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沈从文创作风格比较

合集下载

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关于人性美的解读——兼与鲁迅乡土文学之比较

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关于人性美的解读——兼与鲁迅乡土文学之比较

父 子 , 以及 商 人 水手 ,都 是那 么 善 良、淳 朴 、热 情 ,显 示 出
人 性 的 美好 。三 三家 的水潭 边 ,常有 人 来 钓鱼 ,三 三母 女 热 情 相 待 ,还 以七产 相 赠 。 客人 们 钓 的鱼 也 分一 些 给三 三 家 ,
沈 从文 所 以 塑造 并 热情 洋 溢地 赞 美 古老 的湘 西世 界 , 是 这 些鱼 母 女 俩 并不 吃 ,而 是 用 盐 晨 了晒干 , “ 待有 客 时 , 等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沈 从 文 乡土 文 学 作 品关 于 人 性 美 的解 读
一 一
兼与鲁迅 乡土文 学之 比较
。夏 臻 杰

要 :作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 乡土大师,沈从文以柔情的笔调、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青 山流水、
人 性和 谐 的故 乡一一 湘 西 。并 用 理想 构 筑起 了 乡村 社 会 的理 想世 界 ,谱 写 了一 曲善 良、 淳朴 、 自然 、朦 胧 而 又 不乏
人性美的爱情赞歌 。同是 乡土文学大师的鲁迅,在解读人性方面却选择 了不同的角度,但 两位 大师忠实于为人生文
学 的共 同主题 , 实现 了殊 途 同 归。
关键词:沈从文
鲁迅 乡土文学
人性美
沈 从 文 作 为文 学 大师 构 筑 了 古朴 、和性 , 使 为人 生 的人 道 主义 文 学 得 到 了充
分 的张扬 ,为 乡 土文 学 开 辟 了 新 的路 径 。


沈从 文 的 乡 土文 学 追 求 人性 美
( )沈从 文 的 乡土 文 学 尊 重 人性 ,提倡 人性 美 一
在 中国现 代 作家 中, 沈 从文 无 疑 是独 具特 色 的 … 位 。作 界 中的 人性 美 展 示给 世 人 ,让 人 感 到湘 西 山 美 、水 美 ,人 性 ‘

鲁迅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比较——从选取悲剧性题材的角度看写作提纲(一)悲剧的角度不同(二)悲剧的人物形象体现的思想意蕴不同(三)悲剧的人物与环境关系不同悲剧的角度不同鲁迅诞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正统文化,以及佛、道、墨、法等非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

特别从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看,却意外发现与中国喜剧家阮大铖在戏曲创作上的艺术个性和特色上有相同之处。

例如独特题材的选取以及文本结构的精心设计、语言等。

喜剧是一种笑的艺术,就其特征来说,是在庄重威严为平庸滑稽,显示出幽默讽刺意味,产生“纠正人的恶习”(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艺术效果,正如鲁迅所说,“喜剧是将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而悲剧正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使人们在产生共鸣的情感里在一刹那间享受失去的沉重与振动。

以一种心理反差来使人们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中得到共鸣与顿悟。

而相对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一样,两人都选择了用悲剧性的事件来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下层群众的生存状态。

但尽管都选择了悲剧,但两位作家给予人们的悲剧氛围与使读者产生的心理感受又是不一样的。

一、创作冲动的触发点不同(一)鲁迅是苦闷与疗救的选择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沈从文与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差异分析

