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铅锌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合集下载

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摘要】由于变质岩地层及矿体形态复杂多样,加强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铅锌矿矿区矿床的找矿标志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矿区;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矿种多样,矿化信息丰富的优点,使得人们对矿区的挖掘技术不断提高。

虽然我国在找矿标志的技术上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对我国铅锌矿矿区有着重要意义。

二、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内的地层分布以泥盆系、二叠系最为广泛分布,石炭系地层仅在南部边缘出露。

矿床主要产出于二叠系茅口-栖霞组、泥盆系融县组、独山组鸡窝寨段中。

中二叠统茅口-栖霞组为灰色厚层致密块状灰岩、含骨屑隐藻灰岩、泥晶藻凝块灰岩、燧石结核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为铅锌矿含矿层位之一,50~127m。

上泥盆统融县组主要岩性为灰、浅灰色中厚层致密块状灰岩,白云质条带灰岩夹白云岩、页岩,为铅锌矿含矿层位之一,厚72.5m。

独山组鸡窝寨段为浅灰、灰色厚层及中厚层细-中晶白云岩,中部夹细粒白云质砂岩及灰黄色泥岩,亦为铅锌矿含矿层位,厚80~141m。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一系列NW 向断裂、褶皱所组成的丫都-蟒硐断裂带,是著名的丫都-蟒硐-紫云深大断裂的盖层构造之一,具多期活动特点,据区调资料属中生代前形成的古断裂,可能形成于加里东期,从而控制着区域构造的格局,并控制着古生代以来各时代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是地台内隆起区与沉降区的分界,即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缘部位。

区域内岩浆活动不发育,主要为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基性岩浆喷溢形成的峨眉山玄武岩。

三、成矿条件1、案例概述筲箕湾铅锌矿床位于贵州省赫章县南东部,处于江南地块西南缘,黔北台隆之六盘水断陷与遵义断拱两个三级构造单元结合部位。

早古生代晚期,由于地壳拉张,沿赫章县丫都、蟒硐(南到紫云县)一带,产生了著名的丫都--蟒硐(紫云)深大断裂,形成了丫都--蟒洞断裂带,该断裂SW侧为六盘水断陷,NE侧为遵义断拱。

明安图银铅锌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明安图银铅锌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明安图银铅锌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明安图银铅锌矿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内蒙古地槽褶皱系和华北地台内蒙地轴的结合部位。

矿体严格受构造蚀变破碎带控制。

在构造破碎带中及附近,常发育有赤铁矿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后期热液蚀变,这些蚀变具浅源相中低温矿物组合特征。

故该矿床为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标签:矿体花岗岩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明安图银铅锌矿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Ⅱ),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Ⅱ1),多伦复背斜(Ⅱ11)中西部南缘,南侧为华北地台与内蒙地轴的结合部位,矿区靠地槽褶皱带一侧。

康保—赤峰大断裂,在测区南部横贯东西。

1区域地质概况测区内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

南部为地台区,称之内蒙地轴,经吕梁运动褶皱升起之后,长期裸露地表,整个古生代到中侏罗世以前未接受沉积,后经燕山早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沿地轴边缘大断裂继续活动,伴随有大量的岩浆喷发,造成大面积的火山岩覆盖。

北部为古生代地槽区,由于中生代大面积火山岩覆盖,面貌已不十分清楚。

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全区以差异升降为主,褶皱微弱,断裂发育,形成多处北东向断陷盆地。

沿其边缘有大量的酸性、中基性岩浆岩喷发和多次岩浆侵入,火山岩及侵入岩广泛分布。

燕山晚期运动,以断裂为主,较大的断陷盆地在该次运动末期进一步扩大,奠定了现代地貌景观的基础。

新生代沉积发育在燕山期断陷盆地及带状洼地中。

喜山运动以上升为主,表现为南北差异升降,地貌上形成剥蚀堆积地形,南部表现为上升,北部下降,形成腾格里新断陷。

2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为第三系(N2)及第四系(Q4)、其它地层无出露。

第三系(N2)勘查区内仅在钻孔中见到。

厚度1—35米不等,由砖红色泥岩组成。

第四系(Q4)广泛分布矿区负地形地段,主要为风积、洪积、残坡积物,第四系厚度5—25米不等。

2.2构造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二组,一组为北西走向,为储矿构造;一组为北东走向,为破矿构造。

