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小说知识点

高考小说知识点

高考小说知识点高考中,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部分,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和棘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小说阅读,下面就来梳理一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高考中常常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心理等。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勤劳善良与命运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她一次次的讲述阿毛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2、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高考可能会考查情节的概括、情节的作用以及情节的合理性等。

情节的作用主要有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等。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寻仇、草料场被烧等情节,一步步将林冲逼上梁山,展现了他从隐忍到反抗的性格转变。

3、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社会环境描写则能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

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众人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二、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主题的表现往往是含蓄的,需要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来领悟。

比如《边城》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纯净的湘西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能让读者了解故事的全貌,有限视角则更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2、叙述人称常见的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人称能使读者产生亲切感,第二人称增强与读者的交流,第三人称则更客观全面。

不同的叙述人称和视角会对小说的表达效果产生影响。

四、小说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能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描写手法包括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描写等。

(常考知识梳理)高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知识

(常考知识梳理)高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知识

小说阅读知识1.小说一般有哪几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提示:(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

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使内容更加完整。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小说叙述中各种人称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常见的描写方式有哪些?有什么作用?提示: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作用: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提示: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等(详细鉴赏方法稍后)情节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行动过程。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

我们要透过情节来剖析人物的性格及小说的主题。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逆来顾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

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比如鲁迅《故乡》《药》开头的景物描写。

温习: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见本资料最后的总结)2、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如《祝福》中,鲁四老爷那阴冷的书房,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构成了祥林嫂生活和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社会环境。

二、小说要素鉴赏:如何鉴赏形象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

2020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全总结与答题套路

2020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全总结与答题套路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全总结与答题套路一、把握故事情节1分析情节的技法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A.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小说是人类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掌握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小说阅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1.小说是以故事为核心的虚构性文学作品,是通过叙述来再现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以达到审美和思想表达的目的。

2.小说的特点包括:虚构性(有一定程度的创作性)、叙述性(通过叙述来表达情节和人物形象)、故事性(以故事为基础构建情节)。

二、小说的分类1.根据题材:如历史小说、社会小说、军事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

2.根据内容:如言情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冒险小说等。

3.根据形式: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三、小说的结构1.故事的起承转合结构:包括故事的开始(起)、故事的发展(承)、故事的转折(转)、故事的高潮(合)和故事的结局(结)。

2.小说的时空结构:包括故事的时间(如叙事的时间顺序、回溯和闪回等)和故事的空间(如叙事的地点设置和空间描写等)。

四、小说的人物塑造1.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主要人物通常是故事的核心和推动力,次要人物则是主要人物的衬托和补充。

2.人物的形象塑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

3.人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叙述人物的成长、转变、冲突和反思等来展现人物的发展变化。

五、小说的主题和意义1.主题是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思想倾向。

通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来把握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意义是通过主题所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启示。

通过思考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对社会、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思考。

六、小说的语言特点1.小说的语言特点包括虚构性(以故事作为基础)、叙述性(通过叙述来展现情节)、形象性(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直观性(通过描写来呈现场景)。

2.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如描写、对话、对比、象征、暗示等。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高考小说阅读是中国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深度。

在阅读小说时,考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本文将对高考小说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小说类型的判断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明确所阅读的小说类型,如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传统文言小说等。

不同类型的小说,其叙事方式、题材内容和思想表达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对其特点和风格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是极为重要的,要注意分析和理解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方式。

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都可以从文中找到线索。

同时,要留意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发展,探究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表达出的思想和观点。

三、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考生需要注意分析情节的起伏和转折点。

情节的展开有时可以线性进行,有时则可能出现一些插叙、回溯等手法。

要注意把握作者的叙事结构,理解情节发展的逻辑和内在关联。

四、语言表达的特点小说的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考生应该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如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描写方式等,都可以从中发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五、主题和内涵的挖掘小说故事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和内涵,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主旨观点。

从小说中可以发现作者对社会、人性、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意义。

六、与其他文本的联系在阅读小说时,可以注意将其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和联系。

这里的其他文本可以是其他小说、传统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通过对比和联系,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七、阅读态度和情感体验高考小说阅读并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性分析,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态度和情感体验。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归纳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归纳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归纳一、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①铺垫。

②衬托。

③细节描写。

④对比。

⑤象征。

⑥渲染气氛。

⑦制造悬念。

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复习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复习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点复习一、高考小说的命题指向有五个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探究。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7.阅读探究题。

二、把握故事情节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2、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3、情节的特点A.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4、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5、解题思路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三、揣摩人物形象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总结【考纲解读】一、考纲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 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 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小说的考点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 把握故事情节;2. 揣摩人物形象;3. 注意环境描写;4. 概括主题内容;5. 品味语言特色;6. 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1. “理情节”题型:(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 “析人物”题型:(1)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2)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 “看环境”题型:(1)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 “谈构思”题型:(1)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2)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 “讲方法”题型:(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4)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 “明主题”题型:(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3)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4)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探究思考】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命题指向(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4)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⒊环境类考题类型示例(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4. 答题指要(1)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答题规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3)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1)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2)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⒊考题示例(1)情节类常规考题示例(09辽宁)《遗璞》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2)情节类探究题示例(09辽宁)《遗璞》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4. 答题指要(1)命题指向: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技巧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三、揣摩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 表现人物的手法:(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