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动点问题ppt

合集下载

初三数学 动点问题的几种题型解题思路思考ppt课件

初三数学 动点问题的几种题型解题思路思考ppt课件
Q
D B
H
EP R C
Q
动点问题综合题解题思路小结:
动点产生等腰三角形一般要进行分类,在分类讨论的过程 中要找到分类的标准,要做到不重不漏
在解决等腰三角形问题时注意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联系, 特别是”三线合一“
要注意锐角三角比的应用,能用锐角三角比的尽量避免用 相似
练习:
SUCCESS
此类问题常集代数、几何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 很强的综合性。是中考的必考题,且每年都为压轴题, 以函数与三角形和四边形结合的题目为主
动点产生等腰三角形问题
例1、如图,在Rt△ABC中,∠A=90º,AB=6,AC=8,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 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运动,过点P作PQ⊥BC于Q,过点Q作QR∥BA交AC于R,当点 Q与点C重合时,点P停止运动.设BQ=x,QR=y.
① 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 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根 据未知三角形中已知边与已知三角形的可能对应边分类讨论。
②或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在未知三角形中利用勾股 定 理、三角函数、对称、旋转等知识来推导边的大小。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则应先设所求点的坐标进 而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各边的长度,之后利用相似来列方程 求解。
谢 谢!
SUCCESS
THANK YOU
2019/5/10
THANK YOU
2019/5/10
答案:
动点产生相似三角形
y
5 4 3 2 1
-5 -4 -3 -2 -1-01
-2 -3 -4 -5
12345x
解答:(1)
解答:(2)
y
5

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专题3:动点型问题)

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专题3:动点型问题)

MN 1 x2 S 16 2( 1 x2
8. 8)
1
x2
8.
2
2
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形和性质,这个函数的图形是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0,8),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x
<4.
故答案选C.
(三)面动问题 【例题 4】(2014·玉林市)如图,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等边 三角形,开始它们在左边重合,大三角形固定不动,然后把 小三角形自左向右平移直至移出大三角形外停止.设小三角形 移动的距离为x,两个三角形重叠的面积为y,则y关于x的函 数图象是( )
解:(1)①当△BPQ∽△BAC时,
∵ BP BQ , BP=5t,QC=4t,
BA BC
AB=10 cm,BC=8 cm,
∴ 5t 8 4t ,∴t=1.
10 8
②当△BPQ∽△BCA时,

BP BC
BQ , BA

5t 8 4t , 8 10

t 32 . 41
∴t=1或 t 32 时,△BPQ与△ABC类似.
41
(2)如图a,过点P作PM⊥BC于点M,AQ,CP相交于点N.
则有PB=5t,PM=3t,CM=8-4t,
∵∠NAC+∠NCA=90°,
∠PCM+∠NCA=90°,
∴∠NAC=∠PCM且∠ACQ=∠PMC=90°.
∴△ACQ∽△CMP.
∴ AC QC .
CM PM
∴ 6 4t , 解得 t 7 ,
题型一 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
【例题 1】(2014·黑龙江省)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 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AD边的中点处有一动点P,动点P 沿P→D→C→B→A→P运动一周,则P点的纵坐标y与点P走

中考常见动点问题解题方法(共29张PPT)

中考常见动点问题解题方法(共29张PPT)

AE
10-2t
t
30o
2t
30o
B
F
D
C
(3)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单位/s
解析:
2单位/s
②当∠DEF=90o时
30o
由(2)知EF∥AD
5
∴∠ADE=∠DEF=90o
∵∠A=90o-∠C=60o
1
∴AD= AE
2
1
2
即10-2t= t
A
E 10-2t
60o
t
2t
则t=4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1:48:2201:48:2201:488/23/2021 1:48:22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301:48:2201:48Aug-2123-Aug-21
最小值时,△APD中AP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
3、如图,⊙O的半径为2,点A、B、C
在⊙O上,OA⊥OB, ∠AOC=60°,P是OB上
的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是________
两个动点(一)
例、如图,∠AOB=45°,P是∠AOB内一
特点:已知一个定点位于平面内两相交直线之间,
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
∵点D'和点D关于x轴对称,
∴点D'的坐标为(0,-2).
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CD'过点C(-3,2),D'(0,-2),
4
2 = -3 + ,

