。

同样的语言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语境理解是指通过把握上下文信息,给出合适的语言理解方案,即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语言交流信息。

1.1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理解语境语言交流必须在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展开。

时间上的语境指的是对于不同的时间点,同一个语言表达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比如,“明天我去上海”这个句子,在今天说或是昨天说,其意义是不同的,需要通过时间来确定其语境。

而空间上的语境指的是不同的地点和场景中,同一个语言表达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

比如“朝阳”这个词语,可以指地名,也可以指一个地区的朝向。

1.2从身份和文化角度理解语境身份和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到语言表达的语境。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身份和文化环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

比如一个普通人和一位医生交流时,“他喉咙疼”可能指感冒的症状;而一个歌唱家和一位声乐老师交流时,“喉咙疼”可能指声带的问题。

这是因为不同身份和文化的人对于同一语言表达有不同的关注点和理解方式。

二、语义推断语义推断是在语境的基础上,对于语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推断。

语义推断的目标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出最有可能的语言含义。

2.1基于上下文信息进行语义推断上下文信息是语义推断的关键。

比如,“他在深夜开车回家”,如果出现“他看到黄色信号灯却加速超车”的语言表达,就可以推断出他的一些信息,如可能不太认识路况、开车时存在安全隐患等。

2.2理解隐喻和暗示隐喻和暗示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理解隐喻和暗示需要进行语义推断。

比如“她是太阳”,语句中“太阳”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太阳,而是隐喻了她的美丽和光彩照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义学视角下分析英汉语言歧义现象提要:歧义是语言形式上遵循语法规则,而语义上符合逻辑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学家看来,它是指是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出现模糊,或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笔者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类,分析,指出了歧义对人们日常交流造成不便的某些原因和表现,并指出了歧义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语义学、歧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1 引言语义学是一门以语义为核心研究对象的语言科学,它注重研究语言表达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

语义是是语言的意义你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同语音形式相结合就形成语言单位。

[1]六十年代中叶,语义学开始得到了发展,并于20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

歧义作为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形式上遵循语法规则,而语义上符合逻辑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学家看来,它是指是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出现模糊,或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作为当今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和汉语中的语言歧义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中,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大,且语法相对灵活,语言歧义的现象在英语中异常活跃。

同时,汉语作为一门演变发展过程较长、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的语言,其歧义现象不仅多样,而且也很常见。

因此,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特别是英汉语言的歧义现象,不仅能有效地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也能在消除日常交际中的语误和分歧方面起到一定地积极作用,进而提高语言交流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2 语义学下歧义的成因分类与分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都是音义结合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

语义是是语言的意义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同语音形式相结合就形成语言单位。

当代语义学,关于语义的分类说法不一,各执其辞。

当然歧义产生的原因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也有着不同的分类,且见仁见智。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但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三大类。

歧义分析也将就这三类意义展开。

2.1 词汇意义中的歧义词汇是语言构建的砖石,这里,词汇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化和概括化。

而词汇意义由于其民族性、概括性和多义性,使得词汇的歧义(下面统为称词汇歧义)引起了语言歧义的产生。

具体来说,词汇歧义是指句子中某个字或词的含义存在不同的解释而产生的歧义。

引起这种不同解释的成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1.1民族性(Nationalization)由于各个名族间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差异,语义在将客观事物具体化和概括化的过程,也就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其语言单位----词汇所对应的概念体系是不同的,因此任何语言在词汇与概念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汉语中“红茶”,在英语中并不是想当然地翻译成为“red tea”,而应该译为“black tea”。

由此可见,掌握好词汇意义的民族性有利于消除英汉交流中的分歧。

2.1.2概括性和多义性(Generalization and Polysemy)由于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着的,而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限的;而词汇发展变化则是有限的,这样,用有限的词汇来表示无限的客观事物,概括性和多义性继而形成。

例如,“她已经走了”,英语译为,“she’s gone”,在这个例句中,“走(gone)”这个词有两种理解的方式。

第一种解释是“离开”,而第二种则是指“去世”,这种歧义源于该词的多义性和概括性,它的语义分歧在于“走(gone)”既直白地代表走这个动作,也委婉地表达了死亡的含义。

同时,一词多义现象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而且,词汇的语音学系统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对固定的和有限的,所以也导致了(同形)同音异义词的产生,例如,bare(赤裸的)----bear(熊),flower(花)---flour(面粉),see(看见)----sea(海),bank(银行,岸),book(书,预定)。

2.1.3 词义转移(Transference of Words’ Meaning)词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和新兴领域的词语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视线中。

同时,在产生了少数新词的同时,旧词在这种大背景下,词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

有的词旧义消失了,而有些词在出现新义的情况下,旧义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汉语中,“小姐”这一词古时是指地位低下的女子,后转变成为对年轻,或者未婚女子的敬称,而现在,“小姐”一词也可指出卖自己的身体,从事色情行业的女性。

