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的真正秘诀
中医调理身体中医经络调理改善身体状况的秘诀

中医调理身体中医经络调理改善身体状况的秘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和信赖。
中医经络调理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改善身体的状况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经络调理的基本理论、常用方法和调理秘诀。
一、中医经络调理的基本理论中医经络调理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经络学的基础上的。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血液和气息运行的通道,贯穿于全身。
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和络脉等。
中医经络调理的目的就是通过调理经络系统,保持经络的通畅和气血的循行,从而维护身体健康。
二、中医经络调理的常用方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刺激经络的方法。
常见的推拿按摩包括推、拿、揉、捏、点、拨等手法。
通过推拿按摩能够刺激经络的流通,促进气血的循行,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2. 穴位按压:中医经络理论中存在许多具有调理作用的穴位。
通过按压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通,调节气血的运行。
常见的穴位包括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按摩这些穴位能够缓解疲劳,改善身体状况。
3. 热敷熏蒸:热敷熏蒸是将热量引导到特定的经络部位,通过温热的刺激改善经络的流通。
常用的方法包括热敷、艾灸、桑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经络的扩张,增加气血的流通,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着良好的调理作用。
三、中医经络调理的秘诀1. 个体化调理:中医经络调理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在经络系统的状况和健康问题上会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理。
只有个体化的调理才能更好地改善身体状况。
2. 综合调理:中医经络调理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推拿按摩、穴位按压、热敷熏蒸等。
这些方法相互配合,能够起到更好的调理作用。
因此,在进行中医经络调理时,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3. 长期坚持:中医经络调理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老中医看病方法

老中医看病方法老中医作为中医界的精英,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老中医常用的看病方法。
一、望闻问切法望:老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比如,患者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是湿热内生等。
闻:老中医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身上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可能是有湿热病变。
问:老中医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
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
切:老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脉搏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搏滑腻可能是湿热病变等。
二、辨证施治法辨证:老中医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对病情进行辨证。
辨证主要包括辨证类型、辨证所属、辨别虚实等。
施治:老中医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中药的配伍使用,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的方法,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病痛。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和揉捏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是老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中药煎煮后,用药物的热气薰蒸患者的病部,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
比如,患者腰痛可以用艾叶熏洗,患者腹痛可以用姜汁熏洗等。
四、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是老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中药煎汤涂抹于特定的穴位上,让药物渗透到穴位,起到调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比如,患者头痛可以贴敷太阳穴,患者腹痛可以贴敷关元穴等。
五、食疗调理法老中医注重食疗调理,认为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科学合理地搭配食材,可以起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比如,患者脾胃虚弱可以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患者湿热内生可以多喝利尿的食物等。
老中医的看病方法包括望闻问切法、辨证施治法、中药熏洗法、穴位贴敷法和食疗调理法。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治病的七大法则

中医治病的七大法则(一)扶正祛邪1.扶正祛邪的概念(1)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2.扶正祛邪的应用: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具体情况如下:(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名中医治病绝招