中考数学总复习 专题3 动点(面)问题课件

中考数学总复习 专题3 动点(面)问题课件
1
1
S△APQ=2AP·AQ=2·t·2t=t2,故选项 C、D 不正确;
②当 4<t≤6 时,Q 在边 BC 上,P 在边 AD 上,如图 2,
1
1
S△APQ=2AP·AB=2t·8=4t,故选项
B 不正确;故选 A.
12/9/2021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素养训练提高
1
2
3
4
3.(2018·四川攀枝花)如图,在矩形(jǔxíng)ABCD中,AB=4,AD=3,矩形内部有
数量特征(如线段的长度或图形面积),再利用函数性质或方程进行求解.
12/9/2021
第三页,共二十四页。
题型分类突破
类型
类型
类型
(lèixíng)
(lèixíng)
(lèixíng)



考查类型
1.有特殊
位置点的
动点问题
2.图形中
动点问题
年份、题
考 查 点

与 AB 平行且到 AB 距离为 x 的直线上,在此
EP=E'P,AF=AE',∴AP+EP=AP+E'P,∴AP+EP最小值是AE',即AP+EP最小
值是AF.故选D.
12/9/2021
第十五页,共二十四页。
素养训练提高
1
2
3
4
2.(2018·山东烟台)如图,矩形(jǔxíng)ABCD中,AB=8 cm,BC=6 cm,点P从点A
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A→D→C方向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2
专题
(zhuāntí)

《中考动点问题》课件

《中考动点问题》课件

常见的动点问题
1 直线运动问题
涉及到速度、时间和距离的计算。
2 相对运动问题
考察两个或多个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时间和相对距离。
3 抛体运动问题
研究抛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和最大高度等。
动点问题解决方法
理清问题思路
分析题目,明确问题的具体需求, 确定解题思路。
建立数学模型
将问题抽象成数学表达式或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
与同学合作
和同学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互相学习和帮助。
与动点问题相关的个人经验分享
1
方法一
尝试将题目中的信息可视化,利用图表和图像辅助计算。
2
方法二
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逐步解决每个小问题,最后将结果汇总。
3
方法三
多多练习,熟能生巧。反复做题,培养解题思维和技巧。
动点问题的影响
发展逻辑思维
通过解决动点问学能力
熟练掌握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数学成绩。
如何应对动点问题
1 理解数学原理
掌握动点问题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深入理解与运动相关的数学知识。
2 创设实际情境
将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设实际情境,提高解题的兴趣和动力。
3 勤做练习
通过大量练习,掌握不同类型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动点问题》PPT课 件
动点问题是中考中常见的考点之一,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动点问题的定义、解 决方法,以及个人经验分享,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动点问题介绍
什么是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等因素,并需要 求解未知数。
动点问题的难点
动点问题常常需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现实情境相结合,提高了解题的难度。

深圳市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动点型问题)

深圳市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动点型问题)
深圳市中考数学总复习课 件(专题:动点型问题)
欢迎大家参加深圳市数学中考课件。本节课我们将会介绍动点型问题。
动点型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动点型问题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或多个点按照某种规律运动的问 题。
动点型问题解题比较灵活,需要善于归纳、抽象;其运动轨迹可以是任意形 状,要具有很强的想象力。
• 定义 • 特点
特点 挺难的 不知道
思路 没办法 睡睡觉
• 小学奥数技巧 • 中学数学技巧
动点型问题的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
将匀速运动问题中的t1,t2当作时间 速度,加速度方向与坐标轴方向混淆 在速度问题中,速度的概念与大小混淆 转换坐标系前需先画出原坐标系与目标坐标系 图形不准确定时,应适当加上坐标轴刻度
• 常见错误 • 注意事项
解答学生疑惑和回答问题
点P(3,-7)在坐标轴上运动, 每秒在X轴正方向上移动2个 单位。求点P在2秒后的坐标。
例3
已知一个线段BAC,B在坐标 轴上,A、C分别在两条直线 y=x和y=2x上,且AC=2AB, 点P在线段BAC上运动,且 AP=2CP,求点P轨迹方程。
动点型问题解题技巧
抽象问题,分类讨论,利用对称性,化简计算。 建立坐标系,列方程求解,向量代数解法,参数方程解法。
动点型问题的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
建立模型
通过观察,找出运动物体的规律, 具体化问题。
建立运动物体的数据模型,建立 坐标系,列出问题方程。
解方程
通过解方程,求解得到问题的答 案。
动点型问题实例分析

速度为3m/s的小车沿一条直 线公路行驶,经过10s时,发 现离起点60m,请求出它距 终点的距离。
例2
1 1.如何定义坐标系?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动点问题课件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动点问题课件

