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四大支系
瑶族导游词范文介绍

瑶族导游词范文介绍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瑶族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瑶族导游词1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
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
对生产中的每一个过程,诸如狩猎、砍山、采集、耕地、播种、插秧、收割、建谷仓、吃新米等等,都要请师公占卦选吉日,举行祭祀。
盘瑶和山子瑶主要在山岭上耕作,他们认为山都由山神掌管,必须敬奉山神才有收获,故在围猎野猪、山羊、黄猄等糟踏农作物的野兽时,先由师公或道公喃神,祈求山神保佑他们猎得野兽,以保护农作物,获得猎物后,必须先用兽头祭过山神,而后方能分配。
在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腾崇拜。
盘瑶、山子瑶、坳瑶崇拜盘瓠图腾,禁吃狗肉;广西南丹大瑶寨瑶族“母猴妈妈”的故事流行了千百年,从中可以看出瑶族存在着图腾崇拜。
盘瑶、山子瑶、坳瑶不仅相信盘瓠是他们的祖先,繁衍出十二姓瑶人,还认为在十二姓瑶人迁徙的渡海途中遭遇大风巨浪而得以幸免于难,是祖先盘瓠保佑的结果。
因此他们都要世代相继地在一定时间进行“还愿”——跳盘王,歌颂始祖的功迹,激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祈求始祖保佑人丁兴旺。
古代时候,瑶族认为人死后有三个鬼魂:一个在墓葬地里,一个在家里,一个在扬州十八洞。
因为敬畏鬼魂,崇拜鬼神,所以瑶族对死的处理很讲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葬礼葬法。
瑶族的祖先崇拜是伴随着鬼魂崇拜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
始祖和一些氏族部落首领死后成为人们共同崇拜的祖先神。
跳盘王和清明扫墓是瑶族祖先崇拜的典型表现。
盘瑶、蓝靛瑶和部分茶山瑶青年成年时,必须举行一次“度戒”仪式,其意义与成丁礼相同。
举行仪式时,据说要翻云台(从一丈多高的台上向后倒下),上刀山(赤脚爬上插有利刀的梯子),过火海(赤脚走过炭火通红的火塘)等节目,历尽艰苦考验。
广东民俗之瑶族篇

多种多样的服饰
妇女身穿镶边领的绣花衫,下 着花边长裤,腰间围上短围裙, 穿勾头花鞋。盛装时围上梯形 花围裙挂方形花袋,胸前挂一 长串银牌。脚裹绑腿,盛装时 男女身上披一大块方形红绒刺 绣附有银饰的披肩。
广东瑶族之建筑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并有飞檐和无飞檐之别。注重门楼、 天井、飞檐、雕刻的建筑群。建筑精美、注重外观。 飞檐式的结构,主要分布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瑶民村落。目 前尚保存的比较好的这一类型的瑶族建筑代表有:江永县沟兰溪瑶寨,恭城 莲花镇的朗山村古建筑和广东连山县南排岗,此类型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遗存。
泥瓦式房屋,以泥、 竹、木为主要材料。又 以夯土墙居多。 “一明两暗”型,即 三间堂平列式的房屋,正 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东 侧一间住儿女,西侧的那 间用杉木板壁一分为二, 里面是父母的卧室,外面 是厨房。多为两层。 楼面用杉木板铺设, 可住人也可放东西。为 了防潮,一般人家的谷黍 瓜豆大都堆放在楼上。
• 排瑶“耍歌堂”是最大的节 日,相传是为了纪念祖先盘 古王逝世的日子,一说是将 丰收的盛事告慰祖先,祈求 先人神灵保佑族人人丁兴旺, 六畜平安。耍歌堂,每3―5 年举行一次,一般选在农历 十月十六之后,秋收完毕。 历时3-5天不等。
舞火狗
龙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蓝田瑶族乡的瑶族, 一年一度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隆重举办“舞火狗” 活动。这种活动源于狗图腾崇拜,演化为当地瑶族少女 的成年礼仪。传说当地瑶族先祖峒爷年幼丧母,是用狗 奶养育成人的,因此世代沿袭教育后人勿忘“狗恩”。
• 指导老师 熊尚辉老师 组员:李智鹏 李妹 成美琼 张欣 刘影 成美琼 赵晓慧 余晓露
盘王节
也称“还盘王愿”,是过山瑶传统的祭祀民族始祖 盘王的活动。盘王节以祭祀先人盘王为主要内容,后来 发展为纪念祖先,庆贺丰收的民间节日。
瑶族总体概况

瑶族总体概况:瑶族支系细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从元代开始,瑶族社会出现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山居游耕逐渐向定居定耕过渡;瑶族内部逐渐形成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盘瑶四大支系。
