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形象看沈从文创作的意象

合集下载

用文学思维多维度理解《神女峰》故事

用文学思维多维度理解《神女峰》故事

在阅读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神女峰》故事时,我们不仅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层面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更可以运用文学思维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该作品。

下面我将从人物塑造、意象表现、背景描写以及大主题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人物塑造《神女峰》故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传递主题的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元性。

整个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从粗放却朴实的阿生到文人雅士的秋水、琢磨人生的琴箫、小心翼翼的孙司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在这些人物形象中,可以发现沈从文极其注重细节和心理形象的描绘,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厚重和多元,同时也呈现出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刻画能力。

二、意象表现故事中意象的使用非常精妙,在传递主题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例如,“神女峰”这个意象,既代表着神秘和神圣,又代表着对自然的崇敬和景色的赞美。

而对“瀑布”、“水流”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则通过饱满生动的语言,刻画出自然璀璨美丽的形象,进而反映出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复杂。

这样的意象表现不仅让故事更加富有诗意,也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三、背景描写《神女峰》故事中的背景描写方面也是颇具特色。

故事讲述的场景虽然并不显眼,但也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

作者通过色彩、气氛等手法,将南方山水的清新与北方平原的粗犷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地域之间的多样化,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电力,这全都离不开背景描写的平实和具有感染力的刻画。

四、大主题整个故事所反映出的大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山水”和“人物”这两个核心元素,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反映出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态度。

这样的主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更能够引导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神女峰》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千字,但是从多个层面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人性、自然的深刻洞察。

通过对作品的多维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其艺术魅力,更能够感受到其传递的深层内涵和大主题,这样的作品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显得更加珍贵和有意义,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的小说、散文以及诗歌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其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

不同于其他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总是充满生命力和内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将探讨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首先,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鲜活。

他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比如在《边城》中,他通过对主人公富家女刘鸿生活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她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旅行中遇到的人物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氛围,使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湘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其次,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他善于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塑造出了一个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在《边城》中,他将刘鸿塑造成了一个勇敢而又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

她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勇往直前,不畏困难。

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将孙少平塑造成了一个正直善良、勤奋务实的青年。

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奋斗,最终赢得了人生的胜利。

最后,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具有历史感和人文价值。

他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总是力求真实和充满人文关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将他们的形象颠覆重建。

在《围城》中,他通过对青年唐晓芙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的一些社会问题,深刻分析了中国青年面临的困境。

在《天平山》中,他塑造了一个具有非凡勇气和智慧的革命先烈形象,表达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

综上所述,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和人文价值,这种独特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是非常难得的。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深刻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形象和人物,让人们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独特的笔法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行为举止以及内心活动等多个方面来描绘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一眼看出这个人物的特点。

在小说《边城》中,女主角嫣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她开朗、独立、勇敢,表现出了当时中国女性崭新的形象。

在《白光》中,也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那就是表现着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小娥。

她的形象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普通人,但她的坚持和努力却让人感到震撼和敬佩。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样而丰富。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物,既有贫苦农民,也有官僚贵族;既有老年人,也有青少年。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又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生命力的群体。

在短篇小说集《边城》中,沈从文通过描写边境小镇上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庞大的社会画卷,包括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多样性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使读者感觉到这些人物就像是活在眼前一样。

他观察人物的细节入微,对人物的身体特征和行为习惯进行了准确描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想象出这些人物的形象。

他用“衣花从不裂,帽花从不低,头发从不油腻,两鬓从不脱发”的描述来描绘《边城》中的少爷暴火,使读者立刻感受到了这个人物奢华而精致的形象。

这种鲜活而真实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更加亲近人物,与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和丰满。

在小说《湘行散记》中,沈从文通过描述年轻书生陈清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湖南土地的热爱和对湖南人民的同情。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具有情感共鸣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在描绘人物形象时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从文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动立体的塑造、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情感细腻的刻画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立体的塑造。

他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来描绘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配角,都会被赋予生动的个性特征和鲜活的形象。

比如《边城》中的孔雀东南飞,以及《围城》中的方鸿渐、孙小姐等人物形象,都展现了沈从文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内心世界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沈从文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

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都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来赋予人物独特的魅力。

例如《边城》中的孔雀东南飞就是一个性格鲜明、叛逆又多愁善感的女子,而《围城》中的方鸿渐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渴望自由又害怕孤独,既渴望爱情又害怕责任。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性格特征的铺陈,使人物形象更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让读者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情感细腻的刻画。

他擅长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在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快乐、迷茫、矛盾等复杂情感。

