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连产方案
虾稻共生实施方案

虾稻共生实施方案虾稻共生是一种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在稻田中引入虾类,利用虾类在稻田中的捕食害虫和杂草的能力,达到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目的。
虾稻共生实施方案是指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虾稻共生种植和管理方案,以保证虾稻共生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首先,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虾类品种是虾稻共生实施方案的基础。
水稻品种要选择耐水淹、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品种,以保证水稻的稳产高产。
而虾类品种要选择适应水稻生长环境、对害虫和杂草有较强捕食能力的优质品种,以保证虾类在稻田中的生存和捕食效果。
其次,合理的水稻和虾类养殖密度是虾稻共生实施方案的关键。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水稻生长条件和虾类的生态特性,确定出最佳的养殖密度,既要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又要保证虾类的正常捕食和生长。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虾稻共生系统的优势,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此外,科学的水稻和虾类管理措施也是虾稻共生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在虾类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合理投喂、定期清理虾塘,保证虾类的健康生长。
只有科学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虾稻共生系统的稳定运行。
最后,合理的收获和销售策略是虾稻共生实施方案的收尾工作。
在收获水稻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虾类,避免对虾类造成伤害。
在销售产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所述,虾稻共生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水稻品种、虾类品种、养殖密度、管理措施、收获销售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实施。
只有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才能保证虾稻共生系统的有效运行,达到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的效果。
希望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虾稻共生实施方案,推动虾稻共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虾稻共作建设工程方案

虾稻共作建设工程方案一、概述虾稻共作是指在稻田中养殖虾类与水稻相结合的一种农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虾类可以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同时还可以利用水稻田中闲置的空间,增加养殖虾类的收益。
虾稻共作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值和经济效益。
本方案拟对虾稻共作项目进行建设规划,提出整体设计方案及项目实施细则,以确保虾稻共作项目的顺利推进和运营。
二、建设目标1.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虾稻共作模式,提高了田间生态循环水平,增强了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促进了可持续农业发展。
2.提高农田综合利用率。
虾稻共作不仅能够提高水稻产量,还能充分利用田间的空间,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增加农民收入。
虾稻共作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经济总产值,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改善生态环境。
虾稻共作模式通过提高水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耐逆性,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三、建设内容1.土地整理和防渗工程对基地土地进行整理和平整,保证土地承载力和排水条件满足虾稻共作需求。
对土地进行防渗处理,防止水分外流和土壤侵蚀。
2.虾塘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建设虾塘,包括虾塘水池、虾塘周边的配套设施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虾类的良好生长环境。
3.水稻田改造对水稻田进行改造,包括提升水稻田耕作质量、改善水稻种植环境,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4.设施建设在虾稻共作基地建设农业温室、仓储设施、生产设备等配套设施,提高虾稻共作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5.配套设施建设基地周边的辅助设施,包括交通道路、供水供电设施、生活区、办公区等,提高基地的整体运营能力。
四、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确定虾稻共作基地选址和规模,进行勘察和土地整理,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
2.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渗工程、虾塘建设、水稻田改造等,确保基地的基础设施完备。
3.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虾稻共作项目的正常运作。
稻虾共作实施方案

稻虾共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稻虾共作是一种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它是指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增加虾类养殖收益,同时还能改善水稻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因此,稻虾共作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实施方案。
1. 选址选择。
稻虾共作的选址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要选择水稻田地势较低、水源充足、土质肥沃的地块,以利于虾类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要选择水稻田周围环境相对清洁的地块,避免化肥、农药等对虾类的污染。
2. 种植水稻。
