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消费的理性反思(一)
对于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思考

140对于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思考■王 贝/吉林大学摘 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以《单向度的人》为节点,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新的历史现象:消费异化。
结合我国当前的消费环境,我们应避免使消费成为生活目的,拒绝推崇符号价值消费,增强分辨自身实际需求的能力。
理性借鉴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使人、社会、自然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马尔库塞 消费异化 单向度一、消费异化的概念探析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有力的社会性批判,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在汲取和借鉴劳动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异化的观点,用以分析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消费现象。
在《单向度的人》当中,马尔库塞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情景,将这种发达的工业社会称之为“单向度”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们丧失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一旦有人表现出超越性或批判性的观点,就会被视为异类。
统治阶级操控下的技术统治有效地压抑了反对意见。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虽然过上了舒适、优裕的物质生活,其精神生活却是贫乏的、空虚的。
消费异化是马尔库塞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手段,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却成为了人们补偿劳动,失去自由的手段,也是人们逃避现实的艰辛和不幸的方式,统治阶级通过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使消费成为新的社会控制手段。
①二、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一)消费成为生活目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消费是劳动人民群众为了创造历史所获取满足其基本生存所需物品的一种途径。
但在现实社会中消费的目的却改变了,其存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存在的一种生存手段,而且是人们想尽办法追求的最终目的。
人们在商品消费中寻找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
商品也不再是因为被需要而生产,而是因为最终能够出售而得以存在。
关于异化消费的反思

关于异化消费的反思近年来,名目繁多的商品使人目不暇接,形形色色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良莠不齐的标价令人不知所措。
同时,使人担忧的一种现象也在消费领域不断出现,即“异化消费”,如娱乐至上的变态性消费,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性消费,迷失自我的盲目性消费等这些消费行为不仅没有满足消费者合理的消费需求,反而催生了消费的虚假欲望,最终导致消费堕入了异化消费、消费主义的深渊。
标签:异化;消费;表现;危害;对策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异化消费是一种永不知足、毫无节制、没有止境的“欲求性消费”。
“欲求”是与“需要”相对而言的,它代表着各个社会成员因自我的兴趣、癖好等而产生的各种欲望、需求,相比“需要”而言,欲求是对生活本能以及心理需求的超越,它是一种无限度的需求。
在异化消费中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不是因为生存所需,而仅仅是为消费而消费。
尽管对于异化消费,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以实现自我欲求为目的的畸形消费方式即为异化消费。
异化消费是超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给消费者带来满足而与实际相背离的、麻痹消费者本身甚至危害社会的一种消费活动。
一、异化消费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一)异化消费的主要表现1.娱乐至上的变态性消费消费本应是满足消费者合理需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
然而,当下一些消费者在其消费过程中却逐渐趋向于疯狂变态,消费不合理、生活不节制,对所进行的消费缺乏理性思考,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实际需求,不顾及实际效益,只是在从众心理支配下,在时代和社会节奏的变化中一味追赶风尚、追求时髦,以满足自身的感官欲望为目的来进行消费。
尤其在节假日期间,这种“变态性”消费行为常常达到顶峰,各种因无度消费而导致的“节日病”频发。
节日期间的“吃、喝、玩、乐”对消费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娱乐消遣、毫无节制地吃喝诱发肠胃炎、酒精中毒等事件不断出现,通宵达旦、毫无节制地玩乐引发大量的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亡等事件的持续频发。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范文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篇一一、引言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加剧,消费行为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被商品所吸引,而忽视了消费行为的本质。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反思。
本文旨在探析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以期为理解当代消费社会提供新的视角。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概述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追求,而是更多地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
消费行为被商品所控制,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行为的自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的表现之一是人们对于商品的过度追求和依赖。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商品的外观、品牌、广告等所吸引,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自身的真实需求。
人们为了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购买和消费,而忽略了这些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此外,鲍德里亚还指出,消费异化还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社会的冷漠。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物质需求和享受,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责任。
这种冷漠的社会氛围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疏离,社会的凝聚力也逐渐减弱。
三、消费异化的成因及影响消费异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商品生产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过度包装、广告宣传等。
这些手段使得消费者更容易被商品的外观和品牌所吸引,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自身的真实需求。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便捷和快速的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过度追求和依赖。
此外,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需求等因素也促进了消费异化的形成。
消费异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忽视了精神的需求和社会的责任。
本·阿格尔异化消费思想

