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合集下载

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以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

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以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

二、深入分析
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文化内 涵
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文化内涵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他 们追求自由、个性,反对礼教束缚,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这种思想观念在 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同时,他们也崇尚清谈玄学,探讨宇宙、人生 等深刻问题,这种文化氛围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三、主题研究
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 的历史价值
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的历史价值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的历史价值在于它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 方式。这幅壁画表现出了当时名士们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为我们了解魏晋时 期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 的艺术价值
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以南京 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画像砖为例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服饰风尚
03 三、细节分析
04 四、时代背景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南朝时期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 期,士人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也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尚。本次演示以南京西 善桥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探讨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及其时代背 景。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魏晋时期的艺术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通过对这幅壁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文 化、历史背景以及名士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对于我们理解魏晋时期的艺 术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再认识
2、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再认识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的研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绘画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这幅壁画代表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其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这对于我们理解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

1.简要分析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参考答案】《秋郊饮马图》绢本重着色,画秋郊平原溪涧,林木萧疏,一红衣奚官骑马持竿驱策群马,群岛形态生动多样。

笔法凝练浑厚,设色典雅,土坡晕染无皴,树干提笔勾勒,树叶用双勾,作品工整严谨,不同于宋画精密不苟的画风,极富"古意"2.赏析委拉斯贵之的《纺织女工》。

【参考答案】《纺织女工》是一曲劳动人民的赞歌,画家以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典故作为背景。

画的中景和前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们。

前景是辛苦的纺织女,中景描绘的一群贵妇,如此对比的手法加重了这幅画的社会意义。

画面技艺高超,色彩丰富,光色结合恰到好处画面前后多处光源,从左右射入房间,形成层层光波的变化,使画面虚实恰到好处,给人以真实感。

《纺织女工》是17世纪不可多得的杰作。

3.简要分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参考答案】《大卫》是米开朗基罗雕塑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具雕像奠定了他充满意志与力量的雕塑风格。

作品以一个体魄健壮、结实,情绪昂扬而又洋溢着力量感的青年形象,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

《大卫》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是对人的英雄品格的赞颂,是对人的坚定意志和伟大精神的写照。

4.赏析李唐的《清溪渔隐图》。

【参考答案】《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巧妙的章法和淋漓粗放的阔笔水墨长皴,表现了雨后溪畔绿树覆荫,溪水潺潺,山石明净,渔翁垂钓于江苇浅滩间的幽静境界,具有鲜明的形象和诗一般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李唐晚年对山水画技法的创造。

5.试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参考答案】《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名世名画之一。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取法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作者:当归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12期1960年4月,位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西善桥钢铁厂,在取土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即报告给了江苏省南京考古队。

经考古队勘查,发现这是一座南朝时期中等规模的单室墓,早年曾被严重盗掘过,因此并没抱太大希望。

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墓室的南北两壁,分布着青砖拼嵌而成的砖画,画面上是“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欢宴图,这幅人物砖画便被命名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这幅砖印模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超过300块墓砖组成。

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

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每人身旁均有榜题标示姓名。

人物之间以松槐、垂柳等树木相隔,极富山林野趣,与人物相谐相融,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

然而,“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并非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人。

“七贤”谈吐不俗,洒脱倜傥,反映出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下,士大夫阶层精神的颓废和清高。

他们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受到南朝人的极力推崇。

“荣启期”则是早于“七贤”很多年的春秋时期的高士,以遗弃世俗名利,知足常乐而著称,是历代文人名士推崇的楷模。

创作者把荣启期穿越时空与七贤并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志趣相同,另一方面也是墓室两壁对称的需要,也有一说认为,这是南朝时期长生、升仙思想的反映。

虽说这幅砖画的历史故事被世人熟知,但砖画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是未解之谜。

直到南京考古队将画像砖运回南京博物院后,才揭开了一直以来砖画成型的神秘面纱。

据科考人员推测,创作者先将白描粉本制成模子,再用模子将画面压印在有编号的砖坯上,烧制后按编号顺序嵌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画面。