在选址确定后,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施肥、浇水,保证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3. 养殖虾类。
在水稻田中投放适量的虾苗,控制虾类的密度,避免过度投放导致水质污染和疾病传播。
同时,要定期投喂适量的饲料,保证虾类的生长和产量。
4. 病虫害防治。
在稻虾共作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水稻和虾类的危害。
5. 生态环境保护。
在实施稻虾共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理利用农田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水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6. 经济效益分析。
稻虾共作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增加虾类养殖收益,同时还能改善水稻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总结。
稻虾共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因此,有关部门和农民朋友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利用开挖养虾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田埂,平整田面,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防止下大暴风雨时使田埂倒塌。
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
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防止小龙虾外逃和敌害进入。
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
在距田埂1米处,内要3米踢一处1.5米低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等待藤蔓开卖后,在寒冷的夏季起著遮阴消暑的促进作用。
在养育虾沟和田间里必须栽植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浮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集中为不好,这样有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纳。
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亡墙,以免小龙虾逃离现场。
放养小龙虾虾苗或虾种时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
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个体在40克/只以上的小龙虾20公斤,雌雄性比3:1。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体虾-尾/亩或30公斤/亩。
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
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虾种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分钟消毒,高温天气进种、苗要谨慎消毒,最好是进种苗时不用食盐水浴洗,进完种苗后用生石灰10公斤/亩对水体消毒。
每天晚、晚秉持巡田,观测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取食、生长情况。
田间管理主要分散在水稻晒太阳田、用药和登轮防害方面。
稻虾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稻虾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一、产业现状分析。
稻虾产业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虾和种植水稻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目前,我国稻虾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的稻虾共作模式在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了生产成本较高;其次,一些地区的稻虾养殖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再者,一些地区的稻虾养殖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支持。
因此,为了推动稻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发展目标与原则。
1. 目标,到2025年,稻虾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稻虾产业基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2. 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支持、市场导向。
三、实施方案。
1. 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加强稻虾产业科技攻关,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 加强产业规划,优化生产布局。
结合当地的水稻种植结构和地理环境,科学规划稻虾共作的布局,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打造品牌产品。
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动稻虾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加强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链条。
加强稻虾产业与农机合作、加工企业合作、销售渠道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加大政策支持,引导资金投入。
加大稻虾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稻虾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
6. 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市场需求。
通过举办稻虾产业展览、推介会等活动,扩大稻虾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保障措施。
1. 建立健全稻虾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保障产业的有序发展。
2. 加强产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3. 建立健全稻虾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五河县“稻虾连作”增效主要做法与价值前景展望

五河县“稻虾连作”增效主要做法与价值前景展望稻虾连作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淡水虾的一种种植方式。
