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2020版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2020版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2020版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稻田选择条件、工程改造与建设、水草种植、水稻栽培与管理、小龙虾繁养与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水稻收获、小龙虾苗和成品捕捞等关键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克氏原螯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作的无公害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03)第[31]号

3水源水质

3.1产地选择

选择地块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质优良,未曾有过污染,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土壤持水性高,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交通便利。稻田生产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的规定。

3.2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3.3土质

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

3.4稻田要求

根据田块面积大小,以40-50亩为宜,在稻田周边内侧距田埂1-2m处挖掘环沟,沟面宽2-4m,沟底宽0.5-1.0m,沟深1.0-1.5m,坡比1:2.5左右,沟占稻田总面积的10%,根据需要在稻田的一边留一段田埂不挖通做为小坝,方便水稻种植机械作业通行。挖出的泥土用于堆筑田埂或围堤,高于田面0.8m以上,顶部宽1.5-3m。

3.5防逃设施

在养殖稻田四周构建围栏(铝塑板、水泥板)防盗、防逃、防敌害。进排水口在斜对角口设置,进水口在河道的上游,排水口在河道的下游,进水口用80目的3m唱的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用80目的网片,防小龙虾流失,溢水口也需用密网过滤,防止小龙虾逃逸。

3.6稻田清整

在冬季或春季将沟中的水排干,清除一层污泥,修整田埂和环形沟,曝晒一个月。

3.7稻田消毒

按NY5071标准执行。

4水草种植

水草品种主要以伊乐藻、水花生为主,一个沉水植物一个浮水植物。伊乐藻栽插期为11月到来年3月,环沟密、大田稀。水草占整个水面的30-40%为宜。当发现水草缺乏时,应及时补充;水草过多及时打捞移除。

5放养虾种

5.1幼虾和亲虾质量

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

5.2虾种装运

采取平摊,或用虾箱装运幼虾、亲虾的方法,不使虾种受到挤压。保持湿度,运输时间以2~3小时为宜。

5.3放养方法

8月~9月,每亩投放抱卵亲虾5~10㎏左右,或按雌、雄比例 1.5~2︰1放养规格为30只以上/㎏性成熟的亲虾15㎏~20㎏。

在当年的3月~4月,每亩投放规格为150只/㎏~300只/㎏的幼虾20㎏~30㎏。虾种运到田边后,先调节水温,然后沿田间沟进行多点放养。

6饲料投喂

6.1饲料来源

提倡使用专用配合饲料,饲料安全卫生指标应符合NY5072的规定。

6.2投喂要求

日投喂量一般为存塘虾重的3%~8%。实际投喂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变化和虾的吃食情况酌情增减,原则上以投喂2h后吃完为宜。日投喂1次,17︰00左右投喂。饲料投放在环形沟的浅水处。

7水稻种植

7.1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米质优良、抗性好、茎秆粗壮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大穗型水稻品种(南粳9108等)。

7.2育秧和插秧

手工插秧在5月中下旬播种,小苗机插在6月初播种,在附近大田塑盘常规管理或硬地硬盘微喷灌管理,6月份移栽。水稻种植技术按NY5117的规定执行。

7.3烤田

烤田时,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并且时间不宜过长。

7.4施肥

施肥前,应先缓降田内水,让虾集中到环形沟后,再施肥。总体原则是重施基肥,少施或不

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分蘖肥以氮为主,穗肥以氮钾为主。基肥施有机肥、复合肥或缓释肥为主,秧苗移栽前一周,选用商品有机肥6000kg/hm2,或45%复合肥600-750kg/hm2,均匀撒施并充分翻耙;在水稻孕穗初施穗肥,以氮为主,适量钾肥。也可一次性施足肥料,以不含氯的生物有机肥为主。禁止施用氨水、碳酸氢氨等气味较强的化学肥料。

7.5用药

农药选用高效低毒的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制剂,禁用菊酯类等杀虫剂,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在施药之前分片喷洒农药,药物喷洒在水稻叶面上。施药前田水加深到20㎝,施药后及时换水。8日常管理

8.1水位调控与水质管理

养殖水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要求。保持养殖水体有一定的营养,前期适当丰盛,中后期适当控制。根据春秋低温宜浅、夏季高温水层要深的原则调节水位。水色呈淡绿色或茶色较好,透明度30-40cm,溶解氧含量大于5mg/L,PH值在7.5-8.5之间。

在放养前7-10d,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干鸡粪等),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9月用芽孢杆菌+EM菌调水),保持水适当的肥度。正常5-7d加注新水1次,夏季2-3d加水1次,根据气温的高低决定加注周期,保持水质“肥、活、爽、亮”。小龙虾蜕壳期定期使用含钙制剂促进小龙虾顺利蜕壳。早春使用氨基酸发酵体+腐植酸钠调节水质,每7-10d使用一次。冬春季要肥水保苗控青苔,青苔暴发可阻碍硅藻、小球藻等有益藻的增殖、影响小龙虾和水草的正常生长,青苔防控上要以腐殖酸钠等有机肥遮光为主。

正常年份,10月至次年3月为肥水期,要加速有益藻类繁殖,给幼虾苗提供充足食料;4月至9月相对为素水期,小龙虾主要靠投喂饲料和水草为食。

8.2生产记录

按《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填写生产记录。

9病害防治

防治以防为主,预防方法主要有以几种:

——定期加注新水,调节池水水质。

——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

——进、排水口和田埂上要建造防逃设施,严防敌害生物进入。如发现虾池中有鲶鱼、乌鳢、鳜鱼、蛙、蟾蜍、水蛇、泥鳅、黄鳝、水鼠等敌害生物进入时,要及时清除。

——首先要增强小龙虾体质提高免疫力来抗病,其次要适时用药或动保产品保水质进行预防。渔药的使用和休药期应符合NY5071的规定。

10起捕

主要根据养殖的小龙虾大小和市场价格确定起捕时间。第一批商品虾和虾苗在3-4月陆续捕捞(20g以上和3cm左右)上市,使在塘小龙虾密度降低,提高生长速度。第二批商品成虾是在6月上中旬捕捞上市。

3-4月采用地笼或抄网等工具进行捕捞,尽量避免损伤小龙虾,6月环沟捕捞。环沟捕捞先缓慢排水,使小龙虾随田水慢慢流入环沟,再使用网具捕捞。捕捞结束后,再进水进行水稻移栽。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调查研究 一、模式起源 2001年,潜江市农民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即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方式放养小龙虾,每亩田每年可收获“一稻一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研究,针对只能收获一季虾,并且养虾和种稻时间冲突,到了插秧季节小龙虾生长规格不达标等问题,对该养殖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提出了“虾稻共生”的养殖模式。 所谓虾稻共生是指利用稻田种一季中稻,全程养两季虾的种养结合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将稻沟由原来的1m宽、深小沟,改挖成4m宽、深大沟,这样一来,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 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每亩田可多产100斤左右成虾,还解决了秋季没虾吃的问题,保证了成虾的质量和规格。 二、地域政策优势 小龙虾养殖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湖北、江苏、安徽为主。湖北主要以稻虾连作模式为主,江苏以虾蟹混养、鱼虾混养等模式。 三、虾稻共养模式优点 1、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小龙虾的产量、规格,又提高了稻米的品质。 2、使用的是无公害农药,使用次数比常规稻田要少,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 3、稻田养小龙虾需要开挖总面积17%的养殖沟,但是一年只种一季作物,冬季涵养水土保持了地力,再通过选用优良水稻品种、合理密植等方法,保证了水稻的有效分蘖、穗数和正常穴数,83%的水稻产量远比同等面积水稻增产许多。 4、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生态增值。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2020版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稻田选择条件、工程改造与建设、水草种植、水稻栽培与管理、小龙虾繁养与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水稻收获、小龙虾苗和成品捕捞等关键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克氏原螯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作的无公害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03)第[31]号 3水源水质 3.1产地选择 选择地块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质优良,未曾有过污染,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土壤持水性高,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交通便利。稻田生产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的规定。 3.2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3.3土质 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 3.4稻田要求 根据田块面积大小,以40-50亩为宜,在稻田周边内侧距田埂1-2m处挖掘环沟,沟面宽2-4m,沟底宽0.5-1.0m,沟深1.0-1.5m,坡比1:2.5左右,沟占稻田总面积的10%,根据需要在稻田的一边留一段田埂不挖通做为小坝,方便水稻种植机械作业通行。挖出的泥土用于堆筑田埂或围堤,高于田面0.8m以上,顶部宽1.5-3m。 3.5防逃设施 在养殖稻田四周构建围栏(铝塑板、水泥板)防盗、防逃、防敌害。进排水口在斜对角口设置,进水口在河道的上游,排水口在河道的下游,进水口用80目的3m唱的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用80目的网片,防小龙虾流失,溢水口也需用密网过滤,防止小龙虾逃逸。 3.6稻田清整 在冬季或春季将沟中的水排干,清除一层污泥,修整田埂和环形沟,曝晒一个月。

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属于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领域。其育苗方法包括:S1.孵化幼苗;S2.幼苗培养;S3.幼苗选育;S4.幼苗投放。通过分别对抱卵的雌虾单独培养、对离开母体的幼苗单独培养,并对由活动能力的幼苗进行选育,能够将不同大小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区分开来,得到优质的虾苗,也方便在投放时,将不同大小规格的分别投放至不同稻田内,有利于提高虾苗在稻田的存活率,减少不同规格虾苗间的相互自残伤亡,改善克氏原螯虾的单位产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孵化幼苗:将抱卵的雌虾养殖在孵化池内,维持水温18~25℃,投喂蛋白质含量大于 35%的复合饲料,投喂量为雌虾体重的6~8%,直至幼苗离开母体;

