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混凝和水泥的关系及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士的最新进展

浅谈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士的最新进展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士是近年来水泥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由于水泥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对大量的天然资源的消耗,如何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水泥和混凝土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土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进展。
首先,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土的最新进展之一是使用替代原料和燃料。
传统的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石灰石和泥煤作为原料,而这些原料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降低对天然资源的依赖,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土开始采用更多的替代原料和燃料。
例如,利用废弃物渣滓、废弃建筑材料和废旧混凝土等作为原料,可以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采用生物质和废物燃料等替代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其次,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土的最新进展是研发绿色添加剂。
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大量的化学添加剂来改善材料的性能和工艺性能,但这些添加剂往往具有毒性或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发出了绿色添加剂。
这些绿色添加剂可以替代传统的化学添加剂,具有更好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使用飞灰、矿渣粉、废弃物粉等作为替代添加剂,不仅可以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改善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的性能。
再次,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土的最新进展是研发高性能材料。
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在强度、耐久性、抗裂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改善这些性能,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发出了一系列的高性能水泥和混凝土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久性和更好的抗裂性,可以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需求。
同时,研发高性能水泥和混凝土还可以减小工程的施工量和节约资源,对于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生态环境型水泥和混凝土的最新进展是通过工艺改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水泥凝结时间的关系及混凝土强度的发展

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水泥凝结时间的关系及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水泥凝结时间的关系以及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是混凝土工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等材料拌合而成,通过水泥与水的水化反应发生凝固结晶过程,形成含胶凝材料的复合材料。
混凝土凝固结晶途径不同,对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水泥的凝结时间密切相关。
水泥的凝固是指水泥与水反应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化产物,逐渐胶结成坚固的胶凝体的过程。
水泥凝固的主要过程是胶体胶结、晶体形成等,从水泥浆体初始稳态演化到凝胶阶段,并最终形成一个致密的固体领域。
由于混凝土是通过水泥与水的反应产生的胶凝物,因此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也是指水泥与水反应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
水泥凝结时间的长短与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有密切关系。
水泥凝结时间短则混凝土凝结时间短,水泥凝结时间长则混凝土凝结时间长。
水泥凝结时间主要受到水泥中反应性物质含量、添加剂掺量、水灰比及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水泥中反应性物质的含量,适当增加添加剂掺量,降低水灰比可以有效延长水泥的凝结时间,进而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塑性阶段、膨胀阶段、过度阶段和强度稳定阶段。
塑性阶段是混凝土开始硬化后的早期阶段,混凝土逐渐失去流动性,但仍可塑性变形。
膨胀阶段是混凝土在塑性阶段后的较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膨胀反应,引起体积的变大,同时强度也在增加。
过度阶段是混凝土强度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其时间一般不超过28天。
强度稳定阶段是混凝土的强度基本达到最大值后的阶段,其时间一般在1年以上。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受到水泥的质量、水泥粘胶性、水泥水化反应速度、骨料的性质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质量优良的水泥含有更多的反应性物质,与水的反应速度更快,能够提供更多的胶凝物质,从而使混凝土强度发展更为迅速。
水泥的粘结性决定粘结力的强度,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
合适的骨料能够提供更好的填充性和胶结性,也对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水泥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水泥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水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建筑质量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水泥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未来,水泥的应用前景仍然广阔,其发展趋势也处于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中。
首先,水泥在房屋建筑方面的应用前景仍然十分广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屋建设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水泥可以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用于混凝土搅拌、地基基础施工、墙体砌筑和地板铺设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建筑工艺的创新,水泥的性能和品质将进一步提高,能够满足更多不同类型建筑的需求。