而画中采用的散点透视法,继承了我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对称式的构图方式,则匀称和谐,情调统一。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考古人员又相继在江苏丹阳的3座南齐帝陵内发现了同样题材的墓室砖画。

南京、丹阳墓葬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再思考

南京、丹阳墓葬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再思考

I~II_,十z t R5ffI I_RESEFIRLZH 南京、丹阳墓葬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再思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黄忠宝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侯的墓室壁画引入了逸士高人的题材,尤以西善桥宫山墓葬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一)为最,这是对当时墓葬题材的一种全新突破,将“竹林七贤”引入到帝陵的墓室壁画中,是对当时社会潮流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出身不高的帝王为获得世族文化认同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同时还有满足帝王自身精神皈依的需要。

关键词: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从1960年以来,在江苏的南京和丹阳地区,先后发现四座含有“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的墓葬,而且从其墓室形制来讲,这些墓室均被考证是帝王级的墓葬,为什么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会形成这样一股风气?甚至有学者提出这是否是一种帝王葬制譹值得思考。

一、“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背景1.关于壁画产生年代的确定要探讨墓室壁画就不得不落足到那个时代中去,西善桥宫山墓葬发现最早,争议也是最大的,在1960年4月发现该墓葬,并于6月份发掘完成,它的产生时代从东晋到宋齐梁陈均有学者论证,从发掘以来一直争论不休。

参与发掘的罗宗真先生在发掘报告中从墓葬精构、遗物形制、壁画作风来看,最先推测这座墓葬应该是是南朝晋一宋时期的。

訛在1965年,承名世先生提出这是东晋时期的墓葬,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观点。

譻1974年,南京博物院认为西善桥宫山墓葬应为陈宣帝项顼显宁陵。

訛1977年,林树中先生进一步证实了丹阳两座墓为南齐的帝陵,同时认为西善桥墓葬时间应早于丹阳帝陵。

訛韦正先生结合前人的观点,再加上对于墓葬形制与陪葬器物的综合考量,指出这是刘宋中晚期的墓葬。

譾林树中先生推测西善桥宫山墓葬为刘宋前废帝刘子业墓,或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墓。

訛张长东先生认为西善桥宫山墓主为刘宋的刘骏。

訛所以,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西善桥宫山墓是刘宋的墓葬,且为帝陵。

而丹阳的三座墓葬—般被认为是南齐的墓葬,也就是说,从现有的研究及材料来看,是西善桥的墓葬最早开始引入“竹林七贤”的主题,而后为南齐所借鉴,成为一种定制。

试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拼壁画的艺术特征

试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拼壁画的艺术特征

046文艺评论李华栋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六朝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

六朝绘画在承继两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在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布局章法上都有创新和突破,对此后更加成熟的隋唐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朝时期见于记载的画家和作品数量很多,但由于历经沧桑,传世的作品已寥若晨星。

即使流传今世的也大都是唐宋时期的卷轴摹本,虽然这些摹本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和技巧,但面对后人期待目睹六朝真迹的渴望,无疑还是心存遗憾。

好在黄土藏金,在逝去一千多年的六朝古人的墓室内以画像砖、砖拼壁画等非卷轴画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

1960年南京西善桥宫山大型南朝砖室墓内发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拼壁画,就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

该壁画以四人一组分布在墓室的南北两壁,相向而对,它们各长2.4米、高0.8米,南壁壁画自外而内依次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

北壁自外而内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

八人中除荣启期为春秋时期的隐士外,其余七人均为三国、两晋人物。

八位人物形象均采取席地而坐的姿势。

彼此以银杏、垂柳、松、槐、阔叶竹间隔,人物旁均有榜题人物姓名。

南壁壁画始为嵇康,嵇康右边绘银杏一株,与画上其他树木均作同根双枝树形,嵇康头梳双髻,无巾饰,双手弹琴,赤足坐于褥上,那怡然弹琴的神态充分体现了史料上对其生平的介绍,把这位具有傲视汤武周孔气概,但内心充满难言痛苦和矛盾的士人神态刻画得极为神似。