铅锌矿主要类型和找矿标志

铅锌矿主要类型和找矿标志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常见的铅锌矿物主要是:方铅矿、硫锑铅矿、车轮矿、白铅矿、铅钒、彩钼铅矿等。

锌矿物主要有:闪锌矿、纤维锌矿、菱锌矿、异极矿等。

铅锌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

主要矿床类型有碳酸盐岩类岩石中的层控铅锌矿床、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以及火山岩系中,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

一、矽卡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一般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型盐岩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

成矿过程复杂,铅锌硫化物是成矿作用的晚期阶段产物。

矿体往往离开矽卡岩而产于板岩和白云岩中。

矿体形状复杂,一般呈不规则囊状、柱状、脉状、透镜状有些情况下,也有似层状。

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还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有时还含有白钨矿、锡石、辉钼矿和回铋矿铅锌矿床中常含银、铟、锗、镓、铊、硒等可综合利用。

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但分布广泛。

二、碳酸盐岩层控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一类矿床,世界铅锌主要来源。

多数矿床具有石灰岩—铅锌特定组合。

少数产于与石灰岩共生的砂页岩中。

研究证明矿床是形成与石灰岩礁有关。

成矿时代比较广泛,从欧盟和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均有成矿。

从总体观察是呈层控的,但真正的层状矿体规模很小,多数情况下矿体表现为后生特点。

呈不规则的脉状、囊状、岩溶溶洞以及作为角砾岩(崩塌及其他成因)胶结物而出现,矿物的晶体常大而完好。

成矿温度通常在100~150℃范围内。

在矿床分布的广大范围内,常不见火成岩体出露。

矿体特征大多呈层状,似层状。

产于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围岩蚀变现象不明显。

有些地方可见到弱的白云石化和硅化。

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也常有一些胶状黄铁矿和白铁矿。

脉石矿物: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

铅锌品位变化大,多为复矿,矿床规模巨大。

找矿标志:不能仅局限与岩浆发育的地区。

一套厚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如不整合地覆盖于古老基底之上。

而这套地层的下部如有黑色页岩发育二碳酸盐岩层,本身有生物礁发育时,应在断层附近,寻找有无古岩溶现象和白云岩化作用存在。

新疆的有色金属之铅、锌矿浅析

新疆的有色金属之铅、锌矿浅析

新疆的有色金属之铅、锌矿浅析本文通过对新疆铅锌矿产总貌及矿床(点)进行评价,为今后在该地区的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标签:新疆阿尔泰山地区铅锌矿国内铅锌矿产资源丰富,居世界前五位。

新疆探明储量较少,尤其是富矿,在全国不占重要位置。

新疆铅锌矿的地质找矿工作,主要集中于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兩个阶段。

五六十年代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西天山和西南缘的西昆仑山地区,探明储量约占当时新疆铅锌总储量的97%,而后南疆地区的铅锌矿地质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八九十年代在北疆地区随着对有色金属矿产工作的大量投入,发现和评价了一批铅锌矿,尤其阿尔泰山地区,发现大型铅锌矿1处,中型铅锌矿3处,小型铅锌矿4处。

探明铅锌储量约占新疆总储量的66%。

基于上届志书已对南疆铅锌矿产作了详尽记述,在矿床成因类型的划分方面,也与目前认识、划分大致雷同,本次续修仅对新疆铅锌矿产总貌,新发现并已评价了的矿床(点),尤以阿尔泰山地区铅锌矿略作补充。

1分布与规模新疆铅锌矿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西昆仑山及天山地区。

到2000年底全区已知较重要矿床(点)36处。

由于铅锌皆成共生或伴生矿产出,且矿床规模划分标准一致,统计规模大小时,均依照二者睹量总数计算。

按此原则,新疆已查明铅锌储量大于50万吨大型矿床1处,储量介于10~50万吨中型矿床日处,储量在)一10万吨小型矿床12处。

累计探明铅锌总储量480.74万吨,其中铅储量171.08万吨,锌储量309.66万吨。

各行政区铅锌占有量排位,阿勒泰地区居首,约占新疆铅锌总储量74.3%,其次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占17.4%,其余地州铅锌储量所占比例均不足5%。