S2.幼苗培养:将步骤S1中离开母体的幼苗移至幼苗池,维持水温22~30℃,水的溶氧量不低于5mg/L,pH值保持在6.8~8.2,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8~25%,培养时间为7~10天; S3.幼苗选育:将步骤S2培养的幼苗移入选育池中,维持水温25~30℃,水的溶氧量不低于5mg/L,所述的选育池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池体(1)内沿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连线方向设置有多个选育单元区(4),所述池体(1)的底面由进水口(2)向出水口(3)方向斜向下倾斜,且相邻两个所述选育单元区(4)之间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5),多个所述分隔障碍带(5)相互平行;将幼苗放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根据各区的幼苗数量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0~15%,直至幼苗体长2cm以上; S4.幼苗投放:将距离出水口(3)至少三个分隔障碍带(5)的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所述池体(1)内位于同一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 所述幼虾饲料包括豆浆、豆粉、鱼肉糜、螺蛳肉浆、蚌肉浆、轮虫、枝角类或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饲料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玉米粉14.8~15.4%、肉粉28.9~30.9%、浮萍粉7.4~9.3%、豆粕粉22.2~22.7%和鱼粉2 3.7~2 4.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幼虾饲料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豆粉17.7~21.4%、螺蛳肉浆32~35.5%、蚌肉浆32~35.5%、海带粉10.6~13.3%和壳聚糖0.7~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障碍带(5)为固定在池体(1)底部的带状障碍物,所述分隔障碍带(5)朝向出水口(3)的一侧设置有供幼苗攀爬的斜坡(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障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一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组织实施。今年将稻渔综合种养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年增加种养面积100万亩,亩产水稻1000斤, 亩产值10000元。预计今年我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将达400万亩,计划到2020年全省达到600万亩。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龙虾、蟹、鱼等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生产模式,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区老科协近期会同区科协、区农水局对我区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共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产业现状 目前,我区稻渔综合种养刚刚起步,全区面积只有2500多亩,基本都是稻虾共作为主,主要集中在焦村镇、三口镇,其他乡镇只有少量零星养殖, 其中,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从2017年开始,坚持把小龙虾产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稻虾产业呈现规模扩大、效益增长、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该合作社今年成功解决了苗种问题,除自用外还对外销售1万多斤龙虾苗,这大大提高了龙虾养殖的成功率,预计可产成虾7万多斤,成为当地的待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水资源丰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连片“稻虾共作”,虾稻产业一年一大变化,三年经历三个阶段性飞跃:2017年为以稻为主套养小龙虾生产“虾稻共作”阶段,生产面积400余亩,小龙虾产量达到4万斤;2018年为“虾稻共作”既注重小龙虾标准化养殖,也注重水稻优质化生产,分別在章村叶家阪和龙源金屋发展 “虾稻共作”基地面积1000余亩,当年小龙虾产量5万斤,稻米25万斤; 2019年在章村叶家皈片和龙源金屋片基础上,又在陈村陈上大路片流转租赁了田地,发展到1300多亩,预计小龙虾产量7万斤以上。 (二)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在虾稻共作产业发展中,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 社上下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把“稻虾共作”作为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近年来,合作社共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开挖硬化沟渠,配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由于山区田块面积小,统一虾沟建设标准为2米宽、1.4米深,虾沟开挖呈“t” 型和“u”型,这样基本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开挖的虾沟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 O (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陈贞夫妻2016年12月从南京回乡创业发起成立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现有171户入社成员。他们利用在外经销龙虾10 余年的经验,成片流转或租赁田地,进行稻虾共作。创业初苦于没有技术,起步艰难,他们聘请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丁凤琴为技术顾问。通过丁老师多次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促进了稻虾共作产业较快发展。生产的优质小龙虾供不应求,销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外地市场,有机稻虾大米销往香港、杭州、南京等地。合作社注册了“西海湖”商标,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现已成为市级

60天出栏肉鹅的养殖方法

60天出栏肉鹅的养殖方法 一是品种选择。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品种,但以狮头鹅、溆浦鹅、浙东白鹅等前期生长优势明显的鹅种为好。 二是养殖方式。以圈养为主,要求有房舍或是带防雨棚的简易圈栏。 三是养殖前的准备。落实好鹅雏供应以及肉仔鹅销路。准备好场地、饲料、饲料用具、必要的兽药,初次养殖者还必须学习一定的养殖技术。 四是生产日程。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育雏期的日常饲养管理 1.雏鹅入舍后,首先提早进行饮水,欲称潮口,饮水建议采用5%的“活力99保健液”。每10公斤饮水中加入10g“痢疾速治散“,防止下痢。做到每只雏鹅都要喝到水,然后自由饮用,水盆水面水位以3cm为宜。皇竹草由于营养丰富、全面,是养鹅的好饲料,此阶段饲喂皇竹草要求切碎拌料饲喂。 2.及时进行开食:一般在出壳后24—36小时开食,即雏鹅进舍饮完潮口水后约1小时左右即可开食。 3.1—3日龄:舍温要求30℃—28℃,湿度60%—65%,鹅群以20—25只/平方米,每天喂6—8次(晚上最好喂1—2次),开食饲料以青精混合,要求新鲜、易消化。饲料以青料占65%—70%,配合饲料占30%—35%为宜。配合饲料成分(75kg玉米面+25kg肉鸡1号料混合),也可用前面介绍的饲料配方。喂量开食以1000只雏鹅1天5kg青料,2.5kg精料为宜。以后逐日增加,同时要满足其饮水。并开始在饲料中添加“生物催肥精”,经常在饮水中添加“活力99保健液”或每天将“活力99保健液”按10%左右拌入饲料中饲喂,每天在饮水中添加一次“痢疾速治散”。一日龄。用小鹅瘟活疫苗1头份,配以生理盐水0. 5毫升稀释后肌肉注射,4~7天后产生免疫效果。若无此疫苗,也可用小鹅瘟血清0.5毫升,在4日龄时肌肉注射。三日龄。用副粘病毒活疫苗1头份,用0.2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也可用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0.5毫升肌肉注射。若上述疫苗没有,也可用副粘病毒、小鹅瘟二联血清或副粘病毒、小鹅瘟二联高免蛋黄液0.5毫升肌肉注射。 4.4—10日龄:舍温28℃—25℃,湿度60%—65%。鹅群以15—20只/平方米,每天喂6—8次,其中夜间2—3次。从4日龄开始,饲料中应加入些砂粒,大小以能吃下为宜,饲料以青饲料占50%—60%,配合料占50%—40%,配合饲料成分(玉米面85kg+肉鸡1号料15kg或前面介绍的饲料配方),如果喂碎米或玉米面,最好在饲料中加一些煮熟的蛋黄或含脂肪少的植物性蛋白,如豆粕、葵花粕等。天气好可以进行放牧,同时要保证饮水,饮水中继续添加“活力99保健液”,并开始在饲料中添加“禽康宝”。在饲料中拌和了“活力99保健液”就不需要在饮水中添加。第6天时可以注射一针肥,具体用量是:1盒“一针肥”(12支)用500毫升蒸馏水稀释后注射300只鹅。 5.11—20日龄:舍温要求25℃—20℃,湿度65%—70%。鹅群以15—12只/平方米为宜,每天喂6次,晚上最好喂1—2次。饲料以青饲料为主,可占60%—70%,配合料占40%—30%。用放牧增加雏鹅运动,让鹅采食青草,放牧前不喂料。饮水中或饲料中继续添加“活力99保健液”和“禽康宝”。 6.21—30日龄:舍温18℃—20℃,湿度65%—70%。鹅群12—8只/平方米,饲料中青料可占60%—70%,配合料占4%—30%,一般舍饲每天喂5次,其中晚上喂1—2次,逐渐延长放牧时间,白天全天放牧,保证饮水。饮水中或饲料中继续添加“活力99保健液”和“禽康宝”。 7.饮水:要求水质要清洁,最初以25℃温开水,1—7日龄饮水中添加“活力99保健液”和“痢疾速治散”。等可防止下痢,供水要充足,防止暴饮造成水