名中医治病绝招
中医治病绝招中医治病绝招,是指中医治病的方法,是将技术、道德、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绝招,不仅注重治未病,更重视积极预防,以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五脏六腑,保持和谐的自然环境为基础,达到预防病变和消除病变的目的。
一、维持良好的生活惯中医治病绝招,以维持良好的生活惯为基础。
正常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早睡早起,每天保持轻松的锻炼,这些都有助于维持健康。
同时,还要摒弃抽烟酗酒、过度消耗体力等不良惯,以保持身心健康。
二、控制饮食中医治病绝招,重视饮食调养。
要坚持营养均衡,每餐不宜过多,食量控制在自身消化能力范围之内。
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每天都要有动物蛋白质、蔬菜水果、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素。
另外,还要减少油腻、高糖、高盐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量,以免影响健康。
三、重视调养中医治病绝招,更重视调养。
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按时进行调养,坚持活动,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另外,还要坚持良好的睡眠惯,不宜熬夜,以免影响身体的健康。
四、合理使用药物中医治病绝招,也要合理使用药物。
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疾病,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过量服用,以免造成
药物过量的危害。
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中医治病养生有三大关键,辨证,立法,开方一、辨证就是根据病人的各种全身症状,主诉,舌相,脉象,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本问题所在而得到证。
二、立法就是根据证型,确定治疗方法,是汗法还是补法还是泻法,还是汗补兼施。
而治疗方法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立的。
三、开方是在确定了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后,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药、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案,应用于患者身上。
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必求于本,治疗原则有: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精津液,三因制宜。
中医治病治法有八法,是以“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为基础,或用一法,或二法叠加,或三法同用。
《黄帝内经》确立了基本治法。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诸多治法总结为“八法”:“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是针对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而立。
但病情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当中常需数法相合,统筹兼顾。
组方亦当主次分明,轻重有度,方能取效。
程钟龄《医学心悟》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使表邪随汗而解。
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咳嗽,疟疾等见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
比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针对感受风寒,恶寒无汗,肢体疼痛,鼻流清涕的风寒表证,喝了麻黄汤会出汗,通过出汗把风寒驱赶出体外,这就是汗法。
吐法:涌吐痰涎、宿食、毒物,使胸脘实邪随吐而出。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停留胃脘,以及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干霍乱等,属于病情急迫,急需吐出之证。
如盐汤探吐方(食盐30克),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酒肉凉菜辣椒,西瓜油腻之物使劲往肚子里填,导致胃肠宿食不下,大便不通,胃胀满恶心,食不下,这时可用30克盐冲水服用,咽喉受到刺激会吐,吐出了宿食,减轻了胃肠的负担,胃肠得通,脾胃升降复常,病就好了。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八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和
原则。
这八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攻。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这八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效果。
下
面我们将对这八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汗法
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使体内的一些毒素、寒邪等排出体外,达到解表、解时的目的。
通过汗法可以暂时清除体内的寒湿,改善气血运行,增强抗病能力。
在中医
治疗中,常用的汗法有温室汗法、药物汗法、针灸汗法等。
二、吐法
吐法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胃气,疏通气机,排出腑气滞阻的方法,达到清胃火、降逆
安胃、散邪和胃的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吐法有药物吐法、针灸吐法等。
三、下法
下法是指通过通便、利小便等方式,使体内的寒邪、湿凉、热邪、火毒等排出体外,
达到解结、利水、清热、除湿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下法有药物下法、针灸下法等。
四、和法
和法是指通过调和气血、调整气机,达到协调内外、阴阳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和
法常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气机失调的病症。
以上八种治病方法和原则,构成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框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
生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
最佳的治疗效果。
了解和掌握这八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患者来说,也
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方法,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十二种方法口诀

