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都市圈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兰州都市圈水土保持治理优化模式结构与功能研究

兰州都市圈水土保持治理优化模式结构与功能研究
与 定 性 、 测 性 为 原 则 , 简 实 定 可 以专 家 咨
33 风 水 复合 侵 蚀 区水 土 流 失 防 治 优 化 模 式 .
・ 9・
靖远风水复合侵 蚀 区水土 流失治 理适 宜采 用 生态 经济 型
综合治理与有机 农业 发展 相结合 的 防治模 式 。该模 式 以防 治 水蚀和风蚀 为中心 , 以提高生态经 济效 益和实 现社会 经济可 持
根据立地条件相似土壤侵蚀规 律也相 似的特 点 , 试验 中以
相对一致性 、 区域完 整性 等原 理 , 将研究 区域划分 为 1 0个不 同
的治理与开发模式 类型 区 , 别为 灾 害防治模 式 、 效农 业 开 分 高 发模式 、 市开发型模式 、 城 生态旅游 开发模 式 、 生态经济 型综 合
询法为指标选取方 法 , 以层 次分 析法 为指 标权 重确 定方 法 , 根 据水土流失对兰州 都市 圈生 态环境 、 经济 环境 、 会 环境 影响 社 的内容 , 结合 都市 圈各 卫 星城水 土流 失特 点 , 建立 兰 州都 市圈 水土保持治 理优 化 模式 评 价指 标体 系 , 根 据各 区域 指标 权 再 重, 确定 适合各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优化模式 。
1 研 究 区概 况
根据各区域不 同的 自然条件 、 土壤侵 蚀特征 以及土地 利用 等, 综合经 济条 件和 水 土保 持综 合 防治 体 系的 类似 性 进行 分
区, 兰州都市 圈水 土流失类 型区划分 为以刘家 峡库 区为核 心 将
的库 区水土流失 防治类型 区、 以兰州市 为核心 的城市水 土流失 防治类型 区、 以靖远 为核 心的风水复合侵 蚀 区水 土流失 防治类
坡 改梯 , 在沟道建设 淤地 坝 、 谷坊 , 加稳 产 高产 田 , 善农 业 增 改 生 产基 本条件 , 维护小流域 的生态平衡和 水土资源 的可持续 利 用 。考 虑机修梯 田的交通需要 , 不满足施 工机械 入场条件 的 对

国内都市经济圈评析暨大兰州都市圈发展策略探讨

国内都市经济圈评析暨大兰州都市圈发展策略探讨

者戈特 曼 15 提 出“ 97年 大都 市经 济 圈( )概 念 以来 , 带 ” 大都市 圈 已成为衡 量一 个 国家或 地 区社会 经 济发展 水
平 的重要标 志 。
三大地区 G P D 总值达到 1. 万亿元 ,占全国总量的 07 4
4 %。越来越 多 的迹 象表 明 , 2 中国经济 的重 要支撑 点正 逐 步 向珠 三 角 、 三角 、 渤海 经济 区这 三大都 市 圈集 长 环 聚 ,从 而使得 三 大都 市圈成 为 了 中国最 具影 响力 的经 济发展 上升 空问与 城市综合 发展 区域组群 。


2 1 年( 3 卷) 1 00 第 9 第 期
国 内都 市经 济 圈评 析 暨大 兰 州都 市 圈发 展策 略探 讨
张克力
( 兰州 市 科 学技 术 情 报研 究 所 , 肃 兰州 7 0 0 ) 甘 30 0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都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助推器” 由于促成 了优势产业 的抱 团发展 , , 产业链得 到良『 生扩展 , 区域的集中优势
12“ _ 大银 川” 济圈 经
都市 经济 圈 ,是 由一个 具有较 高 首位度 的城市 经 济 中心 和与 中心 密切 关联 且通 过 中心辐 射带 动 的若 干 腹 地城市 所构成 的环 状经 济 区域 ,是 生产布 局 的一种 地域组 合形 式 , 也称 大城 市 群 、 大经 济 区。 目前 国际上 比较 大型 的经济 圈有北 美 的大纽 约 、 大洛 杉矶 、 大芝 加 哥和五 大湖 区 , 日本 的大 东京 ( 京一横 滨 ) 东 都市 圈 、 京
川 市 战略定位 为 “ 打造 区域 中心城 市” 。作为西 北地 区 东 部 的重要城 市 ,银 川市 承担 着陕 甘宁 蒙毗邻 地 区 的