本·阿格尔的思想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选择环保、低碳、可再生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 消费的发展。这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06
案例分析与应用
案例一:共享经济的兴起与异化消费的减少
总结词
共享经济模式有助于减少异化消费现象。
详细描述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人们开始分享自己的闲置物品、时间和技能,从而减少了异化消费现象。这种模式下,消费者不再将消费视为一种占有物品的行为,而 是将其视为一种共享和交流的过程。
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引导合理消费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思想强调对消费的理性认识,提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消费,避免过 度消费和浪费,有助于引导社会形成更加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促进社会公平
本·阿格尔认为,消费异化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富裕人群过度消费,而贫困人 群则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他的思想强调公平消费,提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消费,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结论
可持续时尚品牌的崛起对于转变消费观念,减少异化消费具有积极意义 。
案例三:减少过度包装与异化消费的反思
总结词
减少过度包装有助于反思异化消 费现象。
详细描述
过度包装不仅增加了垃圾量,还 让消费者过于关注产品的外在形 象而非内在价值。减少过度包装 能够让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实 质内容,反思自己的购买行为是 否真正符合自己的需求。
环境污染
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的消费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塑 料污染、电子垃圾等。
气候变化
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进而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威胁。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不平等
_异化消费_的生态学反思

2005年8月 理论学刊 Aug.2005第8期 总第138期 Theory Journa l No.8Ser.No.138“异化消费”的生态学反思姜少华,王光玲(山东经济学院组织部,山东济南250014;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摘 要〕异化消费是与可持续消费理论完全相悖的一种消费现象,它往往表现为奢侈消费、过度消费、无度消费等变态消费方式。
消费之所以被异化,是由劳动的异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盛行所导致的。
异化消费会加重自然的负担,进一步加剧生态危机。
而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我们必须反思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新型消费观。
〔关键词〕异化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5)08-0034-02 可持续消费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环境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提出来的,意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需求”,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约束,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不够,以及人们对可持续消费的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现实生活中存在严重的与可持续消费相悖的现象,消费正被异化成了一种对奢侈文化的追逐。
那么消费到底是怎样被异化的?异化消费对生态会造成何等的后果?对此需要作深入的分析。
一、异化消费及其成因所谓异化消费,是指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这一功能却被异化了,成为“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1]。
加拿大本・阿格尔教授指出,“异化消费”是异化劳动的合乎逻辑的对应现象。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及劳动分工的发展,致使生产过程本身日益破碎化、被动化、外在化。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消费主导,扩大内需成为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离不人文精神支撑和理想信念追求,人文精神和信念追求如同“普照的光”和“头顶的星空”。然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正在影响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的全面发展。无数事实表明,“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消费异化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的人因过分的强调物质消费而陷入了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进而导致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严重失衡。片面的将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被物所包围。然而,实际上,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更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而使人们陷入了物欲的无限膨胀之中,最终酿成了看似“物质大爷”,实则“精神乞丐”的悲剧。如果人类的文化沦为物质的奴仆,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之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就理所当然的荡然无存了。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富人们用华丽的外表将自己“精心”的装扮,但却难以掩饰其内心心灵的空虚、精神动力的,中国社会中充斥着一种标榜性、奢侈性的炫耀性消费。消费不是为了真实的生存需要与尊严,而是为了个人内心欲望的满足,以此界定自身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进而构建区别于他人的虚假的炫耀性标志,以满足自身的虚荣与内心空虚,使消费能力成为一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此,这种“个性”消费必然性的要通奢侈浪费的炫耀性消费得以展现,进而促进了奢侈品市场的急剧膨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销售量第一。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由此可见,我国炫耀性消费存在的巨大“潜力”,而奢侈消费很自然的成为了部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首选。同样,浪费现象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除夕夜北京有上百万人外出聚餐,营业额达上亿元,但同时餐桌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大量饭菜被遗弃在饭桌上,依然很“丰盛”,这种浪费现象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饭店上演,到了春节等节假日则更加突出。这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罪恶,严重制约了消费主导转型的健康发展。
有关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的思考

AND 有关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的思考陈首珠,郝瑞霄(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44)摘要:消费异化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并带来了严重的伦理后果。
现主要分析了消费异化的意涵及基本特征,从倡导健康、理性和绿色的消费方式;加强消费观念的引导;建立且完善监督机制这三方面阐述了消费伦理的构建,以期扭转消费异化倾向而构建适度性的消费伦理。