①∠MB′C=90° ②∠B′MC=90°
45 °
2 1
【2017· 河南T15】如图,在Rt△ABC中,∠A=90°, AB=AC,BC= √2 +1 ,点M,N分别是边BC,AB上的 动点,沿MN所在直线折叠∠B,使点B的对应点B′始终落 在边AC上.若△MB′C为直角三角形,则BM的长为_____ .
3 与x轴交于A点,与y轴交于B点,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
单位的速度沿AO方向向点O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B点出发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A方向向点A匀速运动,当一个点停 止运动,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连接PQ,设运动时间为t (s)(0<t≤3)
(2014年 新疆)如图,直线y 4 x 8
7
当BP=BC时
D
4
30°

4
P
A
7
B
2 3
E
当CB=CP时
∴t=3或11或7+ 4 3 或 4 3 /3 +7 时 △PBC为等腰三角形
探究动点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P
A
7
B
当PB=PC时
合作探究
1::如图.△ABC中AB=6cm,BC=4cm, ∠B=60°,动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 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分别为 2cm/s和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 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当t为 ______时 ,△PBQ为直角三角形.
(1)写出A,B两点的坐标; (2)设△AQP的面积为S,试求出S与t之间的函 数关系式;并求出当t为何值时,△AQP的面积最 大? (3)当t为何值时,以点A,P,Q为顶点的三角 形与△ABO相似,并直接写出此时点Q的坐标.

中考总复习动点问题精品PPT教学课件

中考总复习动点问题精品PPT教学课件

E
(P)
D (Q)
F两点,若△BEF与题
(1)中的△APQ相似, 试求a的值.
2020/12/8
(F) C 综上:当a=2或6或12时,
△BEF与△APQ相似 4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0厘米,BC=4厘米,点P从点A开 始沿折线A—B—C—D以4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开 始沿CD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和Q分别从点A、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点到达D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 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厘米的等边三角形,质点P从点A沿AB—
A
BD作匀速运动,质点Q从点D同时出发沿
DC—CB—BA作匀速运动.
3a
Q
(P)
(21)如果问质点题(P、1) Q运中 3a
的 动的质速点度P、分Q别分是别同4厘时米沿/ B F
原 秒路、返5厘回米,/质秒点,请P的说速出 度 经不过变12,秒质后点△QA的PQ速是度哪 3a F 改 一类变三为角a厘形米?/(秒按,角经的过 3大秒小后分,类P)、Q分别到达E、
2020/12/8
1
1、如图,已知正三角形
ABC的高为9厘米,⊙O的
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
A
从点A出发,沿线路AB—
BC—CA运动,回到点A时,
⊙O随着点O的运动而停
止.
B
C
(1)当r=9厘米时,⊙O
在移动过程中与△ABC三
边有几个切点?
当r=9厘米时,⊙O在移动过程
中与△ABC三边有三个切点.
2020/12/8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知:如图①,在Rt△ABC中,∠C=90°, AC=4cm,BC=3cm,点P由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点Q由A出发沿AC方向 向点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连接PQ.若设运 动的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 ⑵.当t为何值时,△APQ是 直角三角形?
已知:如图①,在Rt△ABC中,∠C=90°, AC=4cm,BC=3cm,点P由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点Q由A出发沿AC方向 向点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连接PQ.若设运 动的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 ⑶、设△AQP的面积为S,当t 为何值时,S最大,并求最大 值。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动点问题
最后一题并不可怕,要有信心哦!
图形中的点、线、面的运动,构成了 数学中的一个新问题----动态问题。在解这类 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要 被“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 “静”,化“动”为“静”,抓住它运动中 的某一瞬间,寻找确定的关系式,就能找到 解决问题的途径。
已知:如图①,在Rt△ABC中,∠C=90°, AC=4cm,BC=3cm,点P由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点Q由A出发沿AC方向 向点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连接PQ.若设运 动的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 ⑷当t为何值时,△APQ是 等腰三角形?
一、尝试练习
1. 如 图 , 已 知 在 直 角 梯 形 ABCD 中 , AD∥BC , ∠ B=90° , AD=24cm,BC=26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秒的 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向点B以3厘米/秒的速度运动, P、Q 分别从点 A点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 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求: 1)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 2) t为何值时,等腰梯形?
1t
3t
积累就是知识
• 1、动态问题常考查:数量关系、位置关系、 列函数关系式、解方程等; • 2、常用方法:相似、三角函数、特殊角的 性质、面积公式、勾股定理等知识; • 3、注意事项:把握审题关、用速度和时间 表示相关线段、相似的对应性等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已知:如图①,在Rt△ABC中,∠C=90°, AC=4cm,BC=3cm,点P由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点Q由A出发沿AC方向 向点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连接PQ.若设运 动的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 ⑴.当t为何值时, PQ∥BC?
解决形如:“当t为何值 时, PQ∥BC?”类型的 题目结论变条件,寻找 解题思路;必要时画出 相应的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