比如《边城》中的孔雀东南飞就是一个内心纠结、深情有爱的女子,她的复杂情感在小说中被刻画得深入人心。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具有魅力和深度。

沈从文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探讨人性的各种复杂问题,如爱与恨、自由与束缚、欲望与责任等。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细腻的刻画,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使人物形象更加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视角意象隐喻象征 《边城》细读札记

视角意象隐喻象征  《边城》细读札记

隐喻方面,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了许多隐喻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爷爷的去世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件,更是一个象征着传统与过 去的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社会现象。这种隐喻的运用,让我们对爷爷的去世有 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对边城生活的变迁有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探讨象征。《边城》中有很多象征元素,这些元素不仅表现了沈 从文对故乡的情感,也呈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例如,“渡船”这个元素, 它既是翠翠生活的依靠,也是她情感的寄托。同时,“渡船”也象征着生活中 的“摆渡人”,他们帮助他人度过生活的难关,同时也在这过程中寻找自己的 价值与归属。此外,“小山”这个元素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可以理解 为翠翠心中的壁垒,也可以视为她对生活的坚守与执着。
通过对视角、意象、隐喻与象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边城》这部作品 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湘 西世界,同时也呈现了他对生活与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的写作不仅仅是对故乡 的怀念,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思考。《边城》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 个事件都是沈从文情感与思想的投射,正是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边城》的魅 力所在。
结论: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隐喻和象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作品中的意象化 呈现艺术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见解, 为读者带来了一部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 也具有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化呈现艺术对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她的作品提醒 我们要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鼓励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运用隐喻 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在《边城》中,意象的运用非常巧妙。沈 从文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来表现边城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用这些意象来烘托人 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小说中出现的“水”、“船”、“鸭子”、“小山”等 自然意象,既呈现了边城的自然风貌,又折射出了翠翠等人物内心的孤独与迷 茫。这些意象不仅仅是描绘风景的工具,更是表达情感、象征意义的重要手段。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家,他的自传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物形象。

1. 学识渊博:沈从文在自传中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在写作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

2. 才华横溢:沈从文是一位多产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作家。

自传中展示了他对写作的热情和毅力,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他都能够驾驭自如并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3. 理想主义者:沈从文自传中呈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们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4. 温暖和善:自传中描绘了沈从文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对他的赞誉。

他的人品和人际关系使他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物,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5. 坚持不懈: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毅
力和坚持。

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总是保持着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并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是沈从文自传中展现的一些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卓越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自传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展示了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象塑造受到广泛赞誉。

沈从文的笔下人物形象有以下的独特之处。

沈从文的人物形象多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他通过对人物描写的细腻入微,为读者刻画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背景之中,他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与地方习俗紧密相关。

《边城》中的刘麦、小说《红高粱》中的闰土,他们个性鲜明,言谈风趣,富有生活智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的人物形象多具有复杂的心理和情感。

他善于描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力。

《边城》中的双才,他内心为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爱情的追求之间的矛盾而苦恼,这使得他形象更加复杂多变,引起读者的共鸣。

沈从文的人物形象多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造力。

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和形象感染力,往往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物形象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湘行散记》中的娥皇女英,她的形象娇艳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不禁陶醉其中。

沈从文的人物形象多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和悟性,使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思想等方面的描写,展示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边城》中的何矩、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贾宝玉,他们的形象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他们所表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与当时社会的风气紧密相连。

沈从文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复杂的心理和情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造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物形象看沈从文创作的“水”的意象2007-06-19 19:45:10 阅读360 评论0[摘要]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大多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可以发现水已成为他创作的一种意象。

这种意象所要表达作家的审美理念和理想是什么呢?它又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呢?[关键词]沅水水边的人物水的意象审美效果文化背景关系沈从文一生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绝大多数湘西小说,都发生在横贯湘西全境的沅水流域,河流成了他笔下自然性的代表。

这里来说一下沅水。

沅水的正源在贵州省都匀境内云雾山鸡冠岭,在常德汇入洞庭湖,全长1033千米,它的最大支流酉水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酉源山,在湘西沅陵县沅陵镇汇入沅水,全长477公里。

湘西多山少平地,人们习惯于依沅水及各支流而居,有水处,必有人家,水的交汇处,转折处,因了这种地形,建起了一个个码头和城镇。

沈从文的童年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度过的,在他的自传里记述了小时侯的他常从私塾逃学,三五伙伴相邀,跳到河里游泳洗澡,这种很快乐的游戏,大人们通常是不允许的,当他们听到家人来找时,便将整个身子浸入水中,单露一张面孔到水面上,以防止被发现,同伴也会扯谎帮忙瞒过家人的。

