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合集下载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ppt课件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ppt课件
物 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重视意识 的作用, 精神的力
质 具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 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
量,树立 正确的思 想意识,
有 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 克服错误
能 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任用; 的思想意
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识
作 调节和控制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两个依据: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 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个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①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②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 所作为的思想。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D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1.(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三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 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 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 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 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 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 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 型升级。 (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 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12分)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 学。( × )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对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涉及到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的是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法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矛盾的认识,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立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的。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前进,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多次的否定和再否定。

每一次的否定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和发展,同时也包含着前一阶段的保留。

(3)量变和质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既包括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质的飞跃性变化。

量变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积累,而质变则是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根本性改变。

2、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包括:(1)物质第一: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

(2)实践第一: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造世界,同时也认识到世界的规律。

(3)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其基本观点有:(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2)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 • •

规定和影响人的个体发生的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质的程序系统的统一体: 规定和影响人的个体发生的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质的程序系统的统一体: 生物遗传的程序系统:它是人成为社会存在物的自然前提; 社会遗传的程序系统:是一种超越生物、超越自然地文化结构,它使人进入社会关系 之中并具有社会本质。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人所固有的两种不同的本质力量: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人所固有的两种不同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然本质的力量和人的 社会本质的力量。 社会本质的力量。 文化就是相对稳定的人为地社会程序以及其中内含的为人的价值取向。 文化 社会遗传是人的活动的过程,是以过去世代的人类经验为基础的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遗传是人的活动的过程,是以过去世代的人类经验为基础的有目的的活动。 人类每个世代都要通过学习来接受已有的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程序和价值取 向。社会遗传是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延续和实现的社会机制,它把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 的发展过程和结果,都凝聚为社会的程序和取向,集中在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之中, 在人类世代更替中传递,并通过实践而使人成为社会的现实,在社会存在的连续性中 为新的创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前提。 个人首先要掌握已有的社会遗产,借以形成自己的基本的社会程序。他们通过积极 主动的又目的的活动,在遵循已有的社会诚信的同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也在 修改和补充原有的社会程序又通过社会遗传传递下去。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应的社会程 序的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继承,继承是发展的起点。社会程序的传承即社会遗传, 乃是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根基。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自然地生态环境,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方面的实 自然地生态环境,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际状况和变化趋向同个人直接与间接的关系,都实际地规定着作为自 际状况和变化趋向同个人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个人的现实性。 • 现实的个人的素质、能力、气质、性格等,是使人成为现实的主体的 基本条件,是造成人的个体差异的主体原因。人的素质是形成个人主 基本条件 体能力的自然物质前提,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以生理素质为基 础的心理方面,即心理素质。个人作为主体活动的现实能力,是在一 定的素质的基础上,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人的活动的多样性要求人由多方面的活动能力。所有这一 切,构成了个人能力的现实性。 • 根据对个人发展的阶段的划分,人的活动通常被分为游戏、学习和劳 动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是个人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主导活动。人 类的基本活动形式应该是四种:游戏、学习、劳动和休闲。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第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 第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其内容、性质 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这就注定上层建筑的根本职能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 。 服务的方向。 服务的方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一方面千方百计地促进自 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 面,既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又同威胁自己 生存的新经济基础相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 服务的方式。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式。 服务的效果。 服务的效果。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在同一方向上活动并能够满 足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就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上层建筑腐朽衰败,已不 能满足经济基础的要求,那么它的活动就会同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矛盾,对经 济基础起某种破坏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有限度的,是在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前提下的反作用, 它不能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等同,更不可能超过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从 根源上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经济基础赋予的;从发展的最后结局看,上 层建筑的反作用只有同经济基础发展的趋势相适合而不是相违背,才有积极 意义,如不适合,这种反作用就会延缓并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但不能决定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5)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 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现象。 即把阶级斗争理论转化为认识中的指导线索。 方法要求: 方法要求: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 形态,从而对整个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加以全面的、动态的把握。 阶级斗争有其固有的规律以及不同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才能正确估计阶级斗争的作用。首先,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社会的基 本矛盾,又是解决这—矛盾的主要形式。其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也是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阶级斗争才能起 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再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 这个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 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就是说,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是永恒的。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善于运用阶级分析法,正确地把握阶级关系,才能制定正 确的路线、战略、策略。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 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唯物物辩辩证证法法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是普遍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1.1.1.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2.2.2.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1.1.1.部分服从于整体。