经元、明、清朝代,随着社会发展,各支系瑶族在称谓、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支系风格与特色,逐渐分化形成新的族群和不同的支系。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盘瑶名字来源:盘瑶是瑶族传统文化的主干支系,它包含了瑶族的大部分人口。
主要操苗瑶语族语支瑶语支“勉语”或“标敏”方言。
过山瑶、山子瑶、排瑶等属于盘瑶支系系列。
盘瑶,以信仰盘王为祖先,隔三五年逢农历十月十六击长鼓祭祀祖先盘王,后被人们冠名为盘王节,因以祭祀盘王而被称为盘瑶。
盘瑶文化:1.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
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
《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节日:1.盘王节,长鼓舞。
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瑶信仰盘王,崇拜甚虔,盘王节必祭盘王,唱“盘王大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
长鼓舞是盘瑶支系典型的文化代表,其流传很广,广西内在金秀、龙胜、富川、荔浦、贺县较为盛行。
瑶族为纪念祖先而制作长鼓,为祭祀祖先而跳长鼓舞,是瑶族主体文化的一大特色。
2.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采用天然色素染色。
3.牛节。
瑶族的牛节也和农业生产有关。
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尚,并形成牛节。
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
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支系分布及文化特征

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支系分布及文化特征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
瑶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根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生活在中原一带。
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在我国可说是已经家喻户晓。
蚩尤是瑶族人最为认可和影响最大的先祖。
远古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原始人类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形成了以蚩尤为首领的名为“九黎”的部落联盟。
正如《国语?楚语》注中所载:“九黎,蚩尤之徒也”。
《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亦称蚩尤是“九黎”之君。
蚩尤部落被黄帝、炎帝击败,遗裔南逃,汇入南蛮部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在江淮地区形成了一个大部落——三苗,统称南蛮。
瑶又自称尤绵,绵为蛮之音转,南蛮含有尤之成分无疑。
《尚书?吕刑》载:“三苗,九黎之后。
盖黎与苗,南蛮之名,今日犹然。
”禹统治中原的集团期间,经过长期征战终于击败三苗,三苗解体。
瑶族先民为古代九黎、三苗之后,最初活动于中国江南地区,后逐渐向北寻觅生活基地,进入黄河中下游一带,蚩尤部落联盟被击败后,酋长被杀害,遗众被迫向四夷边境迁徙,主部退入江淮一带,分别汇入南蛮或东夷集团,成为这些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蚩尤与黄帝、炎帝和舜帝进行三苗战争,导致瑶族被迫迁徙、大分化、大组合的局面,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迁徙分化活动仍在延续。
南北朝时期部分蛮族包括瑶族先民在内,曾一度越过江北,进入豫、皖地区。
由于“蛮族”处于南北朝封建势力争夺要冲,成为两朝相互争夺或征讨对象,因而导致瑶族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大分化、大融合的局面。
瑶、苗先民,为了反对封建分割统治,反对强制同化,拯救民族危亡,又重组合成名为“莫徭”的强大部落联盟,与封建统治进行顽强斗争。
其后人向西南方向迁移,在今江西、湖南、湖北地区与当地土著结合迅速崛起并形成一个部落集团。
商末,聚居荆山、育水一带的南蛮,由于诸侯兼并、战争频繁,西返于荆江与荆蛮汇合,受楚附属。
瑶族历史与文化课堂笔记

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总人口279万。