沈从文与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差异分析

然景 色相 得益 彰 。相 比之 下 , “ 阿Q ” 这 一名 字充 满 了
讽刺意味 , 隐喻着其身份的卑微 。《 边城》 开篇不惜用
在 乡土文 学 的发展 史 上 ,卢梭 起 到 了先 驱作 用 , 华 兹华 斯 和乔治 ・ 桑 分别 用诗 歌 和小说 确立 了乡土 文 学 的地位 。此 后 , 乡 土小说 逐 渐发展 成 为 乡土文 学 的 重要 艺术 形 式 。 中 国最早使 用 乡土文学 概念 和 提倡 乡 土文 学理 论 的是 周作 人 。1 9 1 0年 , 周作 人 翻译 匈牙 利
熟。 1 9 2 8 年, 《 柏子》 的诞生标志着沈从文的创作进入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3 — 2 9
作者简 介: 潘
浩( 1 9 8 0 一) , 男, 江苏连云港人 , 讲师, 硕士 , 主要从事现 当代文学研 究。
了成 熟 期 。沈 从 文 创作 的 以湘 西 生 活为 题 材 的小 说 让 读 者看 到 了另外 一 种生 活 , 而他 因为 有感 于 城市生 活 的繁杂 , 更 沉迷 于 自己作 品营造 的湘 西世 界里 。如 果 说 沈从 文最 初是 为 了谋 生 而进行 文 学创作 的话 , 那
为官 , 因科 场 贿赂 案 被捕 判 斩 监候 , 周 家开 始 走 向败
落; 他的父亲周伯宜脾气 变得喜怒无常 , 酗酒 、 吸鸦
片, 继而 一病 不起 。年少 的鲁迅从 生 活优裕 的官宦 子
弟沦为经常出入当铺和药铺 的苦孩子 。 他在《 呐喊》 自
序 中说 : “ 有谁 从小 康之 家 而坠入 困顿 的么 , 我 以为 在 这途 路 中 ,大 概 可 以看 见世 人 的真 面 目! ” ¨随后 , 父

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之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之比较

题目: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之比较院(系):中文系专业年级:文秘教育一班姓名:胡美玲学号:0 8 4 0 1 7 1 5指导教师:赵秋生2012 年 3 月 1 日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之比较指导教师:赵秋生姓名:胡美玲学号:08401715摘要:该论文主要是论述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与沈从文两位大家的小说创作的同与异,同从作品所选择的地域范围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上来分析的,而异则主要是从小说创作的人生背景经历,题材反映的大小差异,作者创作的风格的不同以及作者小说创作语言的差异来说的,而这几个方面之中,又是重点从小说创作的风格的不同方面来具体了解这两位现代文学大家小说创作的差异,文章的结尾重点谈了一下两位作家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并且反思了一下与鲁迅与沈从文先生的创作,当代文学创作的不足。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经历题材风格语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贡献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正是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期,孕育了鲁迅,沈从文这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而同样的,也正是由于这样一批现代文学大家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一部部文学作品,才能够创造20世纪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学史,影响中国的文学发展,甚至影响整个中国人民的觉醒,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鲁迅,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产生,他们的作品均对国家以及中华同胞表现出一股深沉的爱,均对社会弊病持有同样的反感,均对人性的愚蠢和残忍怀有同样的悲悯之情。

这是他们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的共同之处,也是支配作家进行创作的灵魂动力。

同样,在题材与小说模式的选择上,两位作家都采取用一个实际的具体的地域为背景(一为汉文化古城绍兴,一为湘西苗族聚居区凤凰),通过描绘这些地方的人、事、景来反映旧中国“表现农民与乡音”的历史主题。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一、思想革命视野下的乡村和梦幻湘西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农村视野展现的是一幅极其丰富、绚丽的图画,它构成了20 世纪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界一再试图打破凝固的农业社会的死寂状态,在作为新文学创始人的鲁迅那里,农民和知识分子一直是他小说创作中两类并驾齐驱的观察和描写对象,而他一生中篇幅最长、塑造典型人物最为成功的小说恰恰是献给“未庄”农村及破产农民“阿Q”的。