铁岭市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铁岭市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绿色食品、无公害优质稻米的概念 1.1绿色食品概念 1.1.1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1.2.2A级绿色食品:系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2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的涵义 广义讲无公害优质稻米包括有机稻米(AA级)、绿色食品稻米(A 级)和无公害稻米。 1.2.1有机稻米的概念:有机稻米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稻米。有机稻米是按国际有机食品协会的标准执行的,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和化肥的稻米。 1.2.2绿色食品稻米的概念:绿色食品稻米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优质食品稻米。绿色食品稻米根据其产品安全性和认证指标要求,可分为两个等级,即A级和AA级绿色食品稻米。A级相当于

无公害食品稻米;AA级是和国际有机稻米接轨的。我国绿色食品稻米A级稻米为AA级的过渡产品。 1.2.3无公害稻米的概念:无公害稻米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污染物含量不超过允许标准的稻米,是根据中国现有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而提出的。无公害稻米生产主要在养殖稻田中开展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 1.2.4A级绿色优质稻米的质量标准: 1.2.4.1在卫生质量方面:稻米中重金属,如砷、汞、铅、镉、铜、铬等的含量及杀虫双、甲胺磷、磷化物、呋喃丹、溴氰菊脂等农药的残留量,必须符合农业部颁发的行业标准的规定。 1.2.4.2在稻米品质方面: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食味品质等指标均划分一、二、三个等级。如表2中优质粳稻谷一级的标准为出糙率81%、整精米率66%、垩白米率10%、垩白度1%、直链淀粉含量15-18%、胶稠度80%。 二、铁岭市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适用范围 铁岭市有水稻100万亩,为了加强生态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根据铁岭地区的环境特征、土壤及气候特点,特制定铁岭市A级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铁岭市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产地选择、品种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资料)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一)概述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英文名Red Swamp Crayfish 或 Red Swamp Crawfish。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全世界共有螯虾400多种,北美洲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多的大陆,约有300多种,其中个体较大(50~80克)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螯虾有原螯虾属、螯虾属、太平洋螯虾属、叉肢螯虾属的种类,其中克氏原螯虾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我国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少的国家之一,仅有四个种,克氏原螯虾、东北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螯虾,后三种仅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朝鲜和日本。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最早是从美国南部引种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中东、西欧、南亚和夏威夷。我国的克氏原螯虾先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由美国引种到日本的本州,三十年代末,即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再由日本引到我国的南京、滁县一带,开始在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70多年以来,由于该虾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对水质要求不高,其生命力极强,pH值适应范围为5.0~11.0,适宜生存的水温广(0℃~40℃),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特别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湖泊、池塘、湿地星罗棋布,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每年都会出现较大洪水,克氏原螯虾会随着洪水四处迁徒,再加上人为携带的传播,以及它极强的生命力,快速繁殖,很快发展到几乎遍布长江(中下游)南北的每一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最近十几年,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成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 淡水螯虾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虾类,在十八世纪未就成为欧洲人民的重要食物源。可以说,200年来螯虾在欧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中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其经济及营养价值被得到充分认识,在有些国家甚至形成淡水螯虾文化。从消费发展的历史来看,起初螯虾作为工作之余的观赏动物,后来用途较多的是做鱼饵。地处螯虾产区的居民,还从家园附近的小沟或沼泽地中捕获螯虾供自家食用。随着欧美工业的发展,在许多人口密集区,很多饭店用螯虾做菜,这样使天然的螯虾资源得到进—步开发,即从单纯的鲜活螯虾买卖发展为专门的螯虾加工业,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螯虾食品已普遍进入饭店、宾馆、超级市场和家庭餐桌。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已逐步形成螯虾系列食品,目前主要有:冻生螯虾肉、冻生螯虾尾、冻生整肢螯虾、冻熟螯虾虾仁、冻熟整肢螯虾、冻虾黄、水洗螯虾肉、副产品等。有些国家由于工业污染等原因,野生资源