截至2000年底已上储量表矿产地铅10处,锌13处,上表保有储量铅为66.0万吨,锌134.1万吨,其中C级以上储量分别占31.2%和43.3%。

2000年新疆正在开采的铅矿山7处,锌矿山8处,年采矿石分别为0.09万吨和4.41万吨。

合计年产值约1200余万元。

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摘要:铅锌矿产的勘查及开发是我国工业冶金、交通运输、建筑行业及电信行业发展的一种可靠利用资源,资源需求量极大。

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未来对于铅锌矿产的需求量将更进一步增加,大力开发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尽快调整产品结构,将是我们开拓发展空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和地质勘察,详细介绍了某铅锌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矿田地质特征;并结合其地质条件,对其矿床特征、关键词:地质勘查;铅锌矿床;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成矿控制因素1 区域地质背景该铅锌矿位于三江造山带的唐古拉一杂多玉树一义敦一中甸岛弧隆起带东侧,属三江成矿带中的玉树一中甸矿带范畴,晚二叠一三叠纪期问紧靠东侧的活动大陆边缘发生强烈凹陷,在印支末期和燕山早期造山运动席卷全区致使普遍隆起,燕山一喜山运动使早期同生断裂再次复活,在该山侵入岩体内部及与三叠系地层接触边缘产生强烈韧一脆性剪切构造带,深源含矿地热水沿构造剪切带上升,于浅部岩体内张裂隙、短小张性断层发育的碎裂岩带内部、岩体与围岩接触边部及三叠系地层内层间裂隙空间充填,近南北向陆内造山带及与各阶段相应的成矿时空分布特点,其受酸性侵入岩基,在空间分布上受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及北北西向磨西河断裂带制约,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深源构造一热液成因,并具有多期成矿特征,即形成该山式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矿床。

2、矿床地质特征2.1 区域地质概况该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

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2.2 矿体特征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铅锌矿特征

铅锌矿特征

铅锌矿特征铜、铅锌矿基本特征及找矿标志——2009.10.20钒铅锌矿【晶体结构】斜方晶系。

【形态】晶体呈双锥状、柱状、较少板状,集合体呈块状、粒状、壳状、钟乳状、纤维状、葡萄状等。

【物理性质】颜色有褐红、橙、黑褐色等。

条痕橙至褐红色。

透明。

油脂光泽。

无解理。

贝壳状或参差状断口。

具脆性。

硬度3—3.5。

比重6.2。

【鉴定特征】颜色以褐红、黑褐或橙色为主,并具有橙至褐红色的条痕,比重大,硬度低,易溶于酸为其特色。

【成因及产状】钒铅锌矿为次生矿物,常与钒铜铅矿一起产于铅、锌矿床的氧化带中。

而经常共生的矿物还包括钒铅矿、磷氯铅矿、方解石、砷铅矿和白铅矿等。

【主要用途】矿物收藏与研究。

【其它】世界重要产地有纳米比亚、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地。

方铅矿【化学组成】PbS。

【晶体结构】等轴晶系。

【形态】晶体外形常呈立方体,有时为立方体和八面体的聚形,集合体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

【物理性质】【鉴定特征】铅灰色,强金属光泽,立方体完全解理,相对密度大,硬度小。

【成因及产状】形成于不同温度的热液过程,其中以中温热液过程为最主要,经常与闪锌矿一起形成铅锌硫化物矿床。

在氧化带,方铅矿不稳定,转变为铅矾、白铅矿等一系列次生矿物。

【主要用途】是炼铅的主要原料,同时常可综合回收银。

【其它】世界著名产地有美国密西西比谷地、新南威尔士布若肯山、墨西哥圣犹拉里亚、加拿大苏里万矿以及东欧的保加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

中国的著名产地有云南金顶、广东凡口、青海锡铁山等。

一、铅锌矿基本特征在自然界,特别是原生矿床中,铅锌具有密切的共生关系,可说是似影随形。

它们具有极为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均具有强烈的亲硫性,能形成相同类型的易溶络合物,能被铁锰质、粘土或有机质所吸附。

铅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约为15×10-6,其中,砂岩7×10-6、碳酸盐岩9×10-6、页岩20×10-6。

锌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约为80×10-6,其中,玄武岩105×10-6、花岗岩中60×10-6、砂岩16×10-6、碳酸盐岩20×10-6、页岩95×10-6。

