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个案调查表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黑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热带地区。
本文将介绍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该疾病。
病例介绍某男性,43岁,非洲人,于2021年2月初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患者在非洲某国工作,日常接触野生动物,未接种黄热病疫苗。
患者于2月中旬返回中国,并在入境前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入境后,患者感觉病情加重,于2月23日前往医院就诊。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体温39.5℃,脉搏110次/分,血压110/70mmHg,呼吸20次/分。
皮肤黄染,腹部轻度压痛,肝区可触及肝脏增大。
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ALT和AST升高,凝血功能异常。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黑热病。
流行病学调查对该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在非洲某国工作期间,常接触野生动物,如猴子、蝙蝠、老鼠等,且未接种黄热病疫苗。
此外,患者在非洲期间居住条件较差,卫生条件不佳,容易受到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鉴别诊断黑热病与其他出血热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如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病等,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以下是黑热病与其他出血热疾病的鉴别诊断:1. 登革热: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但不出现黄疸和肝脾肿大。
2.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跳蚤、虱子等昆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皮疹、肝脾肿大等,但不出现黄疸和肌肉痛。
3. 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等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等,但不出现黄疸和肝脾肿大。
结论黑热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高度重视。
预防黑热病的最好方法是接种黄热病疫苗,同时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可能接触过黑热病病毒的人群,如从非洲等疫区返回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检测和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1例黑热病病例个案调查

1例黑热病病例个案调查摘要】目的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调查患者本人及住院资料。
结果该病例最后确诊为黑热病输入性病例。
结论及时确诊及早治疗病人,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黑热病个案调查输入性2008年7月23日,大理州人民医院报告一例疑似黑热病病例,大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理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 病例情况患者,李某某,男,33岁,已婚,农民,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人。
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曾到省内过的盈江县、昭通市、漫湾电站,陕西省丹风县、四川省的理县、茂县、西昌县、冕宁县、木里县、汶川,浙江省的温州,到以上县从事打隧道修电站、水库、铁路等。
患者自诉2008年6月4日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先后在四川木里县、弥渡县医院治疗无效,用药不详;2008年7月19日转大理州医院治疗,医院感染科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后体检:体温38。
C,心率80次/分,血压110/80mmHg,体重59千克,比病前的体重67千克下降了8千克,脾脏轻度肿大,神志清楚,发热面容,心肺及皮肤未见异常。
入院后医院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并做了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血生化结果有白蛋白/球蛋白倒置(33.6/3703=0.9);血沉增高为40mm/h;骨髓片中查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培养液培养3天后查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病原体先后经云南省寄生虫防治所原虫科研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防治所丝虫病、黑热病、包虫病室作病原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遂确诊为输入性黑热病。