中医十二种方法口诀中医是中国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方式,其疗效已经在中华大地上验证了数千年。
中医有十二种方法,这些方法非常重要且需要把握好每个小的细节,同时还需要借助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方能真正发挥效果。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十二种方法口诀。
一、针灸:皮肉皆可刺,关键放针忌沾血。
针灸可以刺激身体各个部位,主要目的是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增强免疫力,缓解整体的病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要放针,避免有流血等不必要的现象出现。
二、推拿:助理神奇事,遇病勿轻饮食。
推拿可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各个系统的不平衡状态,缓解身体的疲惫,舒缓身体不适。
但是当身体出现病症的时候,避免过量食用食物。
三、气功:九曲黄河灌,循环复苏泉。
气功是通过一些练习,让气体在人体内部循环流动,从而增加人体的能量。
它可以缓解不同方式的压力,使人体得以康复。
需要做到按照正确的方式练习。
四、中药:各方配合药,糖盐怕人消。
中药是通过多种草药进行调配出的药品,治疗不同的病症。
但是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和盐分,不然反而会加重身体的疲劳。
五、食疗:同病饮食疗,饮食合宜讲究。
食疗是一种通过食物来治疗疾病的方式。
但需要根据疾病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食品来进行恢复。
不能单纯的随意食用,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六、拔罐:增强体内功,脏腑尽舒畅。
拔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疏通筋络,增强身体的流动性,从而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但是需要准确把握力度,否则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七、艾灸:温暧正气生,寒湿祛所憎。
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烧热艾草或者植物的不同部分,放置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达到改善身体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是应该避免在身体疲劳的状态下使用。
八、石灸:曲直各异石炭,可排异毒随流。
石灸是一种用不同的石头或炭块加热的方法,可以通过对身体的按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是要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使用,不然会加重身体的不适。
九、药膳:药食结合疗,双管齐下好。
药膳是一种食物加药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治疗很多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病的真正秘诀
昨晚靠在床上读<黄帝内经>,恍惚中走来一人,仙风道骨,又华贵尊严。
原来是黄帝驾到,我激动不已,赶忙拜倒。
我抓住这千年不遇的机会,连忙向黄帝请教治病之道。
我问:“为什么今天的慢性病如此猖獗、泛滥成灾?”
黄帝答曰:“我在<黄帝内经>中早已说了,‘上工治未病’。
意思是最好的医生就是在人没有生病的时候宣扬和指导如何保健养生,如何预防疾病,这才是医生的正经事。
你看今天的中医都在干什么,他们只会教人吃药。
而且我还有未说完的话,就是:‘上治治未病’,‘上人治未病’。
前一句是说国家的治理,在健康、卫生事业方面最高明的办法不是开发新药,不是建多少医院,而是把财政预算的重点放在健康教育上;后一句是说个人生活品质的保障,不是靠治疗,而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投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保健养生,这才是上等人的生活。
你看现在的世道,有哪一点是这样做的呢?慢性病的泛滥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
我又问:“为什么西医治不好病?”
黄帝答曰:“你知道什么叫慢性病吗?慢性病就是因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精神心理脱离正常的轨道,违反自然规律,日积月累,造成身体器官功能的下降、衰退的结果。
只有重新回归天道,让身体重新获得自我修复的条件,才会有康复的可能。
西医的所有工作都集中在代替器官功能发挥作用上。
比如糖尿病,不是修复胰脏,而是人工注射胰岛素,久而久之胰脏就彻底失去功能;比如肾病,不是修复肾脏,而是代替肾脏进行洗肾、透析,最后的结果就是肾脏坏死。
如此不一而足,西医所有的治病逻辑都是这样的,因此最终结果是慢性病都成了不治之症,只能终身服药。
西医的检查是病变的结果检查,只有到了身体通过量变的积累达到了质变时候才能检查出来。
这是为什么有的人心闷、头痛全身不舒服,到医院却什么也检查不出来的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癌症只有到了晚期才能检查出来的原因,因为早期不叫癌症,早期就叫高血压、糖尿病、肾炎、乙肝、风湿、哮喘、附件炎等等。
”
我再问:“可是中医现在也治不好病啊?”
黄帝答曰:“哈哈,你说得对,现在的中医也治不好病,为什么?因为中医失传了,变质了。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圣典,是所有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的源头。
中医的精髓和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养生,而不是治疗。
我看你在读<黄帝内经>,你仔细看看就明白,<黄帝内经>主要的篇幅不是论述如何治疗的,而是告诉人们怎样正确的生活,符合自然的天道。
养生、保健、预防就是<黄帝内经>的精髓和本质。
治疗在康复的过程中当然需要,不过是次要的,而后来的中医却放弃了主要的,继承了次要的。
后来的中医经典比如<伤寒杂病论>等都是往这条路上走的,这样看来中医治不好病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医康复病人的方法中,养生发挥的作用达到90%,治疗发挥的作用只有10%,就是把治疗发挥到了极致,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疾病如何能好?更为可悲的是,在治疗各种慢性病的方法中,用药的效果只能发挥10%的作用,是中医所有方法里效果最差的。
因此在<黄帝内经>里,用药治疗的篇幅也是极少的。
其他90%的效果需要其他中医方法,比如砭、针、灸、按跷、导引等。
这些刮痧、拔罐、推拿按摩、气功等自然疗法,在现在中医治疗中的运用越来越少,因为现在的中医只图方便,只图省力,只图经济效益,而用药治疗正好满足了现代中医的需求。
用药治疗是用1%的能力来完成100%的任务,如果能治好病,那才是奇怪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疾病的康复,养生是必要条件,治疗是辅助条件。
必要条件的意思就是:没有这些条件,疾病一定康复不了,而且只要其中一个条件达不到,就不能康复,也就是你说的‘健康一票否决’。
这些必要条件是饮食、喝水、睡眠、运动、环境、心理、习惯等等。
只要通过养生提供身体自我康复的所有必要条件,疾病就一定会康复;如果没有
养生,只有治疗,疾病不一定康复。
如果有了养生,又能运用各种自然治疗方法,疾病的康复就更快了。
后来的中医只在辅助条件上下功夫,放弃的必要条件的提供和帮助,怎么可以治好疾病呢?
如何才是正确的养生,就像你文章里说的,正确的吃、喝、拉、撒、睡,正常的衣、食、住、行、思。
问题的关键是,谁都有可能知道这些的重要,但实际上许多人做不到;许多人经常在做,但基本上都做不到位。
比如睡眠,正常人需要睡八个小时才能把白天劳损的功能修复到正常,而病人身体的损伤远远超过正常人,睡眠时间应该在十到十二个小时。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创造各种条件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那么在睡眠养生上就达到了要求。
中医如果能在这些必要条件方面帮助病人实现养生,那才是最大的功德,最好的疗效。
我之所以来见你,就是因为你的理论和方法继承了真正的中医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这是人类获得健康的必由之路!”
听了黄帝对我如此高的评价,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一激动,就醒了。
原来是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