沿着酉水的一条支流沱江往上走,进入乌巢河,便会来到苗区,这里是苗人聚集之地,因沈从文的祖母是苗人,所以说他也可以算是苗人的一分子。

沿着酉水的另一条支流花垣河上行,经过花垣,龙山,在川湘交界湖南一侧,有一个因[边城]而闻名的小城---茶峒。

一条小溪,挡住了四川入湖南的官路,翠翠与爷爷在这里为过往行人摆渡。

水边还有水手,妓女及其他出现在沈从文笔下的人物。

首先要说一下的是翠翠。

翠翠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一出场便是美丽而又动人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美丽可爱的少女形象,大家读过的并不少,但是翠翠的美与动人,却有些不同。

沈从文写她,突出了她的“自然性”即如水一般,作者把她写的如小动物一般可爱,“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她的一切,都来自于清山绿水的自然,并保持了那份和谐,那份清新。

她所受到的教育是自然的,不同于外面的世界的教育,不同于她爷爷所受的教育,因为爷爷的人世阅历和沧桑的经验是人事给予的教育。

这就如同自然界里的水,一切都那么平静,那么自在。

翠翠就像是一个生活在童话里的人物,她拥有快乐,又有美丽,也有朦胧的爱情,她的生命如水,在小说中互相映照,物我合一。

其次来说一下沈从文小说中的水手门,或者叫船夫以及与他们关系甚密的妓女。

船是船夫的生命之舟,吊脚楼是妓女的生活之船。

船夫离不开水且不论,妓女却是湘沅水域河边的特殊人物,生活依赖水手接济,与水手之间有着太多的纠缠和感情。

尤其是那悬在河两岸石崖上的吊脚楼,成为湘西特有的风物。

沈从文谈起水手来,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兴致勃勃的听他们说“野话”--城里人会把这叫做“脏话”,他仔仔细细的计算他们每天可得多少钱,他知道每天两毛钱从天亮拉到天黑的船夫在这条河里有三十万,他熟悉他们的愿望,高兴和不高兴。

他在《湘行书简》里说“他们的希望只是多吃一碗饭,多吃一片肉,拢岸时多得了钱,就拿去花了到吊角楼上的女人身上,一回两回钱玩事了,船又应当下行了。

天气虽有冷热,这些人生活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也不高兴,为了船搁浅,为了大冷大热,为了租船人太苛刻。

他们也常大笑大乐,为了顺风扯蓬,为了吃酒吃肉,为了说点粗糙的关于女人的故事。

他们也是人,但与我们都市上所谓的人却离的很远!一看到这些人说话,一同与这些人接触,就使我想起一件事情来,我想好好的来写他们一次。

我相信我若动手来写,一定写得很好但我总还嫌力量不及,因为这些人太大了。

”“这种河街我见得太多了,它告诉我许多知识,我大部分提到的水上文章,是从河街”认识的人物的。

我爱这种地方,这些人物。

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

我同他们那么‘熟’—一个中国人对他们发生了特别兴味,我以为我可以算第一位!……我多爱他们,五四以来用他们作对象我还是唯一的一人!由此可见水手们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然,那些寄生水边的女性,既有水性的温柔,又有勇敢的生活,勇敢的爱,既多情浪漫,又岌岌可危,他们滋润和养育着湘沅的船夫,所以船夫和妓女犹如水与草木花树一般,彼此不能分离又相似为命。

最后在谈一下沈从文笔下的其他一些人物。

溪水边长大的三三过着悠然自足的生活, 做着少女纯真的美梦。

但一个城市青年男子的闯入搅乱了三三宁静的内心, 这个男子的病逝使她陷入了失去梦的惆怅。

“三三站在溪边, 眼望着一泓碧流, 心里好象掉了什么东西, 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 却数不出”, 失去梦的三三只能借溪水排遣心中的寂寞和郁。

三三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女孩,她的心事全部要对小溪说,因此水就成了她的梦的寄托。

还有《萧萧》中的萧萧,王安忆在〈解读萧萧〉中说过“我觉的,女学生就象是水一样,流过水道河床,流向四面八方,而萧萧就象是水边的石头,永远不动,当水流过的时候,听着水响。

湘西的村寨,常常是扎在水边,竹子的房柱浸在水里,变了颜色,千年万代的样子”。

在分析了沈从文笔下众多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发现这些人物都无一例外的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让人不由的想到,水是否已成为沈从文笔下的一种意象?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基本方面, 意指人的思想情感, 象指具体的物象。