鲁迅作为“五四”一代启蒙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投向乡村的目光与情怀是带着极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再造中国的伟大理想驱使着他将忧郁而悲伤的目光投向多灾多难的古老乡村大地、投向挣扎求生于其上的“古国的子民们”,尤其是投向他们在不断恶化的生存境遇中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由此鲁迅将揭示民族精神病态和改造国民性的主旨带入了他目光所及的一切领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为他从事乡村题材创作的基本的立足点。

鲁迅笔下刻画的农村,处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束缚着人,让人几近窒息的时代。

“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村庄内几位“老爷”在指手画脚,些许匹夫匹妇在无声地挣扎着……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终其一生,鲁迅对于“沉默的多数”(主体显然是乡村的农民)的关注是执着而又具体入微的,他在一篇关于《阿Q正传》,他的全部的乡土小说都可以看作是他竭力摸索乡土人物灵魂的结果。

相比之下,沈从文的情形则与此不同。

当鲁迅从启蒙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乡村刻画乡民时,沈从文更多的是把自己置于乡村之中,从其内部发现“乡村”的意义。

“他秉承的是原始‘价值观’,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明的位置,去俯瞰它,批判它,而是以自身的‘原始蒙昧’去接近它,认同它。

”以此叙述"乡下人"的心理内涵、生命渴求与行为方式。

从创作主体精神的角度而言,他缺少鲁迅作为上层启蒙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精神优越感;从价值趋向上看,沈从文在精神上与民间处于同一种文化空间中,透露着民间文化的质朴、生动与生存智慧,来自民间的经验影响着他,使他更多的偏向于认同民间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存伦理和道德法则。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一、思想革命视野下的乡村和梦幻湘西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农村视野展现的是一幅极其丰富、绚丽的图画,它构成了20 世纪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界一再试图打破凝固的农业社会的死寂状态,在作为新文学创始人的鲁迅那里,农民和知识分子一直是他小说创作中两类并驾齐驱的观察和描写对象,而他一生中篇幅最长、塑造典型人物最为成功的小说恰恰是献给“未庄”农村及破产农民“阿Q”的。

鲁迅作为“五四”一代启蒙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投向乡村的目光与情怀是带着极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再造中国的伟大理想驱使着他将忧郁而悲伤的目光投向多灾多难的古老乡村大地、投向挣扎求生于其上的“古国的子民们”,尤其是投向他们在不断恶化的生存境遇中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由此鲁迅将揭示民族精神病态和改造国民性的主旨带入了他目光所及的一切领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为他从事乡村题材创作的基本的立足点。

鲁迅笔下刻画的农村,处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束缚着人,让人几近窒息的时代。

“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村庄内几位“老爷”在指手画脚,些许匹夫匹妇在无声地挣扎着……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终其一生,鲁迅对于“沉默的多数”(主体显然是乡村的农民)的关注是执着而又具体入微的,他在一篇关于《阿Q正传》,他的全部的乡土小说都可以看作是他竭力摸索乡土人物灵魂的结果。

相比之下,沈从文的情形则与此不同。

当鲁迅从启蒙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乡村刻画乡民时,沈从文更多的是把自己置于乡村之中,从其内部发现“乡村”的意义。

“他秉承的是原始‘价值观’,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明的位置,去俯瞰它,批判它,而是以自身的‘原始蒙昧’去接近它,认同它。

”以此叙述"乡下人"的心理内涵、生命渴求与行为方式。

从创作主体精神的角度而言,他缺少鲁迅作为上层启蒙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精神优越感;从价值趋向上看,沈从文在精神上与民间处于同一种文化空间中,透露着民间文化的质朴、生动与生存智慧,来自民间的经验影响着他,使他更多的偏向于认同民间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存伦理和道德法则。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文 沈从文和鲁迅:不该发生的故事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文 沈从文和鲁迅:不该发生的故事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文沈从文和鲁迅:不该发生的故事沈从文和鲁迅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又在同样的时间在北京和上海居住过,但他们彼此却从未交往,甚至避免和对方见面。