阮籍与嵇康隔松树一株。

其头戴帻,身着长袍,赤足一手支于皮褥之上,一手置膝上,吹指作啸状,极为生动。

其旁置带把酒器一具,器下有盘,器内浮小鸭一只。

阮籍旁为一株槐树,山涛隔树与之相邻,山涛头裹巾,赤足屈膝坐于皮褥之上,一手挽袖,一手执耳杯,前置一瓢尊,其“饮酒至八斗方醉”的海量被刻画得淋漓尽显。

山涛之旁,垂柳一株,然后为王戎。

王戎头露髻,一手靠几,一手持如意。

仰首、屈膝,赤足坐于皮褥上,其前置瓢尊一只、耳杯一只,瓢尊中亦浮一只小鸭,《庾信乐府·对酒歌》有“山简竹篱倒,王戎如意舞”之句。

再论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内涵

再论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内涵

再论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内涵
丁红旗
【期刊名称】《嘉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6)1
【摘要】在至今考古发掘所能见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五幅砖画中,宫山大墓的砖画称得上是最准确、最生动的一幅。

从构图布局上看,除了所反映的神仙道教思想外,就是在七贤画中展示对俗世生活的一种向往或精神理想。

这有其时代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南朝士族制度下对儒雅、文化的无限倾赏,儒学的衰落、玄谈的兴盛以及隐逸之风的泛滥等。

宋、齐、梁三朝,也是对七贤已排除杂音、高度认可的时期。

无疑,帝陵的绘图迎合了这些时代风尚。

也正是这种社会土壤,一直在推动着这种砖画的出现,甚且因其制作繁复、技术要求高,又能以一种宏大、结构纷繁的场面来彰显帝王显赫、张扬的气势,而一度作为帝陵的标配,在逝后的世界中一再传衍,也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墓葬壁画传统。

【总页数】10页(P55-64)
【作者】丁红旗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
2.是否为南朝葬制及其起止年代--关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两个问题
3.(南朝)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何以无竹?
4.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竹”图考
5.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角度解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竹”图考

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竹”图考

砖画墓在江苏地区已发现多座,包括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丹阳胡桥鹤仙坳南朝墓、丹阳建山金家村南朝墓、丹阳胡桥吴家村南朝墓、南京雨花台石子冈M5、南京雨花台铁心桥小村M1、南京栖霞狮子冲M1和M2等墓葬,其中图像保存最完整的是南京西善桥南朝墓。

这些砖画是研究六朝绘画史最为直接和可靠的实物资料,自发现以来就引起考古学者和美术史学者广泛的兴趣。

从构图看砖画中的“一竹”关于竹林七贤的“竹林”到底取自葡萄藤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该墓于1960年4月被发现,1960年5月16日—6月3日被发掘。

该墓为墓室长6.85米,宽3.1米,3.45米。

由于该墓被盗掘,墓门坍塌,全部遗其中较完整、可修复的器物件,其他无法修复、不辨器形者10余件。

出玉器、滑石器、铜器、6大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位于墓北壁中部,均长2.4米,高0.8米,距底0.5南、北壁各有4人,阮籍、山涛、王戎,北刘灵(伶)、阮咸、荣启期。

每人物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使用不同的用具,每人之间用银杏、松、柳、槐等树未可知也。

”可见就算《世说新语》一书是刘义庆独立完成,也很难不参考众门客之意见。

刘义庆在著录《世说新语》时,尽量做到客观,例如其收录的所有人物,都是历史上确实可考的,然而其中难免也会收录一些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内容。

刘孝标为之作注时,曾有意识地矫正此类弊端,专门取各家史料来补充矫正,常常有不同意刘义庆的地方。

刘义庆及其门客和刘孝标,代表了南朝人对于七贤的一般看法。

可以说,至迟到东晋末期,南朝人已经普遍把“竹林”看做是竹子林。

然而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的竹林七贤图里共有10株植物,却只有1棵竹子,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这株植物也“非竹”。

海兽葡萄纹铜镜葡萄干标本关于拼镶画像砖的制作方法,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据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发掘者推测,要想用许多的砖组成一幅完整的壁画,“估计是先在整幅绢上画好,分段刻成木模,印在砖坯上,再在每块砖的侧面刻就行次号码,待砖烧就,依次拼对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在历史上广为表现,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一个常用的题材,但对其表现最早,并且与后世的七贤画像大为不同的,就是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系列。