养鹅哪些品种好-养鹅技术

养鹅哪些品种好-养鹅技术 更多养鹅技术相关资讯请访问 养鹅投入少,产出多,生长快,耗料少,鹅肉、鹅蛋的营养价值高,可提供肥肝、毛绒等特色产品,能够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开发草地、荒山和滩涂,可以说是一项投资小、销路好、效益大的速效型养殖业,正成为加速畜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特色产业。本文把当前养鹅的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1 太湖鹅 产于江苏、浙江的太湖流域各县,具有体型小、生长快、产蛋多、成熟早、就巢性弱、肉质细嫩等优点,是我国蛋肉兼用白鹅之一。因为太湖鹅的产蛋多而集中,采用人工孵化能在春季提供大量苗鹅,生长的肉用仔鹅肉质好,所以很适于大批生产肉用仔鹅。 1.1 体型外貌太湖白鹅除头颈、背部有少量灰褐色斑点外,全身羽毛皆白。喙、胫、蹼均为橘红色;头瘤姜黄,眼睑浅黄,虹彩灰蓝色。颈细长,无咽袋。公母外表差异不大。成年鹅平均体重公4.5kg,母3.5kg。 1.2 长与产肉性能太湖鹅生长速度快,雏鹅出壳重91.2g,半 舍半牧饲养,70日龄内每只鹅只需补喂0.5kg精料(碎米),体重可达 2250,2500g,达到上市标准。 1.3 产蛋与繁殖性能太湖鹅性成熟较早,3月份的雏鹅8月下旬开产,性成熟期约160天,年产蛋量为78.8, 93.3枚,高产个体有123枚记录。蛋重135.3g,蛋壳白色。公母配种比例1?6,1?7,受精率为90%,孵化率85%。第一个产蛋年为产蛋高峰年,以后逐年下降,一般利用年限为3年。太湖鹅母鹅是较好的生产肉用仔鹅的母本。

1.4 产羽绒性能太湖鹅羽绒洁白,绒质较好,屠宰一次性煺毛羽绒 200,250g,含绒量为30%。 2 豁眼鹅 豁眼鹅又名五龙鹅、疤瘌眼鹅或豁鹅,为中国鹅的白羽小型品种,具有产蛋率高、就巢性弱的特点,原产地为山东莱阳地区,后来推广到东北三省。 2.1 体型外貌在体型外貌上具有中国鹅的品种特征。瘤头,颈较长呈弓形,前躯高抬,体躯呈椭圆形,上眼睑有一个疤状缺口,即豁眼,这是本品种最独特的外貌特征。喙、肉瘤、胫、蹼橘红色,虹 彩蓝灰色,羽毛白色。公鹅比母鹅体型稍大,有好斗习性,叫声高而洪亮。母鹅性情温顺,叫声低而清脆。 2.2 长与产肉性能因各地饲养条件不同,生长速度差异较大,在半舍半牧条件下,初生重70,80g,30日龄480.0,51 3.7g,60日龄1479.9,1523.3g,90日龄公1906.3,2468.8g,母1787.5,1883.3g,5个月公3250,4510g,母2860,3700g。性成熟期为180,200天,公4, 4.5kg,母3.5,4kg。料肉比为2.76?1。 2.3 产蛋与繁殖性能成年母鹅在较好饲养条件下,年产蛋130,160枚。如果采用全舍饲,夏防暑冬防寒,喂全价饲料,可全年产蛋。蛋重平均为118g,蛋壳白色。繁殖期公母配比1?6,1?7,受精率为85%以上。用火炕热水袋孵化法孵化受精蛋,孵化率为85%,90%。产蛋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第四年产蛋率下降。种鹅利用年限为3年。豁眼鹅就巢性较弱,醒抱也较快。 2.4 产肝与产羽绒性能成年鹅经21天人工填饲,平均肥肝重195.2g。成年鹅羽毛质量较佳,每只每次可活拔羽绒50,75g,含绒率平均为30.3%。一次性取毛屠宰以11月中下旬为宜,此时含绒最高,绒质也好。 3皖西白鹅 皖西白鹅是我国的优良鹅种之一,产于安徽西部丘陵山区、河

最新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一)概述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英文名Red Swamp Crayfish 或 Red Swamp Crawfish。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全世界共有螯虾400多种,北美洲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多的大陆,约有300多种,其中个体较大(50~80克)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螯虾有原螯虾属、螯虾属、太平洋螯虾属、叉肢螯虾属的种类,其中克氏原螯虾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我国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少的国家之一,仅有四个种,克氏原螯虾、东北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螯虾,后三种仅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朝鲜和日本。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最早是从美国南部引种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中东、西欧、南亚和夏威夷。我国的克氏原螯虾先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由美国引种到日本的本州,三十年代末,即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再由日本引到我国的南京、滁县一带,开始在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70多年以来,由于该虾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对水质要求不高,其生命力极强,pH值适应范围为5.0~11.0,适宜生存的水温广(0℃~40℃),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特别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湖泊、池塘、湿地星罗棋布,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每年都会出现较大洪水,克氏原螯虾会随着洪水四处迁徒,再加上人为携带的传播,以及它极强的生命力,快速繁殖,很快发展到几乎遍布长江(中下游)南北的每一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最近十几年,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成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 淡水螯虾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虾类,在十八世纪未就成为欧洲人民的重要食物源。可以说,200年来螯虾在欧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中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其经济及营养价值被得到充分认识,在有些国家甚至形成淡水螯虾文化。从消费发展的历史来看,起初螯虾作为工作之余的观赏动物,后来用途较多的