五河县作为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之一,近年来在稻虾连作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河县稻虾连作的主要做法和其价值前景展望。
一、稻虾连作的主要做法1. 优选品种: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较高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选择优质、高产、忍逆性强的淡水虾品种,以提高淡水虾的产量和养殖效益。
2. 合理布局:在旱地或旧水稻田中挖掘鱼塘,作为淡水虾养殖的基地。
虾池的水源可以利用降雨或挖掘渠道引入,建立水体循环系统,保持稳定的水质。
3. 优化机具:采用深松耕地的方式,将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提高。
选择适合连作的农具进行作业,如水田拖拉机、喷洒机等,提高作业效率。
4. 调整栽培方式:采用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通过良好的灌溉管理和施肥技术,保持水稻的生长性和养分供给。
虾池中的淡水虾采用生态喂养方式,将水稻秧苗及其它水生植物作为饵料,提供充足的食物。
5.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
选择对水稻和淡水虾无害的昆虫进行虫害调控,如鸟类、蝗虫等。
二、稻虾连作的价值前景展望1. 增产增收:稻虾连作可以实现水稻和淡水虾的共生共长,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养殖两种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水稻和淡水虾的养殖收益可以相互补充,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根据五河县的实践经验,稻虾连作可以提高水稻产量20%左右,淡水虾的养殖收益每亩可达5000元左右。
2. 节约资源和环保:稻虾连作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水稻种植过程中,淡水虾作为水稻田中的底栖动物,可以清理水中的杂草和有害昆虫,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淡水虾的排泄物能够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提供充足的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
3. 生态保护和水质净化:稻虾连作能够提高水稻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淡水虾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动植物,降低水体的营养盐浓度,防止水生物繁殖过旺和水体富营养化。
稻虾项目实施方案

稻虾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稻虾共作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虾,实现了稻田与虾塘的生态共生,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产量,还可以提高虾的养殖效益。
稻虾共作项目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成功实施,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我们制定了稻虾项目实施方案。
二、项目目标。
1. 实现稻田与虾塘的生态共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2. 推广稻虾共作技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3.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三、项目内容。
1. 选址规划,选择适宜的稻田和虾塘进行合理布局,确保稻虾共作的顺利实施;2. 技术指导,对农民进行稻虾共作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3. 资金支持,为农民提供种养殖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购买种子、饲料等必要物资;4. 市场推广,加强对稻虾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广,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调研评估,对当地的稻田和虾塘进行调研评估,确定稻虾共作的可行性和适宜性;2. 筹备准备,制定稻虾共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准备种子、饲料、设备等必要物资;3. 技术培训,组织农民进行稻虾共作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4. 种养殖实施,按照选址规划,开始进行稻虾共作的种植和养殖工作;5. 市场销售,加强对稻虾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开拓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项目效益。
1. 农田产量提高,稻虾共作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2. 虾塘效益增加,通过与稻田的生态共生,虾塘的养殖效益也会得到提高;3. 生态环境改善,稻虾共作可以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田生态平衡;4. 农民增收致富,稻虾共作项目的实施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六、项目风险。
1. 天气因素,不可预测的恶劣天气可能会对稻虾共作项目造成影响;2. 疫病问题,虾塘可能会出现疾病传播,影响养殖效益;3. 市场风险,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对稻虾产品的销售造成影响。
稻虾共养计划书

稻虾共养计划书项目背景稻虾共养是一种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的养殖方式,通过将稻田与虾塘相结合,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淡水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稻田的生产力和虾塘的养殖效益。
此种养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用于饲料的成本,增加农田的物质循环利用。
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稻虾共养方式,实现以下目标: - 提高稻田的产量和品质 - 提高养殖虾的养殖效益 - 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 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实施步骤为了实现稻虾共养的目标,我们计划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实施:一、选址和准备1.选择农田和虾塘的合适位置,并考虑土壤条件和水质。
2.对农田进行基本的土壤改良和调整,使之适宜稻田的种植。
3.对虾塘进行适当改造和修理,确保其能够满足养殖虾的基本需求。
二、种植水稻1.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稻种进行种植。