这是为什么呢?沈从文自己曾回忆说,早期学习写作时,曾受到鲁迅所提倡的“乡土文学”的影响。

他当时刚到北京,看了不少新小说,其中有不少鲁迅的作品。

沈从文一落笔,也是写乡土,在浓郁的乡土风情描写中,展示故乡的苦难、下层人的遭遇。

和别的文学青年一样,沈从文对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充满了敬仰之情。

可是,二人又怎样有了矛盾呢?这和丁玲很有关系,要从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三人的友谊说起。

那时,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都是没名气的穷青年,日子过得饥一顿,饱一顿。

三人认识后,性情相投,志向一致,都要在北京靠自己的一双手,白手起家。

他们三人惺惺惜惺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沈从文的文章因为屡被报刊拒绝,有时连退稿也得不到,十分绝望。

他气上来,总是把文章扔到地上去。

胡也频就悄悄把这些文章重新收好,四处跑着去给这些文章找发表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的也一样没人要。

有一次,胡也频通过关系,居然把沈从文的一篇文章发表在周作人主编的刊物上,档次应该说是很高的。

刊物印出来后,胡也频拿起就跑,去告诉沈从文。

当沈从文从目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感动地抱住胡也频就哭了。

有意思的是,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字体十分相似,都是细细小小像蚊虫一般的字体。

这还不算,他们还喜欢用同样的稿纸和硬笔头。

书写方式也一样,都是不按稿纸的固定线路,只管密密麻麻写得满满当当。

编辑们很难把他们分开,《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的编辑部就往往把他们看做是一个人,有一个编辑居然把“也频”当做是沈从文的另一个笔名。

更有趣的是,丁玲开始写小说后,所用的字体、书写的方式也和他二人一模一样,也是细如蚊虫的字体,密密麻麻地写满稿纸。

丁玲的《在黑暗中》写出来后,拿给《小说月报》的编辑叶绍均看。

叶绍均看了之后,就对别人说,这篇小说不是胡也频的,就是沈从文的。

从文学视域中透视沈从文如何看鲁迅

从文学视域中透视沈从文如何看鲁迅

从文学视域中透视沈从文如何看鲁迅作者:吴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2期摘 ;要:考察沈从文论及鲁迅的文字,其对鲁迅的评价主要在两个向度上进行,而且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形态:其对鲁迅的小说与散文创作,包括其早期诗歌创作则大体持肯定态度,而对鲁迅的杂文创作和人格气度却持否定态度。

因而,可以从中检索出两位文学大家在文学观念上的歧异和冲撞。

关键词:沈从文;鲁迅;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2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于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直至三十年代起勾勒出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了一系列诸如《边城》、《长河》之类的代表作。

从作品到理论的“湘西系列”,以乡村生命形态的美丽对照物城市生命形态,这种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独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因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时逐步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也正因为这样,奠定了沈从文对于同时代的作家鲁迅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文学层面来考证,沈从文与鲁迅的关系是复杂的,其视阈下呈现的鲁迅也是复杂的。

沈从文是以双重角色来评价鲁迅的:当他作为批评家时,其对鲁迅的评价不失公允;而站在社会和现实层面,其对思想家和战士的鲁迅并不以为然,甚至较为刻薄。

这种复杂的态度,既源自于沈从文与鲁迅文学观念层面的差异,同时也彰显了二者文学创作态度方面的分歧。

一、对于作品的复杂态度源于隔膜或认同沈从文对鲁迅的态度是复杂的,首先体现在其与鲁迅在社会、人生层面的或隔膜或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沈从文创作风格比较
张明华
20世纪的中国文坛,有两个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说最优秀的作家,那便是鲁迅和沈从文。