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因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
通用汉语或壮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瑶族在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处于前列。
瑶族人口从1982--1990年,8年中增长72万,是瑶族人口增长最快的岁月。
从1990--2000年,10年增长23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总人口263万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处于12位。
从2000--2010年10年增长了16万。
结合历史至今可得出结论:1、瑶族人口的增长,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外,还与国家的政治要求和政策规定有很大关系,与国家的“优惠”政策有关。
2,民族人口的增减与民族文化的兴衰有直接的关系。
民族人口太少,说明文化覆盖的不宽,文化不丰厚,影响也不大;人口太多,民族缺少认同感,缺少凝聚力。
3、瑶族人口不多也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也有利于瑶族文化的优良地传承。
瑶族是一个跨境民族。
主要在南方五省区(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其中,广西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0%,湖南占20%,云南占10%,广东占8%,贵州占1.3%,此外,江西、湘西等地亦有分布。
瑶族跨境而居,1990年,海外瑶族总人口约60万。
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分布一些。
瑶族(PPT)

瑶族的成人礼——度介
• 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 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 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男孩长 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 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 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 戒的具体时间。时间确定后又请师父,师 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 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
【三】支系
平地瑶
茶 山 瑶
布努瑶
盘 瑶 中 的 过 山 瑶 婚 庆
盘 瑶 王、密洛陀的 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 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 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
铜鼓舞
长鼓舞
蜡染
挑花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 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 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牛节
• 牛节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 不能用鞭、棍打牛。广西田林潞城一带瑶族,牛 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 鳅来祭祀牛栏。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 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装进竹篓挂在 牛栏上,俗称"保牛魂"。广西富川一带,人们用 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 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地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 品。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 牛回栏后,人们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 无灾无难。广西桂平一带的瑶族,家家户户用新 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 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 登。然后将糯米饭喂牛。