7月29日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葡萄糖酸锑钠从山东省寄到大理州医院,随即对患者进行抗黑热病治疗,用药的第一天患者头痛消失、体温开始下降,用药的第二天体温降至正常,以后患者无任何不适,一个疗程结束后于2008年8月8日再进行骨髓涂片检验,仍检出少量利杜体,考虑为可能为死亡的原虫,遂于8月9日出院,现在患者在家休养。
霍乱个案调查表

霍乱病人(带菌者)个案调查表病人编号:□□□□□□□□□□□带菌者编号:□□□□□□□□□□1.一般情况1.1姓名:1.2身份证号码:1.3性别:⑴男⑵女; 1.4年龄(岁):1.5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医务人员⑹餐饮业⑺商业服务⑻工人⑼民工⑽农民⑾牧民⑿渔(船)民⒀干部职员⒁保育保姆⒂离退人员⒃家务待业⒄其他1.6现居住地:省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1.7联系电话 1.8家长或监护人姓名:1.9工作或学习单位:1.10户口所在地:省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2.发病与转归2.1发病时间:月日时,地点:2.2初诊时间:月日时,单位:2.3采样时间:月日时,单位:2.4确诊时间:月日时,单位:2.5报告时间:月日时,单位:2.6转归:⑴痊愈⑵带菌⑶死亡;2.7菌株分型:2.7.1血清型: 2.7.2 噬菌体生物型:3.主要临床表现:3.1腹泻:⑴有⑵无3.1.1腹泻天数:天 3.1.2每天最多泻次3.1.3粪便性状:⑴水样⑵稀便⑶米泔样⑷洗肉水样⑸粘液样⑹脓血⑺其它3.1.4方式:⑴通畅⑵里急后重⑶失禁⑷绞痛3.2呕吐:⑴有⑵无3.2.1呕吐天数 3.2.2每天最多呕吐次数 3.2.3共吐次3.2.4呕吐物性状:⑴食物⑵水样⑶血水样3.2.5呕吐量:⑴多⑵少3.2.6方式:⑴喷射状⑵恶心⑶先泻后吐⑷先吐后泻⑸吐泻同时3.3发热:⑴有⑵无3.3.1发热天数天; 3.3.2最高体温℃3.4腹痛:⑴有⑵无3.4.1部位:⑴上腹部⑵下腹部⑶脐周3.4.2性状:⑴阵发性绞痛⑵隐痛⑶胀痛⑷持续性疼痛;3.5失水情况:⑴重度⑵中度⑶轻度⑷无;3.5.1声音嘶哑:⑴有⑵无;3.5.2指腹螺蚊干瘪:⑴有⑵无3.5.3腓肠肌疼痛:⑴有⑵无;3.5.4舟状腹:⑴有⑵无4.确诊依据:⑴细菌检验阳性⑵临床表现典型⑶流行病学史⑷血清学检验结果5.传染来源追溯:5.1病前本地是否有同样疾病的发生:⑴是⑵否如是则5.1.1发生时间:月日~ 月日5.2病前五天内外出史:⑴有⑵无如有,5.2.1去何地: 5.2.2该地有无同样疾病;⑴有⑵无5.2.3是否在该地住宿、用膳、带回水产品等食物:⑴是⑵否如是则5.2.3.1食物名称:5.3病前五天内有无外人来家:⑴有⑵无如有,5.3.1来自何地:;5.3.2该人是否有同样疾病:⑴是⑵否⑶不明5.3.2发病时间:年月日5.4病前五天内接触过同样病人:⑴有⑵无如有,5.4.1该病人姓名:5.4.2接触时间:年月日5.4.3接触地点:5.6.4接触方式:A同吃B 同住C 同生活D同工作E同学习F 同玩G 陪护6.可疑饮食调查(病前五天内饮食情况):6.1饮生水史:⑴有⑵无6.1.1饮水日期:月日 6.1.2饮水次数:次/日6.1.3饮水量: 6.1.4水源类型及来源:6.2吃生冷食品:⑴有⑵无如有,6.2.1名称: 6.2.2数量: 6.2.3日期:6.2.4食品产地或来源:6.3吃小水产品:⑴有⑵无如有,则6.3.1名称:数量:日期:6.4吃其它可疑食品:⑴有⑵无如有,6.4.1名称:数量:日期:6.4.2名称:数量:日期:6.4.3名称:数量:日期:6.5聚餐史:⑴有⑵无如有,6.5.1日期:月日时;6.5.2同餐人数:;6.5.3发病人数:6.6病前五天内接触阳性水源史:⑴有⑵无如有,6.6.1地点:;6.6.2水源类型:6.6.3接触方式:⑴生吃食品⑵洗碗⑶漱口⑷游泳⑸其他6.6.4接触日期:月日7.疫点情况:7.1病人在发病前3天至隔离前的活动场所和时间:7.2病人吐泻地点及时间,吐泻物倾倒场所及时间:7.3受污染的衣、被、席及便器等的清洗地点和时间:7.4疫点个数;疫点总户数;疫点单位部门数;疫点总人数;疫点外密切接触者人数;一般接触者人数;采样送检人数;预防服药人数。
黑热病2例报告

黑热病2例报告姚正林1,周 俊1,苏惠勇1,钟国梁1,赵 宾2 (11云南省大理州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21云南省思茅地区医院,云南 思茅 665000)[关键词] 黑热病;流行病学;云南思茅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 isceral Loish2 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 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云南为非流行区,2005年6月和2008年7月我们发现了2例黑热病,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病例1:男,5岁。
发热,厌食,消瘦,脾脏肿大7个月,于2005年6月入院。
查体:T3915℃,神清,重度贫血貌,恶病质,心肺正常,脾脏左肋缘下5c m可及。
RBC1167×1012/L, Hb65g/L。
B超提示脾脏重度肿大。
骨髓穿刺涂片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
诊断为黑热病。