其次,水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材料,以保证其结构的牢固性和使用寿命。
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铁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水泥材料的需求量更加巨大。
未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和完善,水泥行业将继续受益于该领域的发展。
另外,水泥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坝、堤防、港口码头等水利工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泥材料,来构建坚固的结构和防水层。
随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水泥材料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此外,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水泥行业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技术。
未来,水泥行业将更加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例如,开发新型的水泥材料,采用替代原料和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水泥行业还将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水泥的性能和品质,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
总结而言,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仍然广阔。
它将继续广泛应用于房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
同时,水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环境保护要求、资源利用率、技术创新等方面。
未来,水泥行业将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适应市场需求,推动行业的稳定发展。
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作用:配比优化与性能提升

水泥品种与性能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不同品种水泥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不同品种水泥对混凝土
耐久性的影响
不同品种水泥对混凝土
经济性的影响
• 不同品种水泥的水化产物种类和
• 不同品种水泥的水化产物种类和
• 不同品种水泥的价格不同
数量不同
数量不同
• 不同品种水泥对混凝土经济性的
• 不同品种水泥对混凝土强度的影
• 优良的水泥性能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 高强度
• 高耐久性
• 高流动性
水泥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配比优化
水泥用量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水泥用量增加,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提高
• 水泥用量过少,高性能混凝土性能降低
水泥品种与性能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不同品种水泥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不同
• 优良的水泥性能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
• 不同品种水泥对混凝土耐久性的
影响不同
响不同
影响不同
水泥强度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
水泥强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水泥强度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
• 水泥强度是混凝土强度的基础
• 水泥强度与混凝土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 水泥强度越高,混凝土强度越高
• 水泥强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程度不
同
水泥耐久性与混凝土耐久性之间的关系
水泥在耐腐蚀混凝土中的应用
耐腐蚀混凝土的特点与要求
• 高耐腐蚀性能
• 高强度
水泥在耐腐蚀混凝土中的应用
• 优化水泥用量,提高耐腐蚀混凝土耐腐蚀性能
• 选择优良水泥品种,提高耐腐蚀混凝土耐腐蚀性能
06
结论与展望
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及配比优化的重要性
水泥对混凝土的影响

也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 , 虽然 占用的 比例较 小, 但是产 生的影 响却很大。可以对混凝土 的强度和凝结时 间进行有效地调节 , 这 样就可 以 对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成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水泥和外加剂的适应性 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一是混凝 土拌和物初始流 动度很差, 明显达不到设计要求 , 减水率低 于用基 准水 泥的检测值; 二是混 凝土初始流动度较 好, 但经 时损失较大; 三是 所配制的高流动性 混凝土有 明显 严 重 的 泌 水 离 析 , 甚 至 出现 “ 扒底 ” 的现 象 ; 四是出现不正常凝结现象 ,
3 、 合 理 的早 期 、 后 期 和 长 期 强度
性 起 到 一 定 的 阻碍 作用 对 于混 凝 土 的抗 冻 和 抗 裂 的 功 能 跟 水 泥 的 细 度 也
有一定的关联。
水泥强度主要来 自于早期强度及后期强度 , 而且这些影响 贯穿于混凝 土 中。 用C 3 S含量较 高的水泥 来制作混凝土 , 其强度增长较快 , 但在后期可 能以较低 的强度而告终 。 因此选用水泥 时, 应考虑合理的早期、 后期和长期 强度。 4 、 较 低 的水 化 热 水泥 的水化热 简单 的说就是水泥水化过程 中放出的热量。 水化热与水 泥矿物成分 、 细度 、 掺入 的外加剂 品种 、 数量 、 水泥 品种及混合材 料掺入量 有关 。对 于水坝 、 桥墩等 工程 , 由于水化热积聚在 内部不易发散, 使 内部温 度上升到 5 0 — 6 0度 以上 ,内外温度差 引起 的应 力使混凝 土 可能产生裂缝 , 因 此 水 化 热 对 大 体 积混 凝 土 工程 是不 利 的 。
科 学 论 坛
水泥对混凝 土 的影响
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带动,而各类建筑物的性能又很大程度受到混凝土的影响。
混凝土从以前配料、用途单一化到现在的复杂多样化,离不开科研人员辛勤付出。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研究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目前这也成为现在建筑行业的热点问题之一。
标签:混凝土;混凝土应用;绿色生态混凝土,一种由胶凝材料(水泥),水,石子,砂子,及其他材料按合适的比例配置,经搅拌后凝结硬化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耐久性以及能塑成各种形体的人造石材。
1、混凝土的早期历史发展混凝土最早出现在欧洲,但由于最初水泥等原材料质量较差以及配制技术不成熟,导致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低,耐久性差,不能被广泛用于建筑工程施工,所以,之前一直发展较慢。
直到19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被人研发出来,经过配制使用后,人们发现用该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不仅能达到建筑工程各项硬性要求,而且这种原材料来源广泛加工成本低,这种混凝土成为当时最常见的砌筑材料。