关键词:消费异化;消费伦理;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2-0018-03收稿日期:2020-09-07作者简介:陈首珠(1981-),男,安徽池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郝瑞霄(1994-),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消费异化现象已由资本主义国家蔓延至全世界。
可以说,有资本的地方必然出现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破坏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想,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等都与消费异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深挖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思想,有助于摆脱现实的生存危机,有助于转变消费异化的观念进而构建健康理性的消费伦理框架。
一、消费异化的意涵消费异化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概念。
首先,消费可分为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和具体意义上的消费。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可以从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中解读,消费被认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中的最后环节,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具体意义上的消费,则是个人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的过程,是人类对对象的使用和占有。
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生产中介看消费,消费中介看生产”二者相互依存。
从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关系可以看出,只要生产存在,消费必不可少。
只要生产中存在异化(劳动异化),消费中必然存在异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生产领域的“异化”延伸到了消费领域。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最先认识到消费异化给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带来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的思想,并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消费异化论。
消费异化反思

对消费异化的思考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这一功能却被异化了,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
生态学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角度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消费异化使人把消费当做目的本身,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占有,这样,消费与人的真正需要背离了,演变成为消费而消费的病态行为。
正是异化的消费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因此,克服消费异化就成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
还有一些学者把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在此基础上界定消费异化。
他们认为所谓“消费异化”,即是指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
这种界定实际上预设了一种批判尺度:需要是根植于人本质的基本要求,是有限度的,合理的消费应该满足人的需要,使人实现自己的本质。
欲求则是无限的,永远也无法满足。
消费异化之所以受到否定,就是因为它不仅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歪曲和异化了需要,使之成为欲求。
或许很多人并不懂“消费异化”是什么意思,但是联系到现实就显而易见了。
消费异化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即消费成了人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有些人在事业上或一些事情上遭遇了挫折,或者由于不顺心的事心情不好,就会有种消费的冲动,其实并不是真的需要购买东西,纯粹只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完全把消费当成了一种发泄心中不快和寄托情感的手段,这样的状况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因此并不陌生。
还有就是,随着商品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面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通讯和虚拟世界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同时人们内心的空虚和精神的贫乏也日益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消费的理性反思(一)〔摘要〕消费对于个体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异化消费的出现又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复兴带来了负面影响。
异化消费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满足自我欲求为目的的消费形式,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异化消费具体体现在侧重物质消费、颓废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符号化消费等几个方面,它给社会、国家和个体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要走出异化消费带来的阴影,必须提倡理性消费。
〔关键词〕异化消费;自我欲求;理性消费Abstract:Individualconsumptionforthesurvivalandsocialdevelopmentandth eprosperityofcountriesplaysanimportantroleinsociety,yettheemergenceofc onsumptionalienationbringsaboutanegativeimpacttotheindividual'sphysica landmentalhealth,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nationalrejuvenation.C onsumptionalienationisessentiallyapatternwhichdesirestosatisfytheselfpur poseofconsumption,anditsexistenceneedscertainconditions.Consumptiona lienationreflectsamaterial-weighted,decadent,luxuriousandsymbolizedcon sumption,whichbringsaboutaseriesofnegativeimpactstoindividualsaswellas thecountry.Inordertoavoidsuchakindofconsumptionalienation,weneedtopr omoteapatternofrationalconsumption.Keywords:consumptionalienation;self-desire;rationalconsumption 一、消费的作用和异化消费“消费”最初是个经济学术语,主要指对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费。
正是这种消费,使得生产得以进行。
也就是说,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消费作为经济活动四个环节(另外三个环节是生产、分配、交换)的一个重要部分,消费得越快,就越减少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种劳动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凸显出其存在的价值;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然而,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在其本质上,消费是“人的实现或现实”〔1〕,亦即消费是与人的存在、发展以及人的本质相联系。
消费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消费却被异化了,出现了异化消费。