内蒙古阿荣旗铅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内蒙古阿荣旗铅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内蒙古阿荣旗铅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作者:张国辉王河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35期摘要: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行政区划分主要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管辖。

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主要成果:圈定化探综合异常9个,激电异常2处,圈出矿化带8条,矿体11条,以Ag、Pb、Zn矿化为主,赋存部位对岩性的选择较明显,矿体连续性差、矿化不均匀,总体属低品位矿。

其中Ⅵ-1、Ⅶ-1、Ⅶ-2、Ⅷ-1及Ⅷ-2号矿体,均由ZK4-01钻孔控制,控制假厚度1~7m,品位:Pb0.32%~0.93%,Zn0.66%~0.75%。

关键词:铅锌矿矿床成因阿荣旗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b)-00-021 区域地质背景该区大地构造属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活动带。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相对较少,包括新元古界地层和中生界地层,主要由青白口系佳疙瘩组(Qnj)结晶片岩岩系、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火山碎屑岩及第四系全新统(Qh)组成,又以满克头鄂博组地层为主体。

本区出露的这些地层出现的岩石组合和层序结构与区域上典型岩石地层单位略有差别。

岩浆侵入以燕山期为主,岩浆侵入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明显,多呈大面积岩基出露。

区域上地层、岩石多呈北东向展布,部分呈北西向展布,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及南北向。

矿区位于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铁成矿区(Ⅱ2)的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燕山期铁、锌、钨、金、铅、铬成矿带(Ⅲ)的中部,在博克图-朝不楞钨、铁、锌、铅成矿带(Ⅳ43)Ⅳ级成矿带的北部。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时期,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和深成岩浆侵入活动以及强烈的构造变形,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

2 矿区与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地表调查、工程控制及异常查证,在工作区地表发现及圈定矿化带4条,编号为Ⅰ号矿化带、Ⅲ号矿化带、Ⅳ号矿化带、V号矿化带,在深部圈定矿化带4条,编号分别为Ⅵ号矿化带、Ⅶ号矿化带、Ⅷ号矿化带、Ⅸ号矿化带。

阿尔金山阿北银铅矿控矿构造特征与矿床成因初探

阿尔金山阿北银铅矿控矿构造特征与矿床成因初探
a d EW —r n ig n r h r t n m a g n l a l .Th r —o to l g sr c u e i h r e o i i t e h g — — n te d n o t e n Al r i a u t u f e o e c n r l n t u t r t eo e d p st s h i h a i n n
构造 上位于 N E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 E 向阿尔金北缘 断裂所夹持 的区域 。该矿 区的控矿构 造 出露 于早古 生 W 代二 长花 岗岩 中, 是叠加在 韧性 变形基础上发育起来 的韧脆性 断裂 破碎带 , 在平 面和剖面上 均表现为 弧形裂 隙夹 透 镜状 花岗岩岩块的结构特点 。韧脆性 断裂 破碎 带是阿北 银铅矿 重要 的控矿 构造 , 其形态 、 规模 、 产状和分 布控制 着 矿体 的形 态、 规模 、 产状和分布 。硫 同位素组成 特征 显示 出硫源很可能 是海相沉积 岩来源 的硫与岩浆 岩来源硫 的混 合 ; 同位素组成 显示 其来 源于上地壳 ; 、 铅 氢 氧同位 素特点 反映 出成 矿流体 以岩 浆水为 主 , 有少量 大气 降水混入 。 并 结合 构造 演化和构造控矿特征进行分 析 , 认为该矿 床是受 韧脆性 裂隙控 制 的、 与早古 生代 中一 晚期红柳 沟一 拉配泉 弧 后盆地封闭碰撞作用伴生 的中一 酸性 岩浆活动有关 的岩浆热液型矿床 。
21 0 2年 2月
Fe r ay 0 2 b u r ,2 1




第 3 1卷
第 1期
MI NERAL DEP I OS TS
3 1 :1 -2 1( ) 3- 6
文 章 编 号 : 2 87 0 2 1 ) 10 1 —4 0 5 —1 6(0 2 0 —0 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北铅锌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摘要】阿北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位于阿尔金山断块隆起中部,矿体产在石炭系二长花岗岩内,矿化带受近东西向、北西向构造裂隙控制。