于2005年6月住院,虽诊断明确,因无治疗药物而自动出院,失访。
病例2:男,33岁,因不规则发热,食欲不振45d,体重下降8kg,于2008年7月19日入院。
每天体温波动在38~41℃,主要在午后、夜间发热。
营养中等,无贫血貌,心肺腹未见异常。
查RBC3120×1012/L,Hb129g/L。
B超示脾厚52mm。
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内可见利什曼原虫利杜体及动基体,骨髓培养4d后涂片油镜下见到利杜体细胞分裂及长出鞭毛。
血清送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原虫科免疫诊断试纸黑热病Rk39阳性,骨髓涂片同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确诊报告为黑热病。
予葡萄糖酸锑钠016g,肌内注射,1次/d,3d后体温正常,10d后复查骨髓涂片仍检出少许杜氏利什曼原虫,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
院外自用葡萄糖酸锑钠肌注20d。
3个月后复诊,骨髓涂片未再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 B超示脾脏大小正常。
流行病学调查:云南为黑热病非流行区,是否有白蛉存在,未见文献报道,目前尚缺乏调查依据。
现患率个案调查表

医院感染现患率个案调查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科别床号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病历号
入院诊断:①②
③④
二、医院感染情况
三、主要经血传播病原体调查
1、HbsAg阳性:是□否□未查□未回□
2、抗—HCV阳性:是□否□未查□未回□
3、抗—HIV阳性:是□否□未查□未回□
四、侵害性操作
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静脉输液□
五、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仅指 11月 15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是□否□
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治疗+预防□
联用:单用□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治疗用药已送细菌培养:是□否□
六、外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手术:是□否□术前应用抗生素:是□否□
手术切口等级:Ⅰ□Ⅱ□Ⅲ□
外科围术期用药:是□否□ (仅指Ⅰ类清洁切口)
调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
新的疟疾个案调查表

5.2境外居留地点
5.3发病前2周内
是否有境内其他流行区居留史
5.4境内居留地点
5.5发病前15日内
是否有输血史
5.6近1月内家庭成员或来访亲友是否有人发热
5.7感染来源分类
①是②否,如是,请填5.2项
国家或地区
①是②否,如是,请填5.4项
省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
①是②否
①是②否
①本县感染②省内外县感染③外省感染④境外感染
说明:
1.本表编号由县疾控中心统一编排,仅做为保存和查阅资料使用;
2.请在应选项数字处打“√”;
调查单位:;调查人员:;调查日期:。
省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
2. 本次发病、诊断和报告情况
2.1发热情况
2.2发病日期
2.3发病地点
2.4镜检结果
2.5RDT检测结果
2.6病例分类
如患者本次发病期间多次就诊:
2.7初次就诊时间
2.8初次就诊单位
①持续发热②隔天发热③发热间隔时间不规则
年月日
省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
(如为境外,填国家或地区名)
①未做②阴性③间日疟原虫④恶性疟原虫⑤三日疟原虫⑥卵形疟⑦混合感染①未做②阴性③间日疟原虫④恶性疟原虫
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③确诊病例
年月日
①个体医生②村卫生室③乡镇卫生院④县级医疗机构⑤县级疾控机构⑥地市级医疗机构⑦地市级疾控机构⑧省级医疗机构⑨省级疾控机构⑩其它
3. பைடு நூலகம்次治疗情况
3.1抗疟治疗药物
3.2是否规范治疗
3.3是否住院治疗
如为间日疟病例:
3.4获取药物方式
3.5服药天数
①氯喹加伯氨喹②青蒿素类复方③青蒿素类注射剂型④其它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国家)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地区国标编码□□□□□□病例编码□□-□□□□一、一般情况1.姓名,若为14 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2.性别⑴男⑵女□3.年龄(岁、月)□□4.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员⑹餐饮食品人员⑺公共场所服务员⑻商务人员⑼医务人员⑽工人⑾民工⑿农民⒀牧民⒁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公务人员及职员⒄离退人员(18)家政、家务及待业(19)不详(20)其他□□5. 文化程度⑴学龄前儿童⑵文盲⑶小学⑷初中⑸高中⑹大学及以上⑺不详□6.民族:1 汉族,2 壮族,3 维吾尔族,4 回族,5 蒙古族,6 其他□7.