• 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 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 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以到了瑶族 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 • 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
世界瑶族支系分类图文齐全

世界瑶族支系分类图文齐全瑶族支系的分类一般与瑶族语言的分类相同。
瑶族语言、方言、土语的分类情况,以及瑶族各个支系的自称、他称、分布的情况如下(毛宗武、蒙超吉、郑宗泽1982):瑶语勉金方言集团(1)优勉土语集团——勉瑶或过山瑶或盘瑶1、过山瑶、盘古瑶:自称勉或优勉;分布于广西金秀、龙胜、临桂、灌阳、永福、阳朔、资源、鹿寨、恭城、蒙山、荔浦、平乐、昭平、贺州、富川、苍梧、罗城、融安、忻城、环江、来宾、都安、宜山、百色、那坡、凌云、上林、田林,湖南江华、蓝山、酃县、郴县、宁远、道县、桂阳、东安、临武、零陵、祁阳、资兴、常宁、江永、辰溪、城步、新宁,广东连南、乳源、连山、连县、仁化、翁源、阳山、英德、乐昌、始兴、曲江,贵州榕江、从江、三都、丹寨;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2、红头瑶:自称勉或优勉,分布于云南河口,金平等地。
3、顶板瑶:自称勉或优勉,分布于云南勐腊(配图为版纳板瑶空间截图)4、大板瑶、板瑶:自称勉或优勉或董本尤,分布于广西那坡、西林、防城,云南麻栗坡、广南、富宁,湖南新田、宜章。
5土瑶:自称勉或土尤,分布于广西贺州6本地瑶:自称勉或谷岗尤,分布于广西罗城,湖南蓝山、江华。
7、坳瑶自称勉或坳标,分布于广西金秀8小板瑶:自称祝敦优勉,分布于广西防城(2)金门土语集团——蓝靛瑶或靛瑶,自称门、金门、金底门、黑尤门或尤门1蓝靛瑶:分布于云南麻栗坡、马关、西畴、富宁、广南、砚山、邱北、师宗、屏边、河口、金平、元阳、绿春、红河、墨江、江城、勐腊,广西宁明、西林、百色、凌云、凤山、那坡、上思、田林、巴马、防城,越南老街、宣光、河江等省、老挝丰沙里、南塔等省2山子瑶:自称甘迪门,分布于广西金秀永福鹿寨,越南河江3平头瑶:分布于云南金平(配图不确定是不是平头瑶,但是是金平的金门方言瑶族)4沙瑶:分布于云南金平、河口5坝子瑶:分布于老挝(配图不确定是不是坝子瑶,但是是老挝的金门方言瑶族)6贺瑶:分布于越南安沛、老街(越南瑶族,但不确定是哪一个支系)7黑瑶:分布于越南安沛(配图为越南蓝靛瑶)8白裤瑶:分布于越南宣光、河江(越南染黑牙的瑶族,据说是白裤瑶)9青衣瑶:分布于越南宣光、广宁、河北10长衣瑶:分布于越南安沛、宣光、河江(小编资源有限,找不到正确的配图,本着不误导后生原则,还是不上图了)二、藻敏方言集团——排瑶或八排瑶,自称藻敏,分布于广东连南、阳山,湖南宜章三、标交方言集团(1)标敏土语集团——东山瑶:自称标敏,分布于广西全州、灌阳,湖南永州、道县(2)交公勉土语集团:自称交公勉,分布于广西恭城布努语集团(1)东努土语集团1背篓瑶:自称东努、布努,分布于广西都安、巴马、田林、河池、百色、南丹、忻城、宾阳、上林、马山、田东、隆安、来宾、宜山2山瑶:自称布咋,分布于云南富宁(2)布诺土语集团——背篓瑶,自称布诺,分布于广西都安(3)努努土语集团——背陇瑶,自称努努,分布于广西凌云、巴马、田林、凤山、东兰(4)瑙格劳土语集团——白裤瑶,自称瑙格劳、包诺,分布于广西河池、南丹、天峨,贵州荔波(5)努茂土语集团1黑裤瑶,自称努茂,分布于贵州荔波2长衫瑶,自称杯冬诺,分布于贵州荔波二、炯奈方言集团——花篮瑶,自称炯奈,分布于广西金秀三、巴哼方言集团——八姓瑶,自称巴哼、巴哼迈,分布于广西三江、龙胜、临桂、融安,贵州黎平、从江、榕江(贵州从江瑶族,不确定是否是八姓瑶)四、唔奈方言集团——花衣瑶,自称唔奈、分布于湖南隆回、通道、叙浦、辰溪(湖南隆回花瑶)五、优诺方言集团——红瑶,自称优诺、分布于广西龙胜(龙胜红瑶,最有特色的世界第一长发村)侗水语集团茶山瑶:自称拉珈,分布于广西金秀汉语集团一、炳多尤话集团——平地瑶,自称炳多尤、代奈江,分布于湖南江华,广西恭城、富川,钟山、临桂二、优念话集团——平话红瑶,自称优念,分布于广西龙胜、灌阳三、珊介话集团——山仔瑶,自称珊介,分布于广西防城四、优嘉话集团——瑶家,,自称优嘉,分布于广西灌阳五、景东县瑶族——自称乐舞人(江华平地瑶)编辑整理:辰煜摘选自:瑶王的空间作者:毛宗武、蒙超吉、郑宗泽。
瑶族支系区域分布大全,瑶族服装最美的是?答案都在这里

瑶族支系区域分布大全,瑶族服装最美的是?答案都在这里过山瑶自称勉、优勉,分布于江西、湖南、两广、贵州、云南、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盘古瑶自称勉、优勉,分布于广西、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