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系列共发现了四处墓葬,分别是1960年5月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大墓,1965年11月在江苏丹阳鹤仙坳发掘的南齐大墓,和1968年8月和10月在江苏丹阳吴家村及江苏丹阳金家村出土的两座南齐墓。

可惜丹阳三墓中的“七贤”壁画多有残缺,尤其是鹤仙坳墓中“七贤”画残缺严重(仅剩半幅)。

吴家村墓和金家村墓“七贤”画较完整,但仍有少部分残破,且人物形象及题榜姓名还有互相错乱或重复、缺少等误差。

南京西善桥墓出土的“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大型画像砖保存最为完整,对称排列于墓室的南北两壁,各长2.4,高0.8米,共计用324块砖拼嵌组成。

人物形象及题榜姓名也与史书记载一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历来被国内外史学和美术界所重视。

如杨泓、郑岩在其《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就有这样的论述:“西善桥宫山墓南北两壁装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镶砖画,长204、高80厘米,由上百块砖拼合而成。

南壁由外而内依次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北壁自外而内依次为向秀、刘灵(刘伶)、阮咸、荣启期,所画人物或奏乐,或饮酒,或长啸,情态各异,均题有姓名,画面两端和每个人物之间各有一树。

这些模印砖上原有彩绘,今多已不存。

这组画像是目前所见南朝绘画艺术最为精彩的作品。

其他三座墓葬在同样位置也装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金家村墓与宫山墓画像的许多部分甚至出于同一印模,只是补加了当时已经失去的部分。

吴家村墓则依据金家村的画像重新制模,线条较粗疏。

此外鹤仙坳墓还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的部分残迹这些后期制作的壁画均不及宫山墓所见精彩,且题记多有错乱,但增加了其他内容的画像。

”([2]P 218)
这几套画像砖内容、形式大体相同,所以本文就以南京西善桥宫山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分析对“竹林七贤”的性格表现。

八个人物之间的十株树木不全是竹子,而是五株杏树、两株垂柳、一株松树、一株槐树,仅仅在向秀与荣启期之间有一株阔叶竹。

画像砖中的荣启期,是两晋的士人甚为推崇的春秋时期道家人物,其人精通音律,博学多才,传说孔子游于
泰山,就曾见其鹿裘带素,鼓琴而歌,交谈后甚为赞服。

魏晋时期,对荣启期也推崇备至,砖画中安排荣启期和“七贤”在一起,有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

画面中,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以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姿态来表现。

人物有的上身袒露、披襟抱膝,有的赤足打坐、两眼凝视、若有所思,有的抚琴啸歌,有的颔首倾听,有的高谈玄理,有的把玩如意,人人宽衣博带,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傲世、享乐的神态。

嵇康头梳双髻,目送秋鸿,手弹五弦,做怡然弹琴状。

阮籍头戴巾幢,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口作长啸状。

山涛头裹布巾,身前置一瓢尊,一手挽袖,一手执杯欲饮,作豪饮状。

王戎斜身靠几,手弄一玉如意。

向秀头戴帧,一肩袒露,闭目沉思。

刘伶双目凝视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尝,尽展其嗜酒如命。

阮咸垂带飘于脑后,挽袖持拨,正弹琵琶,表现其妙解音律。

荣启期披发、长须,腰系绳索,凝思而弹五弦琴。

整个画像砖用最典型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七贤”的个性和特点,与史书记载的七贤的性格和特点描绘可谓惟妙惟肖。

孤傲高雅、崇尚老庄之情,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作到充分地表现。

整幅画像砖以突出人物为主,以挺劲、秀丽的线条,形象地刻画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和动态。

他们轻裘、缓带、宽衣、赤足,衣裙和飘袖尤如春蚕吐丝,线条极为优美流畅。

并以阔叶竹、青松、银杏、垂柳等不同树木作间隔,既分段表现了人物的特性,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婀娜多姿的古树作为衬景,使人树结合,相互辉映,也滋育和推进了此后的山水画。

