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道点、线、面、体的定义。

2.能够识别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定义。

2.如何识别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教学难点1.解释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的语言表达。

2.可视化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3.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索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启发学生思考。

2.演示式教学法:通过投影或手绘,展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并让学生感官体验。

3.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讨论和互相交流,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4.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导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2.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哪些点、线、面、体,如何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4.2 探究1.让学生分组,探究点、线、面、体的定 n义。

2.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探究结果。

3.整合不同小组的探究结果,完成点、线、面、体的共识版本。

4.3 演示1.展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让学生感官体验并描述特征和区别。

2.通过幻灯片或视频,演示点、线、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4.4 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2.让学生分享生活中发现的点、线、面、体,交流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4.5 实践1.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绘制、构建点、线、面、体。

2.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自行创作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4.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梳理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3.引导学生讲述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5. 课堂作业1.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描述点、线、面、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特征和联系。

2.创作一个发挥想象的艺术品,让你的想象力在其中得到释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相关定义与基本性质;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理解点、线、面、体的存在;3.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形状的点、线、面、体;4.能够绘制给定形状的点、线、面。

二、前置知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该掌握有关平面图像的概念及相关的图形名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相关定义、特征及分类;2.教学难点:图形定义的理解与识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黑板前看到以下四个图形: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平面图形和一个三维图形。

请学生辨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课堂讲解点、线、面、体的定义与分类将点、线、面、体的定义依次写在黑板上,并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区别,并帮助学生对不同类别的图形进行分类。

•点:点是一个无限小的实体,没有长度、面积以及体积。

•线:线是由无数个连接着的点组成的,它是一个长条形的实体,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厚度。

•面:面是由许多相连的线性形体组成的,它可以看成是由许多条线围成的一个区域。

它由无数个点组成,有面积,但没有厚度。

•体:体是又许多相连的面组成的,它是一个有长度、宽度、厚度的三维实体,有体积。

3. 给学生展示各类图形,并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从幻灯片上依次展示出各种贴纸图案,并引导学生根据对图形的认识猜测它们的名称,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们的猜测。

4. 引导学生感知点、线、面、体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点、线、面、体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那些常见的物品含有哪些点、线、面、体。

5. 练习识别各类图形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将会让学生通过绘图和粘贴贴纸的方式,将不同的点、线、面、体正确分类。

同时,教师也会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进行练习。

6. 总结与归纳请学生回忆当天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课堂扩展引导学生通过三维建模软件或手工制作模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三维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及分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1.2-点、线、面、体 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1.2-点、线、面、体 学案设计

4.1.2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点、线、面、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重点难点]点、线、面、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重点,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下列情况:夏天的夜空散布着点点星星;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把一枚硬币在桌面上快速旋转,呈现在你眼前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这些现象.二、点、线、面、体下面的图形是些什么几何图形?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锥等都是几何体,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思考:圆柱与棱柱的侧面有什么区别?圆柱的侧面是弯曲的,棱柱的侧面是水平的.像棱柱的侧面这样的面是平面;像圆柱侧面这样的面是曲面.所以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你能再举一些平面与曲面的例子吗?如水面、桌面……是平面;如球面、日光灯管面……是曲面.前面提到的流星划过夜空留下的痕迹,还有天上的彩虹,给我们以“线”的形象.棱柱的底面与侧面相交成的线和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的线有什么区别?棱柱的底面与侧面相交成的线是直线, 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的线是曲线,所以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天上的星星,地图上的城市标记给我们以“点”的形象.点、线、面、体是几何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三、点、线、面、体的关系探究1 下面是一个长方体模型,它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什么?它是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归纳:体是由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面点.这是从静态的一面看.探究2 如图,铅笔的笔尖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图形?汽车的雨涮在挡风玻璃上扫出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成的是什么图形?这就是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是从动态的一面看.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就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四、课堂练习课本120面练习1、2题.五、课堂小结1、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2、点、线、面、体有什么关系?作业:122面第5题.4.1.2点、线、面、体作业优化设计1、观察下面的图形,填空:包围着体的是_ 面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__线_,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__点__.2、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__点动成线_;打开折扇得到扇面,这说明了_线动成面_;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一圆锥体,这说明了_面动成体_.3、圆锥有2个面,它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曲线.4、圆柱体由2个平面和1个曲面围成.5、围成球的面有 1 个.6、三棱锥有__4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6__条棱, 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4__个点.7、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长方体为同一类几何体的是( D )A、圆锥B、圆柱C、球D、棱锥8、如图,左边的图形沿着虚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为( C )9、如图,左边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所成的几何体是( D )10、如图,上面的图形绕虚线可旋转成什么几何图形?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一、授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掌握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3.完成作业“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4.运用点、线、面、体来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二、教学内容1.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3.“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4.运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三、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四、教学难点1.运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五、教学方法1.演讲和讲解法:介绍点、线、面、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在黑板上演示简化画法。