到20世纪早期,在水灰比学说和混凝土理论发表后,混凝土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满足各项工程的特殊需求,掺和料、外加剂、引气剂等被添加到混凝土中,加上混凝土的调配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混凝土发展历程才基本得以完善,成为目前工程建设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2、现代混凝土及应用现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混凝土由以前的普通混凝土逐渐向商品混凝土过渡。
商品混凝土相较普通混凝土而言,产量更大,生产周期更短,配制比例更加准确,可以直接作为商品出售,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
2.1现代混凝土的组成及种类传统混凝土一般由胶凝材料、石子、砂子、水按比例配制而成,而现代混凝土为满足工业需求,在其基础上又新添加了许多矿物渣料和多种化学外加剂,使得现代混凝土极具多样化。
目前混凝土按胶凝材料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水泥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沥青混凝土。
2.2各种混凝土的优缺点及应用2.2.1水泥混凝土:由于水泥混凝土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无老化现象、耐久性也较好的优点,所以常用作乡村公路,隧道工程的建筑材料。
水泥和混凝土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水泥和混凝土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水泥和混凝土制品是建筑行业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个行业将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会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环保要求等方面探讨水泥和混凝土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未来几年,我国建筑行业的投资将会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在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水泥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
在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将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同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也将会推动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行业发展。
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泥和混凝土制品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国内的水泥生产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新型的高效节能生产技术,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在混凝土制品方面,新型的材料和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这些新型的混凝土制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环保要求在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水泥和混凝土制品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
例如,国家对于水泥生产企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企业达到更高的环保标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混凝土制品方面,也要求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采用再生混凝土、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等。
四、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水泥和混凝土制品行业将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趋势,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1. 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将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行业将会采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环保要求: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行业将会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水泥凝结时间的关系及混凝土强度的发展

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水泥凝结时间的关系及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水泥凝结时间在施工中有重要意义,初凝时间不宜过短,终凝时间不宜过长。
六大常用水泥初凝时间均不得早于45min;硅酸盐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长于6.5h,其他五类常用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迟于600min/10h。
水泥初凝时间不合要求,该水泥报废;终凝时间不合要求,视为不合格。
精品文档,超值下载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一般是根据水泥品种而定,基本没有统一的时间,但是有个大致范围就是2-3小时。
如果加入早凝剂,初凝时间大致可以缩短到半小时;如果加入缓凝剂,初凝时间可以延长到5-10小时。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
对于混凝土浇筑施工而言,一般需要混凝土初凝时间长一些,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运输、浇筑和振捣时间,因为这些工作必须在初凝前完成。
混凝土初凝后,终凝越快,即初凝与终凝的时间间隔越短,对提高施工速度越有利,因为终凝越快,强度增长就越快,就可以越快开展后续工作。
然而,对于浇筑体积较大的混凝土结构,需要控制混凝土温升,防止温度应力裂缝,就必须控制水泥的水化慢一些,这时初凝与终凝的时间间隔就会比较大。
从初凝到终凝过程,正是水泥水化进程最快阶段,也是水化放热最集中的阶段,延缓水泥水化,必然延迟混凝土终凝。
需要注意的是,水泥的初终凝时间,不能代表混凝土的初终凝时间。
混凝土的初终凝时间需要根据施工条件来进行控制,混凝土外加剂(缓凝、早强组分)、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矿粉等)、环境温度均会影响初终凝时间。
所以,混凝土的初终凝时间,实际上是在较大范围变化,初凝在1~6小时,终凝在3~24小时,都属于正常范围。
追问如何控制初终凝时间差?回答一般来说,使用化学缓凝剂或粉煤灰、矿粉,会同时延缓初凝和终凝时间,并且增大初终凝的时间差。
反之,使用化学速凝、早强剂或硅灰,会同时缩短初凝和终凝时间,并减少初终凝的时间差。
现在,最具技术挑战的是,使混凝土缓凝(2~3小时),同时初凝后马上终凝,强度快速增长,可以快速脱模,加快模板周转,提高施工或生产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天开裂
14天开裂
两个大厂的52.5硅酸盐水泥,w/c=0.3 成型温度18℃;24h后拆模并在室外负温下放置
Lemish 和 Elwell 1996年在对依 阿华州劣化的公 路路面钻芯取样 的一项研究中,也 发现10~14年 强度倒缩而得出 结论:混凝土性 能良好和强度增 长慢有关。 采用快硬水泥的混凝土10年后强度倒缩; 1937年按特快硬水泥生产的水泥与现今 水泥的平均水平很相似。
︱田︱田︱ ︱田︱田︱ ︱田︱田︱ ︱田︱田︱ ︱田︱田︱
混凝土是什么?