意象则是以具体的感性形态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

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审美者借助情感容量较大的具象词语来表达无穷的情意。

而审美者借助意象抒写主观情意时,对某一意象的选择则受到特定文化和审美者心里因素的制约。

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水意象在沈从文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是作家兴之所至的偶然现象, 而是作家深思熟虑有意为之的必然结果。

《湘行书简》中,他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表示:“我看久了水, ⋯⋯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久,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生命美丽,而生命易逝,沈从文深情爱恋世界,爱恋人生,对人生怀有深刻的悲悯,无所不至的爱。

而世界的真实令他惆怅,他把笔转向了梦里水乡,动情描写翠翠、三三、夭夭一系列年轻、美丽、纯情的少女形象。

潜意识中把女性与水作了极富诗意的调配。

同时,沈从文对水的独特感悟,使他作为“乡下人深重的孤独感”找到了倾注的对象,这与水的原始意象表达孤独隔阻、忧郁悠然相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这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和命运融于此间。

水不单纯为水,在水中,人类的创造性幻想,得到了自由表现。

水一旦成为了原始意象,就会无意识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作家运用了这种意象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将他所要表达的出来。

水作为一种意象是平静,孤独,忧郁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给人以无限空间。

沈从文正是运用这种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念,下面我们就来试析一下他运用水意象所要传达的审美理念以及所收到的审美效果。

“水”意象所要表达的审美效果之一便是忧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水作为原始意象的功能之一是孤独苦闷、忧郁愁苦的象征。

水的流逝性与生命的单向动态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它的逝而不返性所触发的孤独忧郁情怀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经验。

孔子最早借水传达人的这种生命体验。

孔子的生命感伤情怀为水意象定下了忧郁苦闷的基调, 后世的文人大抵沿着这一基调进行生发。

个性忧郁、敏感的沈从文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和无常, 对水的感悟和生命孤独无常的体验, 使沈从文接通了水的原始意象。

而水意象所蕴含的孤独苦闷、忧郁愁苦象征能和沈从文所追求的“美丽总是使人愁”美学风格获得了内在的契合。

因此, 借助水意象沈从文得以自由地抒发心中的孤独和忧郁。

在《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刚有一点亮色,马上趋于黯淡。

爷爷死了,古塔坍毁了,渡船冲走了,爱人在杳无归期的异乡之行。

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人生无定的感伤。

捧着这部证明人性美的作,却感沉重的忧郁,那种对人世间容不得美物长存的朦胧的预感总是笼罩在心头。

在翠翠的意识中,水与孤独的情感体验是那样地紧密相联。

她内心的孤独,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往往与描绘的物境有机交织,与水融合在一起。

如:“那首歌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

唱完了这个歌,翠翠心上觉得浸入了一丝儿凄凉。

她想起了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

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

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

”翠翠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心上浸入的凄凉同火燎和鼓角交织在一起。

最后情感落于溪面上的蒙蒙烟雨,这使翠翠的孤独与寂寞蒙上了烟雨,有朦胧和潮湿的情感意味。

《丈夫》、《三三》等作品中都抒写水边的人的孤独和忧郁情怀,可以说沈从文用水意象,较为深刻的传达了自己的审美观。

审美效果之二是展现生命力。

水是生命的源泉,借助水沈从文得以直接关照生命。

〈1〉借水考验人的生命意志, 弘扬人强悍的生命强力。

因为水那神秘的自然莽力, 是人的生命强悍的直接证明。

沈从文在水世界的宏大背景下, 塑造笔下的人物, 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辰河上的水手》讲述了命里派定划船的三个水手的故事, 展示了他们的生命豪气。

掌舵水手为了托起搁入石罅里的船, 在寒冷刺骨的天气里卸下裤子向水中跳去。

“天上纵落刀子也得做事”, 这既是他们的生活准则, 也是他们生命充满豪气的宣言。

在激流险滩中永远搏击的精神, 显示了湘西人雄强的生命意志。

( 2) 写水边人充满野性的性爱, 呼唤人的原始生命力。

性是生命的原初形态, 是生命的直接动力, 因而沈从文有意识的将性作为生命力的象征讴歌, 以突显人“野蛮”、“雄强”的生命之美。

这在沈从文笔下的水手、妓女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自然之子, 有着健壮的体格和弥满的精力。

正是从他们身上,表明作者对生命的执著追求。

既然水作为一种意象是成立的,而且有一些审美效果,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探讨一下这种意象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这种意象所蕴涵的作家理想。

沈从文生活的湘西属于典型的南方绿水文化,前面已说过他从小的生长环境,也正是这种环境让他耳濡木染了水的各种特性,并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和驰骋想象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