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1)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5)文学评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 学批评专论,。
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 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 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 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 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 发展。
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一.政治状况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
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 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 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二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 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 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 “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 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 现象。
三 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 的一个门类。
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 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 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
魏晋之际,环境险恶。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 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 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他们推崇《老子》、 《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他们 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 的关系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生平:在家闲居(29岁前)、出仕(29—41岁)、隐居(41—去世)。
、思想 :儒、道、玄兼综,与佛学稍有关联
、性格
)崇尚自然
陶渊明的“ 自然哲学”: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着,更重要的是直接
从本源上说,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
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争夺中去,以至丧失了真性,使生命充满
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生平、性格
、嵇康的诗歌:《文心雕龙》评云:“清峻”
、散文创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指以陆、潘为代表的两晋诗风。他们以才华自负、驰骋文思,在诗歌方面,重视拟古,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风格清丽婉转
、体制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比喻、夸张以及双关隐语等艺术手法
《西洲曲》
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发了她对江北情郎的无限相思。艺术
、构思上,采用连环式的章法结构。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
、多用比兴,而比兴皆取江南风光。如“单衫杏子红”、“日暮伯劳飞”、“海水梦悠悠”
“《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2、不为五斗米折腰;3、酒与菊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声歌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建业为中心。西曲歌产生于荆、郢、樊、邓,以江陵为中心

2)抒发个人的理想怀抱。如《白马篇》,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不惜
3)反映社会的现实。这类作品不多,今存只有《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两首,很值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这样评价鲍照的诗
歌:“发唱惊挺,操调 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
魂。”
第五节 南北朝文学
(三)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
明体”即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诗体,特点是 讲究声律、对偶,注重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对近 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 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合称竟陵八友。
第三节 太康文学
三、左思 今存诗仅14首,大多抒写怀 抱,抨击
权贵,多耿慨不平之音。左思诗作风骨刚 健,情调高亢,辞采壮丽,个性鲜 明,人 称“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 承和发扬,代表作《咏史》八首。
第四节 东晋文学
一、玄言诗 即以阐述玄学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
些诗歌大多抽象枯燥,深微莫测, “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艺术成就不高,代表 作家是孙绰、许询。
第二节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 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阮籍、嵇康 。
第三节 太康文学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也是西 晋文学发展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太康文人既没有建安志士的激昂慷慨, 也没有正始名士的激愤忧世,他们追求的 是气定神闲、雍容和缓的风度。在文学方 面,他们多崇尚文字的华美绮靡,诗尚雕 琢,文崇骈俪,注重形式技巧的锤炼。代 表作家有陆机、潘岳、左思。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氏父子和建 安七子。
第一节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 在诗歌中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他们哀叹人生 短暂、壮志难酬,也高扬建功立业、统 一 天下的政治理想,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 的耿慨多气、慷慨悲凉、质朴刚健的风貌, 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正始文学质。

”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璃《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

"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

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集"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阮籍著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嵇康作品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游仙诗》一首、《六言诗》十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一首、《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酒会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璃、应場,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

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方,不仅岀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岀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文学-26页PPT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文学-26页PPT资料

三、西晋文学来自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主要内容
四、东晋文学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饮
酒》(其五)《咏荆轲》《杂诗》(白日沦
西阿)《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
五、南北朝文学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
主要内容
六、南北朝民歌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沈德潜《说诗晬语》:“陈思极工 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日西 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 徊’,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 林’,皆高唱也。”
钟嵘《诗品》:“魏陈思王植。其 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 卓尔不群。”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 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文心雕龙·时序》
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 皇帝,沛国樵人也,姓曹,讳操, 字孟德,汉相国曹参之后。桓帝世, 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出 生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 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
曹操
“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 不释卷。” ——曹丕《典论·自 叙》
曹操诗歌风格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
宋·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 燕老将,气韵沉雄。”
沈德潜《古诗源》:“曹公四言, 于《三百篇》以外,自开奇响。”
曹植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 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 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 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 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 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 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 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 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这首诗总共八十个字,运用乐府旧调旧题写时 事,概括了关东各州郡首领合兵讨伐董卓,然而由 于人人心怀异图,导致战事失败,继而袁绍、袁术 兄弟一则谋图废立皇帝、一则自立为皇帝,以致战 祸连年,百姓大批死亡的事实,犹如一幅历史的画 卷。在写法上,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叙悲;前 写原因,后写结果;前写历史事件的纵面,后写社 会生活的横断面。结尾四句,尤其勾勒出了一幅惨 绝人寰的图景,显示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全 诗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感情深郁,笔力遒 劲,大悲大痛之情溢于言表。因本诗及《薤露行》 能将史家实录与诗人性情萃于一篇,故被钟惺誉为 “汉末实录,其诗史也。”(《古诗归》)。


神龟纵活三千年,但难免一死;腾蛇虽能乘云 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 飞烟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 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 “ 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始于人生 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 的思辨: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 得永年。” 全诗读罢,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直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世说新语》记 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由于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 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 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但是,以曹操 为首的建安文人,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 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 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慷慨激昂的感情也在 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前人称建安文学 “悲凉慷慨”,《文心雕龙》也说:“观其时文, 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 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魏晋南北朝诗歌建安诗歌。