3.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活动。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首先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强调其定义以及区别。

第二步:分类让学生自己分类,将教室中的物品进行分类,比如窗户是何种,门是何种等,提高学生分类的能力。

第三步:画法练习介绍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其理解。

第四步:继续练习教师布置“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思考。

第五步:运用教师示范一两个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第六步: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具准备黑板、白板笔、练习册、铅笔、尺子等。

八、板书设计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点:使用圆点表示。

线:使用直线表示。

面:使用一个四角形来表示。

体:使用三个普通面和一个阴影面表示。

九、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点、线、面、体”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几何概念和图形的构成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基础几何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量使用绘图、练习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思维品质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点、线、面、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篮球、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元素组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点、线、面、体的概念。
2.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点、线、面、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几何元素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如何用点、线、面、体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图方法。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4.拓展延伸: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点、线、面、体的分类方法和表示方法。

3.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中的点、线、面、体。

4.能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5.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感性认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分类和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1. 点(1)定义点是空间中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基本要素,仅有位置坐标。

(2)分类点有普通点、线段端点、角的顶点和图形的交点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点,以及绘制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点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1)定义线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点所组成的直线,在空间中具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高度。

(2)分类线有直线、线段、射线、平行线、相交线、垂直线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线,以及绘制线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线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3. 面(1)定义面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线所组成的平面,在空间中具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高度。

(2)分类面有平面图形、多边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面,以及绘制面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面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1)定义体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面和相互垂直的线所组成的空间,在空间中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2)分类体有三棱柱、四棱柱、棱锥、棱台、球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体,以及绘制体在三维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体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介绍(1课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

2. 点、线、面、体的分类和表示方法(2课时)通过解释和演示不同类型点、线、面、体的分类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1.2点线面体教案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1.2点线面体教案

《点、线、面、体》教案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卓勒德别克一、教案背景分析:1、地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课时2、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3、课时:14、学生可前准备:纸杯、三角板、尺子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难点:探索点、线、面、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通过观察各类熟悉的几何体,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并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通过具体事例从动态角度进一步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反思总结并应用。

五、教学过程问题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 创设情境教师:因圣诞节快到了,大家都在为圣诞节而在准备着各种各样的礼物,这些礼物的形状,从数学角度可以看做几何图形。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 认识体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礼物,让学生回答可以看做什么几何图形?学生:正方体。

得出体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何体生动中有严谨,从形象体现抽象,使学生直观感受“体”,丰富感性经验,顺利形成抽象认识。

3 课题引入教师:观察长方体、三棱柱,分别说出它们点线面的个数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从实例中让学生感知物体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顺利引出课题活动探究1:认识面教师:和学生一起感知,并多媒体展示学生:通过触摸书本的面和纸杯的面,回答它们的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去感知,使学生更能明白曲面与平面的不同,面是围成体的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天津滨海新区大港第七中学朱丽萍【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中的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这节课所要学的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条件。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设计思想】通过生活中的“点、线”的存在自然引申“体”的存在,按照“体面线点”的结构顺序展开教学。

观察大量实物,在观察、实践中感知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静态),但怎么组成几何图形,学生还没很强的空间思维,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演示空间图形的旋转动画,动态展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图形间的转化,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空间图形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将抽象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的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自己探索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主动动手操作。

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丰富实例,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会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类比、变换的思想。

3、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体现。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教学准备】圆柱、圆锥、长方体等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活动1:看三幅图片:3、连成星座的图片引申设问:我们生活的空间仅仅有点和 线就可以完全描述了吗?学节教环学容教内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景引入感受生活中的点与线问:各城市及夜空的繁星可看作什么?流星划过的痕迹又像什么?观看演示,由亲身 的经历,感知知识来源 于生活。

感知“点”这个几 何图形的存在。

齐答:城市及满天星星 可以看作点。

流星划过像条线从最基本的 点、线引入,弓I 导学生观察生活 中熟知的美妙画 面,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 生感知生活中的 图形,感知知识 来源于生活。

感知“线”这个几何图 形的存在设疑引出课题1以点表示的城市2、满天繁星的夜空,偶尔有流星 划过,留下一道道明亮的光线板书课题 4.1.2《点线面体》活动2:展示图片,感受生活中的“体”学生观察,说出各种体的名称,加深对“体”的理解。

先引入“体” 的模型,按照体、面、线、点的顺序展开教学。

几种常见几何体,引出“体” 的概念。

感悟图形理解概念(1)掌握体的概念0曰◎灣△>^.411 io .氏博氏ntn板书:一、体----几何体简称为体。

活动3:1、看一看,摸一摸你带来的几何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吗?I ____________ k板书:二、关系体是由面围成(平面和曲面)。

