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

四. 构造反转概念
1) 正反转构造: 盆地由早期 张性或者张扭性转变为后 期的压性或者压扭性. 2) 负反转构造: 盆地由早期 压性或者压扭性转变为后 期的张性或者张扭性. 3) 推广之, 凡是区域应力场 发生性质反转的构造就是 反转构造.
思考题:
试述伸展构造样式与形成机制.
34造山带伸展机制1加厚作用形成势能差2造山根对流拆离作用3板块深俯冲断离作用1加厚作用形成势能差汇聚造山导致壳层加厚和地表隆升当汇聚趋于停止时加厚壳层就会在变形与未变形岩石圈之间引发势能差高势能柱体总会向低势能柱体施加水平挤压力由此促发造山带变形柱体伸展塌陷
13 伸展构造
一. 伸展构造概念
二. 伸展构造样式
2)造山根对流拆离作用
在岩石圈根部, 热边界层随汇聚缩 短发生显著加厚并向下运移,它在地 幔对流驱使下失稳、拆离、快速沉陷 进入软流圈,而软流圈热物质随之上 涌补偿使得残留岩石圈甚至壳底直接 暴露与软流层接触,由此引发强烈熔 融、高温变质、区域伸展与岩浆作用.
3)板块深俯冲断离作用
持续汇聚促使低密大陆 岩石圈随同高密大洋岩石圈 运移至俯冲带深处,这时显 著密度差就会使得俯冲板块 陆壳部分强烈上浮而高密洋 壳部分向下拖曳,这时俯冲 板块就会张裂、断离和沉陷 作用,热软流层上涌引发构 造伸展、区域隆升、岩浆活 动以及热变质作用。
2.3 断陷盆地
在伸展背景下受基底及盆缘正断裂控制发育的沉积盆地. 地堑盆地 半地堑盆地
半地堑盆地叠加
2.4 裂 谷
裂谷是区域伸展隆 起背景下形成的巨 大狭长断陷,切割深, 发育演化期长,常具 有地堑型式. 包括大洋裂谷, 大陆 裂谷以及陆间裂谷.
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大洋 裂谷构成一演化系列,即大 陆开裂、海底扩张的过程。 不过,并非所有的大陆裂谷 都能演化为大洋裂谷。
伸展构造——精选推荐

伸展构造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的类型--伸展构造的模式--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伸展构造是区域引张作⽤下形成的⼀套具有特⾊的构造系统。
马杏垣曾指出:“引张作⽤也造就了全球范围的构造现象,其规模甚⾄⽐挤压变动还要⼤。
”伸展构造是在区域性引张作⽤下形成的⼀套独具特⾊的构造系统。
从全球构造及其演化的观点,挤压作⽤(如造⼭带)与引张作⽤(如洋中脊、拉张带)是构造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相关的两个⽅⾯。
由于构造研究源于造⼭带,造⼭带⼜以挤压变形为特⾊,以致曾长期忽视引张伸展作⽤及其形成的伸展构造。
关于伸展构造的重要性,马杏垣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其实,引张作⽤也造就了全球范围的构造现象,其规模甚⾄⽐挤压变动还更⼤”。
从构造应⼒状态和变形体制看,伸展作⽤和挤压作⽤可概括为“开”与“合”。
“开”与“合”乃地壳的⽔平运动,在⼀定条件下⽔平运动与升降运动⼜相互转化。
升降运动中的上升隆起往往导致重⼒势的变化和重⼒不稳,引起地壳表层的顺坡下滑⽽形成重⼒滑动构造。
所以,伸展、降起与重⼒滑动具有相对统⼀性。
⼀、伸展构造类型地堑和地垒--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和盆岭构造 (⼀)(⼆)--⼤型断陷盆地--裂⾕--剥离断层伸展区构造,以正断层为主构成各种组合类型。
1、地堑和地垒地堑主要由两条⾛向基本⼀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
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个共同的下降盘(图A)。
巨型地堑系称作裂⾕。
这⾥主要讨论⼀般规模的地堑。
构成⼤中型地堑边界的正断层常常是由数条产状相近的正断层构成同向倾斜的阶梯式断层系列。
两侧正断层可以均等发育,也可以是⼀侧更为发育。
地垒主要由两条⾛向基本⼀致的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图B)。
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个共同的上升盘。
组成地垒的正断层可以呈单条产出,也可以是数条产状相近的正断层组成的依次断落的阶梯状断层带。
从区域地质构造看,地堑⽐地垒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
2、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和盆岭构造(1)阶梯状断层由若⼲条产状基本⼀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向断落,构成阶梯式。
第12章伸展构造

地堑和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但倾向相反的正断层
构造,相向倾斜构成地堑,相背倾斜构成地垒,它们常相 伴出现。出现在壳浅层,造成上部地壳的减薄。
半地堑
济阳坳陷109测线地质剖面图
在大区域上,一系列的地堑和地垒
可以形成盆岭构造。
第十章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型式
伸展构造成因模式 伸展构造发育的位置
伸展构造型式
