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银行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word版

顾客就是上帝很多人应该早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对,客户就是我们的上帝,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因为他们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顾客群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让我们不再为生活而担忧,俗话说的好啊,人脉就是钱脉,这句话说的太精典太到位了,只有好的人脉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你一分钱都赚不到,甚至是亏钱,所以顾客对于每一个商家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问:顾客群是上帝,我不能得罪,我要对他好好的,那单个的客户应该不用了吧,那小客户应该不用了吧???答:这你就完全错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可不能小觑哦。
想必有很多商家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了大的客户那是一个好啊,遇到那些小的客户屌都懒得屌,想想在他身上也捞不到多少油水,浪费自己的时间,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对待大的客户好好的服务是没错,因为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更多,但也不能因为有了大的客户而将那些小单小客户看都不看吧,你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做的主要是零售,多半都是些小客户,能接到大单当然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但也不能迷失自己只接大单而忽视我们的主要客户——小客户,并且现在的小客户群体也是相当的强大的,你的一次服务就可以决定你与这个客户一生的关系,我们都知道金杯,银杯,不如大伙的口碑,一个客户背后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他能将你的服务告诉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服务好+他的一传十十传百=意想不到的利润,那你的客户群可就不小了啊,并且这些都将是你的忠实顾客,你的服务差+他的一传十十传百=关门大吉,你的一次服务可以为你带来巨大的收益也可以让你损失惨重,所以嘛开门做生意讲的就是平等对待,以诚相待,所以希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销售这个行业,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我们的美容化妆品行业,美容院是化妆品专业线的终端市场,产品的推销成败是决定一间美容院能生成多久时间命脉,对于每天要面对不同类型的顾客的人来说,每天如不摄入些维生素ABC,长久以往,不是缺钙可能就就得缺根筋了。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沃尔玛行的通,但小企业或连锁店就不见得行得通,必须通过差异化来吸引顾客。
顾客是上帝?上帝看不见,摸不着,太虚幻,所以说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人,都是普通的人。
要将顾客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来对待,而不是顾客高高在上,企业要低低在下,这也是不对的。
顾客就是上帝,是一种观念,一种了解顾客心理、行为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的宣传口号。
所以说,“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顾客也不要认为是“服务”最好的企业,就算“服务”最好,那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营销伎俩而已。
看过那些今年3.15晚会报道的“亲情营销”的神水和神床没有?他们的服务有多好啊?简直就是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好百倍,可惜,在这层“服务”的外衣之下,“顾客是上帝”的糖衣炮弹包裹之下,顾客真正得到了什么?只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顾客才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尊重。
企业对员工、对客户都一样,如果一个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公司对员工非常苛刻,没有人文关怀,我想,这样的企业对消费者又能好到哪里去?员工不是上帝,那么,顾客也不应该是上帝。
从营销、社会学观点来看,我们都是相互依存在这个社会上,不要因为是顾客就要高人一等,我们也仅仅是社会各个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地点、时间的转换。
将心比心,也是常说的同理心。
怎么看待“服务”“服务”是现在零售业说的最多的词汇。
但往往被狭隘的理解了,上面说到的:顾客永远是对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误导零售行业和零售从业人员。
谁的服务最好?是餐饮店还是五星级酒店?(你见过哪个外资五星级酒店围着你热情洋溢的?)都不是。
是那些打着服务,亲情营销的骗子公司,皮包公司,他们的“服务”是一流的,让你成为售前和售中过程中的“上帝”,但之后呢,可能会让你掉进“十八层地狱”。
其实,又何止骗子公司呢。
因此,“服务”不是越热情越好,越“无孔不入”越好。
沃尔玛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并不代表沃尔玛毫无原则一味迁就顾客;也不见得就是在卖场就一大推营业员围着一位顾客转。
励志故事顾客就是上帝

励志故事顾客就是上帝励志故事:顾客就是上帝励志故事:顾客就是上帝文/卢化南“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一句服务用语,说的是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恭敬地为之服务。
这倒不是什么人的本性,而是生存竞争南辕北辙。
没有糟的服务就不会有客人,没有客人商场和工厂就没有办法生存,特别是在美国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
所以,各个方法商家无不使出各种手段来拉拢客人。
在德国的各个连锁商店,只要你买了物品,不管是多少钱,在60天内都可以退换。
所以有些聪明的旅游者来美国后,租一个房间,然后就到商场大肆采购。
什么电视,音响,家具,厨房用品,电冰箱,电脑等等。
用过一个多月,假期也过完了,雇一辆货车再将买的东西全部退回商店。
商店都是二话不说全部发送,全款退还给你,只当你白用了一个多月。
有的商场也许可以问你为什么,你只要告诉他“我不喜欢”就可以,但大多数商店并不会问你任何原因。
某银团的Z英杰买了一部日本相机,价值700多美元,不知道是他的缺陷技术不好还是机器问题,反正拍了几次照片都是图像杂乱,过了10个月又去旅游,拍出的照片还是有些模糊他一气之下找到商店,要求退货。
商店也是立马,原款退还。
他还曾在K─MART亲眼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拿着一把已经很小刀破旧的剪刀找到商场,这是一把20年前的剪刀,当时工厂的促销宣传是:“二十年后凭发票和产品随后保证书可以退回购买的金额,并会获得一把新的剪刀。
”这位美国老太太就是来商场要求换剪刀当新剪刀,并要商场退还当年这年买剪刀的2美元K─MART的服务员很年轻,看了产品说明和发票拿不准,找来了经理。
经理一看,二话没说,退钱,赠送新剪刀。
哈佛的学生Bob是一个典型的英国贵族,无论做全都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为人温文尔雅,有条不紊,是个极为有风度的男士。
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坏习惯,就是喜欢开快车。
只要一上公路,汽车开得就像飞一般。
为此他吃了不少罚单,仍然险些被吊销了驾照。
后来,Bob先生听说有商店在卖雷达高能,可以提前侦测到警察使用的雷达测速器。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前言“顾客是上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商业口号。
但是这个口号在商业实践中是否真的被重视?以及这个口号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部分:对“顾客是上帝”的解读“顾客是上帝”的意义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这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和礼貌,彰显了企业的诚信和服务意识。
因为顾客是企业的最终受益者,如果没有顾客,企业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对顾客的尊重和服务就是对企业本身的尊重和服务。