虾稻共作技术

一、虾稻共作技术 “虾稻共作”,它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具体的说,就是种一季中稻,养两季虾,即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一)养虾稻田环境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电、路三通,保水性能好的稻田,面积一般以50亩为宜。 (二)稻田改造 1、挖沟。沿稻田田埂外缘向稻田内7m—8m处,开挖环形沟,堤脚距沟2m开挖,沟宽3m —4 m,沟深1m—1.5m。稻田面积达到50亩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一”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m—2m,沟深0.8m,坡比1:1.5。 2、筑埂。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田埂应高于田面0.6m-0.8m,埂宽5—6m,顶部宽2m—3m。 3、防逃设施。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排水口的防逃网应为8孔/cm(相当于20目)的网片,田埂上的防逃网应用防逃塑料膜作材料,防逃网高40cm。 4、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处,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低处。 (三)移栽植物和投放有益生物虾沟消毒3—5天后,在沟内移栽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10%左右。在虾种投放前后,沟内再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投0.3—0.5kg/m2)、田螺(投8—10个/m2),河蚌(放3—4个/m2)等。既可净化水质,又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四)养殖模式 1、投放亲虾养殖模式。每年的8月底,中稻收割前15天往稻田的环形沟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667 m2投放20 kg—30kg。 (1)亲虾的选择①雌、雄性亲虾应附肢齐全、无损伤,无病害、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颜色暗红或深红色、有光泽、体表光滑无附着物。②个体大,雌雄性个体重应在35g以上,雄性个体宜大于雌性个体。 (2)亲虾投放①亲虾来源:亲虾应从养殖场和天然水域挑选。②亲虾运输:挑选好的亲虾用塑料虾筐按雌雄分装,每筐上面放一层水草,保持潮湿,避免日晒,运输时间越短越好。③亲虾投放:亲虾按雌、雄比2—3:l投放。投放时将虾筐反复浸入水中2—3次,每次l—2分钟,使亲虾适应水温,然后投放在环形沟和田间沟中。 2、投放幼虾养殖模式。如果是第一年养殖,错过了投放亲虾的最佳时机,可以在第二年4—5月投放幼虾,每667m2(亩)投放规格为2—3cm的幼虾1万尾左右。如果是续养稻田,应在6月上旬插秧后立即酌情补投幼虾。 (五)饲养管理 1、投饲。8月底投放的青虾去自行摄取稻田内天然饵料外,宜少量投喂动物性饲料(如:花白鲢),每月宜投一次水草,施一次腐熟的农家肥,水草用量为150kg/亩,农家肥用量为每100 kg—150kg/亩。每周宜在田埂边的平台浅水处投喂一次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一般以虾总重量的2%—5%为宜,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气候和虾的摄食情况调整。当水温低于12℃时,可不投喂。翌年3月份,当水温上升到16℃以上,每个月投二次水草,施一次腐熟的农家肥,水草用量为100kg/亩,农家肥用量为50kg—100kg/亩,每周投喂一次动物性饲料,用量为0.5 kg/亩—1.0kg/亩。每日傍晚还应投喂1次人工饲料,投喂量为稻田存虾重量

虾稻共作田水稻实操施肥技术

虾稻共作田水稻实操施肥技术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我市虾稻种养模式呈扩大趋势,2016年面积可达30万亩以上。由于此种养模式,水稻秸秆实施了全量还田,极大地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其推荐施肥量应根据其模式年限确立。一般1~2年田块推荐氮施肥量10~12公斤/亩(注:亩为667m2)、五氧二磷4~6公斤/亩、氧化钾6~8公斤/亩,3~5年田块推荐氮施肥量7~9公斤/亩、五氧二磷3~5公斤/亩、氧化钾4~6公斤/亩,5年以上田块推荐氮施肥量5~8公斤/亩、五氧二磷3~5公斤/亩、氧化钾4~6公斤/亩。 一、施足基肥 耕整前,每亩施42%或40%复合肥25~40 公斤(推荐配方21-9-12 或20-10-10)、25%大粒锌0.3~0.5公斤,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 二、早施蘖肥 栽插后5~7 天每亩施尿素5~8公斤,严重缺锌田块补施25%大粒锌0.15公斤;7天后对长势差的田块补施一次平衡肥,每亩施尿素3~5 公斤。 三、巧施穗肥 晒田复水后,对色泽正常田块每亩施氯化钾5~8 公斤,对色泽落黄的田块每亩施尿素3~5 公斤、氯化钾5~8公斤;抽穗前15天左右,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3~5 公斤,一般不追施尿素,防贪青晚熟。 四、根外喷肥 齐穗期、灌浆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2~3 次,提高千粒重。 五、稻田管水技术 “虾稻共作”模式田块一般地下水位较高,应推广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即前期薄水(3~5 cm)栽秧(机插秧龄3.5 叶,密度1.4 万穴/亩、3.5 株/穴),浅水(2~4 cm)分蘖,够苗(12 ~14 株/穴)晒田;中期浅水(3~5 cm)勤灌,足水(4~6 cm)孕穗;抽穗后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获前一周断水。这样能显著地降低稻田耗水量,减少化肥用量,增强水稻抗病、抗倒伏的能力,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60天出栏肉鹅的养殖方法之欧阳歌谷创作