红头瑶自称勉、优勉,分布于云南河口、金平等地顶板瑶自称勉、优勉,分布于云南勐腊。
大板瑶自称勉、优勉、董本尤,主要分布于广西那坡、西林、防城;云南麻栗坡、富宁、广南;湖南新田、宜章等。
土瑶自称优勉,分布于广西贺州。
本地瑶自称优勉,分布于广西罗城;湖南蓝山、江华。
本地瑶其实也是过山瑶和盘瑶,只不过因为地域原因,称呼有所不同。
坳瑶自称勉、坳标,主要分布于广西金秀。
小板瑶自称祝墩优勉,主要分布于防城港。
防城港小板瑶的图片小编没有找到,不过听防城港的网友说,只认识大板瑶,不认识小板瑶。
那么或许小板瑶是大板瑶的误称吧。
花裤瑶自称优勉,主要分布于云南金平。
花裤瑶也有称为红头瑶的,是外界给的自称,看到他们穿绣花裤子,就认为是花裤瑶。
广东瑶、广西瑶都是金平优勉的他称,因为是从广东广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于是有了这个称呼,不过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普遍都称为红头瑶,较少有称为花裤瑶的,广东瑶广西瑶更是鲜少听说。
角瑶自称优勉,分布于文山州麻栗坡县,原本他称是大板瑶的,据说因为他们的神龛设在大厅角落处,于是有了“角瑶”的称呼。
方言叫做“国咯(音译)”,所以也有叫做“国瑶”的。
蓝靛瑶自称金们、门、金地们、黑尤门,主要分布于云南各地、广西各地、越南老街、宣光、河江等省;老挝沙里、南塔等省;美国威斯康辛州。
山子瑶自称金门,主要分布在广西金秀、永福、鹿寨、越南河江。
平头瑶自称金门,主要分布在云南金平猛桥乡。
可能是因为头饰顶部是平的,所以叫做平头瑶,但是小编接触到的这个支系的瑶族,他们说自己是蓝靛瑶。
坝子瑶自称金门,主要分布在老挝一带。
贺瑶、黑瑶、白裤瑶、青衣瑶、长衫瑶自称金门,与中国的青衣瑶白裤瑶是不一样的,主要分布在越南老街、安沛、宣光、河内、河北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的四大支系瑶族支系细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从元代开始,在湖南和湘桂粤边界地区分布的瑶族下山定居,耕种或租种居地周边的旱地和水田;或被招为瑶兵,屯田戍守;或迁徙而与汉族杂居,瑶族社会出现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山居游耕逐渐向定居定耕过渡;瑶族内部逐渐形成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盘瑶四大支系。
经元、明、清朝代,随着社会发展,各支系瑶族在称谓、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支系风格与特色,逐渐分化形成新的族群和不同的支系。
1.平地瑶,民瑶支系宋元时期,在湘桂粤边界已经聚集了不少的瑶族人口,他们主要是过着刀耕火种生活的盘瑶和过山瑶,即当时人们所称的“高山瑶”、“生瑶”。
明清两代,这一地区的部分瑶族经过文化整合,形成新的支系----平地瑶、民瑶,也就是以汉族方言语支交流的瑶族支系明代,因官府的围剿、镇压和招抚,部分瑶族下山移迁到丘陵谷地定居,长期与汉壮民族杂居交往,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如史书所言其语言习俗“已与齐民同”,成为耕种水田、旱地、纳租税的平地瑶和民瑶。
据清同治《永州府志》记载,有居住在永州(今湖南江华)上五堡的“李东仂等十七户约三百名”平地瑶,原系明洪武初年被“县令周于德协同百户韩恩抚瑶下山,准买大同乡民田,秋粮一百四十一石三斗零为业,编户四十有五,每宿俭点一人为千长,又立瑶老为之约束。
后有征调,惟听韩恩后裔遣使”。
现存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武昌府永州江邑铜牌”也说,江华伍堡的奉、唐、李三姓平地瑶是“元末之时由千家峒逃出来,至广西平乐府富川县灵停乡七都八兽岭第七甲铜盆村居焉。
闻上湖南南疆被元军耿指挥诛剿,民逃四散。
南乡田地抛荒,旧地尽草木,无人耕种,国课空悬”。
因此,三姓瑶民移民上伍堡,并“写具奏文,上奏江华仁县”。
“(明)永乐二年,归并四里,附从归化。
蒙圣恩勒令奉、唐、李三头户,设立伍堡,分为三宿,丈田额粮,划分边域为三,分防镇守,把守三条九隘之夷。
主景泰三年,具领皇册,一十七户同领户籍。
上判奉、唐、李永为三宿头户户长,推户纳饷征收,为三宿领袖,统辖诸务。
”该碑原立与“武昌府江邑正堂之侧”,可与《永州府志》相印证。
广东阳山县三坑瑶族,自天顺年间下山,陆续开垦,批山住种。
明初,朝廷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置卫、所,并招部分瑶民为兵丁屯田戍守。
明朝中期,卫所屯田制度渐遭破坏,部分瑶兵成为居住在平坝地区的自耕农,受平坝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逐渐演变成为新的族群-----“民瑶”或“良瑶”、“粮瑶”。
据清道光《化州志》说:“瑶,良兵之役,始于明成化间。
粤西瑶、潼作乱,侵掠州邑,后就抚,随着安插。
太守孔镛以恩信结之,拨荒田以俾之耕而其徭役。