由于汉末社会动乱、思想活跃,建安诗歌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辉煌的阶段之一。

学习时对“三曹”、“七子”及蔡琰的创作概貌应全面了解,对曹操、曹植、王粲、蔡琰的作品应重点掌握。

曹操既是政治军事集团领袖,也是建安文盟主,诗歌创作开一代风气。

存诗虽仅二十余首,但内容现实性强,或反映社会动乱,如《蒿里行》,苍凉悲愤;或抒写理想壮志,如《短歌行》,慷慨刚健。

·艺术形式上则富独创性,如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此外,语言的简朴刚健,情调的慷慨悲愤,也都是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更重要的是,悲伤离乱、慷慨苍凉、志深笔长、梗概多气之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有首创之功。

曹丕是曹操次子,他的《燕歌行》开创了七言新体制。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有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这两方面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多写政治抱负,奋发进取,《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英雄,正是曹植本人的写照。

后期诗多写不幸遭际,充满愤懑,《野田黄雀行》中“利剑不在掌”的悲哀,《赠白马王彪》中亲人生离死别的悲痛和遭到迫害的苦闷,都表现得十分强烈。

曹植诗在艺术上有突出成就。

他的五言诗名震诗坛,有鲜明的特色:一、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前期诗中的任侠使气,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

二、骨气奇高,慷慨奋发,他那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贯穿于他的生活与创作的始终,形成奇高的骨气,激越感人。

三、词采华茂,语言精炼。

曹植诗歌或语言质朴,如《野田黄雀行》,或词采华美,如《公宴》,改变了乐府诗语言古朴的风貌。

四、工于起调,善为警句。

曹植善以警句开篇,精警突出,造成强烈影响。

警句有时安排于诗篇之中,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使诗情振起,感染读者。

总之,曹植创作成就比较突出,他使五言诗从民歌走向文人诗苑,故而被人们誉为“建安之杰”。

围绕“三曹”的还有“七子”,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七哀诗》三首最能代表他的诗歌风貌,如“其一”揭露军阀罪行、表达强烈哀思十分突出。

此外,还有著名女诗人蔡琰,她的五言《悲愤诗》长达540字,代表了本时期叙事诗的最高成就。

它通过血泪自述广泛反映了汉末战乱,其中兵荒马乱的恐怖、异乡生活的痛苦、怀念祖国的深情、母子分离的悲哀都写得生动感人;诗篇在场景与细节描写、心理与感情刻划等方面都很突出,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建安诗歌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推动了古典诗歌体式的发展。

正始至永嘉诗歌。

正始诗坛有所谓“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

当时政局黑暗恐怖,对阮籍诗歌产生深刻影响,他的五言《咏怀诗》82首,虽非一时之作,却有同一基本主题,即从不同角度曲折表达诗人痛苦、寂寞和愤懑的心情,折射出时政的黑暗,如其一(“夜中不能寐”)写孤独苦闷;其三(“驾言发魏都”)写困苦失意,都有以个人哀怨写时代悲剧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与情辞慷慨的建安诗歌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阮诗隐晦曲折的风格特色,含蓄蕴藉,婉曲深沉,这正是正始之音的特色。

太康诗人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左”。

当时,陆机最负盛名,但其诗内容不够充实,有形式主义倾向;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

左思的代表作为《咏史》八首。

它名咏史实为抒怀,往往借古讽今,抒写怀抱。

如其一(“弱冠弄柔翰”)抒写建功立业壮志,感情浓烈;其二(“郁郁涧底松”)批判门阀制度的黑暗,笔力矫健。

左思咏史诗在艺术上也值得注目:一、多引史实以借古讽今,故典实精切;二、抒情强烈,富感情色彩,故文情深怨;三、讽刺尖锐,笔力矫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对比鲜明,一针见血。

左诗的批判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永嘉诗坛,刘琨的《扶风歌》是一首慷慨激昂感时伤乱的爱国悲歌,报国壮怀之豪与英雄失路之悲交织并写,悲壮感人。

郭璞的《游仙诗》,名为游仙,实是咏怀,咏隐遁之怀,抒怀才不遇之愤。

但此时玄言诗盛极一时,其游仙之作也受其影响。

南北朝诗歌。

这一节时代跨度虽大,但只要掌握四个重点即谢灵运与山水诗、鲍照与七言诗、谢眺与新体诗、庾信与北朝诗,也就可以全面驾驭了。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晋宋之际,文人笔触由游仙玄言转向山水自然,至刘宋元嘉,三大家之一的谢灵运首先突破东晋玄言诗的统治,开始山水诗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天地。