现住址省市县乡村组户口地省市县乡村组8.工作(学习)单位9.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宅)(手机)二、发病情况1. 发病日期:年月日时□□□□/□□/□□□□2. 就诊日期:年月日时□□□□/□□/□□□□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住院日期:年月日□□□□/□□/□□7. 出院日期:年月日□□□□/□□/□□8. 入院诊断:1 登革热疑似病例,2 临床诊断病例,3 实验室确诊病例,4 其他□9.临床诊断日期:年月日□□□□/□□/□□10. 出院诊断:1 登革热疑似病例,2 临床诊断病例,3 实验室确诊病例,4 其他□11.临床类型:⑴皮肤型⑵肠型⑶肺型⑷其它□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 年____ 月____ 日)□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1. 起病急:1 是, 2 否□2. 乏力: 1 有, 2 无□3. 发热: 1 有,2无□如有,则热型为:1 双峰热,2 稽留热,3 驰张热,4 其他□4. 头痛: 1 有,2 无□5. 颜面潮红:1 有,2 无□6. 眶后痛:1 有,2 无□7. 肌痛: 1 有,2 无□8. 关节痛:1 有,2 无□9. 胸红: 1 有,2 无□10. 结膜出血:1 有,2 无□11. 鼻衄: 1 有,2 无□12. 牙龈出血:1 有,2 无□13. 呕血:1 有,2 无□14. 便血:1 有,2 无□15. 血尿: 1 有,2 无□16. 呕吐: 1 有,2 无□17. 结膜充血:1 有,2 无□18. 眼睑浮肿:1 有,2 无□19. 黄疸: 1 有,2 无□20. 皮肤出血点:1 有,2 无□如有,则出血点为:1 散在,2 条/线状,3 簇状,4 其它_________ □21. 皮疹:1 有, 2 无□如有,则皮疹为:1 斑丘疹、,2 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 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 红斑疹,5 其它_________ □皮疹部位:1 全身,2 四肢,3 躯干,4 面部□22. 烦躁: 1 有, 2 无□23. 昏迷:1 有,2 无□24. 休克: 1 有, 2 无□25. 肝大: 1 有, 2 无□26. 脾大: 1 有, 2 无□27. 淋巴结大:1 有,2 无□28. 束臂试验: 1 阳性,2 阴性,3 未做此项检查,4 不详□29. 白细胞计数:1 正常,2 增多,3 减少,4 未做此项检查□30. 中性粒细胞(%):□□.□31. 淋巴细胞(%):□□.□32. 血小板减少: 1 有,2 无,3 未做此项检查□33. 红细胞压积:□34. 出血时间:1 正常,2 延长,3 缩短,4 未做此项检查,5 不详□35. 凝血时间:1 正常,2 延长,3 缩短,4 未做此项检查,5 不详□36. 脑脊液:1 正常,2 异常,3 未做此项检查□37. 尿常规:1 正常,2 异常,3 未做此项检查□38. 肝功能:1 正常,2 异常,3 未做此项检查□1. 是否首例:1 是,2 否□2. 病例类别:1 输入性病例,2 本地病例,3 不明感染原因病例□3. 病例分类:1 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 实验室诊断病例□六、既往史1. 过去身体是否健康: 1 是,2 否□2. 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 1 是,2 否□3. 乙脑疫苗接种: 1 是,2 否□七、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1. 发病前2 周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 1 是,2 否□如是,到何地:___________ ;外出时间:天□□返回时间:____ 年____ 月____ 日□□□□/□□/□□2. 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 ;停留时间:________ 天□□3. 病家及院内人口:3.1 0~4 岁________ 人□□3.2 5~9 岁________ 人□□3.3 10~19 岁______ 人□□3.4 20~29 岁______ 人□□3.5 30~39 岁______ 人□□3.6 40~49 岁______ 人□□3.7 50~59 岁______ 人□□3.8 60 岁及以上____ 人□□4. 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 有,0 无,9 不详□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 年____ 月____ 日□□□□/□□/□□5. 发病处院内或周围环境:5.1 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 个□□5.2 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 个□□5.3 积水容器类型:1 花瓶,2 瓦盆,3 铁罐,4 碗碟缸5 池塘,6 树洞,7 竹桩,8 假山,9 盆景,10 其它________ □6. 防蚊设备:1 蚊帐,2 蚊香,3 纱门,4 灭蚊剂,5 其它:____________ □八、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调查日期审查者审查日期。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