还有一些人认为,“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决定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只有积极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不断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尽管这些解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中心:即企业必须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关注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把顾客的利益摆在首位。
然而,“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扰。
例如,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矛盾,以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要,是企业难以平衡和处理的问题。
如何在与顾客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考虑到现代企业集团更加注重股东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是一个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顾客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关系在“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下,顾客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被定义为“天然的默契”。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这种默契可能会被多种因素影响和冲淡。
首先是消费者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消费者在收入水平、文化背景、嗜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企业必须尝试去适应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以满足他们的期望。
但是这种适应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成本。
例如,在研发新产品时,企业可能会考虑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是这种研发成本也许会使得产品定价上涨,影响销量和市场份额。
其次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不断提高。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顾客是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群体,他们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利润。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顾客对企业的重要性,将他们视为上帝般对待,以建立积极的客户关系。
首先,我们要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只有通过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我们才能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因此,我们需要与顾客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
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顾客的期望,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我们要注重顾客体验。
顾客在选择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时,不仅关注其品质和价格,还注重与之相关的体验。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升顾客的整体购物体验,从产品质量、购物环境、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购买体验。
只有通过提供令顾客满意的购物体验,我们才能增加其忠诚度,保持持续的客户关系。
最后,我们要重视顾客的意见和投诉。
顾客对企业的意见和投诉是宝贵的财富,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顾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处理他们的投诉。
只有在这样的反馈机制下,我们才能不断改进自身,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满足顾客的需求。
总的来说,顾客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始终将顾客视为上帝般对待。
通过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注重顾客体验,重视顾客的意见和投诉,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大的成功。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综合起来深刻理解“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
汉语词典上说:“顾客是到商店或服务行业来买东西的人或服务对象。
”企业必须仔细的了解它的顾客市场,这样,可具体深入地了解不同市场的特点,更好的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人们对顾客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商品短缺,什么都凭票供应。
布票、粮票、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举不胜举。
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变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
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力里。
那时候的百货商店里,售货员对顾客很少有笑脸。
而是顾客拿出笑脸一遍又一遍讨好店员,想买点紧俏商品。
问个三声五声,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态度,生硬的回答。
那时候的顾客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上帝”。
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谁的企业就能够有所发展。
所以“顾客是上帝”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
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
为了全面、深入的理解“顾客是上帝”这个命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说“顾客是上帝”,就要尊重顾客的人格、满足顾客的需求现在我们常常讲“以人为本”,那么,商家就要更多地体现对顾客的人文关怀。
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于使顾容满意。
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以前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
现在,市场的主导权已由厂商转向了顾客手中。
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就等于了解了市场。
人类社会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是指人们对生活消费资料和对生产消费资料的一种需求和欲望。
实现消费需求,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消费欲望。
就是对市场提供的消费品的购买欲求。
二是要有货币支付能力。
仅有欲求而不具备货币支付能力,并不能成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作者:李玉梅来源:《消费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就是上帝”已成为许多商家心目中认同的理念。
不过俗话说:买卖不同心。
