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本阅读(1)
语文高考考前专题训练小说文本阅读

小说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6枚硬币侯德云俗话说,好吃的不如饺子,舒服的不如躺着。
刘二说,老辈人留下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他说,他从小到现在,最爱吃的就是饺子,干了一天的活之后,又累又乏,最爱做的事,就是躺着。
他说他小时候不爱躺着,在村子里到处乱跑。
他说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能跑得很快,好腿的孩子也落不下他。
当然,让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也不是躺着。
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
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
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
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
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
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
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
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
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
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理解(一) 练习及答案

小说环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归来李大壮心疼。
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
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
吃不舍得,穿不舍得。
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
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
冯秋萍还不舍得穿。
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
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
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
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
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
李强在鞋厂做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择菜洗碗。
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
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
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
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
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
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
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
儿子李强不肯说话。
李大壮知道为什么。
这孩子,还生气呢。
那也没办法。
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
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
问题是:生气有用吗?!车过山海关。
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
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
瞟了一眼儿子。
李强睡得正香。
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
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
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
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
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
他还有退路。
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
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陆星儿记陈村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
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
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
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
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
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
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
“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
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
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
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
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
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
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
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
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只有小说了。
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
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
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
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
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
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
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
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
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
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
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
高考语文10语言文字运用+小说文本阅读

作业10语言文字运用+小说文本阅读(60分钟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大题,2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四百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
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赞叹不已。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人们① 的经典形象,他早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尽管人们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是谁②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亲情的背离、爱情的无望、重整乾坤的责任和凡夫俗子的矛盾都体现得③ 。
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而是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生的完美。
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哈姆莱特虽然倒下了,但树立了与邪恶斗争到底的榜样。
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1.(3分)在文中画横线处依次填上恰当的成语。
2.(5分)文章画横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3.(3分)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
C.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我们于1972年11月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 O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4~5题。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款大受市场追捧迅速出圈成为社会文化话题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文创产品。
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它的人气甚至超过了其原型——国宝级文物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玩偶因何大受年轻人欢迎?有人说是因为它做工精致、手感舒适,① 。
小说阅读带病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天边那一抹——红前些日子,我去陌生的城市去办事情,下榻于当地的酒店里。
就马不停蹄的去办事情。
直到夕阳西下,夜色斑斓,让我确定小鸟应该归巢栖息的时间了,站在马路边急于拦出租车,疲惫一天了,想尽快赶回酒店休息。
我拼命的挥动手,却没有一辆出租车停下来。
原因是正赶上下班的高峰期。
终于,有一辆车缓缓的在我身边停下来。
我如遇救星,一个箭步冲上去,拉开车门,落座后对司机说:"贵泰大酒店,请快点!"司机歪着头想了想,"很远哪!"我满感到新奇,别处的出租车司机都希望越远越好,怎么他会舍远求近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司机欲言又止,末了,他终于下了决心,发动车子说:"那就走吧"。
我庆幸自己碰到了一位温文尔雅而好说话的司机。
这位司机衣着整齐,藏青色的领带,搭配的西装十分得体。
不像一般的出租车司机那样休闲的装束,总给人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
我下榻的酒店果然很远,车子开的很快,半个钟头后终于抵达了。
这半个小时里,我累得连一句话也不想说,只是闭目养神。
车到目的地,我掏出钱包准备付钱,却发现这辆车没有记费器。
"我这辆车不是出租车不仅仅没有记费器,而且还是免费的。
"司机微笑着调侃。
啊----我不敢相信,瞬间中,大脑有了些迷茫。
“亏你还戴着眼镜儿。
请你再仔细看看,我这哪是出租车呀,我可不是出租车公司的呀!我原本要去你在门前等车的那家酒店吃晚饭,哪知道还没停稳,你就拉车门进来了,命令我去贵泰酒店。
我看你很急的样子,只好送你过来了。
今晚,看来我得在这里吃晚饭了。
说完他呵呵的笑了起来。
我的大脑彻底地醒悟了,呵呵,一天紧张忙碌的奔跑,确实让自己累昏了头,这辆车有没有出租车标志就没有去看,还逼着对方当了一次出租车司机,还奚落了他……天边的晚霞飘散着,我的脸不由自主的红了起来……1、将这篇小说的题目改为“误会”好不好?为什么?答:2、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答:3、小说结尾“天边的晚霞飘散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人认为“我的脸一定红透了”显得矫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谈谈你的见解答:参考答案:1、将这篇小说的题目改为“误会”不好。
新高考语文的小说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小说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一、小说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美)罗宾·西尔弗曼十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
十一岁的女儿艾瑞卡央求我:“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山丘。
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
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
那个三岁的小男孩趴在雪橇上,正等着雪橇启动。
“爸爸,开始吧!”男孩大声地喊道。
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先滑,可以吗?”“赶紧去吧,”我对他说道,“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
”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猛地推了一下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独自向下滑行,男孩的爸爸也跟在雪橇后面拼命地奔跑。
“他肯定担心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
”我对艾瑞卡说道,“我们也要小心为妙。
”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
雪橇滑到山脚一条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
“真过瘾!”我喊道。
“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
”艾瑞卡提醒我。
的确如此。
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往回走,他儿子仍然趴在雪橇上。
“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艾瑞卡对我说道,“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我对她说:“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
“爸爸,快,快,快!”男孩喊着。
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在雪橇后面狂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
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
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可是我仍然累得筋疲力尽。
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全