兰州都市圈的规划建设特征研究

兰州都市圈的规划建设特征研究

he
o v e r a
ll
a n
ie
w
f p la
ia l d e
o
in g
a n
c o n s
u c tio n
f
m
e
tr
p o lita
n
a r e a
n u
t r
u r
in g
ty
p
e
m e
r o c e s s
tr
o
p o li ta
c o n s
n
a r e a
th e
ba
v e
is
o
f
e v a
省市也 开 始 编 制 并 实施 都 市 圈 规 划
市圈


如武汉 都市罔

长珠 潭 都
南京 都市 圈 等

在此 背 景 下


兰 州 都 市圈也 经 历 了 由概
念提 出到规 划编 制 的逐 步 发 展 阶段
1. 1
都市 圈范 围

影 响都市圈 空 间 范 围 界 定 的 主 要 构 成 要 素有
c e n
w
it h t h e No r hw t
ic in te g
r a n a
S ilk R
e s
r a
o a
d

c u
lt u
n n
r e

the
a n
y e llo
w
r
iv
e r
c u
ltu
r e
a n
d
the
m
u

交通发展对城镇布局模式影响的探讨——以兰州市域城镇为例

交通发展对城镇布局模式影响的探讨——以兰州市域城镇为例
信 网络 。强化 产 业关 联 和市 场 交 换 , 造 区域 特 色 构
4 结 语
区域性 交通 设施 的发展化 , 善城 市 空 间结构 、 改 更好 地发 挥城 市 功 能提 供 了一 个前 提性 条件 , 通通 道 的建 设 可 以 交
少、 就业 多 、 要素 集 聚能 力强 、 口分 布 合理 的城 镇 人
3 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与兰州城市发

3 1 发挥 区域交通 优势 , . 积极 参与 区域合作 充分利用 兰州市 作为西 陇海兰新 经济带 甘肃段 中部 的最发达 地 区、 北地 区重 要 的交 通 枢 纽及 内 西
的主要 原 因 , 利 的交 通 条件 引 导和 带 动 了道路 两 便 侧用地 的建设 与发 展 , 导产 业 与人 口向沿 线城 镇 引 集聚 , 加快 了沿 线 地 区工 业化 和 城市 化 进程 。交 通 干线提高 了沿 线城 镇 的可 达性 , 沿线 乡 镇之 间 的 使 自然 、 经济 距离缩 短 , 成 了地 点 的 区位 优势 , 快 形 加 了沿线小城 镇 的发 育 和成 长速度 。 交通 干线对小 城镇 的影响实质 上是交 通干线连
方 向、 乡经济 协调 发展 要 求及 土地 、 资源 状 况 、 城 水
被批准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02 20 年又被 列 为国家小 城镇 综 合改 革 试点 镇 。区 位优 越 , 交通 便捷 , 中川地 区有数条省道通过 , 有高速公路 与兰 州、 白银 连接 , 距离包 兰 、 兰新 铁路及货 物枢纽 不远 ,
作等方面进行 了探讨。 关键词 : 城镇布局 ; 交通干线 ; 都市 圈; 区域
中图 分 类 号 : o 7
近年来在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如何处理 区

兰州市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标准

兰州市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标准

兰州市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标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1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在逐步推进相关配套建设标准,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宜居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兰州市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标准的背景、意义和具体内容,并结合个人观点,为您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

1. 背景: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发展也呈现出日益迅猛的趋势。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出行需求愈发凸显,如何通过规划和建设,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兰州市提出了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标准,旨在让居民在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可以享受到生活、工作、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便利设施。

2. 意义: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宜居性。

通过规划和建设符合标准的15分钟生活圈,可以有效缩短居民的出行时间,减少交通拥堵,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配套建设标准的实施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来兰州工作和生活。

3. 具体内容:从细节方面来看,兰州市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资源、文化娱乐设施、商业和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绿化休闲空间等。

这些设施和资源应当合理分布在城市各个片区,覆盖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闲需求,形成健全的公共服务网络。

4. 个人观点:我认为,兰州市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标准的提出和实施是非常有必要和积极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的便利性和宜居性成为了决定居民选择的重要因素。

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结回顾:兰州市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标准的实施将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不断推进,相信兰州市将会成为一个更加宜居、便利的城市,吸引更多人前来生活和工作。