伸展构造是在岩石圈水平方向上拉伸或薄化作用 下形成的构造组合系统。 伸展构造可以发育在不同地壳层次,具有不同的 尺度。在地壳浅层次表现为正断层,深层次表现 为拆离带。 伸展构造的型式主要有:
适用于大陆地壳浅层次的几何模式
多米诺式正断作用(Domino-style normal faulting): 平面状正断层旋转逐渐变缓,原来水平的地层随 之发生旋转逐渐变缓,造成地壳的减薄。
铲形正断作用(Listric normal faulting): 断层面呈 凹面向上的铲形,断层不旋转,岩层旋转,伴 随逆牵引构造。
拆离断层的特征
1、将年轻的变质变形程度轻微的 浅构造层次岩石叠置于强烈变质 变形的深构造层次岩石之上; 2、规模巨大,一般具有区域性; 3、位移量大,可达数10km;
4、上盘以正断层形式伸展,这些 正断层呈铲状或多米诺状,向下 归并入拆离断层; 5、拆离断层具有特征的构造岩系, 即由下部往上:糜棱岩—绿泥石 化角砾岩—微角砾岩和假熔岩 带—拆离断层面—断层角砾岩和 断层泥,且各类构造岩的发育厚 度也依次变薄。
盆岭构造:山岭(往往为单面山)
及其间列的盆地组成的构造-地貌 单元。它是由区域伸展作用下形成 的地堑、地垒组成。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2-答案

复习题-2(答案)一、名词解释1. 断层:地壳内的岩层或岩体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面状破坏或面状流变带,两侧岩石发生了明显位移的构造2. 断层面和断层带,断层几何要素之一:断层面为切断岩石并使两侧岩石发生位移的断裂面,常有擦痕和断层摩擦镜面;断层带为由一系列断层面或由较宽的破碎带组成的大型断层,带内岩石破碎,常发育断层角砾岩、断层泥、超碎裂岩和糜棱岩等断层构造岩。
断裂带一般宽达数米甚至几公里3. 断层线:断层几何要素之一,为断层面与地面交线4. 断盘:断层几何要素之一,为断层面两侧发生位移的岩块。
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侧岩块为上盘,下侧为下盘;断层面直立时,据断层走向将两盘分为东西盘、南北盘、北东、南西盘或北西、南东盘。
根据断层的运动方式:相对向上运动的为上升盘,向下运动的为下降盘5. 相当点:确定断层位移距离的标志物,断层发生之前是一个点,经断层作用并发生位移后形成两个点,这两个点为相当点6. 相当层:确定断层位移距离的标志物,断层发生之前是一个层,经断层作用并发生位移后形成两个层,这两个层为相当层7. 滑距:确定断层位移的一种方式,在断层面上两个相当点位移后的距离为总滑距,可以分解为走向滑距和倾向滑距8. 断距:确定断层位移的一种方式,相当层在垂直地层走向或断层走向的剖面上两盘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不同的剖面上度量的断距是不同的9. 地层断距:在垂直地层走向的剖面上相当层之间的垂直距离10. 铅直地层断距:在垂直地层走向或断层走向的剖面上两盘之间的铅直距离11. 水平地层断距:在垂直地层走向的剖面上相当层之间的垂直距离12. 视地层断距: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相当层之间的垂直距离13. 平错: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上下两盘相当层在断层面上距离的水平分量14. 落差: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上下两盘相当层在断层面上距离的垂直分量15. 走向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的断层16. 倾向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倾向大致平行或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的断层17. 斜向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18. 顺层断层:与所在岩层面大致平行的断层19. 纵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的断层20. 斜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的断层21. 横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垂直的断层22.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倾向滑移断层23.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倾向滑移断层24. 平移断层:平行断层面走向滑移的走向滑移断层25. 地堑:由两组正断层组成,走向一致,倾向相向,形成槽形地带26. 地垒:由两组正断层组成,走向一致,倾向相背,形成垒形构造型式27. 阶梯状断层:只发育一组正断层,相对于一侧依次下降形成阶梯状断层28. 叠瓦状断层:由一系列产状相近的逆断层上盘依次向上逆冲,在剖面上呈岩片相互叠置构成叠瓦状28. 环状断层:若干条弧形或半环状正断层围绕一个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构成环状断层29. 放射状断层:若干条断层自一个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构成放射状断层30. 构造岩:在断层带内岩石在断层作用下发生破裂、重结晶,以至产生新矿物,形成具有特征性组构和矿物成分的岩石称为构造岩,分为碎裂岩系列和糜棱岩系列,其中碎裂岩系列由碎裂岩、断层角砾岩、微角砾岩、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等组成。