何为异化消费?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一种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求消费”,便是消费异化〔2〕。
由此可知,以满足自我欲求为目的的消费形式就是异化消费。
“欲求”是相对于“需要”而言的,“需要”是所有人作为同一物种的成员所应有的东西,“欲求”则代表着不同的个人因趣味和癖性而产生的多种喜好,对于需要而言,它超过了生活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一种无限的需求。
对此,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欲望比喻为一个永远饥馋、永不饱和的胃,或是一个永远张开的巨兽之口。
异化消费意味着生活目的的异化,即人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满足生存的需要,并在消费的过程中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获得愉悦,实现满足人类发展和享受性的需要,而是纯粹为“消费而消费”,以消费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消耗、更新或扔掉为消费目的的实现。
在异化消费的过程中,人们成为自身行为和消费物的奴隶,不是获得自由与幸福,而是充满压抑和迷茫。
二、异化消费产生的条件、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后果(一)异化消费的产生条件1.以大量消费品的存在为前提。
在前工业社会(即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仍不能满足或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需要,因此,在这一时期,异化消费不可能产生。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逐步加强,使得大量丰富、充裕的消费品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来,大量消费品的出现,为异化消费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国家政策导向。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了自19世纪初以来的第二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疲软、失业严重、生产萧条,为了扭转局势,转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动用国家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当国内市场出现疲软的情况下,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了拿手好戏。
1953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宣布了新经济的福音,他宣告,美国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更多的消费品。
”〔3〕12也正因为这样,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以传教者的口吻宣扬消费主义:“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
”〔3〕5消费主义成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各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消费方式由美国推向日本、西欧并进而传到世界各地。
富人积极响应并付诸行动,穷人竞相向往。
3.广告宣传起到了传媒中介的作用。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无所适从。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告业迅速兴起,特别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广告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广告起到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一种商品能够打响品牌,要依靠广告;消费者购买商品,无形中也离不开广告的影响。
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说的,人们“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广告何以有如此威力?这主要是由于广告的特点决定的。
它切中了人们无意识深处的欲望模式(幸福的家庭、奢侈的生活、永远的青春活力、永远旺盛的性欲和完满的性生活等),它并不是赤裸裸的叫卖,而是通过“话语转化”,借助于文化与美学,变换各种修辞手段和叙述技巧将商业信息表达得委婉动听。
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通过其丰富的视听语言——生动的画面、美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诗意化的语言综合构成流动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它赋予商品以神奇的力量,似乎只要拥有这种商品,就可以化解一切痛苦、解决一切难题。
广告抓住了人们的欲望心理,成了笼罩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特别在人们丧失了合理批判社会现实的时候,广告更是发挥了作用,正如弗莱所言:“当一个人的思想害怕、轻信,幼稚到不想认真面对世界的时候,广告宣传绕过意识长驱直入地在人的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结构。
”〔4〕11广告宣传的影响起作用时,就像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所描写的撒旦引诱夏娃一样:“可怜的夏娃,只意识到是一条向来沉默的蛇在对她说话,她的意识被某种不可思议的东西镇住了,撒旦所要告诉她的一切,都越过意识的警卫,抵达了我们称之为无意识的部位。
当她后来在需要做出自由选择时,她除了撒旦的观念以外没有任何主见,于是只好采纳撒旦的观点。
”〔4〕11正是上述三个条件的存在,消费主义盛行,它成了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是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质量的魔法。
”〔5〕目睹当下的现实,到处呈现出一派消费的现象,“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个根本变化。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6〕异化消费的理性反思第21卷第2期(二)异化消费的具体体现1.消费的内容。
首先,异化消费体现在侧重物质方面的消费,物质消费的比例大大高于精神消费。
异化消费是在物质方面的极度消费,消费者以“多买多用多扔”作为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在数量上多多益善,过分注重对物的占有和支配。
他们认为,自己占有的物质消费品越多,这些消费品更新就越快,它就越容易使自己达到自我满足,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达到自我的自由与幸福。
其次,异化消费在精神消费领域表现为颓废性消费。
颓废性消费指人们对特定精神产品、服务的消费,不利于发展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不利于人的休闲与自由的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媒体网络所宣扬的色情、反动宣传等等,这些内容对缺乏社会辨别能力或是社会辨别能力低下的社会群体造成了极大毒害,它腐蚀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2.消费的形式。
异化消费具体体现为奢侈性消费、跟风式消费、攀比式消费等。
奢侈性消费,即摆阔式消费,它通过提高消费的档次,如在豪华酒店和夜总会、高级度假村等地方消费,来满足消费者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跟风式消费是一种跟着感觉走,以时代和社会节奏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消费对象的消费方式,它缺乏对消费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考虑社会、国家和个体的实际需要,不讲求实际效益,在从众心理支配下,一味追求风潮、追赶时髦,以个人的情感、欲望来决定消费的异化形式。
攀比式消费,即消费者不考虑自身的具体实际(包括自己的收入、创收能力等),不考虑自身的消费需要,在生产和生活消费中盲目同他人攀比,以追求“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无的我也有”为特征,满足自我虚荣心的消费方式。
上述三种消费形式尽管在消费的目的、特征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却是一致的,它们都给社会、国家和个人带来了负面影响,既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它们都是异化消费的具体体现,都是国家反对和禁止的。
3.突出地表现为符号化消费。
符号化消费,即人的自然属性由对消费品使用价值的需求和占有转化为对消费品符号价值的欲求和占有的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