每个人物身旁均有题榜标明身份,是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画,其精心处理是颇见匠心的。

四、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艺术特色及价值
画像砖一般是一个砖面上是一个画面,即一个砖面上表现一幅完整的画面或主题。

而南朝发展出了一中新的画像砖手法,即:拼镶砖画。

“所谓拼镶砖画,即是由多块画像砖拼镶起来表现一完整主题。

可以说,南朝的拼镶砖画是在画像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P421)可以看出,而南朝的拼镶砖画与一般画像砖又有着不同,其区别就是,拼镶砖画的画面在每一块砖面上表现的都是画面的一部分,都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所谓的拼镶砖画与东晋南朝的画像砖有着明显的不同。

拼镶砖画是由多块砖拼镶在一起来表现一幅完整的画
面,其构图一般是布满整个墓室;拼镶砖画的题材内容一般是表现在砖侧,而东晋南朝的画像砖题材一般表现在砖面。

”([3]P42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情,但可惜这个事情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极少,所以南朝的拼镶砖画为研究分析南朝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南京西善桥宫山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就是这种拼镶砖画中的杰作。

同时其在工艺上亦有创新,它与西汉洛阳等一砖多模的空心画像砖以及东汉成都等地的一砖一模实心画像砖相比,制作过程也更为复杂。

据专家考证,模印拼嵌画像砖的做法是:先将白描画面的粉本制成木模,再用木模将画面以线条的形式压印在统一编号的砖坯上,经烧制定型,再按编号的顺序嵌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这样的做法,突破了以往一砖多模画像砖的重复单调,以及一砖一模幅面小,气魄不大的局限,反映了制陶工艺的进步和南朝时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和融合。

在这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画面上,创作者又独具匠心的将荣启期与七贤并列,一方面反映了魏晋南朝时期“贵在肆志”、“仰慕同趣”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是墓室两壁画对称的需要。

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因志趣相同而展现在同一幅画面上,是这件作品的特色和创新,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活跃的艺术创作氛围。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母本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仍有争议。

但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人物及树木的刻画手法、风格、线条、人物神态、衣褶飘袖等都与顾恺之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极为相似。

而且顾恺之本人也是东晋名士,生活的年代与“七贤”较接近,所以目前学术界比较集中的意见认为是顾恺之。

所以,这幅作品也是研究顾恺之及魏晋时期绘画的重要素材。

五、在艺术中永存的七贤
“竹林七贤”独具的个人魅力,使他们在我国文人中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当时的士人情趣及社会风尚的反映。

在“竹林七贤”身后,有着众多的艺术家都以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的杰作,都寄托了对他们笑傲山林的向往和憧憬,并都注重对其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的描绘。

但随着《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出土问世,人们对“竹林七贤”的研究又被推向了新的高潮,所以当代的
理论家、史学家又展开了对他们的探讨,并大胆的根据他们在因政权压迫下的不同表现,深入的分析其“贤”与“不贤”。

但不论这些研究的结论是什么,都不能抹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特定的人格精神。

现代人离“竹林七贤”的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但他们的博学多能、鲜明的个性、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坚忍不拔地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人格魅力,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是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的境界。

而且随着对人性的解放和对人性的关注,必将愈来愈受到当代人的推崇。

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存在发现的“竹林七贤”精神也必将随着艺术永存。

本文对南京西善桥宫山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研究分析,一方面是为了画像砖艺术的发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竹林七贤”的人格魅力发扬。

通过上述的分析,从画像砖的艺术发展和独特风格出发,进而研究“竹林七贤”的产生时代、人物性格等。

通过《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的艺术表现分析,发现其在人物性格的表现上的独特之处,从而让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携“竹林七贤”再次走向人们的视野,在感受画像砖的特有艺术语言带来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竹林七贤”的人性魅力。

所以,南京西善桥宫山墓出土的这件《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不仅在历史价值上,在艺术价值上也是不可替代的一件珍品,不愧为南朝时期最杰出的艺术作品和国宝级的艺术文化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