在英语中,由于词汇变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词义转移现象如今也很常见。

比如,“recovery”这个词原意指恢复健康或重新得到某物。

但在空间技术里面,recovery有了指人造卫星等的回收,或者是舰载飞机的返航降落等。

[2]2.2.语法意义中的歧义语法意义是在词汇意义基础上更大的概括和抽象。

他不是个别语言单位所具有的理性物质意义,而是一类语言单位所具有的抽象的关系意义。

[2]语法意义大致可分为两类。

2.2.1语法单位意义语法单位意义是指“性、数,格”等范畴意义,语法单位的意义在英语中也是很常见的,尤其在词的单复数的方面。

例如,water是指水,而waters则是指海洋。

而在汉语中,单复数变化,比如“孩子”和“孩子们”并不会产生歧义。

“性”是指阴性,阳性和中性。

在汉语中,“性”方面在日常交际中产生歧义的频率就相对较高,例如,“他”和“她”读音在汉语中是相同的,所以对话中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生出到底是指男还是女的疑问。

又如,“小明和小虎的妈妈”,因为汉语中的“格”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认为是“小明”和“小虎的妈妈”是两个人,也可理解为“小明和小虎”共同的“妈妈”,这里只有一个人。

2.2.2句法结构意义句法意义是指句型意义,或者词组结构的关系意义。

英语中,句法结构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于不同的成分组合有着不同的理解,句子中的歧义现象(Ambiguity of Sentences)便产生了。

1)Do you like the photo-frame on the bookshelf which I bought on the internet.在上面这个例句中,存在着明显的歧义。

由于“which I bought on the internet”这一部分的修饰关系不明,导致定语从句的意义有着以下两种理解;一是“你喜欢我在网上淘的,摆放在书架上的相框么”,二是“你喜欢相框摆放在我在网上淘的书架上么”。

当然,这样的例子普遍存在于英语中,这里只以定语从句为例。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从句修饰关系的微妙变化,会导致整个句子的意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交际的流畅性。

汉语中,由于不同的修饰关系,也会造成语义分歧,例如:2) 三个孩子的妈妈来到了校长办公室。

在这个例句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个”是修饰“孩子的妈妈”,那么就有三个“妈妈”;也可解释为“三个”是修饰“孩子”的,这样就只指一个“妈妈”。

2.3修辞意义中的歧义修辞意义就是语言单位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

典型的如联想色彩。

联想色彩是从词汇意义货通过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名族性特点。

中国人,美国人在对狐狸的看法上,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狡诈”;而对于“狗”,则大相径庭,中国人想到狗常常会联想到不好的意义,这点从我们的成语和俗语中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狗腿子”,“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而美国人对狗则充满着美好的感情色彩,例如“you’re a lucky dog”,“you’re the top dog of xx”,在这两句中,前者是指你非常幸运,并没有贬义,后者也是褒义,指某人处于支配地位。

当然还有一些例子也能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英汉语言中修辞歧义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中,数字“十三”是非常不吉利的,而中国不存在;同时,在中国,礼物如果是“钟”的话,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忌讳的,因为中国人会联想到送“终”(谐音)。

3. 英汉歧义的积极影响笔者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类,分析,指出了歧义对人们日常交流造成不便的某些原因和表现。

许多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的学者都认为,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总是力求“准确、简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便听者或读者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我们要说的内容。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要避免歧义和语义含混。

[3] 然而歧义现象也有它自己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可利用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达到某种目的或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有意识地使用“歧义”现象,如双关、暗喻、委婉语等,可取得渲染气氛,增加色彩和使语言幽默诙谐等积极的效果。

例如:3) There is a beautiful sight at our site.例3中的sight和site是一对同音异义词。

这句话被印在一个宣传某旅游胜地的广告上。

sight和site语音相同,语义相关,从而提高了宣传效果。

4) The fair will be open when the weather is fair.例4中的fair和fair是同音同形异义词,这一双关语的使用使该句取得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

5)There is a pair of pears in the basket.例5中的pair和pears是同音异义词,这一双关语的使用也使该句显得风趣和幽默。

4 结束语本文通过英汉语言的分析表明,歧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研究语言歧义的分类,及造成语言歧义的各种因素,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正确理解他人的想法,特别是作为英语学习者,可以有效避免歧义语言造成的记忆和理解的困扰,进一步完善语言学理论,从而更加熟练地利用歧义语言的积极作用,在语言运用中发挥语言的幽默效果,使对话和文章妙趣横生。

按照语义学,我们可以通过确定某个词的语义特征或者语义指向,进而对语义歧义现象给予分析和说明,揭示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之间的关系。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非常复杂,并不是所有的歧义现象都具有负面影响。

在很多场合,比如艺术表达、宣传讲演、商业广告等,它反而是交际的需要。

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语义分析,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层面的分析,从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1]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 邹金屏.从语义学角度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西北工业大学报.[J].2000,(12)[3] 蒋伟平.语义学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歧义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2010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