《登池上楼》是其代表作。

诗写永嘉阳春景色,清新明丽,细致逼真。

他的山水诗,描写细腻,对仗工整,多有名句但少有佳篇,且带有玄言尾巴。

二、鲍照与七言诗。

元嘉三大家成就最高的是鲍照。

他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可为代表作。

其六(“对案不能食”)表现怀才不遇的悲愤,气势充畅,感情激越,笔力刚健,颇具汉魏风骨。

他的诗歌,变五言为杂言与七言,其七言,变曹丕七言诗句句用韵为隔句用韵,推进了七言诗的发展。

三、谢眺与新体诗。

齐梁诗坛,出现了讲求声律的新体诗,即永明体,创作队伍有所谓“竟陵八友”,其中谢眺成就最高。

他是南朝齐代以新诗体写山水的著名山水诗人,与谢灵运合称大小谢。

他的诗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细致逼真,基本摆脱了玄言影响,推进了山水诗的发展。

四、庾信与北朝诗。

庾信前期为梁代宫体诗人,内容空虚,艺术也较平庸;后期仕北,成为北朝著名诗人,改变了北朝诗坛沉寂局面。

这些诗,由于境遇改变,仕北之悲与乡关之思成为其诗歌基调,《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可为代表。

南北朝民歌。

首先应运用比较法了解南北朝民歌的主要异同:在内容上,南朝民歌主要写爱情生活,北朝民歌则比较丰富,牧歌、战歌、情歌均有;在风格上,南朝民歌清丽柔弱,北朝民歌质朴刚健。

其次应熟悉南朝民歌压卷之作《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优秀诗篇《木兰诗》,了解它们不同的思想内容,把握《西洲曲》重言、顶真、谐音、双关手法和含蓄深婉的风格以及《木兰诗》排比、铺陈、比喻、幽默手法和粗犷雄健、悲凉慷慨的特色。

第二章陶渊明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要紧密联系晋宋易代的时代特点,把握住老庄思想、儒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理清他反复出仕、归隐,最终以隐居为归宿的思想变化历程。

这是研读其作品的锁钥。

陶渊明生活的时期,朝政黑暗、社会动荡。

诗人青少年时代受道家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影响,既培养了“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乐道安贫的意趣,同时也树立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拯世济民,建功立业的抱负。

他在二十九岁初登仕途后的十三年间,断断续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一类低微的官。

他的“大济苍生”的理想与污浊残酷的现实发生了矛盾,他既无力革除时弊,又不愿同流合污而使“志意多所耻”,便在四十一岁那年从彭泽令任上毅然去官归田了。

其后二十多年中,诗人一直生活在田园中,淳朴诚笃的环境与人际交往,使他感到了心灵的自慰。

但陶渊明毕竟爱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影响,只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济世志怀无法实现,才退而躬耕“独善其身”,故而亦不乏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感叹。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的成就为最突出,现存一百二十多首。

他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很好,现存十一篇。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陶渊明的作品主要是表现农村生活和隐逸思想的,也有一些作品如他的咏怀、咏史诗,表现了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前者是学习的重点,后者也不能忽略,否则就会失之片面。

陶渊明的田园诗思想内容丰富,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掌握:一、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诗人闲适自得之情。

如《归园田居》其一里对远村、墟烟、狗吠、鸡鸣的描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抒情。

二、以极大的热情歌颂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

如《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诗句。

三、反映农村的凋蔽和诗人自己的穷困生活。

如《归园田居》其四“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写战后农村的荒凉;《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写“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景况。

四、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

如《桃花源诗并记》中“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憧憬。

这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地暴露了社会的黑暗。

《杂诗》其二写他“有志不获骋”的悲愤。

《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借助歌咏荆轲、精卫、刑天,表明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寄寓着难得偿愿的感慨。

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对阮籍《咏怀诗》、左思《咏史》诗的继承。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平淡与醇美统一的风格。

具体可以从四方面去理解:一、把平淡无奇的田园生活写得充满诗情画意。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用白描的手法,写农村常见的景物,构成一个朴素自然、恬静优美的艺术境界,使田园淳朴的生活和丑恶的上层官场相对立,表现出诗人脱离“樊笼”,“复得返自然”的舒畅自得的心境,读起来韵味隽永。

二、情景交融,传神写意。

诗人把自己的人格追求、人生理想体现在田园景物的描写之中,主观意蕴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

如《和郭主簿》中“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体现着诗人高洁的人格。

《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现出诗人性任启然的人生理想。

三、善用平凡的素材,不多的物象,创造出自然高妙的意境。

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摄象传神,意与景适然遇合,“一片化机,天真自具”的艺术境界。

四、陶诗多用质朴自然的“田家语”,但又相当凝炼、极富表现力。

他特别善于遣用动词。

例如“鸟瞬欢新节,冷风送余善”(《怀古田舍》),“欢”、“送”两个动词,移情于物,巧妙地传达出诗人的情绪。

陶诗还善于提炼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充满生活情趣的语言,如《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现诗人的自悟与愉悦,既富理趣又有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使农村的景物,农村的生活进入诗歌领域,具有新颖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给玄言统治着的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陶诗虽在当时不被重视,后代却受人推崇,取得了很高的地位,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都热心学习他,田园诗在后世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诗派。

宋代以后一些诗人提倡相互诗风,反对形式主义,也多以陶诗为榜样。

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给后世作家以积极影响;乐天知命及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对后世也有消极的影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赋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一、与汉赋相比较,魏严明南北朝赋的发展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赋的题材更加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