混凝土是用最简单的工艺制作的最复杂的体系 工艺必须简单──否则不能成为最大宗的土木 工程材料: 原材料来源广泛 制作工艺简单──混合、搅拌、成型 比其他结构材料(钢材、木材)耐久 体系必然复杂:
原材料不能提纯,成分波动
当前我国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与质量要求的矛盾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存在的问题影响质量及 其控制 对骨料作用认识不足,对骨料质量重视程 度不足,因而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 对矿物掺和料认识和使用的误区
什么是当代混凝土?
工业化生产──预拌混凝土是当代混凝 土的特征:
减小了强度对水泥的依赖性 流变性能更加突出 严酷环境的工程增加,使耐久性要求日 益突现 在水泥水化热增大、强度提高的同时, 结构尺度增大,改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 概念
什么是好的水泥?
混凝土高强的利和弊——
利: 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减小构件断面、减少用钢 量,适用于高耸、大跨、重载等结构 增加构件刚度 弊:高强不一定耐久: 强度越高,抗拉与抗压强 度比越小,构件延性比小;水灰比低,自收缩大; 水泥用量大,温升大;早期弹性模量大,徐变小, 收缩应力大;因此早期开裂倾向大;
混凝土W/C=0.305,掺入高效减水剂1.5%, 坍落度初始为200mm,半小时后为160mm, 1小时后为75mm,损失达60%
C3A含量不同的水泥配制高强混凝土的实例
熟料中 水泥 混凝土28 坍落度 水泥 C3A含量 强度 W/C 天抗压强 (mm) (%) 度 (Mpa) (MPa) 柳州 525 冀东 525R
水泥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化热及其释放速率──矿物组成和细度、水 泥温度 需水量──细度、含碱量 开裂敏感性──矿物组成、细度、水泥温度、 含碱量 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矿物组成、细度、 石膏形态和含量、含碱量 性能稳定性和耐久性──细度、含碱量、氯离 子含量 产品匀质性──生产控制和原材料剂产品均化
水泥什么品质对混凝土最重要?
应当改变强度第一,甚至强度维一的传统观 念; 第一重要的是匀质性和性能和体积的稳定性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比强度更重要,而与混 凝土结构耐久性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水泥,只 保证高强度的水泥并不一定利于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当代混凝土需要开裂敏感性低的水泥
水泥强度和混凝土强度的关系
当代混凝土的特点
当代混凝土是以高效减水剂大规模使用和 矿物掺和料的使用为特征,与时代特点有 关。
使用混凝土强度范围很宽,从C20(极少量 C15)到C80(极少) 混凝土和水泥强度之间不再有固定的线性 关系,32.5的水泥可以配制C60的混凝土, 却配不出C20混凝土
当代混凝土技术和性能特点
原材料: 高强度的水泥──细度细、水化热大、含碱 量大、抗裂性差、维持长期性能的能力差 高活性的掺和料──自收缩和水化热大 多种多样的外加剂 配合比: 较低的水胶比 较大的水泥用量(浆骨比较大) 性能:强度水平提高,流动性大 生产:预拌,泵送
Bolomy公式 :R28=ARc(c/w-B),造成误导
1920 年代,欧美国家水泥中 C3S 约为 35% ,如 今达 50 ~ 70% ;水泥细度从 220m2/kg 到现今的 340~600m2/kg 我国 1970 年代水泥 (GB175-63) 最高标号是硬练 强度500#,相当于 GB175-77 的425 #、现行标 准 32.5 的强度等级;常用水泥是 400# ,按现行 标准只有27.5。
外加剂与掺和料使用技术发展改变了对水 泥强度和混凝土强度的关系的认识 如何看待混合材料水泥/复合水泥的强度
矿物掺和料对混凝土强度的贡献随水灰比 的减小而增大的幅度大于水泥对强度的贡 献随水灰比减小而增大的幅度,因此掺用 掺和料的混凝土必须降低水胶比
当代混凝土对水泥的要求
具有低的开裂敏感性、良好的匀质性、有利 于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的发展,无损害混凝 土结构耐久性的成分
强度和开裂的关系
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比值 随抗压强度的提高而下降
0.11
直接抗拉强度/抗压强度
0.1 0.09 0.08 0.07 0.06 0.05 0 10 20 30 40 50 抗压强度(MPa) 60 70
当前混凝土早期开裂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
早期强度大幅度提高的要求
水灰比(水胶比)降低 水泥强度提高 混合材料活性提高 (用水量)浆骨比增加
——什么是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