都市圈空间结构组织与范围划分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都市圈空间结构组织与范围划分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市圈理 论 的基 础 。 圈层 状 结 构 是 都 市 圈 空 间结 构 的基 础 。各个城 镇有 各 自的 圈层 , 层 的大 小 与城 圈 市 规模 、 市 对 外 交通 的便 利 程度 ( 达 性 ) 城 市 城 易 、
对外 辐射强 度成 正 比。
以发 展规模 和结 构 关 系等 要 素 为依 据 , 可将 广 义 都市圈划 分为 日常 都 市 圈 、 都 市 圈和 特 大都 市 大 圈三种类 型 。 日常 都 市 圈 通 常 指 城 市 群 一 体 化 发
特性突 出 , 我国 “ 故 日常都 市圈 ” 划分 可 以略大 于 “ 1 小时时距 ” 的原 则来 因地制 宜确定 … 。
12 都 市 圈 的基 本 结 构 分 析 . ’
Hale Waihona Puke 从构 成结 构 分 类 , 市 圈 可分 为 多 核心 ( 苏 都 ’ 如
锡 常都 市 圈 ) 双 核心 ( 、 如京 津 冀都 市 圈 ) 单 核心 都 、
间圈层 为城市 边缘 区 , 中心 城 区 向乡 村 的过 渡地 是 带, 是城 市用 地 轮 廓 线 向外 扩 展 的前 缘 , 城 乡结 为 合 部 ; 圈层 可 称 为 城 市 影 响 区 , 外 土地 利 用 以农 业 为主 , 圈在 许 多 地 方 是 城 市 的水 源 保 护 区 、 外 动力 供应 基地 、 H休 闲旅 游 地 , 圈也 会 产 生 城 市 工 假 外 业区、 新居 住 地 的 “ 地 ” 一 般 在 远 郊 区都 有 卫 星 飞 ,
【 关键词 】都 市圈;空间结构 ; 划与统计 范围;兰州 规 【 中图分类号】T 94 2 3 U 8. 6 【 文献标识码 】 A
都 市 圈范 围可 分 为 都 市 圈 规 划 范 围 和 都 市 圈 实质性 范 围。通常 “ 划范 围 ” 规 可较 大 , 利 于 区域 有

构建兰州都市圈的初步设想

构建兰州都市圈的初步设想
少 , 小 而且经济 实力普 遍较 弱 , 不
可能吸纳大量 的外来 人 口,对周边地 区的经济 辐射 作用也 很微 弱 。( ) 3 西部地区 的乡镇企业 、 公有 制经济普 遍不发 非 达, 缺乏 大规模发展小城镇 的经 济基础 。因此 , 出构建兰 提 域 社会 经济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
我 国都市 区 、 都市连绵 带和城镇群等 理论 的发展研 究 , 饱和状态 , 城市建设必须寻找新 的拓展空间 。 镇化过程在 过去较长时期 内 , 缺乏有效 的理论 支撑 , 发展缓 观趋势 中, 以及甘肃省新 的城市化发展 方针的指 引下 , 兰州 慢 , 年来 , 近 都市 圈理论 的引入和 创新发 展 , 对于西 部地 区 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 。在这个环境 中, 机遇与挑 战并
高级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全球化的 日益深入 , 城 航 ,便 利 的交通 通信设 施 为兰州 都市 圈 的构 建创 造 了优
镇 系统 中各种 空间组织现象在发达 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普遍 越 的条件 。 生成 。都市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空间形式 , 它是 由一个或 但是 由于兰州市 区位 于黄河 阶地 , 两岸群 山对峙 , 城市 多个 中心城市 和与其有紧密经济 、社会联系 的临接城镇组 用地的发展一直受 到 自然地 形条件的制约 。两 山夹一川 的
[ 三 三 三
( ) 一 兰州都市 圈范 围界定
垄些窒 垦
1 . 兰州都市 圈构建标准 。 参考 国内外都市 圈研究理论及
州 都市圈对于甘肃省 的省域城镇系统构 建和重组 ,推动 区 国内其他 省区都市 圈、 城镇 群等规划实践 , 同时考 虑到甘肃 省城镇 系统发展现状 ,明确 兰州都市圈构建 的标准 : 1都 ()

兰州都市圈的培育与建设探析

兰州都市圈的培育与建设探析


培 育
建设
中 【 图 分 类 号 】T U 9 8 2
文 【 献 标 识 码 】A
A bs tr
c
a c
t

Me
tr
o
p o lita
e n a n
n
Ar
o
e a
is
tr
o
a
n e w
n
phe
n o m e n o n
ba
s
s e
d
o n
r e
g io
o
n a
l
u r
ba
o r
n
iz
a
n
t io
n

