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田水稻实操施肥技术

合集下载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2020版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2020版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稻田选择条件、工程改造与建设、水草种植、水稻栽培与管理、小龙虾繁养与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水稻收获、小龙虾苗和成品捕捞等关键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克氏原螯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作的无公害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03)第[31]号3水源水质3.1产地选择选择地块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质优良,未曾有过污染,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土壤持水性高,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交通便利。

稻田生产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的规定。

3.2水源水质水源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3.3土质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

3.4稻田要求根据田块面积大小,以40-50亩为宜,在稻田周边内侧距田埂1-2m处挖掘环沟,沟面宽2-4m,沟底宽0.5-1.0m,沟深1.0-1.5m,坡比1:2.5左右,沟占稻田总面积的10%,根据需要在稻田的一边留一段田埂不挖通做为小坝,方便水稻种植机械作业通行。

挖出的泥土用于堆筑田埂或围堤,高于田面0.8m以上,顶部宽1.5-3m。

3.5防逃设施在养殖稻田四周构建围栏(铝塑板、水泥板)防盗、防逃、防敌害。

进排水口在斜对角口设置,进水口在河道的上游,排水口在河道的下游,进水口用80目的3m唱的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用80目的网片,防小龙虾流失,溢水口也需用密网过滤,防止小龙虾逃逸。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稻虾共作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种养模式,是将虾类和水稻作物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水域内共同生长、共同利用水和饲料,达到产生双重效益的目的。

稻虾共作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减少水域面积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将介绍稻虾共作的技术原理、优点和常用的种养方法。

一、稻虾共作的技术原理稻田是虾类理想的生长环境,其中主要原因是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质和低分子有机酸,这些物质可为虾类提供良好的食物基础。

此外,稻田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虾类的生长发育。

稻虾共作将虾类引入稻田,虾类通过摄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和粪便、残骸等有机物,为水稻提供了免费的有机肥料。

水稻通过吸收虾类排泄出来的营养物质,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虾类在稻田中的身体运动可以增加水域中空气的氧气含量,促进水分的流动,改善水质环境,健康有机的情况下进行,稻虾共作有助于减少施药,养殖环保和生态友好。

二、稻虾共作的优点1、提高养殖效益:稻虾共作利用水稻田,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产业效益,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2、节约土地:虾类和水稻的生长可以共同利用一个水域,可以节约土地,并且可以在毒物残留在土地上的情况下进行,更加健康有机。

3、增加产品种类:稻虾共作的优点是在同一水域中养殖多种产品,如水稻、虾、鱼、藻类等等,从而实现多种生物的生态系统。

4、促进水稻生长:稻虾共作通过虾类排泄物的作用,增加了水稻的有机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5、提高水质:虾的摆动可以促进水流,增加水质氧气含量,并且虾类能够吃掉池塘中的粪便,有效防止水域受到污染,让虾稻共生更加健康。

6、柔化水质:虾类的泥巴翻动能有效软化稻田土壤,增加水稻根系的呼吸排泄作用,促进水稻生长,避免土壤板结和硬化。

三、常用的种养方法1、对虾养殖:对虾是最为适合共生的虾种之一,选用对虾的原因是对虾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广泛的水质环境。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虾稻共作是现在常见的种植模式,那么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你们知道吗?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虾稻共作的优点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及激素,生产出生态、优质龙虾和水稻,龙虾与水稻种养殖结合模式经济效益比麦、稻种植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农业产业绿色化、复合化、高效化、规模化。

虾稻共作的养殖:苗种放养前期准备1月—2月,改造虾沟,采用“一”或者“L”型田边沟,沟深0.6-0.8米、宽4米、坡比1:1.5,对虾沟、大田冻、晒、消毒,消毒用药量按水深1米亩用生石灰160公斤;消毒后10天栽植伊乐藻到沟、田之中,每隔2-3米栽植一族,以星状分布。

虾稻共作的养殖:苗种投放3月—4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发芽后,投放虾苗到沟、大田中(越早越好),投放量5000-7000尾/亩,规格为70~200尾/500g,同时适当投喂浸泡过的大豆、玉米等植物性蛋白饵料。

虾稻共作的养殖:日常管理4月下旬—5月,注意水质调控、水草养护、病害预防治疗等工作,对虾沟、大田中的虾苗加强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一般为存塘虾总量的1-2%。

7月初—8月中旬,做好水稻前期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人工耘耥拔除多余的大杂草,水稻移栽25天后分次轻搁田2-3次。

适当少量辅助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并适时起捕部分成虾出售。

做好田间日常管理工作。

虾稻共作的养殖:进入共作期6月下旬,(南粳46于5月10—15日育秧,6月上旬移栽;南粳9108于5月底6月初育秧,6月18日—22日移栽。

)大田中水草翻耕后作为绿肥,秧苗移栽前7天亩施优质商品有机肥500-800公斤,秧苗栽插密度:行距为22~625px,株距为450px,水稻栽插的密度为1.3万穴/亩,移栽后做到浅水勤灌。