伸展构造样式

伸展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是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样式,指的是地壳中岩石层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展伸的构造形态。
这种构造样式在地球历史上普遍存在,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伸展构造样式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力学作用。
当地壳中存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岩石层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和展伸,形成伸展构造样式。
这种构造样式通常表现为地壳的延展和拉伸,造成地壳的裂谷、断块和低陷等地质形态。
伸展构造样式在地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首先,伸展构造样式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地球板块在运动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伸展构造样式,这对于理解板块运动的机制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伸展构造样式是多种矿产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伸展构造样式下,地壳中的岩石层发生断裂和展伸,使得地下的矿质物质得以上升和聚集,形成矿床和矿区。
因此,伸展构造样式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指示标志。
此外,伸展构造样式也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伸展构造样式使得地壳表层发生断裂和拉伸,形成山脉、河谷、湖泊等地貌形态。
伸展构造样式具有多种形态和特征。
其中最常见的是裂谷和断块。
裂谷是指在地壳中形成的狭长的裂隙,通常伴随着地壳下降和地壳延展。
裂谷常常形成河谷和湖泊,对水资源的储存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断块是指在地壳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板块,通常伴随着地壳抬升和地壳收缩。
断块的形成对于地震活动和地壳变形具有重要影响。
伸展构造样式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伸展构造样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机制和过程,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作用,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及预测地震活动的发生。
因此,对伸展构造样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伸展构造样式是地球地壳中岩石层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展伸的构造形态。
它对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伸展构造样式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认识,还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构造分析-伸展构造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 mcc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基底(下盘)和 轻微变形(变质)的盖层(上盘)构成。 • 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十余公里 或数十公里,呈孤立分散的穹隆状产出。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 基底与盖层之间以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 分隔;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51
岩浆作用引起的伸展作用
岩浆作用
地壳增厚导致失稳作用 热及流体作用引起拆离断层作用 岩浆作用 热窿 滑覆
伸展
拆沉作用
俯冲-增厚 拆 沉
软流圈的上涌 岩石圈的反弹 伸 展
-岩石圈伸展