矿体围岩蚀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特点。

找矿标志明显。

【关键词】阿北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阿北铅锌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2004-2006年新疆第一区调队在1/5万矿调项目实施过称中发现该矿点,随后进行了矿区地质普查工作。

其大地构造位置是青藏高原北侧,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的衔接部位,阿尔金山断隆中部,山脉总体呈nee向展布。

矿区出露太古宇达格拉格布拉克群(ardg)中深变质岩,阿尔金断块隆起岩浆活动强烈,构造活动复杂,韧脆性剪切带发育。

主要断裂为一些大致平行呈舒缓波状的压剪性及压性断裂。

总体作近东西向延伸,局部改造成北东东向。

1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北部出露中元古界蓟县系斯米尔布拉克组(jxs)浅变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碳酸盐岩,南部出露卓阿布拉克组(jxz)浅变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斯米尔布拉克组(jxs):依据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点划分出2个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jxs1)分布于矿区南部,岩性为灰绿色、褐灰色凝灰质细砂岩、绿泥石片岩夹凝灰岩,岩层倾向180°-205°,倾角65°-72°。

北部与石炭纪二长花岗岩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
外接触带形成宽度不大的蚀变带,岩石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少量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等蚀变。

矿区该岩性段出露宽度大于400m;第二岩性段(jxs2)分布在矿区北部,岩性为灰绿色绿泥石片岩、深灰色、黑灰色含碳质粉砂岩、板岩夹褐灰色、褐黄色白云质灰岩,岩层倾向180°-205°,倾角63°-74°。

辉绿岩体倾入于地层中,南部与石炭纪二长花岗岩岩体呈倾入接触关系。

矿区该岩性段出露宽度200m。

卓阿布拉克组(jxz):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化粉砂岩、板岩、二云母片岩、石英片岩夹结晶灰岩、大理岩、变质英安斑岩、酸性火山灰凝灰岩等。

岩层倾向170°-210°,倾角60°-78°。

厚度大于1000m。

构造线是近东西90°-105°,地层为南斜的单斜层,倾角63°-74°,局部出现小型褶曲。

阿尔金北缘深断裂自矿区北部通过,走向90°,压扭性,倾向南,倾角65°-75°受该断裂作用,南部密集分布与之斜交的南东、南东东向次级断裂和裂隙,构成矿区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矿区发育的裂隙走向有近东西、南东向和近南北向三组,倾向南北、北东、东西,倾角33°-78°,局部陡,沿裂隙常形成宽度1-3米破碎蚀变带,岩石具糜棱岩化、碎裂岩化,伴随硅化、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充填有石英岩脉及碳酸岩脉,地表断续发育铜、铅、锌矿化,是矿区重要的容矿构造。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分布有侵入岩和中酸性岩脉。

矿区倾入岩有石炭纪二长花岗岩(cηγ)、蓟县纪辉绿岩(jxβμ)、花岗岩(cγ)及似斑状二长花岗岩(cπηγ),其中以石炭纪二长花岗岩(cηγ)为主。

石炭纪二长花岗岩(cηγ)主要出露在矿区中部,为矿(化)体的直接围岩,岩体形态为不规则“长条状”“带状”产出(东西向未封闭),面积0.7km2;围岩为斯米尔布拉克组(jxs)第一、第二岩性段,二者为侵入接触,沿外接触带岩石具热接触变质,有褐铁矿化显示。

岩体中发育铅新银矿化。

脉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南部,主要为石英脉和碳酸岩脉。

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10万化探圈出hs-12综合异常,形态呈“椭圆状”呈北西向展部,面积3.7km2。

该异常1:1万地化剖面成果反映au、ag、cu、pb、zn等元素在石炭纪二长花岗岩体及与蓟县系卓阿布拉克组和斯米尔布拉克组地层接触带形成高值区、高峰值。

其中ab号地化剖面成果反映:在沿花岗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处形成au、ag、as、pb、zn、sb、cu等元素高值区,并呈正相关分布,pb、ag元素连续出现高强度峰值,其中ag有4个峰值,极大值分别为4854×10-9、1329×10-9、1330×10-9、1370×10-9;pb元素有3个峰值大于1000×10-6。