待秧苗返青后,将虾沟漫水,虾苗进入大田养殖,苗种不足的从外围补充。

同时做好沟、田日常管理工作。

虾稻共作的养殖:适时捕捞6月初—中旬,集中捕捞销售70%的龙虾,余下小规格龙虾暂养于虾沟。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一、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稻虾综合种养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在水稻田里同时养殖虾类和种植水稻的一种农艺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虾类产量,还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和效益评价。

二、理论基础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利用虾类和水稻之间的互补效应。

水稻田是虾类生长的理想环境,它们可以在水稻田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

虾类在水稻田中的掘土、通风和深挖水稻根系等行为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水稻的生长。

水稻的有机物可以为虾类提供养分,这种共生关系能够实现水稻和虾类的共同生长。

三、操作方法稻虾综合种养的操作方法包括场地选择、虾类选择、种植和养殖技术等环节。

1. 场地选择:选择具有良好水源和排水条件的水稻田作为种养场地。

水稻田的土壤要求肥沃,土质疏松,排水畅通,便于虾类生长。

2. 虾类选择:选择适合水稻田生长的虾类品种,如小龙虾、淡水虾等。

要保证虾苗的健康和品质,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3. 种植技术:选择适应水稻田的水稻品种,栽种方法与传统种植方式相似。

要注意适当增加水稻田的养分供应,提高水稻产量。

4. 养殖技术:在水稻田中设置虾类圈养池或网箱,在水稻生长期适时投放虾苗。

要合理控制虾苗数量,避免互相竞争。

要定期投放饲料,保证虾类的养分供应。

四、效益评价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具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 经济效益:稻虾综合种养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

通过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和收益。

水稻和虾类的销售可以带来双重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稻虾综合种养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虾综合种养也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环境效益:稻虾综合种养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

虾类的掘土和通风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提高土壤的肥力。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利用开挖养虾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田埂,平整田面,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防止下大暴风雨时使田埂倒塌。

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

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防止小龙虾外逃和敌害进入。

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

在距田埂1米处,内要3米踢一处1.5米低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等待藤蔓开卖后,在寒冷的夏季起著遮阴消暑的促进作用。

在养育虾沟和田间里必须栽植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浮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集中为不好,这样有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纳。

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亡墙,以免小龙虾逃离现场。

放养小龙虾虾苗或虾种时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

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个体在40克/只以上的小龙虾20公斤,雌雄性比3:1。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体虾-尾/亩或30公斤/亩。

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

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虾种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分钟消毒,高温天气进种、苗要谨慎消毒,最好是进种苗时不用食盐水浴洗,进完种苗后用生石灰10公斤/亩对水体消毒。

每天晚、晚秉持巡田,观测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取食、生长情况。

田间管理主要分散在水稻晒太阳田、用药和登轮防害方面。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稻虾共作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指的是在水稻田中同时种养虾类。

这种技术集成利用了水稻田的生态系统,通过相互促进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以下是关于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的介绍。

一、稻虾共作的原理和优势稻虾共作利用了水稻田的生态系统,同时种养稻谷和虾类,实现了优势互补。

其主要原理如下:1.氮素循环:水稻田排水养殖虾类可以通过排泄物提供氮素养分,增加水稻的肥力,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水稻的秧苗底部提供了虾类产卵的场所。

2.病虫害控制:虾类可以吃掉田间的害虫和杂草,同时分泌出抑制杂草生长的物质。

这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

3.增加生态环境:虾类的活动和排泄物可以改善水稻田的土壤质量,增加土地的有机质含量。

稻虾共作还可以增加水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连作障碍物质的分解,提高土地的持水性和保肥性。

稻虾共作具有以下优势:1.增加产量:稻虾共作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一方面是因为虾类可以保持水稻田的水质清洁,促进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虾类养殖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收入。

2.节省资源:稻虾共作可以充分利用水稻田的养分和水资源,减少对化肥和水资源的依赖。

3.环境友好:稻虾共作可以降低对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稻虾共作的实施技术稻虾共作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1.水稻种植: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做好湿地耕作和田间管理。