High and low convergent rates
伸展拆离-
断陷部分熔融-
均衡补偿
刘俊来等,2006
4. 区域伸展构造组合
欧亚大陆东部地区早白垩世伸展构造系
(四) 盆岭构造
美国西部内华州盆岭区构造
在伸展区,掀斜构造、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等共同 产出,形成由不对称的纵列单面山、山岭及其间宽广盆 地组合成的构造-地貌单元,即盆岭构造。
5. 大陆伸展模式
• Lister(1986):
– 纯剪模式 – 单剪模式 – 分层剪切模式
Gueydan et al., 2008
Buck, 1991
• 要点:
– – – –
(1) 纯剪切伸展模式 (Pure shear model)
共轭高角度正断层系、对称地堑、裂谷盆地 岩石物理状态与岩石圈变形 水平拉伸纯剪变形与非旋转应变 上部地壳至下部地幔的均匀变形
四、伸展动力来源
造山带垮塌
造山带挤压缩短 增厚的不稳定造山带楔体 不稳定根部 伸 展
构造地质学复习笔记

绪论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的分类:一般分为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型构造。
构造变形场可概括为六中: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展构造:是水平拉什形成的构造,或垂向隆起导生的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
压缩构造: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
升降构造:是岩石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体现,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
走滑构造:是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直立剪切面可以是区域剪切扭动形成的走滑断层,也可以是区域压缩引起的两组交叉走滑断裂。
滑动构造:滑动构造主要是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也包括某些大型平缓正断层。
旋转构造:是指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岩石圈可分为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地壳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又分为由沉积岩、火山岩和相应中、浅变质岩组成的盖层及结晶基底,后者包含花岗岩类侵入岩和片麻岩、结晶片岩等。
中地壳主要是闪长岩类岩石及物性上相近的片麻岩和部分片岩。
下地壳主要是玄武质的辉长岩类及相应的变质岩等岩石。
根据深度变化引起岩石物性物态的变化将构造层次划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和深构造层次。
构造观:是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构造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构造置换:是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的某些主要特点,即为构造继承。
构造新生的两重含义:1、后期构造不受前期构造的影响或制约,形成一套在方位、几何形态、类型和样式上完全不同的构造;2、后期构造改造并使前期构造的一部分或全部卷入到后期构造之中,形成一套完全服从后期变形的全新构造。
构造地质学-12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地质构造组合

10 粉砂、粉砂岩
巴布亚新几内亚盆地陆上部分地质剖面图
北部的冲断带向南变成伸展构造体系,从二者卷入的地层判断, 冲断构造与伸展构造大致同时发生。
挤压构造力与拉张构造力的衰减特点 挤压构造力的传播过程伴随能量的吸收以及 消耗于岩石的运动,因此衰减很快; 拉张构造力的传播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因而衰减较慢。 挤压构造力在传播过程中迅速衰减的特征有 可能在岩石圈上部造成挤压构造与伸展构造 共存的现象。
0
N1
J
20km
巴布亚盆地
J
5
太平洋 位置图
俾斯麦海
内亚 巴布亚新几
A
10
所罗门海
巴布亚
澳大 A? 盆地 利亚 珊瑚海
400km
基底 下白垩统Ieru组页岩
N2-Q1
N1
K1
J
J巴布亚褶皱带Fra bibliotekN1K1 K1
K1
K1
JJ
J
A
N1 0
K1
J
J 5
下白垩统Toro组 和Ieruz组下部砂岩
中新统Darai组灰岩
第十二章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 地质构造组合
这里的“构造组合”特指在同一期构造 活动形成的一套地质构造,不包括不同 期地质构造的叠加现象。
引言
在岩石圈上部有时能见到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逐渐 过渡,二者几乎同时形成,这涉及到拉张构造力与 挤压构造力的传播特点。
海拔(km) 海拔(km)
澳大利亚 克拉通
A?