2.进行稻田的耕种和改良,确保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水分管理。
3.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4.做好稻田的灌溉和排水工作,维持适宜的水位和环境条件。
三、养殖淡水虾1.选用适宜的淡水虾种类进行养殖。
2.对虾塘进行水质管理,保持适宜的水质参数,确保虾的生长和健康。
3.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导致疾病和污染的发生。
4.适时投放合适的饲料,遵循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养殖效益。
四、管理和监测1.建立科学的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的养殖管理和农田的种植管理。
2.定期监测土壤和水质的参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养殖和种植的策略,优化项目的运作。
预期效果通过稻虾共养计划的实施,我们预期将实现以下效果: 1. 稻田的产量和品质将得到提高,农民的收入将明显增加。
2. 养殖虾的养殖效益将提高,有利于虾农的盈利。
3. 减少农田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
4. 水环境将得到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将得到维护。
风险与挑战在实施稻虾共养计划时,我们面临以下风险与挑战: 1. 稻田和虾塘的资源争夺:如何合理分配土地和水资源,使之互补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虾共作连产方案
技术前景:
稻田养殖小龙虾,既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又可增产增收,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模式。
只要坚持因地制宜,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切实加强伺养管理,稻田养小龙虾,在保持稻谷少打农药稳产优质的同时,还能获得亩产40-50公斤的龙虾产量,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效益统计:一般亩产优质稻谷500kg,2.8元/kg,计1400元;亩产小龙虾50kg,26元/kg,计1300元。
两项总计收入2700元,投入1400元,纯收入1300元。
第二年农户投资更少,效益更高,很受农户和米业老板的青睐。
技术规程:
稻田养淡水龙虾要选择水源充足,不受旱灾、洪灾影响,水质清新、无污染,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好,阳光充足的稻田。
湖区低湖田更适合。
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和日常投饵,一般以排水渠间区域为一个养殖区块。
距四周边埂内侧0.6m处挖深0.8-01m、宽2.0-2.5m的环流缓冲沟,并把土全部翻到边埂上,使边埂达到0.8-1.0m高、顶宽0.6-0.8m。
边埂要夯实,内坡要平整,同时在埂顶内侧用塑料薄膜围起封闭式防护墙。
上、下进排水口要设立防逃网。
稻田养虾要开好进、排水口,其地点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土埂上,养殖过程中进排水时均可使整个稻田的水流畅。
在进、排水口要设置拦栅,避免逃虾。
一般的养殖和放养殖模式有以下2种:一是夏季放养。
以放养当年人工繁殖的稚虾为主,放养时间为5--6月,养虾沟放养稚虾22.5万-30.0万尾/hm2。
二是秋季放养。
通常在9-10月水稻收割以后进行,虾沟放养3cm左右的虾种15.0万-22.5万尾/公顷。
复合氨基酸原液投入量:投入小龙虾苗后8-10天,小龙虾苗前期投入 3-5kg/亩,水稻分蘖期8-10kg/亩,水稻灌浆期投入 10-15kg/亩,水稻增产10%以上,成品龙虾平均增产13%以上。
稻田养虾要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
早期每天分上、下午各投喂1次;后期在18∶00多投喂。
投喂饵料品种多为小杂鱼、螺蛳肉、河蚌肉、蚯蚓、动物内脏、蚕蛹,配喂玉米、小麦、大麦粉。
还可投喂适量植物性饲料,如水葫芦、水芜萍、水浮萍等。
日投喂饲料量为虾体重的3%-5%。
平时勤检查虾的吃食情况,当天投喂的饵料在2-3h内被吃完,说明投饵量不足,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如在第2天还有剩余,则投饵量要适当减少。
稻田养虾敌害较多,如水蜈蚣、蛇、水鸟、鳝鱼、水老鼠等。
在放虾初期,稻株茎叶不茂,田间水面空隙较大,此时虾个体也较小,活动能力较弱,逃避敌害的能力较差,容易被敌害侵袭。
同时,淡水龙虾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蜕壳生长,在蜕壳或刚蜕壳时,最容易成为敌害的适口饵料。
到了收获时期,由于田水排浅,虾有可能到处爬行,目标会更大,也易被鸟、兽捕食。
对此,要加强田间管理,并及时驱捕敌害。
另外,当虾放养后,还要禁止家养鸭子下田沟,避免损失。
虾放养后,管好田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虾放养初期,田水宜浅,但因虾的不断长大和水稻的抽穗、扬花、灌浆均需大量水,可将田水逐渐加深到12-15cm,以确保两者(虾和稻)需水量。
同时,注意观察田沟水质变化,一般每3-5d加注1次新水;盛夏
季节,每1-2d加注1次新水,以保持田水清新。
另外,坚持每天巡田3次,观察虾在田中活动和摄食情况,如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
平时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随时注意天气变化情况,一旦遇有大暴雨,及时检查进排水口及拦虾设备是否完好,确保安全,以防逃虾。
稻田养虾捕捞的时间一般在5月份水稻插秧前捕大龙虾销售;或者在9—10月份水稻收割后,将田和沟灌满水,再精养1-2个月后捕捞。
不论什么时候捕捞,在准备收获排水前,均先将田沟疏通,使虾随田水慢慢流入周围大沟,再排放大沟的水,虾便随水流往下游,可使用网具,在排水口捕捞收获。
如一次未收干净,可再灌新水,重复进行捕捞,直到捕完。
收获季节,一般气温较高,可利用早、晚进行,避免损伤虾。
在收虾前,应备好装虾容器,以便将成虾运输上市或另外转池暂养。
稻田栽培水稻高产品种广两优476,选择播期必须安排插秧期再5月份大青虾捕捞销售以后,一般插秧期在6月上中旬。
所以播期应该安排在5月8日左右,秧龄30天—35天为宜。
今年农户的水稻实际播期是5月8日,移栽期是6月11日,秧龄33天。
每亩施48%以上高含量复合肥50kg,在大青虾捕捞以后,田间放水,露出插秧田块,然后施入肥料。
使用旋耕机整平。
要求肥料必须正规可靠,不含其它有害物质。
在沙岗等一些低湖田,既要兼顾防倒伏,又要兼顾高产,每亩稻田栽培密度必须在1万左右,基本苗6—8万。
稻田管理与其他农户大田管理一致。
切忌让有毒物质污染稻田,毒害小龙虾,6月18日结合追返青肥亩施“天福一号”15kg,60天不需施用药剂杀虫除草,对龙虾无毒。
够苗晒田。
水稻大肚期用康宽加井冈霉素加纯吡蚜酮防治一次病虫害,齐穗以后再防
治一次,施药时放水让小龙虾落入周围沟中。
后期干干湿湿,9成熟时及时收割,收割后及时将稻田灌大水,确保小龙虾正常生长繁殖及越冬。
实验结果:
9月份我们对稻田养虾水稻理论产量进行了调查,基本数据如下:亩密度9500蔸,蔸有效穗13.5穗,亩有效穗12.825万,每穗总粒数190.35粒,穗实粒数168.34粒,千粒重28克,亩理论产量604.51kg。
10月11日,农户实际收割产量每亩580.50kg,与理论产量基本一致,达到了预期的产量效果,农户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