2、找下列立体图形的各个面,哪些是平的?哪些是曲的?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平面与曲面的例子吗?海平面蒙古包说出著名建筑的名称,感受“体”的宏伟和艺术美。

赞叹人类的聪明才智和伟大,渴望以后成为有用之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学生动手触摸感知几何体,观察、归纳, 组内交流,共同汇报得出结论。

分别选各种不同体的学生展示。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问题,汇报观点。

搜索头脑中的记忆,踊跃举例发言。

也能从图片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培养几何图形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对“体”的认识和理解。

充分地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

激发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选择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动手感知教学,很好地诠释了“做” 中学数学的理念,也切身感知“平面”与“曲面”的概念。

选择由学困生回答,巩固对面的掌握程度。

时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维的活跃性。

提高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

挖掘生活中的图形。

掌握面线点的关系活动4:摸一摸、看一看几何体①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②线与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屏幕观察两个立体的模型:教师归纳:(板书)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静态),即“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世界是运动的,那么点线面体运动起来又有什么关系?活动5:观察流星划过天空留下道明亮的光线的图片。

学生通过动手感知各种几何体的面面相交的各种线形。

不同“面”的学生分别叙述回答。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线和曲线。

线与线相交成点。

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并作好笔记。

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形成知识,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以两个常见的模型为例,动态展示,能更好更清晰地掌握面、线、点之间的关系。

点动成线的感知问:①此现象你想到了什么?②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音乐喷泉闪电雪地里的脚印烟花飞机表演心电图学生观察、思考,共同归纳出:(1)点动成线(板书)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更能激起学生知识的认同与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学习身边的数学。

使实际与理论更好地互相引导点拨,积极举例,切身感受知识。

举例:喷泉、焰火、写字等。

感受身边的点动成线。

活动6:老师用板擦扫过黑板。

问:1、把板擦看成是一条线,观察扫过的部分,你想到了什么?启发引导知识提炼刷墙链条转动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异口同声回答:(2)线动成面(板书)互相举例补充。

丰富生活经验。

两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旋转画出美丽的图案。

3、演示生活中的实例: 才艺展示。

活动7:1、动画演示,得什么现象? (3)面动成体(板书)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想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做数学” 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面动成体的感知2、你觉得下列平面图形旋转一周,可以得什么立体图形?vLrQ 9 o 4 a3、你能再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结论吗?■ 1nr■n1JdS™i严F中等学生回答。

,感知常见的面到体的形成,发展空间想象力。

同桌交流联系生活发展空间想象“面动成体”的理解对于还没有较强空间想象力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直观的动画演示显得至关重要。

经过动画演示的直观性观摩,学生已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即可类比得到。

化解了难点。

知识的形成顺势而为,自然达成。

4、动动手:硬币旋转的实例。

每人拿一元的硬币作旋转实验,看看形成了什么?老师可巡视指导演示。

5、请同学们说说点、线、面、体之间除了静态的组成要素之外,动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弓丨导: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了各种几何图形,那么反过来几何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结合下列图请同学们讨论,你觉得几个元素中,哪个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占八、、的认识归纳板书:三、图形的构成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如图例:LJT-三屏幕上的画面、团体操的背景图案,阅兵阵队、十字绣的图案都看作点组成的,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

同桌互相纠正动作,直至成功。

旋转的球体切身感受到“面动成体”口答: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组内充分发表见解,各小组阐述观点,说明理由,最后达成共识。

感受“点”作为基本元素在图形中的作用。

同桌互相纠正动作,直至成功。

旋转的球体切身感受到“面动成体”口答: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选择了一幅能充分体现“点线面体”的图片,贴近生活,揭示知识。

恰当丰富的图片能帮助知识的深入理解。

显浅易懂。

【课后反思】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是领学生进入几何世界的敲门砖,图形有空间的,立体的,而书本内容展现的是平面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照书看是解不了远渴,抹杀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绝好时机,因此课下我准备了大量生活中的几何,将抽象的概念融于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在熟悉的图形中学会了找点、线、面、体,及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图形来描述现实世界。

学生充满着兴趣,快乐而积极主动地求学,丰富的图片展示也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同学们上得赏心悦目,课堂效果良好。

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教学中,都用动态展示结果,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推动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化、枯燥的图形问题具体化、生动化,弥补了语言教学的苍白,学生更身临其境,表达效果到位,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发展,那么对于其他一些平面图形的旋转,学生能在脑中有一个类比转化的模型思想,正确形成一个相应的立体图形,免去动手操作的失败。

同时还注重“做数学”,在“摸”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平面”与“曲面”,在学生“线动成面”的绘画作品和“面动成体”的旋转硬币的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满足了学生的爱活动的天性,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