60天出栏肉鹅的养殖方法 欧阳歌谷(2021.02.01) (06年末最新总结技术) 一是品种选择。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品种,但以狮头鹅、溆浦鹅、浙东白鹅等前期生长优势明显的鹅种为好。 二是养殖方式。以圈养为主,要求有房舍或是带防雨棚的简易圈栏。 三是养殖前的准备。落实好鹅雏供应以及肉仔鹅销路。准备好场地、饲料、饲料用具、必要的兽药,初次养殖者还必须学习一定的养殖技术。 四是生产日程。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育雏期的日常饲养管理 1.雏鹅入舍后,首先提早进行饮水,欲称潮口,饮水建议采用5%的“活力99保健液”。每10公斤饮水中加入10g“痢疾速治散“,防止下痢。做到每只雏鹅都要喝到水,然后自由饮用,水盆水面水位以3cm为宜。皇竹草由于营养丰富、全面,是养鹅的好饲料,此阶段饲喂皇竹草要求切碎拌料饲喂。 2.及时进行开食:一般在出壳后24—36小时开食,即雏鹅进舍饮完潮口水后约1小时左右即可开食。 3.1—3日龄:舍温要求30℃—28℃,湿度60%—65%,鹅群以20—25只/平方米,每天喂6—8次(晚上最好喂1—2次),开食饲料以青精混合,要求新鲜、易消化。饲料以青料占65%—70%,配合饲料占30%—35%为宜。配合饲料成分(75kg玉米面+25kg肉鸡1号料混合),也可用前面介绍的饲料配方。喂量开食以1000只雏鹅1天5kg青料,2.5kg精料为宜。以后逐日增加,同时要满足其饮水。并开始在饲料中添加“生物催肥精”,经常在饮水中添加“活力99保健液”或每天将“活力99保健液”按1 0%左右拌入饲料中饲喂,每天在饮水中添加一次“痢疾速治散”。

一日龄。用小鹅瘟活疫苗1头份,配以生理盐水0.5毫升稀释后肌肉注射,4~7天后产生免疫效果。若无此疫苗,也可用小鹅瘟血清0.5毫升,在4日龄时肌肉注射。三日龄。用副粘病毒活疫苗1头份,用0.2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也可用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0.5毫升肌肉注射。若上述疫苗没有,也可用副粘病毒、小鹅瘟二联血清或副粘病毒、小鹅瘟二联高免蛋黄液0.5毫升肌肉注射。 4.4—10日龄:舍温28℃—25℃,湿度60%—65%。鹅群以15—20只/平方米,每天喂6—8次,其中夜间2—3次。从4日龄开始,饲料中应加入些砂粒,大小以能吃下为宜,饲料以青饲料占50%—60%,配合料占50%—40%,配合饲料成分(玉米面85kg+肉鸡1号料15kg或前面介绍的饲料配方),如果喂碎米或玉米面,最好在饲料中加一些煮熟的蛋黄或含脂肪少的植物性蛋白,如豆粕、葵花粕等。天气好可以进行放牧,同时要保证饮水,饮水中继续添加“活力99保健液”,并开始在饲料中添加“禽康宝”。在饲料中拌和了“活力99保健液”就不需要在饮水中添加。第6天时可以注射一针肥,具体用量是:1盒“一针肥”(12支)用500毫升蒸馏水稀释后注射300只鹅。 5.11—20日龄:舍温要求25℃—20℃,湿度65%—70%。鹅群以15—12只/平方米为宜,每天喂6次,晚上最好喂1—2次。饲料以青饲料为主,可占60%—70%,配合料占40%—3 0%。用放牧增加雏鹅运动,让鹅采食青草,放牧前不喂料。饮水中或饲料中继续添加“活力99保健液”和“禽康宝”。 6.21—30日龄:舍温18℃—20℃,湿度65%—70%。鹅群1 2—8只/平方米,饲料中青料可占60%—70%,配合料占4%—30%,一般舍饲每天喂5次,其中晚上喂1—2次,逐渐延长放牧时间,白天全天放牧,保证饮水。饮水中或饲料中继续添加“活力99保健液”和“禽康宝”。 7.饮水:要求水质要清洁,最初以25℃温开水,1—7日龄饮水中添加“活力99保健液”和“痢疾速治散”。等可防止下痢,供水要充足,防止暴饮造成水中毒,并做好饮水用具的勤洗、勤换、勤消毒。 肉种鹅饲养管理 30~40天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抓好鹅的体格培育,每天都要有一定的外出放牧、放水时间,拉伸骨架、增强体质。骨架大的鹅,育肥效果好,长肉多。同第一阶段相比,饲料的营养浓度可以降低,但要增加贝壳粉的比例,可以占到6%~8%,在饲料中添加“生物催肥精”,建议使用肉中鸭全价饲料,以便有利于增加鹅的体格。青绿饲料可以用量为50%,此阶段可以大量采用处理后的各种秸秆、糟渣等廉价饲料,皇竹草可以不用切碎(但切碎与饲料拌和饲喂效果好,也不会挑食),经常在饮水中