鲁迅对国民性、以及对现实社会批判之深刻,至今无人超越或达到;而沈从文对湘西的体悟,对人性的揭示,至今也是无人望其项背的。

对于鲁迅,大家比较熟悉,他位列中国现代文学六大作家之首。

而对于沈从文,大家却有些陌生。

其实三四十年代,沈从文就是北方文坛领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红色作家”的指斥,才退出文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沈从文的又声誉鹊起,“大师”的赞誉不绝于耳。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两位大家的有如此迥异的遭遇呢,本文试图从他们的创作风格上进行比较,让读者进行评判。

鲁迅早年学医,因为他父亲的病使他恨透了中医,于是东渡日本学习西医。

虽然后来弃医从文.但炼就了医生望诊病人的目光。

对社会的观察也是以医生看病人的眼光来看的。

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是病态的人物。

几乎找不出清纯和美丽来。

沈从文早年热爱美术,甚至想到美专学习。

在美术绘画上颇有造诣,后来虽然弃画从文,但养成了画家审美的慧眼,对社会的观察也是以一个画家的目光看的。

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是清新婉丽的形象,看不出丑恶和残忍。

鲁迅用写实的手法描画当时社会的真,揭示人的“奴性”,沈从文用浪漫的笔法抒写当时社会中还存在的“美”,揭示人的本性。

两位作家,两种风格,缘于对生活的两种态度,两种眼光,缘于
他们的两种使命感。

鲁迅先生不是看不到美,但他却只写故乡的萧条和冷落,百姓的麻木与冷漠,因为他是为了给这个社会治病,对没有病的地方的审视和赞美不是他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

沈从文先生也不是看不到丑陋,但他却只写翠翠的天真和烂漫,天宝的年轻和纯朴,因为他是为了给人们以美的愉悦,对病态的地方的揭示和诊治也不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职责。

鲁迅写景,但仅是后院的两棵枣树的单调,秋天后半夜的阴冷,就连大年夜喜庆气氛的祝福在他的笔下也成了对旧社会制度的控诉。

沈从文先生也写景,却是湘西的青山丽水的神奇,四季入画的诗意,就连本该反目成仇的恋爱的竞争也被他当作一道风景描绘的那样壮美。

所以,我们不能去责怪沈先生,何以不去描写那个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就如同我们不会责怪鲁迅先生何以看不见那个社会中夫妻的真爱,母子的亲情一样。

因为沈先生是用画家的眼光审视那个世界,我们不能难为画家为我们描画厕所和脓疮,也正如鲁迅先生是用医生的眼光审视那个世界,我们不会难为医生为何只看到病人潮红的双颊而没有看到病人那双美丽的丹凤眼。

作为作家,他们是两种风格的人,他们各自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着生活,品味着人生。

正如喝一杯酒,有的人尝出的是辛辣,有的人偏偏品出了清甜,他们的味觉没有失灵,他们的感受也没有错误。

可是为什么多年来人们要这样贬低沈先生而如此的抬爱鲁迅先生呢?他们大约也如同那两个说玫瑰的花下有刺和说刺上有花的孪生姐妹一样,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喜恶,发现了他们自己应该发
现的问题,描画了自己喜欢描画的世界。

可以说,他们都没有全面的去评价当时的社会,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因为他们不是历史学家,也没有全面评价整个社会的必要。

可能是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吧,当时的社会大多数人生活在不饱不暖之中,自然是每天为了衣食奔忙,为生计操劳,无暇去欣赏美的事物,于是,沈先生的美文理所当然的成了有闲阶级的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所以才被后人批判。

不过我想,当时的真正的无闲阶级恐怕也顾不上去欣赏那些为自己摇旗呐喊,伸冤诉苦,甚至挖苦讽刺自己的文章吧,因为他们是一没有时间,二没有文化。

真正的阿Q 既永远看不到写阿Q的文章,也不会因为沈先生的文章而玩物丧志。

回头看历史的陈迹,我们实在为沈先生感到冤屈。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应该是任何社会的文学的理想境界,你说你的刺,我说我的花,为什么结局竟是如此的大相径庭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