任何水泥基材料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灰比 按现有标准的水泥强度检验水灰比:0.5 当前用量最大的混凝土水灰比:<0.5 不仅相同强度的水泥能配出不同强度的混凝 土,而且不同强度的水泥能配出相同强度的 混凝土 不必盲目追求水泥的高强,32.5的水泥能配 制出C60混凝土
在相同水灰比下,混凝土强度和水泥强度仍 然有关,高强度水泥可用于象 C80 、 C100 这 样的高强的混凝土,但是用量很少; 高强混凝土不一定耐久;像任何事物一样, 高强混凝土也是有利也有弊; 工程对混凝土并不困难,难 的却是是配不出合格的C20混凝土
碱和C4AF对收缩的影响
水泥含碱量和C3A对收缩的影响
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问题
▼ C3A
含量和 SO3 的匹配 一般水泥中石膏的优化条件:W/C=0.5, 现 代混凝土使用高效减水剂, W/C<0.40,SO3 不足; 混凝土中掺入矿物掺和料, SO3被稀释。 ▼ 细度和颗粒级配 最佳组成: 5~30μm >90%, <10μm < 10% 只考虑细度的结果:水泥越细,细颗粒越多, 需水量越大,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越大。
7天粉煤灰 7天水泥 28天粉煤灰
抗压强度(MPa)
30
40
30
90天粉煤灰 90天水泥
28天水泥
20
10
365天粉煤灰 365天水泥
0.8 1.2 1.6 2
0
体积水灰比
体积水胶比
强度—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关系
不同厂家生产的相 同品种、相同强度 硅酸盐水泥在混凝 土中的不同表现
覃老师的环收缩实验
尽可能低的需水量 质检合格的水泥未必能满足混凝土的需要, 相同品种和强度的水泥可能会在混凝土中有 不同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产品的匀质性,因此希望控制指 标的上下限
粉煤灰体积比为1∶ 1的不同水胶比浆体中 粉煤灰和水泥在不同龄期时对强度的贡献
抗压强度(MPa)
25 20 15 10 5 0 0.8 1.2 1.6 2
微结构形成的环境和时间的依赖性 —— 对温 度、湿度的敏感性;水化不断进行造成动态 的微结构。因此造成性能的不确定性 性能随微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而微结构具有不 同层次 ( 宏观层次、亚微观层次、微观层次 ) 的多相(固相、液相、气相)的非均质性(依配 合比不同而离散)
微结构的不确知性 —— 水泥水化形成复杂的 凝胶,在目前技术水平下难以测定。
水泥主要矿物水化热发展
发热量(J/g)
1600 1200 800 40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3 C3S C3A 3
C2S 2 4 C4AF
龄期(天)
熟料矿物的收缩率
矿物 收缩率
C3A C2S C3S C4AF
0.00234 ± 0.000100 0.00079 ± 0.000036 0.00077 ± 0.000036 0.00049 ± 0.000114
▼熟料中SO3与含碱量的匹配 不同水泥试样流变性能的测定:
No
4 5 6 7 8 9
比表面积 流动时间(秒) 熟料硫酸盐化 (m2/kg) 搅拌5分钟 搅拌60分钟 程度 SD 377 53 63 71 372 53 63 69 383 54 61 103 386 50 77 71 371 53 99 68 353 50 139 66
检测的水灰比增大,对3天强度的规定未变, 实际提高了早期强度,而高早期强度并不是普 适必要的;
单纯追求强度,使水泥厂采取使用助磨剂磨细、 掺用 “增强剂”等,增加了开裂敏感性和不 利于混凝土长期性能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成分; 有的厂家缺乏诚信第一的市场经济观念,造成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困难; 购销双方缺少合同观念
水化温升提高 , 温 自收缩增加 度收缩应变增加 约束 拉应变增加 超过抗拉强度 早期开裂倾向增加 早期弹性模量提高, 徐变减小 拉应力增加
大气环境作用
耐久性下降
柱子的主要可能破坏形式
受 拉 破 坏
受 剪 破 坏
失 稳 破 坏
水泥的现状对混凝土质量影响
几十年来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降低能耗 和提高强度,但如今却在增加粉磨的能耗
SO3 SD 1.292Na2O 0.85K 2O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SD
流动时间减少(秒)
SD与水泥流变性能关系的验证实例
琉璃河水泥,熟料中 SO3=1.2% Na2O=0.4% K2O=1.5%
1.2 67% 计算SD= 1.292 0.4 0.85 1.5
因此:
混凝土属于混沌体系(非线性体系),具 有“蝴蝶效应”──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 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初始条件极 小的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