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分析_黄婷

(4)媒介:强调整合与交互 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数字电视实现了多媒体领域的综合,将电视网、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网络发展走向网格化,将网络管理的更加井井有条,资源高度整合和共享。 尽管远程教育不排斥短期的面授教育,但是远程教育中多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通过媒介来实现的。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分离 的本质特征。在师生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者的学习孤独感和情感缺失,因此新型的远程教育-数字电视远程教育,必须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媒介正好能提供条件,比如数字电视远程教育中,应用了双向交互技术,进行实时交流,图像和声音都更加逼真,师生虽然异地,但是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与协作。 2、数字电视远程教育系统结构的构想 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心站部分、远端教学中转站站和单个用户部分。 (1)中心站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教育资源的采集、教育资料制作和教学节目的播出,全网接收小站的监控等。 (2)远端教学中转站:主要是电信局的计算机局域网,同时将资源存储到视像服务器中去备份,并可以实现与中心站的信息交互;学习资源通过有线电视网发送到每个学员家庭,对学员进行监控,辅导,并和他们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 (3)单个用户:学员在家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电视机接受,不受时间限制,采用定制方式及时地和电信局中心服务系统进行交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学员通常和当地电信局取得联系就足够了,必要时可以通过地面网和远程教育中心取得联系。 五、结语 萌芽于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的终身教育,迄今已成为国际思潮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终身学习、人人学习已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应更适于社会成员的个别化学习而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现代远程教育就必然要担负起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重担。远程教育的发展的几十年,它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它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而媒介的发展一次又一次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远程教育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弗洛特.罗杰斯.技术革新的特征[M].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钟志贤.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数字电视介绍[J].http://www.heshan.net/ethernet/ethernet2.htm [4]黄小慧.对数字电视改变媒介形态的思考[J] [5]陈吉利.网络时代电视的发展趋势[J].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10月 [6]马成志.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位与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2月/上 [7]网络学院怎样才能保有学生?--来自"人大网院"的调查分析[J]. http://www.open.edu.cn/ycjy/zx/baogao/2.htm [8]王涛.远程教育系统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应用[J]. http://www.wx800.com/msg/snapshot.php?doc_seq=11137 [9]冯秀琪张冬玉.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中国远程教育[J]. http://zhaosheng.cer.net/20031119/3094574.shtml 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分析黄婷吴志强肖英平邹琦胡向萍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本文对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因子有温度、溶解氧、耗氧率、pH值、盐碱度、氨氮、重金属污染等,并针 对当前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指出了关于养殖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又称克氏螯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opoda),螯虾科(Cabaridae),俗称淡水小龙虾。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后由美国移植到日本,20世纪30年代末期,再由日本引入中国南京,现己分布至国内十几个省市。近十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兴起了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热潮,并已逐渐成为我国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养殖品种,产量一路飙升,2006年,其年产量达到了一千万吨。但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重金属污染水体,导致重金属在克氏原螯虾体内富集;水体溶解氧过低,导致大量虾死亡。本文拟就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中的一些主要因子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提供技术指导。 1、温度 水温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很强,能在湖泊、河流、池塘、水渠、水田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中生存,成体能耐40℃的高温及-15℃的低温,但其生长适宜水温为20℃~32℃。 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2℃时,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率显著下降。低温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比较缓慢,但成活率较高,而高温则可以明显促进其幼体的生长,可是在31℃时死亡率很高[1]。对于约1月龄的幼体,考虑到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两个方面的因素,25℃较适合其生长发育,不适合30℃以上的高温和5℃以下的低温,最适宜温度为23.4℃。因此在我国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幼体均能自然越冬,而北方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幼体在越冬期间就应当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同时,水温也是影响孵化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在17℃~32℃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在水温低于17℃或高于32℃时,受精卵死亡脱落严重,孵化率很低,在24℃~32℃水温条件下受精卵死亡脱落的数量很少,孵化率较高,所用时间也相对较短。 有实验表明水温在18℃~20℃时,孵化期为30~40天,在25℃时,则只需15~20天。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孵化的最适宜温度 为159

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规程

【农科课堂】 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规程 为了规范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按照省农业厅关于《湖南省水稻集中育秧操作规程》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一、品种选择 根据我市生产实际和农民意愿,选用和推广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主导品种,并直接到实力雄厚、信誉好的种子代理商以优惠价格购买种子。水稻集中育秧要实行一片一种,一个集中育秧点一个品种,以避免品种混杂。推荐早稻选用常规稻品种湘早籼45号、株两优611、陵两优211、T优705、T优167等;晚稻选用岳优9113、丰源优299、岳优360、盛泰优9712、五优308等。 二、播种期 早稻播种时间控制在3月20日左右,晚稻播种时间控制在6月20日左右。具体播种时间应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和安全齐穗时间(9月10日)而定。 三、播种准备 (一)软盘地膜。每亩大田用308孔盘80-90片,地膜用标准的0.25毫米厚的优质地膜。 (二)竹拱准备。每亩大田准备小竹拱25根左右,一般长度2.2-2.4米。 (三)秧田准备

1、秧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基础条件较好,排灌方便,运输便利,肥力中等的稻田,秧田按软盘秧田与大田1:20、机插育秧田按1:80、湿润洗插秧按1:8的比例准备好秧田。 2、秧田翻耕。秧田翻耕整平分两次作业。第一次在2月底或3 月5日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老历年前进行第一次翻耕(俗称烤冬坯)。第一次只翻耕不整平,主要目的是改良土壤,让杂草充分腐熟,减少稻田的有毒物质污染,尽可能减少对出苗的影响。第二次翻耕整平在播种前3-5天,结合翻耕整平,每亩秧田用40%的复合肥30公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施用腐熟的人畜粪等有机肥2000-2500公斤)。 3、秧厢规格。按1.5米宽做厢,厢面用木板整平待摆盘播种。同时开好“三沟”,即厢沟(宽0.3米,深0.15米),腰沟(深0.2米左右),一亩秧田至少要开一条“十”字型腰沟,围沟(深0.2-0.25米)。 4、施用壮秧剂。软盘抛秧,将壮秧剂与一定量的过筛细土充分拌匀后分成两等份,一份均匀撒在秧田表面,摆放软盘;另一份均匀撒施在软盘内,然后再加入适量过筛细土或糊泥,沉实后播种。盘育机插秧,直接采取专用育秧基质育秧,或每亩用“五增”牌壮秧剂一包与营养土拌匀,作为机插秧秧盘底土。湿润洗插秧,将壮秧剂拌土均匀撒施在秧田表层,再耙入2厘米土层内,厢面用木板整平后播种,泥浆塌谷。禁用拌有壮秧剂的细土直接盖种、拌种或与种子混播。 四、浸种催芽 (一)种子准备。浸种前3-5天选晴天晒种3-4小时,最好用彩条布或竹垫晒种,不要在水泥地上曝晒。杂交组合前一天应敞开包装透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