部分服从于整体。

部分服从于整体。

2.2.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论》PPT课件

《辩证唯物论》PPT课件
c
一、基本概念
1、物质、意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主观、客观、主观主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 4、正确的思想意识、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1、世界统一于物质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9.“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B.意识和物质是相互依赖的 C.意识起源于人脑,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物质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
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 哲学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万事万物共同的唯一特性。 它们也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
意 识
客观事物
在人脑中
反映
内容
生理基础
形式
4、什么是意识
B
15.上海市下岗职工在再就业工程的推动下,择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创造的收入占上海国民收入的4.2%、第三产业已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 这是因为 A、 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B、 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能吸纳大量的各类人员 C、 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 D、 第三产业落后、急需发展
A
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事物的发展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23
– 孙正聿教授提出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他也提出了反思的新含义,即以思 想为对象的思考。
• 其次,哲学的功能还包括预测。
– 预测包括预报和预见。
2020/5/23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 ,又是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导人生 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指南。
•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 本看法。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怎 样活着才有意义,等等产生看法,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不同的 人生观。
2020/5/23
•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第一、阶级根源。 社会分工和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把认识的某个特征、方面、部分 加以片面夸大,使其成为脱离物质、脱离 自然——列宁。
2020/5/23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并揭开 了文明序幕以后产生的。
质、价值、地位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 典型代表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现有本 质。
2020/5/23
• 在科学主义看来,当代科学为人类提供 了关于对象世界的各种规律性的认识, 当代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科学本身。
• 在人本主义看来,哲学应当专门反思人 这种特殊存在,反思包括科学活动在内 的人的全部活动方式,回答人类存在的 意义。
2020/5/23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2020/5/23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泰勒斯
2020/5/23
一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 1、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 第一、批判是吐故,还要纳新。纳新 就是开放性表现。
•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 的精华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 马克思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理 解自身的理论价值,指出自己理论的时 代性任务是反对资本主义,争取人的解 放,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理论的时代性。
2020/5/23
第三节 学习马哲的意义和方法
– 第二、本体论也不可能完全离开认识论 。
2020/5/23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 问题上的对立。
– 凡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唯物主义 阵营。
–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对自然界来说是本 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 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这是划分哲学基 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2020/5/23
5、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 体科学,具体科学的 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 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 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 导。
2020/5/23
亚里士多德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 1、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 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因为:
• 一方面,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客观物质世界。
2020/5/23
• 2、马克思从实践出发阐释世界:
•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存世界的根本点在 于:从物质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存世界, 把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人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作为现存世界的基础。
• 人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 观共同构成的矛盾运动,它既是一种客 观物质运动,又是主体创造活动,这种 特殊的二重性揭示现实世界的物质性和 辩证性,在意识中实现二者的统一。
马克思哲学
2020/5/23
•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精神说成是独立于
物质世界的第一性的存在;物质世界则 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理念论 。
•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心灵、观念等夸 大为第一性的存在,认为一切事物只存 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是第二性的。王阳 明(“心外无物’)、贝克菜(“存在就是 被感知”)。
• 当代科学的巨大成就使一些哲学家认为精 确的科学是伟大的,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 。
• 注意区分科学主义(专有名词)与科学精 神。
2020/5/23
• 人本主义有三种含义:
– 一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 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
– 二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 三是与当代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
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 2、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 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 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所以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020/5/23
3、人们的世界观存在差别的原因:
• 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上,由于实践、科学技术水平的不 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 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所 不同。
– 第二、在理论上,他们批判地吸取黑 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020/5/23
二、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对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 行了彻底清算和批判,扼要地阐述 自己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2020/5/23
• 1、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 第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
问题都在于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 • 第二、从指导思想来说,“辩证法不崇拜
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 革命的。” • 第三、马克思对自己的思想也采取批判的 态度。
2020/5/23
•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 命性体现在他的历史主义观点中。
•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 也是社会的、历史的。这两个重要特征都 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申出 来的,是这一本质特征必然展开的内在逻 辑和理论表现。
2020/5/23
•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 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以 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 物主义哲学。
2020/5/23
• 马克思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 它既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 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 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 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 辩证法。
2020/5/23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物质性,内 在地包含着世界的辩证性;而马克思主义 哲学所说的世界的辩证性,又是以世界的 物质性为前提的。
•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 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 要方面。这属于本体论问题,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是第 二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 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 于认识论范围,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的标准。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 不同的主义,而是一个主义,即以科学 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 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存在争议。应当理 解这种观点的特殊含义。思维方式方法
2020/5/23
三、以彻底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 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开放的 和发展的学说。
• 马克思把哲学理解为时代精神的精 华,高度重视哲学的时代性和历史 性。他认为,哲学不能提供可以适 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和公式。
• 另一方面,人又从自身出发看待 世界,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物 质世界。
2020/5/23
• 思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 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 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 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 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020/5/23
• 一、确立辩证思维方式 •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哲学基础
2020/5/23
一、确立辩证思维方式
•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 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 的”。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身就有辩证性, 但过分重视整体,缺乏分析方法的补 充,缺乏确定性和形式化的因素,因 而带有笼统性的缺陷。
2020/5/23
目录1
• 绪 论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0/5/23
目录2
•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第六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 第七章 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 第八章 真理和价值 • 第九章 人的本质、自由和全面发展
2020/5/23
• 1、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理解为宇 宙自然
– 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理解为自然物质,人 只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
–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不理 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没有把感性 世界理解为个人的感性的活动。
2020/5/23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第一、旧唯物主义看不到物质世界的 辩证发展,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二、旧唯物主义割裂自然和历史的 辩证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辩证统 一,必然陷入“人是环境的产物”和 “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客 观条件
• 第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矛盾激化 • 第二、社会科学的发展 • 第三、自然科学的发展
– 三大规律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世界万物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 ,而是变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020/5/23
•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 件:
– 第一、他们亲身参加和深入了解欧洲 工人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