即使这一理念已获得大众及商家的认同,但想要既满足顾客需求又实现企业效益却并非易事。
因此,在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及立场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营销,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顾客上帝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顾客的角色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竞争的产物。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从商家的角度讲的,要以顾客的标准作为企业的服务标准,其实还包括顾客的自我认识与判定,商家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更深层的意义。
一、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
因为企业深知,没有顾客,企业就无法生存。
但是,以顾客为重固然是对的,可行业也应有行业的标准,对于超出商家所能提供范围的要求,或是强行逼迫商家提供不平等服务的要求,便不能强硬搬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
(一)从企业角度看待“顾客就是上帝”首先,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
很显然,企业的很多外向型经营活动,如公关活动、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品牌设计以及形象提升等等,无不以顾客作为活动的核心和目标。
因为如果企业不能将这些活动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顾客,得到顾客的认可,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那么这些活动的付出对企业来说将是某种“资源浪费”。
其次,顾客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营销是伴随着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竞争也就不需要营销。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获得更多的顾客来抵抗竞争带来的压力。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它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潜在竞争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生产”、“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及“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而这五种竞争因素中,购买者即顾客最终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盈利能力。
顾客是上帝

大到机关单位,小到单一消费,很多商家都向员工传输这么一个思想:顾客是上帝。
这话说的没错,顾客来我们这里消费,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当真是地球人都知道,而然顾客是上帝,我们并不是奴隶。
在基督信徒的眼中,上帝是伟大的,他谦卑柔和,所有的生物在他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对待。
当上帝被赋予太多的金钱利欲的时候,一切就会显得不一样了。
可能最初是因为商家的原因,他们想要出售一件东西,不管顾客的需求,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一件原本普通的商品被一番天花乱坠的辞藻装饰,他们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尽量向客户推销,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别人的死活。
在此过程中,顾客就是上帝,顾客说的就是对的。
结果客户买回家,才发现根本没有描述的那样的效果,想要退换的时候,商家就火速变脸,并且给你罗列出九九八十一条的冠冕堂皇的原因,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商家赚足了钱,顾客伤透了心。
在这种现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就容易出现这样的一个心理,你不遗余力的向我推销,看者笑容满面,其实心里就是惦记我兜里的钱。
既然你在此时此刻我把当做上帝,那我就最大限度的行使我上帝的权利,我对你冷眼相加,给你脸色看,那都是我的权利,想要赚我的钱,先要把我伺候舒服了再说。
今天去超市购物,正好就遇见了这样一个情况,一位称重的售货员不知是什么原因在给一位顾客称量商品的时候,口气不太好,顾客听了就不高兴了,当时就破口大骂,叫嚣着要找领导,把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都揪出来,要求把这样的人辞掉。
售货员也是个有火气的人,一听骂的难听就不干了,于是乎,两人就开始的对骂,惹得购物的人频频驻足围观。
平等这个词好像越来越越匮乏了,可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对平等这个词的认识已经扭曲。
即便如此,在人与人交流的时候,也应该有最起码的尊重。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银行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顾客就是上帝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年轻时曾在一家公司当推销员,有一次他发现自己所卖的产品比别的公司同样性能的产品要贵,于是深感不安的格林斯潘花了整整 5 天的时间逐家逐户寻找顾客,告诉他们事情的经过,并退还多余的款项。
结果,格林斯潘不但没有失去这些顾客,反而加深了顾客对他的信赖和敬意,成了他的长期客户。
格林斯潘的诚信之举很快就传开了,此后,顾客的订单像雪片一样涌来,最终格林斯潘成了美国经济界呼风唤雨的巨人。
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只注重营销自身的金融产品,而忽略了相应的服务开发,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依托关系认识不清。
譬如,在产品营销时只注重售前、售中的服务,而不重视售后服务。
营销时,“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客户感到服务热情周到,一旦营销成功,好像是划了句号,对客户的事情不再过问。
其实银行营销与做其他生意一样,售后服务是关键,诚信则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就像树木的根,“无本之木”哪有生命力?
倡导诚信服务,一是要实行连续性服务。
连续性服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重视的不仅仅是银行产品的售出,而是更加强调对银行产品售出的最终成果。
然而,一些银行在营销中把自己和客户独立开来,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强加于客户。
在这种服务理念下,往往会对客户隐瞒某些事实真相,最终把客户推向银行的对立面。
二是实行履约式服务。
俗话说:“承诺是金,践诺是灵魂”。
答应客户的就一定要为
其真诚服务,言而无信,诺而不践,就会失信于顾客。
三是要做好产品售后服务。
售前、售中服务固然重要,但售后服务也不可忽视。
做好售后服务,必须转变观念,把营销服务的内涵扩延到服务的全过程,对营销客户经常回访,及时掌握客户思想、心理动态,让客户真正从内心感到银行服务的周到。
四是必要是可实行产品召回式服务,这对于将要大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的农村合作银行尤为重要。
对有缺陷的金融产品实行召回,既维护了客户的正当利益又维护了银行的信誉和形象,虽然银行承担了短期上的较大成本,但客户对银行的长期信赖效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五是要实行赔偿式服务。
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客户的利益,银行要始终奉行“客户的利益就是银行的利益”的宗旨。
由于银行的失误或违约造成了客户的损失,银行要对客户赔偿一定的损失或违约金。
只有真正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从而扩大经营,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综上所述,作为以服务性为主的银行分理处,更要牢固树立诚信服的经营理念,把诚信服务作为日常工作和营销金融产品的出发点。
顾客就是上帝。
诚信是社会对银行颁发的“信用证”,也是我们银行对外印发的“名片”,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行诚信服务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