三、扭动构造背景下的地质构造组合 1. 压扭作用与压扭构造 2. 张扭作用与张扭构造
挤压构造背景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前面已讲过,这里不再涉及。
二、挤压背景下的伸展构造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垒
地垒由两组走向平行且倾 向相反(或相背)的正断 层组成,两个正断层拥有 一个共同的下盘(上升 盘)。
地堑
地堑与地垒
地堑
盆岭构造:在伸展区,由倾斜岩块、阶梯状断层 或控盆正断层共同产出,形成由山岭和拉张盆 地构成的地貌单元。是在区域性的地堑、地垒、 掀斜式阶梯断层控制下形成发育的。
二 断陷盆地
垂向上岩墙群发育伸展 变形
岩墙群
第二节
伸展构造发育模式
常见有旋转作用,剪切作 用和拆沉作用等三种基本 模式 1. 旋转作用模式:由 沃尼克(B.Wennicke,1982) 提出,该模式认为:地壳 浅部构造层次和盆地内部 断层的形成,与这些场所 出现或具有的旋转、非旋 转变形环境、变形条件有 直接关系。
四 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拆离断层将年轻或浅构造层次的岩石直接叠覆于古老 和深构造层次的岩石之上。通常是,拆离断层上盘为 不变质或极低级变质岩,下盘为具有糜棱岩结构的高 级变质岩。
拆离断层的特征:
1) 区域或亚区域规模,至少可达数十公里。 2)超过10公里的巨大位移量。 3)上盘因伸展而发育一组或多组正断层,它们向下合并于 拆离断层,而下盘则很少发育类似的断层。
4)上盘由低级变质或不变质的上地壳岩石组成。 5) 变质核杂岩(MCC)的变形行为与上盘完全不同, MCC-韧性变形;上盘-脆性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顶部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与上盘相同,说明 它们是在同一递进变形过程中形成的。
国内大量的变质核杂岩的特征表明,中国变质 核杂岩除个别缺失中间层外,其他均具有三层结 构,即盖层(上部脆性变形层)、滑脱层(固态流 变中间韧性层)、核部(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
MBT
Pz- Mz Kz
MFT Kz
Pt2+ 3
0
30
60km
喜马拉雅造山带同步伸缩转换
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剖面图(据李德威,1992)
YZS-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LMCC-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 BDF/STD-基底 拆离断层(藏南拆离系); HHMCC-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 MCT-主中央逆 冲断层; MBT-主边缘逆冲断层; MFT-主前锋逆冲断层。
第十二章 伸展构造
第一节 伸展构造型式
伸展构造广泛发育于不同构造环境,类型众多, 根据构造层次主要分为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 箕状构造、盆岭构造、断陷盆地、裂谷、剥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以及岩墙群等。
1. 正断层的组合型式----地堑与地垒
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 倾向相向(或相对)的正 断层组成,两个正断层拥 有一个共同的上盘(下降 盘)。
断陷盆地: 边界为高角度正断层控制的区域性 沉降地区。断陷盆地多呈菱形、带状、等轴状 产出。如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 这种盆地的形成与盆地边缘发育的断裂构造具 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边沉积、边断裂”是这 一盆地发展演化的基本特点。
松辽盆地为 我国最大的产 油气盆地、从 盆地结构来看, 呈明显的双重 结构的“牛头 式”。下部侏 罗系主要为断 陷,白垩系以 上为坳陷型。 大庆长垣处在 中央古隆起带 上。
4)具有特有的断层构造岩组合序列,具有早期韧性变形后期 脆性变形的变形历史,其先后形成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并在一个 窄带上依次叠加。 典型的构造岩组合由老到新依次为: (a)糜棱状岩石; (b) 绿泥 石化角砾岩; (c) 微角砾岩(常含有假熔岩); (d) 断层角砾和 断层泥。
拆离断层的构造岩组合系列是拆离断层正断抬升作用 的结果。 拆离断层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上形成不同 的构造岩。随着拆离断层作用的抬升,形成于深部的糜棱 状岩石逐渐向上运移,依次经历退化变质剪切作用 (角砾岩-绿泥石化角砾岩)、脆性碎裂作用(微角砾 岩)。这些岩石依次叠加,最终形成特定的断层构造岩序 列。
箕状构造:在伸展区所发育的盆地一侧发育阶梯状正断层 (半地堑),另一侧断层不发育,沉积中心靠近断层发育的 一侧,其空间形态似“箕”形。
三 裂谷
裂谷是区域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 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时间 长,常具地堑型式。 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地质构造 特征,可分为大洋裂谷、大陆裂谷和陆间裂谷。 裂谷在大陆裂解与大洋扩张方面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俯冲-增厚 拆 沉
软流圈的上涌 岩石圈的反弹 伸 展
岩浆作用引起的伸展作用
地壳增厚导致失稳作用 热及流体作用引起拆离断层作用 热窿 滑覆
岩浆作用
伸展
岩浆作用
莫霍面
地壳
地幔
造山带的山根示意图
造山带的根部介入密度较大的地幔之中获得浮力, 该浮力支撑着地表的造山带。沉入地幔中的部分就 是造山带的山根。
红海-陆间裂谷 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 岛之间,长1900公里。岩石 圈尺度伸展.