迄 今为止

国内
①雏 形 期 都 市 罔



在都市 圈 的集 聚 与 扩 散 过 程 中


雏形 期
业 化初
外 众多学 者对 都市 圈 已 进 行 了 广泛 而 深 入 的研 究 要 集 中在 都市 圈及 相 关 概 念 辨 析 形 成 机 制 与运 行 机 制
、 、
研究范 围主

个 以 集 聚 占绝 对 优 势 的 阶 段
ge
In
e n
d

the
pa pe
d is
c u s s e s
s o m e
im p o
r
t
t
qu
e s
t io
bo
u t
c u
h iv
a
t io
d
tru
c
tio
o r
n
o
f L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都市圈建设研究The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of Lanzhou 屠锦敏1,屈鹏举2QU Pengju 董晓峰3,4DONG Xiaofeng(1 甘肃省建设局,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市规划局,甘肃兰州,730000;3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中外都市圈比较研究 ,批准号04BSH027。

!摘要∀近年来,都市圈理论的引入和创新发展,对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的发展意义重大。

文章首先强调了都市圈发展模式的特点,接着分析了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兰州都市圈建设目标、原则与时序。

!关键词∀都市圈;理论;兰州都市圈;发展战略!Abstract ∀The metropoli tan region is a model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 on for the modern urban agglomer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 ment of the theory about metropoli tan coordinating region,and discusses the necessi 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of Lanzhou,and proposes the developing ways of the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of Lanzhou.!Keywords ∀Metropolitan;Reg ion;Lanzhou the theory;Th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 984!文献标识码∀A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面临新挑战的环境下,国外不少城市区域发展的理论被借鉴引入,对我国城市区域持续发展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都市区、都市连绵带和城市群等理论的发展研究,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相反,西部城镇化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却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发展缓慢,而近年来都市圈理论的引入和创新发展,为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我国都市圈研究的兴起之际,也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之时,西部城镇化新发展与新机遇,使其没有再被排除在新的城镇密集区发展模式研究之外。

从实践和发展前景而论,西北地区发展更需要都市圈理论来指导,现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开展研究。

1 都市圈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1 1 都市圈概念与基本标准在综合参考国内外都市圈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中国都市圈标准为:拥有一个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且150km 左右半径的范围内至少有1个中等城市规模以上的城市和多个小城市的城市区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地区,称为都市圈。

由于我国小轿车还不够普及#一小时时距∃内通勤人口有限,也没有统计资料,故不宜作为都市圈界定条件。

至少以两个相连的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密集区为大都市圈。

1 2 都市圈本质都市圈的本质是大城市的郊区化、辐射扩散及其相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多城市一体化的趋势是都市圈形成的标志特征。

其形成机制是大城市的部分职能向周边中小城市扩展与广大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的双向互动。

都市圈建设的本质是,不仅追求社会经济发展效益,更瞄准区域空间环境的最优化建设管理目标;提升中心城市职能,优化区域城镇发展环境;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与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保证都市圈内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运行最优化;充分发挥较大的松散良好的空间中面域集聚与集约效应,建立大城市地区的宜人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文章编号∀1006-3862(2006)01-0007-04城市与区域1 3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圈层状结构是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基础,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城市的圈层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层圈:内圈层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中间圈层为城市边缘区,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为城乡结合部;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外圈在许多地方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地,外圈也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地的#飞地∃,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卫星镇。

1 4 都市圈发展的高效性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体化的时代,一个城市已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必须通过区域整合、资源与基础设施共享,形成区域经济纽带联结的都市圈或城镇群。

都市圈模式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走集约发展之路的需要。

都市圈的发展与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先生 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观点吻合[6]。

他认为,大中小城市城镇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标志,大城市具有天然的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如果任凭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就会重蹈国外城市病的覆辙,如果我们继续将规划调控局限于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扩张,又将无济于事。

不同规模的城镇往往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集群结构链,具有明显的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耗散系统,要确保大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都市圈在各国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充分说明了其高效性。

表1 2000年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水平比较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广东珠三角都市圈面积(万km2)9 957 04 2人口(万人)744745002307GDP(亿元)15350 88261 057378 58 GDP占全国总额17 17%9 24%8 25%城市化率45%44 3%42%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8]。