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全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全(一)小说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1.分析作品结构开端,发展,结局,高潮(1)分析小说线索人物,事物;单线,双线;主线,副线;明线,暗线(2)概括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概括作品主题蕴含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重在理解形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对情节,人物,环境的具体描绘及其叙述的语言风格故事发展的表现手法顺序,倒叙,插叙叙述人称的表现手法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小说特色的表现手法(营造环境,安排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描写方式1.衬托使主体鲜明突出,主题说明充分,思想表达更强烈2.悬念有设悬和释悬,先设置谜面,适时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3.抑扬可使文势曲折多变,摇曳生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4.对比形成反差,达到表现人物,凸显事件,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5.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画龙点睛的作用6.细节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7.景物描写交代时间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1)体会重要词句的丰富含义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2)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语境灵活把握,体会言外之意,揭示*主旨(3)分析句子作用内容,结构传记类文本阅读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传记文本答题技巧1.理清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经历;注意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一)冬天搬来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叉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
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文学类文本阅读)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6.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考查角度】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解题规律】
①划分情节(找线索、找事件)
②概括归纳(围绕中心事件或线索,运用叠加法与合并法;主人公为主语)
③语言表形式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
【解题规律】
1、掌握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①设置悬念;②情节曲折;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伏笔与照应);④错位法;⑤巧设误会)
2、答题时,要扣情节特点,运用术语,结合文本中特点的具体体现,举例分析。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
【解题规律】
①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
(指向情节本身)
②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指向人物)
③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指向主题)
④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暗示了社会环境。
(指向环境)(有时需要)
⑤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有时需要)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
【解题规律】
①表明观点(跟作者的观点保持一致)
②从情节安排本身、人物身份性格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解题规律】
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①抓肖像;②抓语言;
③抓动作;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为:具体语句分析+性格特点或性格特点+具体语句分析。
即:作为什么人,他有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查角度】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解题规律】
a.正面描写: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b.侧面描写:①对比、对比;②环境烘托;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
【解题规律】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考查角度】评判主人公的方法
【解题规律】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b.在小说中的地位,谁是正面描写,谁是侧面介绍;c.作者的着墨程度。
d.小说的情节是围绕谁展开的。
e.谁与小说标题有关。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社会环境的特点
【解题规律】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时代特征、人际关系来概括。
若问的是自然环境的特点,答题思路为:①先在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看它写的是什么景物;②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分析,分析时要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形容词(有些形容词可直接提取),然后归纳。
特别提醒: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不同。
“景物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手法)的。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题规律】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作用: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
;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的氛围;④奠定…的基调(篇首)
第二部分析环境对人物所起的作用:①烘托…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
②.暗示人物身份、命运等。
第三部分析环境对情节所起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③线索。
第四步分析环境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①暗示、揭示…,主旨;②.深化主旨。
另外环境描写还有其他作用:①点题;②呼应;③表现……的特点。
友情提醒:
小说任何位置的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的氛围;②烘托…的
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③表现……的特点。
——共性
在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
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
主旨;
在小说中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
在小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①暗示、揭示……主旨;②
呼应。
全文:线索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方法
【解题规律】答题格式为: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
【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解题规律】
意蕴:普通道理(不局限于小说中的人物)
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人与环境 b.主要情节 c.人物 d. 人物间关系
【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情感取向
【解题规律】
答题格式为:情感词+对象+相关事件(精神品质)
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作品的内容层次 b.人物(人物间关系) c.情节 d.社会环境 e.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