死海-裂谷 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地球表面的最低点,其水面低于 海平面400米。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板块构造与裂谷的对应关系
大陆裂谷 大陆裂解 陆间裂谷 大陆漂移 洋中脊裂谷 海底扩展
大陆裂谷主要特征:
(1) 裂谷是由一系列以正断层为主的地堑、半地堑组成的复杂地堑系,通常 发育于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等构造一地貌景观,反 映岩石圈的伸展作用。 (2) 裂谷中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包括磨拉石之类的碎屑沉积,常伴有蒸发岩、 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沉积。裂谷沉积中常包含重要的沉积矿产。 (3) 裂谷往往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裂谷带内的地球物理场一般表现为巨 大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和负磁异常,或者为负背景值上的正异常。裂谷的边界 一般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度带和磁力梯度带。大陆裂谷热流值一般较高,且 变化幅度较大。 (4) 大陆裂谷带发育的岩浆岩有两类共生组合:①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为 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武岩及其深成侵入岩体;②双峰系列,可以是拉斑 玄武岩-流纹岩套,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套。
上部盆岭构造 上部正断层系
顶部剥离断层
上部剥离断层
核部变质 杂岩
糜棱岩带
雅鲁藏 拉轨岗日 定日布江地 热隆 岗巴拆离 堑伸展带 伸展带 断层带
拉孜
高喜马拉雅 变质核杂岩
珠穆朗玛峰
S
Mz -Kz Mz-Kz YZS
Pz Pz
LMCC
Mz- Kz
定日
Pz 2 P z1
STD
HHMCC
MCT Pt 3- Pz 1
2. 剪切作用模式:该模式认为:大陆伸展构造的发生与大陆地壳的剪切应 力作用相关,具体提出了纯剪、单剪和分层剪切滑动作用的模式。
3. 拆沉作用模式:所谓拆沉作用,是指温度较低,密度较密大的岩石圈地幔下 沉到相对温度较高密度较密小的软流圈中的作用。 该模式认为:拆沉作用可导 致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化,并足以驱动大规模伸展构造的发育。
变质核杂岩 : 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
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 其上被低级变质或不变质、浅构造层次(拆离断层)上 盘以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实际上,变质核杂岩 就是拆离断层的下盘,它 经历了拆离断层的正断抬升作用,并由于均衡调 节作用和岩浆上窿作用而形成穹隆状态。
O-甲村组灰岩
O
Pt-聂拉木群
拆离断层上盘滑来峰
五 岩墙群
是横切围岩的板状侵入体, 平面上常常成群出现,呈 平行带状或放射状排列。 岩墙群尤其是铁镁质岩墙 群是区域伸展的重要型式。 典型裂谷的下面,常常发 育一套直立岩墙群,是深 部裂谷基底与浅层断陷槽 联系的纽带。另一类岩墙 是以隆起为中心的放射状 岩墙群,是深源物质向上 涌动的产物。
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1)空间上为孤立穹隆状地质体,平面呈近圆形或长圆形,其中 经常具有一翼陡一翼缓的几何特征。. 2)由从深部(中下地壳)出露到地表的中-高级古老变质岩组 成,通常具有较晚期的岩浆岩侵入体。 3)顶部发育含糜棱状岩石的大型剪切带,剪切带顶部被拆离 断层切割,并引起脆性变形和蚀变作用,形成绿泥石化角 砾岩、微角砾岩甚至假熔岩。
山根去除—拆沉作用 ——导致造山带伸展
第三节 构造反转
断层的性质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发生转变的现象就是构造 反转。 早期的张性或张扭性断层后期转变为压性或压扭性断层 称为正反转构造。
早期的挤压系统部分地转变为正断层称为负反转构造。正反转构造来自第四节 伸展构造的鉴别
一般来说,在中小尺度上识别伸展构造依据破 裂面几何形态,充填破裂的脉体形状,脉体矿 物组合及生长变形组构,断层岩特点,以及其 他伴生构造;大型及区域尺度上,更加强调的 是从构造组合原理出发,结合沉积、变质、岩 石流变及热构造信息鉴别伸展构造。 典型的伸展构造及其组合,主要是在岩石圈引 张或拉伸作用下形成的。在碰撞型造山带,往 往在前陆变现为叠瓦状褶皱-逆冲断裂带,后 陆则多发育阶状正断层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