2 建设兰州都市圈的必要性2 1 省会城市地区发挥聚集与扩散效应的重要途径兰州地区在经济空间分布上依然为二元结构形式,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经济水平差距大,农业技术含量不高,民营经济不发达,兰州市的核心集聚过强,而兰州地区的大集聚不足,区域合作与分工不强。

区域共同发展,增强地区整体竞争力,客观要求周边城市快速发展,在产业系统和发展空间成长为省会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担中心城市的工业区等职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中心城市区域的集聚效应,建立起都市圈城市区域经济区。

也就是促进省会城市部分职能向周围城市的扩散,形成优势,在跨省大区域发挥大集聚作用,使省会城市周边城市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核心区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中心的智能升华发展,保证都市圈地区全面升级发展,共同竞争力增强,在省区、国家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稳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2 兰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客观要求兰州中心城区处于河谷盆地,城市建设用地与环境容量有限,1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规模已经接近饱和。

而新中国建立以来,兰州作为国家石油化工业、冶金基地来建设,使其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环境压力较大,不允许在城区继续大量发展工业。

近年来,城区曾试图走蔓延式发展之路,尤其是九州开发区、大青山开发区及向高阶坪地寻求城市建设用地的探索以失败告终。

客观要求加强有机疏散,走空间跨越式发展之路。

现代城市发展也需要游憩和现代高效大农业系统支撑,并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循环组成部分,要求从更大区域统一规划发展。

2 3 西部大开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的整体政策已经明确,拉动了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目前各区域发展进展差异较大,尤其是西北地区发展的轴线地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相对缓慢、起色不大,期望提出对策使之尽早崛起。

兰州居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的中心,又处于该带与兰青%包兰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是西北地城市与区域屠锦敏等:兰州都市圈建设研究区发展的战略性节点和西部开发的关键地之一,在西部大开发初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处于被动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新时期兰州发展规划研究相对薄弱,必须立即提出高展远瞩的新策略,以免错过西部大开发调整确立发展重点的机会。

从宏观区位条件来看,兰州是东部、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联系大西北的桥头堡,是通往新疆、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的枢纽。

从交通运输角度来看,兰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接点,是全国12个主干交通枢纽之一,是西北地区铁路、公路、航空兼备的综合运输枢纽,在沟通沿海、中部地带与西北省区的物资和人员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兰州不仅中心区位突出,随着青藏线的建设,其门户作用也在加强。

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兰州经济区发育的基础,也要求站在西北区域一体化、陆桥经济带全面崛起、沿黄经济带的发展、西部地区持续高效开发与稳定发展等角度考虑兰州的发展。

兰州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来重视,不同的时代,承担了不同的战略任务,奠定了从军事到经济、从文化到生态的良好基础,在新时代区域新发展中,必须承担新使命和发挥新作用。

兰州四邻多为民族地区,把兰州都市圈建设成为科技知识信息中心和现代文明的中心,是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要求。

2 4 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兰州地区处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面向欧亚大陆的内陆中心区过渡的边缘地带和较大的出水口,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的最敏感地区之一,是大区域地区景观生态的战略区和最重要的生态踏脚石,是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演变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在陆域交通时代、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重新振兴和占据区域交流主导地位的新时代,沿古丝绸之路地带的地区政治经济竞争已再次成为全球的新焦点和敏感区,兰州地区在西北大开发与国家安全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持续发展不仅是甘、青和宁组成的#小西北∃的关键,也是陕西与新疆进一步调动优势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资源不平衡,要求走#高强度大通道开发∃之路,通过人口向优区位集聚发展,让贫瘠的土地休养生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省会都市圈为最具备集聚发展条件的区域,兰州都市圈是西北整个发展带的中心支点,其能否发展起来至关西北开发大局。

从另一个方面看,兰州都市圈雏形已经形成,正在快速发展,区域开发比较混乱,如果不进行都市圈统一管理协调,都市圈不健康发展,将破坏兰州地区在大区域优区位潜力和比较优势。

2 5 甘肃崛起的关键兰州地区是甘肃省综合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在全省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中名列首位。

只有全省的中心区率先进入发达和现代化水平,才可能带动全省快速发展。

近年来,甘肃发展相对其它省区比较缓慢,一个主要原因是有关方面对甘肃的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尤其是认为兰州空间小、水资源少、环境差,甚至认为西北交通枢纽集聚于兰州具有不安全性,因而发展政策太保守,规划与宣传不够,招商引资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