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黑热病是由黑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热病,该病主要在非洲出现,病死率高达50%以上。
本文以一例黑热病病例作为例子,介绍其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该病例是一个30岁的男性,最初的症状为头痛、发热和身体疼痛。
他最近在经过非洲的一些地区,被诊断为怀疑黑热病。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我们需要查明以下信息:1. 他的旅行史:该病例在过去21天内造访了非洲的一些地区。
这是黑热病的高发地区,这表明这位病人很可能感染了黑热病病毒。
2. 病毒载体:黑热病病毒是通过某些啮齿动物传播的,通过调查他是否与老鼠、豚鼠等动物接触过,可以确定他是否受到了感染。
3. 员工和家庭成员:该病人是否在人际接触中传播病毒,如家庭成员、同事和其他人是否也有类似的症状,可以确定他是否展开了传染病的传播。
鉴别诊断黑热病的早期症状往往类似于其他许多疾病的症状,需要经过一系列检测才能做出鉴别诊断:1. 症状:黑热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体重不适,可能会呕吐。
这些症状也是其他许多疾病的症状,比如流感、大肠杆菌感染和疟疾。
2. 血液检测:黑热病的确诊需要通过血液检测来进行,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
同时也会针对其他的疾病进行相应的血液测试以作出病情的鉴别。
3. 肝功能检测:由于黑热病病毒会影响肝功能,检测肝功能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还需要检测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总结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别诊断都是确诊黑热病的重要步骤。
了解病人的旅行史、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周围的人是否出现了相似的症状,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必要步骤。
同时,通过血液检测和肝功能检测等方法,可以将黑热病与其他疾病鉴别出来。
这些步骤都非常重要,在诊断和治疗黑热病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热病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家长姓名
1.2性别(1)男(2)女
1.3年龄(岁)
1.4家庭住址省市县乡镇或街道村或居委会
1.5家中狗数只
1.5.1患病狗数只
1.5.2死亡狗数只
1.6外出史
1.6.1 省市县乡镇或街道村或居委会
1.6.2外出时间年
1.7发病日期年月日
1.8突然发病(1)是(2)否
2.主要症状
2.1发热(1)定期性(2)连续性(3)不规则性
2.2寒战(1)有(2)无
2.3出汗(1)有(2)无
2.4脾肿发现日期天
2.5体重减轻(1)有(2)无
2.6体力衰退(1)有(2)无
2.7头痛(1)有(2)无
2.8夜盲(1)有(2)无
2.9鼻出血(1)有(2)无
2.10齿龈出血(1)有(2)无
2.11气喘(1)有(2)无
2.12咳嗽(1)有(2)无
2.13血痰(1)有(2)无
2.14嘶哑(1)有(2)无
2.15心悸(1)有(2)无
2.16腹痛(1)有(2)无
2.17食欲不振(1)有(2)无
2.18痢疾(1)有(2)无
2.19月经开始年龄
2.20月经闭止年龄
3.主要体征
3.1体温℃
3.2脉搏次/分钟
3.3呼吸次/分钟
3.4血压 / mmHg
3.5营养(1)良(2)中(3)差(4)极差
3.6体重 kg
3.7消瘦(1)有(2)无
3.8贫血(1)有(2)无
3.9发育迟缓(1)有(2)无
3.10淤斑(1)有(2)无
3.11皮肤色素沉着(1)有(2)无
3.12皮肤病(1)有(2)无
3.13黄疸(1)有(2)无
3.14水肿(1)有(2)无
3.15淋巴结胂大(1)有(2)无
3.16扁桃腺肿大(1)有(2)无
3.17舌苔(1)有(2)无
3.18腔溃疡(1)有(2)无
3.19走马疳(1)有(2)无
3.20心率次/分钟
3.21心律(1)齐(2)不齐
3.22心脏杂音(1)有(2)无
3.23肺(1)杂音(2)正常
3.24腹围 cm
3.25腹水(1)有(2)无
3.26脾肋下 cm
3.27肝肋下 cm
4.实验室检查
4.1红细胞计数×1012/L
4.2白细胞计数×109/L
4.3血白细胞及分类
4.3.1中性粒细胞
4.3.2嗜酸性粒细胞
4.3.3嗜碱性粒细胞
4.3.4淋巴细胞
4.4血红蛋白 g/L
4.5白蛋白/球蛋白(1)正常(2)倒置
4.6球蛋白沉淀试验(1)阳性(2)阴性
4.7醛凝试验(1)阳性(2)阴性
4.8间接血凝试验
4.9 IFAT
4.10 ELISA
4.11骨髓穿剌(1)阳性(2)阴性
4.12淋巴结穿刺(1)阳性(2)阴性
4.13脾穿刺(1)阳性(2)阴性
4.14肝穿刺(1)陌性(2)阴性
4.15培荞阳性(1)尿(2)粪便(3)痰
4.16治疗药物(1)葡萄糖酸锑钠(2)芳香双脒剂
5.流行病学调查
5.1外出史(1)有(2)无
去过何地
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
5.1.1野外作业(1)有(2)无
5.1.2野外捕猎(1)有(2)无
5.2野生动物接触史(1)有(2)无
接触过何种动物
5.3是否输过血(1)有(2)无
6.小结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耷者调查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