”据广西荔浦县雷姓瑶族所保留的《雷氏朝尚公宗谱》记载:雷姓原为过山瑶,祖居千家峒,元大德年间逃到广东“大罗山”(今罗定)。
明永乐四年(1406),“奉调抗击安南”,事后定居广西浔州府。
成化元年(1465),被征调为瑶兵镇守府中游地区,后与汉族兵丁一起在今平乐,荔浦、昭平、蒙山之间的九堡十三冲屯田戍守,其后裔为今荔浦雷姓平地瑶。
广东阳山县称架芦田太平峒瑶族的族谱也说,他们是明洪武年间从广西桂北贺县迁来本地耕种定居的。
据练铭志等著的《排瑶历史文化》反映,阳山瑶族的前身是居住桂北的排瑶,迁阳山后失排瑶语言习俗,与当地族群融合,渐为平地瑶或民瑶。
湖南宜章莽山的排瑶,情形也大致相似。
明末清初,一些汉、壮族因不堪官府压迫剥削,逃入湘、桂、粤边界地区与瑶族杂居,或因谋生、入赘到瑶寨,受瑶族传统文化影响,自认是瑶人,人称其为平地瑶或民瑶。
据有关学者调查,湖南江永松柏乡源头村任姓平地瑶,其始祖原籍山东青州府,明洪武元年迁至江永松柏居住;江永上圩乡义姓平地瑶,其始祖原籍山东德州平原县,北宋开宝二年因仕宦迁居舂陵(今宁远),后迁营道(今道县),宋天圣年间,移居江永上圩乡一带。
民瑶、平地瑶虽然在风俗习惯上,保留的民族特色不明显,但其一直保留着与瑶族认同的心理。
平地瑶和民瑶由于开始逐步定居,主要种植水稻、畲禾及薯、豆、芋等农作物。
这部分瑶族大多数被编户入籍,供赋税,故史籍又称其为“熟瑶”、“良瑶”。
因长期与汉族接触,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其文化发展亦较快,瑶族地区的社学、义学也大多办在平地瑶、民瑶地区。
清代郴州等地的平地瑶中还有人中过举人、进士。
平地瑶也过盘王节,跳长鼓舞,但多以芦笙为伴奏,故称“芦笙长鼓舞”。
今生活在广东阳山称架和龙门蓝田的瑶族同属民瑶、平地瑶系列‘虽失去了本民族语言,但依然保留某些民族传统的习俗如瑶族的姓氏、瑶族的耕种习惯等,与瑶族认同心理强烈。
布努瑶支系宋代,已有部分瑶族分布于广西境内的庆远府(今广西河池市一带)。
明时,进去庆远府一带居住的瑶族逐渐增多,这部分瑶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苗族交往接触,民族文化在互动和传承过程中,传统因素发生了变异,尤其是语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语言向苗语支靠拢,史学界将其统称为“布努瑶”。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专家,从布努瑶语言变化的文化现象,分析研究布努瑶先民的迁徙路线,大概是顺苗族迁徙路线的东南边方向,沿着湘西南的雪峰山地区,向西南移动,然后经黔南的苗岭南麓到达贵州的都匀府南部一带。
后来被当地土司驱赶,蒙、罗、蓝、韦、潘等姓的瑶族才又转往南,迁徙到桂西北一带的山区。
据建国初期调查,广西都安家文乡韦姓瑶族已在当地平果、都安一带住了28代人,韦姓瑶族在都安住了30代人,以每代人20年计算,约为600年;如按每代人25年计算,则约为700年。
加文乡蒙姓瑶族则说进入广西时间约为1000年。
由此看来,大部分布努瑶族从宋、元时期进入了桂东一带;至明代,因不堪官府的压迫、剥削,又逐渐从桂东南等地向桂西、桂北迁徙,特别是广东粤西和广西交界处地大藤峡瑶族起义失败后,有相当部分的瑶族进入桂西,向大石山区避难,使这一地区的瑶族人口不断增多。
故《明英宗实录》上记载说:“广西庆远,郴州等府,郁林、天河、柳城、洛密、马平、宜山等明县,良民数少,瑶僮数多。
”元、明时期,布努瑶已迁徙来到广西西部,并分布于这个地区交界的贵州、云南等省一些县内,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由此看来,广东西江流域的部分瑶族在明、清时期离开粤西进入广西后,继续不断向西南地区迁移,与大石山区瑶族相融合,形成今天的布努瑶族支系,故今天的粤西地区少见有瑶族的踪迹,原西江流域的瑶族历朝不断外迁后,导致现在的瑶族人口少之又少。
布努瑶支系主要操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语,布努瑶大多分布在桂西和桂西北的大石山区,布努瑶族的生活习性与瑶族其他支系大相径庭,主要种植薯、芋、豆类等农作物为主。
布努瑶文化最具区域民俗性质。
由于长期和壮族毗邻杂居,其语言受壮语影响,较多借用壮族词汇,房屋亦多为干栏式建筑。
其民间保留的铜鼓也富有支系特色,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九的前后三日,家家户户杀羊宰鸡祭祀始祖密洛陀,打铜鼓,跳傩舞。
《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载,“在思恩府居五十二峒,及仪凤、书滩,上、中、下潼之间,男子短褐青衣,妇女小裤长裙,岁首祭先祖,击铜鼓跳跃为舞”。
这是当时思恩布努瑶使用铜鼓的真实写照,直至今天,铜鼓依然是布努瑶在喜庆节日中用以活跃气氛不可缺少的乐器。
茶山瑶支系.关于茶山瑶的族源,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茶山瑶应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其称谓由其居住地名"茶山"而来.据茶山瑶民间传说、族谱和有关学者考证,茶山瑶大约在明朝初年,分别从广东和湖南进入广西大瑶山居住。