其它元素极大值分别为au11.3×10-9、as19.6×10-6、sb130×10-6、cu256×10-6、zn370×10-6、mo4.3×10-6;对应于卓阿布拉克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蚀变凝灰岩及流纹岩也存在cu、pb、zn、mo、as等元素异常,各元素极大值:cu821×10-6,pb160×10-6,zn881、770、1063×10-6,mo45×10-6,as123×10-6,
铜-钼、铅-锌局部套合较好。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铅锌银多金属矿化体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二长花岗岩岩体中,空间分布受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裂隙控制,按矿(化)体分布范围、空间展布特点初步划分出3个矿化带,圈出6个矿体,其中工业矿体5个。

ⅰ号矿化带分布在二长花岗岩体北部内接触带附近,岩体与斯米尔布拉克组第二岩性段含碳质板岩、粉砂岩侵入接触。

矿化带沿南东155°和近南北向裂隙带分布,与接触蚀变带总体呈45°交角,南端为一组北东向裂隙截断;矿化带总体长度约100m,宽度20-30m,产状35°-85°∠65°-78°,矿化带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岩石破碎,片理化、糜棱岩化强烈,普遍具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蚀变,地表有孔雀石、铜兰、黄钾铁钒、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化显示。

带中已圈出ⅰ1、ⅰ2两个工业矿体。

ⅱ号矿化带分布在矿区中部二长花岗岩体中,矿带沿南东向130°-140°局部近东西向裂隙带分布,总体度约1000m,宽度
10-50m,呈向西聚敛向东发散条带状,矿化蚀变带宽度一般0.5-5m,最宽达7m,产状15°-48°∠33°-78°;矿化蚀变带中普遍发育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及铜兰、孔雀石、铅锌等蚀变矿化。

带中断续分布呈细脉状、复脉状、透镜体状含铅锌石英脉和铅锌矿脉,脉中普遍含方铅矿、闪锌矿及孔雀石、
铜蓝,呈星点状、细脉状、浸染状及致密块状分布于岩石中。

该带目前圈出3个矿体(ⅱ1、ⅱ2、ⅱ3)。

ⅲ号矿化带分布在二长花岗岩体北部内接触带附近,岩体与斯米尔布拉克组第二岩性段含碳质板岩、粉砂岩侵入接触;矿化带沿南东155°裂隙带分布,与接触蚀变带总体呈45°交角,共发现3个矿化体,长度约100m,宽度1-3m,产状35°∠85°,矿带中充填含铜铅锌矿脉和透镜体,带中岩石破碎,片理化、糜棱岩化强烈,普遍具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蚀变,地表有孔雀石、铜兰、黄钾铁矾、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化显示。

该矿化带中圈出ⅲ1矿体。

3.2 围岩蚀变特征
受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影响,矿区矿化体围岩普遍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等蚀变和硫化物矿化。

岩石蚀变类型主要以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为主要蚀变类型,总体表现为面型蚀变的分布特点,但硅化、黄钾铁矾化、铅锌铜硫化物矿化主要呈带状分布特点,明显受构造带控制,构成构造蚀变带。

成矿有关的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

围绕矿化体蚀变有一定的分带性,由内向外依次变化为硅化、黄钾铁矾化、绢云母化、绿泥—绿帘石化。

4 成矿类型及找矿标志
矿区主要出露石炭纪二长花岗岩体,侵位于中元古界蓟县系斯米
尔布拉克组中浅变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和碳酸岩系,矿带及矿(化)体主要分布在二长花岗岩体和内接触带附近(北接触带可能为断层接触),岩体中构造裂隙发育,沿构造裂隙发育含矿石英脉及碳酸岩脉,初步分析认为阿北铅锌矿成矿类型应属与区内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及构造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

圈定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化)体和矿化蚀变带均分布在石炭纪二长花岗岩中,岩体控制特征明显,区内分布的石炭纪二长花岗岩体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

已发现的矿化蚀变带岩石破碎,片理化、棱岩化强烈,地表普遍具有孔雀石、铜兰、黄钾铁矾、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化显示,矿化标志明显,带中普遍发育致密块状铅锌矿脉、透镜体,可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近矿围岩蚀变类型复杂,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各种蚀变沿矿化体分布呈带状,有一定的分带性,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十一分队.索尔库里幅
区调报告[r].1983.
[2]陈正乐,陈宣华,王小风,等.阿尔金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其对金属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m].地质与勘探,2002,5.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