采用日本稻虾共作品种“稻、青虾、薄膜覆盖、双季稻”模式,既可以增加产量,又可以节省资源。

2.虾类养殖:选择适合的虾种,控制合理的密度和饲养条件。

一般采用稻田底播母虾、田间孵化虾苗,养殖1~2个月后捕捞出田外,收获成虾,再次播种母虾。

3.病虫害防控:定期巡视水稻田,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

通过统一养虾的时间使虾类能够在田里有效地去除一部分虫害昆虫和杂草。

4.水利设施:做好水排放和进水的工作,保持水稻田的充水和好氮环境。

5.综合调控:根据水稻和虾类的生长状况,合理调控种植面积、施肥和饲料用量,使水稻和虾类的生长达到最佳状态。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经济效益
地理环境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稻虾共作模式。
模式特点
江西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主要以龙虾养殖为主,同时种植一季中稻。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绿色生产。此外,江西省还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将捕捞到的龙虾进行分类、包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如活虾市场、餐馆、超市等。
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收割方式,如人工收割、机械收割等。
收割方式
将收割后的水稻进行晾晒、脱粒、除杂等加工处理,提高水稻的品质和附加值。
加工处理
04
CHAPTER
稻虾共作种养的生态效益
VS
稻虾共作种养通过生物降解和自然循环,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概述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要点稻虾共作种养的经营管理稻虾共作种养的生态效益稻虾共作种养的案例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的推广与发展建议
01
CHAPTER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概述
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定义
该模式通过共生互利的方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具有节水、节地、节劳力等优点。
地理环境
01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稻虾共作模式。
模式特点
02
湖北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主要以小龙虾养殖为主,同时种植一季中稻。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绿色生产。
经济效益
03
通过稻虾共作模式,湖北省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小龙虾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和虾共同种植在同一片水田中的种养模式。

这种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田资源,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养殖虾类,增加水稻田的生态价值。

本文将从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种养实践提供参考。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提高水稻产量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和虾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生态协调,改善水稻生长环境。

虾类的栖息和活动可以松土增氧,促进土壤通气和根系发育。

虾类排泄物中的氮、磷等元素对水稻的生长有益,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能够进行有效利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和传统水稻种植相比,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增加水稻产量10%~20%。

2. 增加水稻田的经济效益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增加水稻田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通过虾类的养殖,可以将水稻田转型为水产养殖基地,增加养殖收益。

虾类在水稻田中可以捕食杂草种子、杂草幼苗、虫害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提升水稻田的生态价值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升水稻田的生态价值。

虾类对水质的过滤和净化作用,可以改善水稻田的水质环境,提高水质透明度,减少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积累,减少水体氮、磷等污染物质的排放。

虾类还可以在水稻田中构建自然食物链,促进水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丰富水田生态功能。

二、综合种养技术1. 虾类选择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选择合适的虾类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种养模式,可以选择田螺、草鱼、鲫鱼、鲍鱼等物种进行养殖。

不同虾类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水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土壤质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虾类。

2. 种养结构设计在进行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时,需要合理设计种养结构。

考虑到稻虾共作的需求,可以将水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分别用于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

在虾类养殖的区域,可以设置虾塘、虾池等设施,合理布置虾类养殖环境。

要考虑水稻和虾相互作用的需求,保证各种养区域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稻共作田水稻实操施肥技术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我市虾稻种养模式呈扩大趋势,2016年面积可达30万亩以上。

由于此种养模式,水稻秸秆实施了全量还田,极大地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

其推荐施肥量应根据其模式年限确立。

一般1~2年田块推荐氮施肥量10~12公斤/亩(注:亩为667m2)、五氧二磷4~6公斤/亩、氧化钾6~8公斤/亩,3~5年田块推荐氮施肥量7~9公斤/亩、五氧二磷3~5公斤/亩、氧化钾4~6公斤/亩,5年以上田块推荐氮施肥量5~8公斤/亩、五氧二磷3~5公斤/亩、氧化钾4~6公斤/亩。

一、施足基肥
耕整前,每亩施42%或40%复合肥25~40 公斤(推荐配方21-9-12 或20-10-10)、25%大粒锌0.3~0.5公斤,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

二、早施蘖肥
栽插后5~7 天每亩施尿素5~8公斤,严重缺锌田块补施25%大粒锌0.15公斤;7天后对长势差的田块补施一次平衡肥,每亩施尿素3~5 公斤。

三、巧施穗肥
晒田复水后,对色泽正常田块每亩施氯化钾5~8 公斤,对色泽落黄的田块每亩施尿素3~5 公斤、氯化钾5~8公斤;抽穗前15天左右,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3~5 公斤,一般不追施尿素,防贪青晚熟。

四、根外喷肥
齐穗期、灌浆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2~3 次,提高千粒重。

五、稻田管水技术
“虾稻共作”模式田块一般地下水位较高,应推广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即前期薄水(3~5 cm)栽秧(机插秧龄3.5 叶,密度1.4 万穴/亩、3.5 株/穴),浅水(2~4 cm)分蘖,够苗(12 ~14 株/穴)晒田;中期浅水(3~5 cm)勤灌,足水(4~6 cm)孕穗;抽穗后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获前一周断水。

这样能显著地降低稻田耗水量,减少化肥用量,增强水稻抗病、抗倒伏的能力,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