从广东来的苏、莫、钟、陶、兰、龚等粤(越)人后裔进入广西后先在梧州)藤县等地居住,后被当地土司覃千户赶入平南,再转入大瑶人,分散于古卜、六寨山,金秀、白沙、六拉、昔地、田地、平林、六竹、罗孟、岭祖、巴勒、上下卜泉等地居住。
从湖南来的苏、莫、陶等姓氏的后裔,进入广西后,先后在南宁、百色、浔州、贵县、象州等地居住,后才进入大瑶山的六段、六定、寨保、长二、长滩、土献、长峒、滴水、花阳、道江、六拉、金田等地居住。
茶山瑶主要集中在广西大瑶山腹地,山内还有盘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来自不同地区的瑶族支系,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氏族、部族或族群进入大瑶山后长期共同居住在一起,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接触,打破了原有的族群壁垒,相互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础,由于大瑶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外对山内的少数民族始终抱有歧视态度,为了共同面对山外相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山内五大族群为了生存,被迫自觉或不自觉地团结一致,形成一股自卫力量,反对山外压迫势力。
这种凝聚力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在共同区域内生存发展的新的共同体,共同接受山外汉族给予他们的他称―瑶族。
形成了以瑶族主体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民俗文化。
但又因为他们相互在文化上还存在差异,人们又将他们称为不同的瑶族族群,。
茶山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明初进入大瑶山后,逐渐由越人后裔演变为今天的茶山瑶…茶山瑶族语言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茶山瑶最具支系文化特色的就是石牌律。
它是金秀地区茶山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族群民间特有的社会法律,是经过群众议事会商定的维护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条文,是镌刻在石板上或书写在木板上、纸上的成文习惯法。
传说从明洪武八年五屯千户所千户覃福统治起,大瑶山就开始有了石牌律。
一九三五年瑶学研究专家费孝通与妻子在大瑶山六巷乡调查时,发现一块石牌律,是清道光十八年所立。
它是研究茶山瑶支系社会发展的最好例证茶山瑶居住在广西金秀大瑶山,主要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房屋亦为干栏式建筑。
其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较深,崇拜张天师、玉帝、“三清”、“三元”。
和大瑶山内其他瑶族支系在明、清时共同形成的石碑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盘瑶支系盘瑶是瑶族传统文化的主干支系,它包含了瑶族的大部分人口。
主要操苗瑶语族语支瑶语支“勉语”或“标敏”方言。
过山瑶、山子瑶、排瑶等属于盘瑶支系系列。
盘瑶,顾名思义,其支系中有较多的盘姓瑶族。
隋、唐时期,生活在湘、桂、粤边境及两广地区的瑶族先民,过这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生活,以信仰盘王为祖先,隔三五年逢农历十月十六击长鼓祭祀祖先盘王,后被人们冠名为盘王节,因以祭祀盘王而被称为盘瑶。
盘瑶与唐代的长沙蛮、武陵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隋书》云:“长沙郡又有夷蜒,名曰莫徭。
”当时莫徭的活动抵御涵括湘、粤、桂边界。
属盘瑶支系的广东连南八排瑶族,与莫徭有着最直接的亲缘关系。
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元和十年为连州刺史时,曾写下有关当地连州瑶人的生活诗篇,如《莫徭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这部分很明显是八排瑶族的祖先。
八排瑶的狩猎习俗,与刘禹锡描述的情形基本相似,并一直保留到建国以前。
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设立森林保护法,禁止猎杀和野生保护动物,瑶族人不再以吃尽一山一山的集体狩猎为生计,定居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所以难以见到排瑶集体围猎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